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Marx’s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
摘要: 深入挖掘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文明思想,我们发现其核心在于回归自由自觉的劳动,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这需要通过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扬弃异化劳动并建立社会共同体等路径达成。马克思的生态文明思想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我们要严格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强化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教育;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正向作用,以科技创新解决生态问题;探索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生产方式深刻变革。
Abstract: By delving into Marx’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in the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we find that its core lies in returning to free and conscious labor and achieving the unity of naturalism and humanism. This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eliminating capitalist private ownership, abandoning alienated labor, and establishing a social community. Marx’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provides important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practical enlightenment for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 We should strictly follow the laws of natural development and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the community of lif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give full play to the positive rol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lve ecological problems throug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green and low-carbon economy, and promote profound changes in production methods.
文章引用:卓云.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 哲学进展, 2025, 14(3): 63-71.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5.143096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因此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当前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例如,如何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如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制度体系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及“生态文明”这一概念,但他对人与自然关系实现复归和解理想状态的展望及其实现路径,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2.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人与自然关系的复归和解

在深入探讨人与自然的应然状态时,马克思为我们揭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唯一出路——共产主义。在《手稿》中,他明确指出,唯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与自然才能真正复归和谐,实现内在的统一。“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1] (p. 78)因此,理解并追求共产主义,不仅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更是对人类未来命运的积极探索。

2.1. 劳动实践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

马克思指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类特性”[1] (p. 53)。正是基于这一观点,马克思深入对比了资本主义下工人劳动的异化状态,并尖锐地指出,“劳动对工人来说是……不属于他的本质”[1] (p. 50),现实的人及其劳动均偏离了人的“类本质”,劳动开始走向异化,沦为了人们出于生存压力而不得不从事的活动,成为了一种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肉体行为。人因此丧失了原本拥有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类本质”。鉴于此,马克思认为,要扭转人的异化状态,就必须使人的劳动实践从异化状态中挣脱出来,重新回归到自由自觉的活动之中。而能实现这种状态的社会制度就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1] (p. 78)。在共产主义这一历史阶段,人类才能真正实现自由自觉的活动,从而全面展现作为人的社会的本质特性。

首先,共产主义并非外在的强制要求,而是源自人内心的渴望,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得以具体实现。通过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劳动者重新获得对自己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的支配权,在更加公平、合理、可持续的生产关系中,劳动者不再被剥削和压迫,而是能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他们的劳动不再是为了生存而被迫进行的,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和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随着劳动异化的消除,人的本质将得到复归。人们将重新认识到自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他们将更加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其次,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体得以深入洞察并把握自身的本质,彻底摆脱了异化的桎梏。共产主义通过消解劳动的异化现象,赋予人们自由自觉参与劳动的权利,进而实现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这里的“真正占有”意味着个体能够全面而真实地洞察自己的本质,不再受到任何形式的异化和扭曲。通过劳动实践,人们不断挖掘并展现自身的潜能与可能性,实现了个体的全面进步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逐渐摆脱物质主义的束缚,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他们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关系。随着异化状态的改变,人们将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他们将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他们也将更加注重自身的精神追求和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和共同发展。

最后,这种和解不仅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人们将更加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建立更加和谐、平等和互助的社会关系。这种和解将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这种“通过人并且为了人”的过程,不仅彰显了共产主义社会对个体的尊重与关怀,更深刻地体现了人的本质与价值所在。

因此,共产主义通过人自由自觉的活动,让人重获对自己劳动和成果的支配权,实现本质复归,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解及人与人关系的和解,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2.2. 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

在过去的历史中,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往往是分离的。在历史中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往往呈现分离的状态,这种分离导致了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的片面性。自然主义若脱离人道主义,可能陷入机械论的窠臼,忽视人的主体性和价值;而人道主义若脱离自然主义,则可能陷入唯心主义的迷雾,忽视自然界的客观性和基础地位。因此,马克思强调二者的统一,认为只有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才能真正达到真理的彼岸。

