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广州东部中心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研究
Research on Empowering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Construction in Guangzhou Eastern Center with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orces
DOI: 10.12677/mm.2025.153064,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李彩富:广州商学院经济学院,广东 广州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广州东部中心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orces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Guangzhou Eastern Center
摘要: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性战略举措。新质生产力包含高素质人才、新介质劳动材料、新料质劳动对象、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这五大关键要素,其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内在机理是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核心技术自主化、产业结构高端化、数字实体融合化。本文聚焦广州东部中心产业特征,分析新质生产力如何通过提升产业基础能力、科技创新、培育与壮大新兴未来产业、促进数字实体融合发展等路径推动广州东部中心产业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Abstract: Develop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orces is a key strategic measure in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construction.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orces are composed of five major elements: high-quality talents, new means of production, new objects of lab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the future industry. The connotation of its empowe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is to promote an advanced industrial base, the autonomy of core technologies,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and physical entiti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uangzhou Eastern Center, and analyzes how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forces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system of the Guangzhou Eastern Center by improving the industrial basic capacit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ultivating and expanding the emerging and future industries, and promoting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and physical entities.
文章引用:李彩富. 新质生产力赋能广州东部中心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研究[J]. 现代管理, 2025, 15(3): 31-36. https://doi.org/10.12677/mm.2025.153064

1. 引言

新质生产力是实现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以创新驱动为关键要素,建立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要求下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已成为学界和政策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其一是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研究,学者们探讨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形成逻辑、时代要求和实践路径[1]-[4]。其二是对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研究,学者们从产业结构[5]、产业特征[6]和系统论[7]的视角进行内涵界定,同时从筑牢实体经济、发展数字经济、完善供给侧要素等角度探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路径[8]。其三是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的研究,学者们考察了新质生产力多种关键要素对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影响,论证了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逻辑和实现路径[8] [9]。综上所述,学术界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研究做了有益探索,但还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且以往文献主要是基于国家整体的视角,对特定区域还需进一步分析。

2024年2月,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编制发布了《广州东部中心总体规划》,将黄埔与增城连接区域约896平方公里规划为东部中心,建设广州“三核”中的“现代活力核”。该规划提出了三个愿景,其中之一是广州东部中心要建设成为支撑产业发展的创智之城。广州东部中心作为广州市城市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是广州制造业的“压舱石”,也是广东省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广州东部中心正逐步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化产业集群的重要承载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将加速构建形成。因此,聚焦广州东部中心,探讨新质生产力驱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内在逻辑和路径选择,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借鉴和理论指导,不仅是当前亟需关注的学术问题,也是对广东省市高质量发展极具现实意义的应用问题。

2. 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内在逻辑

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包括“高素质”劳动者、“新介质”劳动材料、“新料质”劳动对象、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2]。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知识转化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核心技术自主化、产业结构高端化、数字实体融合化,进而强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1. 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基础高级化

我国产业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在于基础能力不强,产业基础能力亟待系统性升级[8]。产业基础高级化是一个提升产业基础水平、增强产业链价值链的过程。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科技创新为第一驱动力,以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为重点,在产业链上系统部署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通过“强基、韧链、优企、提效”组合拳切实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保障产业链关键环节,赋能产业基础高级化,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2. 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技术自主化

技术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也是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新质生产力通过凝聚创新人才、汇聚创新要素和构建协同创新体系三个层面赋能产业技术自主化。首先,新质生产力关键要素之一是“高素质”劳动者,高素质劳动者的创造性活动是科技创新的直接投入要素,同时能推动其他科技生产要素的凝聚。新质生产力丰富和完善了劳动者获取新知识和新信息的渠道与模式,支撑劳动者的知识储备、劳动技能改造升级[1],为产业技术自主化提供了智力支持。其次,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加了数据、知识、高素质劳动力等高端要素投入,这些要素在数字化时代下可共享、可整合,同时有利于推动开放式创新,充分汇聚国内国外创新要素,实现关键性核心自主技术突破。最后,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建立技术交流和合作平台,加强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形成有效的协同科技创新体系。