“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实现了的人道主义。”[1] (p. 79)在这里,“社会”特指共产主义社会。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能够真正实现全新的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完成了的统一。首先,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1] (p. 78),深刻认识到自然界的客观性和独立性,摒弃了过去对自然界的无度索取和破坏。人们开始尊重和保护自然,将其视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以及精神生活的源泉。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成为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任务,体现了对自然主义的深刻理解和实践。

其次,在尊重自然主义的基础上,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1] (p. 78),将进一步发挥了人道主义的精神。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劳动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而是一种自我实现和创造的过程。这种劳动观念的转变使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精神需求和全面发展,推动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同时,共产主义社会消除了阶级对立和剥削制度,实现了人的自由和平等,为人道主义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再次,共产主义社会中的实践活动既体现了人类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又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和尊重。自然界成为“人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的基础”[1] (p. 79),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地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认识和完善自己。这种实践活动既注重了对自然界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避免了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又提高了人类的认知水平和道德素质,使人类能够更好地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和发展。这种统一实践体现了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有机统一。

最后,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在实践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自然主义为人类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对自然界的深刻认识;而人道主义则为人类注入了活力和创造力,推动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二者的结合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完整和全面,实现了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

因此,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将实现一种全新的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同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共同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理念不仅适用于共产主义社会,更适用于全人类的发展与进步。

3.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人与自然应然状态的实现并非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需要通过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和实践探索来逐步达成的目标。在《手稿》中他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自然关系现状的深刻剖析,为我们揭示了一条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实路径。这一路径的核心在于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扬弃异化劳动,进而建立社会共同体,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3.1. 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实现人的本质复归和自然的真正复活

“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1] (p. 78)在这里,“扬弃”一词并非意指对私有财产的粗暴否定或简单抛弃,而是指通过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束缚,构建一个新的经济体系,使人能够实现对私有财产的合理支配与利用。这种转变不仅是对私有财产性质的深刻重塑,更是人的本质复归和自然的真正复活的过程。

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人才能“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 (p. 81)。“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1] (p. 81)在资本主义体系中,私有财产往往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核心目标,导致人际关系疏离与异化,人的多元感觉和特性受到严重的抑制和扭曲。然而,在私有财产被扬弃之后,人们将摆脱物质的束缚和追求,释放出内在的潜能,真正回归自我,实现感觉的丰富和特性的多样化。这里的“一切感觉和特性”涵盖了人类所有的感官经验、情感表达、创新能力和思维深度,它们是构成人的本质的重要部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些宝贵的感觉和特性往往被边缘化或忽视,但在私有财产被扬弃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它们将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培育。人的需求将摆脱自私的利己主义枷锁,不再以货币积累为目的而过度攫取自然资源。相反,人的需求的多样性将作为人本质力量的直接体现,得到全面而真实的满足,从而真正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和展现。

人的“感觉和特性无论在主体上还是在客体上都成为人的”[1] (p. 81),成为人内在本质的外显。“对私有财产的扬弃,促使客观世界彻底转变为属人的自然。”[2] (p. 168)这一过程使得人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发展出更加全面而深刻的人的感觉,进而为人的本质力量的进一步发挥创造了必要条件。此外,随着私有财产的彻底扬弃,异化需求的消退和人性需求的觉醒,人们开始以一种更为宽广的视野看待自然,不再将其仅仅视为满足物质需求的工具,自然转而成为“人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的基础”[1] (p. 79)。与此同时,“人的需求也日趋丰富,不再受限于自私的利己主义或利润的追求,而是更多地关注于精神层面的满足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2] (p. 168)。人的感官体验、情感、想象力等,在这种新的社会形态下,不再是对外部世界的机械反映,而是成为人主动参与世界创造与改造的媒介。这种主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不仅彰显了人的主体地位,也预示了自然的真正复活。正如“眼睛成为人的眼睛,正像眼睛的对象成为社会的、人的、由人并为了人创造出来的对象一样”[1] (p. 81),它们不再仅仅是物质需求的满足工具,而是成为人理解世界、探索真理的窗口。同样,外部世界的对象也获得了新的意义,它们不再只是满足人的物质欲望的客体,而是由人创造、带有社会与人性烙印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将挣脱物质的桎梏,追求更为全面的发展,真正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同时,人们也将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积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实现自然的真正复活。

因此,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从根本上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构建一个全新的经济体系和社会形态。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本质的复归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社会变革和制度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3.2. 扬弃异化劳动以消解人与自然的异化

在异化劳动中,劳动不再是人的自由创造活动,而是被转化为追求更多财富的工具。财富,作为人的劳动成果,本应为人所掌握和享用,但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它变成了奴役人的主体。这种奴役关系导致了对自然的过度开发,人们为了生存和追求更多的财富,不断向自然索取,忽视了自然的承受能力和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异化还体现在劳动成果的主体错位上。“工人对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对这个劳动的关系。”[1] (p. 57)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者虽然创造了财富,但资本家却成为了驱使人的主体,掌握了劳动成果的控制权。这种主体错位加剧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异化,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紧张和对立。

消解人与自然的异化需要“积极地从自身开始的即积极的人道主义才能产生”[1] (p. 110)。因此,只有消除异化劳动,我们才能恢复劳动的本质,让劳动成为人的自由创造活动。这样,人们将不再仅仅为了追求财富而劳动,而是出于对自身发展和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需求。这将有助于重建人与自然的统一,实现否定之否定的超越,即超越异化劳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境界。

要扬弃异化劳动,首先必须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将劳动者变为生产资料的主体,打破劳资外在奴役关系,是实现这一变革的关键。通过实行公有制或合作制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劳动者可以掌握生产资料的控制权,从而摆脱资本家的奴役和剥削。其次,调整生产关系,建立人与人平等的社会关系。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扭曲为对立和竞争的关系。为了消除这种异化关系,我们需要建立一种基于平等、互助和合作的社会关系。这可以通过实现“联合”来实现,即人们联合起来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从而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分化。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兄弟情谊……不是空话,而是真情,并且他们那由于劳动而变得坚实的形象向我们放射出人类崇高精神之光”[1] (p. 126)。最后,“当物按人的方式同人发生关系时,我才能在实践上按人的方式同物发生关系”[1] (p. 81)。因此,当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后,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也将发生变化。我们需要摒弃那种以追求物质财富为唯一目标的价值观,转而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和美的追求。在这个条件下,“需要和享受失去了自己的利己主义性质,而自然界失去了自己的纯粹的有用性,因为效用成了人的效用”[1] (p. 81)。同时,我们也需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转化为审美关系。这意味着我们要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自然,欣赏自然的美丽和神奇,从而更加珍惜和保护自然。

综上所述,为消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扬弃异化劳动,让劳动回归其本质,成为真正的创造性实践。这将为实现美好生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3.3. 建立社会共同体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

在《手稿》中,马克思尽管未直接使用“社会共同体”这一术语,但他通过深入的政治经济学、哲学以及共产主义理论研究,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愿景。这一愿景实质上蕴含了对社会共同体理念的深度挖掘与全新诠释。马克思借助“社会”这一宽泛概念,超越了传统“作为国家的人民整体”的局限理解,展现了他对社会共同体概念的独到见解。他强调,社会不仅是一个经济实体,更是涵盖了人类生活的全部领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综合性的社会观念凸显了马克思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深切期盼,以及他对人类全面发展的执着信念。

马克思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与资本的对立构成了核心矛盾,这种对立导致了劳动者的剥削与压迫,而资本家的利润追求则往往以牺牲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他指出,“劳动与资本的这种对立一达到极端,就必然是整个关系的顶点、最高阶段和灭亡。”[1] (p. 63)正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这种极端对立中,马克思看到了构建新型社会共同体的契机。当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再维持其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时,人们将开始探索新的社会形态和发展路径。人们逐渐认识到,劳动与资本对立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了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双重解放,必须从根本上消除这种对立关系,构建一个基于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原则的新型社会共同体。

这一新型社会共同体超越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和剥削制度,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互助。在这个共同体中,人们共同拥有生产资料,共同决定社会事务,共同分享社会成果。这种共同体不仅关注经济的繁荣,更注重社会的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个人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社会共同体中的一员,人们也更加注重他人的利益和感受,以公共利益为重,摒弃个人中心主义和群体中心主义。在新型社会共同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模式的转变使得联系更加紧密,社会更加和谐稳定。这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建构提供了可能。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往往是对立的,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断剥削自然。然而,在新型社会共同体中,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人们开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马克思强调,实现社会共同体的构建和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这一共产主义目标“只有通过付诸实行的共产主义才能完成”[1] (p. 126)。这种“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1] (p. 126)意味着通过“工人解放”将“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解放出来、从奴役制解放出来”[1] (p. 58)。工人阶级的解放不仅关乎自身利益,更是推动整个社会制度根本变革和文明进步的关键力量。通过工人阶级的经济革命和政治革命,可以打破资本积累、增殖和利润最大化的固有逻辑,颠覆资本主义生产逻辑的束缚,摆脱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己力量”对人和自然的控制。这将为实现普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状态奠定坚实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工人原本异化的劳动将转化为自由、自主的感性活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对立关系也将转化为更高层次的内在和谐统一的“对象性关系”。最终,这种转变不仅意味着阶级矛盾和群体利益矛盾的消失,以及工人阶级所代表的劳动者群体的解放,更是全人类共同的解放。它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全面进步的理想社会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因此,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从根本上变革资本主义制度,构建基于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原则的新型社会共同体,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与解放。

4.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在当代的实践与发展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在这一背景下,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显得尤为珍贵。他强调,人类必须认识到自身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尊重自然规律,通过合理的社会实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一思想不仅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批判,更是对未来社会发展模式的积极探索,为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

4.1. 严格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强化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3] (p. 30)。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这一论断不仅凸显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体现了对子孙后代福祉的深远考量与责任担当。面对这一挑战,我们必须摒弃陈旧的自然观念,以全新的视角审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积极转变发展思路,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此过程中,将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共进,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政教育在核心理念上具有高度的协同性。思政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生态文明教育则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确保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两者在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和生态素养的公民。因此,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涵,也为其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

在生态文明教育中,我们必须严格遵循自然发展规律。马克思在《手稿》中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自然的合理改造与利用,但这种改造与利用必须建立在深入理解和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这一观点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视角,即在实践中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因此,在生态文明教育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自然规律,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培养他们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思政教育中,我们应强化这一理念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的支持和滋养。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我们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破坏自然环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同时,我们还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

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实施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如排污许可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这些制度确保了人类活动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在思政教育中,我们应加强生态文明制度教育,向学生普及环保法规和政策,引导他们了解并遵守这些制度。同时,我们还可以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制度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效果,增强学生的制度意识和法治观念。通过这一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法治素养,使他们更加自觉地维护生态环境。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继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制度构建。同时,我们将继续推动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共进,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和各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生态素养和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公民,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贡献智慧和力量。

综上所述,将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共进,严格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强化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教育,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途径。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将继续深化这一教育模式,为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4.2.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正向作用,以科技创新解决生态问题

马克思以其深邃的洞察力,明确指出科技本身并非生态问题的根源,而是科技的资本主义运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在资本主义的框架下,科技往往被视作一种工具,其首要目标在于追求最大化的利润,而忽视了科技应用对环境和社会的深远影响。这种短视的利用方式,不仅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还引发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然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拥有截然不同的视角和策略来运用和发展科技。我们认识到,科技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运用它。一方面,我们应摒弃“科技原罪论”的偏见,认识到科技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积极作用,同时警惕资本主义制度下科技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意味着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在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不再将科技仅仅视为追求经济利益的工具,而是将其视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科技创新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以科技创新解决当前生态问题。

首先,马克思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物质交换关系。因此,在加强科技创新的环保导向时,我们应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的这种内在联系,确保科技研发和应用过程不会破坏这种和谐关系。这要求我们在科技活动中充分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循环等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这些技术不仅能够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还能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双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为了追求最大化利润而忽视自然资源有限性和环境承载能力的行为。因此,在推动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时,我们应借鉴马克思的批判精神,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特别是绿色低碳产业。这不仅可以提高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还能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破坏,为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有力支撑。

最后,马克思明确指出,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必须构建合理的社会制度来规范人类行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应制定和完善科技政策,引导科技朝着绿色、低碳、循环的方向发展。同时,对科技的应用进行规范和管理,防止其被用于破坏生态环境或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这要求我们在制定科技政策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确保科技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推进。

综上所述,我们需要深刻领会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绿色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科技的正向作用,促进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融合,以科技发展和创新解决当前生态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动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4.3. 探索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生产方式深刻变革

传统的生产模式,尤其是以重工业为代表的“黑色经济”,长期以来以追求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这一模式高度依赖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导致了一系列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加剧了环境负担,还使得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对立态势。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必须正视这种传统生产模式的局限性,并积极寻求转变之路。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在《手稿》中关于科技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深刻分析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科技本身并非生态问题的根源,而是解决生态问题、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关键工具。基于这一认识,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成为对传统生产模式挑战的积极回应。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高瞻远瞩地提出了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决定,其核心正是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了实现这一转型,党中央强调了“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4]的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在生产过程中积极践行这些原则。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的生产方式,转而建立起低污染、低能耗、高效益的绿色生产方式。推动这一生产方式变革的关键在于绿色低碳科技的发展与应用。通过不断研发和采用先进的绿色技术,我们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减少污染排放,从而实现生产模式的深刻变革。这一过程不仅是从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的转变,更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次深刻调整。在绿色经济模式下,我们更加注重资源的可再生性和可重复利用性,努力寻求可持续的利用方式,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首先要大力推广绿色技术和清洁能源。在生产过程中,我们应积极采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以及节能减排、废物回收等绿色技术,以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从而降低碳排放和环境污染。这不仅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还能有效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其次要优化生产工艺和资源利用效率。通过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我们可以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这不仅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还能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例如,在制造业中,通过引入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可以实现废弃物的再利用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最后,必须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修复工作。在生产过程中,我们应始终注重环境保护,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同时,积极参与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活动,推动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改善,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

综上所述,通过推广绿色技术和清洁能源、优化生产工艺和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修复工作等措施,我们可以推动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这不仅有助于构建生态文明、应对现代社会挑战,更是推动人类社会持续进步的关键所在。

5. 结论

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伴随人类社会始终,是我们在不同时代始终需要面对思考的问题。过去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思考更多是从批判性角度去挖掘手稿中的这一思想,以其为思想武器去分析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和当代全球生态危机;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中国在明确提出建构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后,我们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

在当前的背景下,我们需要从建构性角度更多地挖掘马克思在《手稿》中的思考,探讨其如何为今日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科技发展创新、经济模式转换等现实问题提供智慧和启示。这不仅是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深化和拓展,更是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理论回应和指导。在研究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具有深远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提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及其实现路径。这些思想不仅为我们理解生态危机的本质提供了理论支撑,更为我们探索解决生态问题的路径提供了方向指引。

总之,《手稿》中的生态思想是我们理解和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重要思想资源。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不断更新研究视角和方法,从建构性角度深入挖掘其智慧和启示,为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2] 王冠文.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生态意涵及其当代价值——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分析[J]. 山东社会科学, 2023(8): 163-170.
[3] 习近平. 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2.
[4]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 人民日报, 2024-07-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