2.3. 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结构高端化

新质生产力通过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来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催生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使传统产业逐步转型升级。此外,通过技术创新,原本劳动密集型或资源消耗型的传统产业逐渐向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另一方面,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行业边界越来越模糊,不断促进技术跨领域跨学科交叉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促进不同产业间的协同发展,推动产业向专业化、融合化发展,进而实现产业结构高端化。

2.4. 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实体融合化

数字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在逻辑在于通过数字化技术重构价值链,推动产业体系的现代化。这个过程离不开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依托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能够整合分散的资源,提高生产、供应链和服务过程中的协同效率,全面提升了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不断促进产业数字化发展。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不断催生新形态、新业态、新赛道,产生了一批批数字经济实体企业,拓展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推动数字产业实体化发展。通过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两方面同时发力,最终实现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3. 广州东部中心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机遇及制约因素

3.1. 发展机遇

东部中心涵盖广州和增城两大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实力雄厚,具有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优势。

1) 产业优势。广州东部中心涵盖两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即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开发区均具有独特的产业优势。其中,广州开发区实力雄厚,在所有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中,广州开发区综合排名第二,实际使用外资排名第一,综合发展水平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三。增城开发区,是广州三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重点培育“芯车显”(即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汽车与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三大特色产业,近年来先后引进超视界、维信诺、广州增芯等多个重点产业项目,三大特色产业集群已成规模。

2) 区位优势。广州东部中心由东部枢纽演化而来,公路铁路水路交通网密集,四通八达,辐射全国,尤其是以新塘站、新塘南站、黄埔站及高铁新城的规划建设、运营使用为契机,加快建设更加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东部中心是广州产业和交通枢纽集群耦合度最高的地区,并通过公铁联运枢纽链接双循环格局,具有从生产加工到运输贸易的巨大综合成本优势。这意味着广州东部中心有能力大范围整合供应链,支撑广州深度嵌入全国乃至全球贸易和供应链体系。

3) 集聚优势。广州东部中心的显著优势是制造业集聚,历经二十多年的建设发展,依托广州开发区和增城开发区两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汇聚了一大批新型显示、半导体、汽车制造等支柱产业和头部企业,东部中心已成为广州制造业的核心集聚地。正如《广州东部中心总体规划》数据所示,广州东部中心汇聚了广州市四分之一的高新企业,贡献了全市超40%的工业总产值,是广州市重要的制造高地。未来东部中心的工业集群将形成集聚效应,具有极大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潜力。

3.2. 制约因素

尽管新质生产力为广州东部中心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也要看到,广州东部中心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还不够高,同工业发达地区相比,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尚有较大差距,现代化产业建设形成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第一,现有产业资源分布不均衡。黄埔区产业体量大但发展缓慢,增城区产业体量小但增速快,产业分布不均衡,不利于现代化产业集聚区的形成。此外,产业链协同不足,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协同效应尚未充分发挥,产业链条存在断层,限制了创新要素的扩散和应用。第二,产业结构仍需优化升级。广州东部中心核心枢纽区传统产业多,如纺织业、摩托车制造业等,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比重过低,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需针对传统制造向先进智造转型。广州东部中心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三大先进制造业,但汽车制造产业面临发展困境,其汽车产业主要以生产燃油车为主(例如头部汽车制造企业广汽本田),受到新能源电动车市场的全面挤压,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是车企的当务之急。第三,核心技术缺乏。虽然广州东部中心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有一定优势,但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仍存在短板,特别是在芯片、先进材料等领域,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亟待进一步突破,自主核心技术仍然存在“卡脖子”风险。第四,数字化与实体经济需进一步融合。广州东部中心以实体经济为本,但智慧城市基建、数字产业体系发展缓慢。

4. 新质生产力驱动广州东部中心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针对广州东部中心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应以产业基础高级化、核心技术自主化、产业结构高端化、数字实体融合化为战略重点,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4.1. 加强基础研究,推进产业基础向高级化迈进

广州东部中心要重视产业基础研究,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推进产业基础向高级化迈进。一要统筹推进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建立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激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奠定技术基础。二要重点支持研究型学科建设发展,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孵化器和先导区,引进关键核心技术领军人才团队和企业。三要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健全产学研培育机制,发挥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创新主体地位,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4.2. 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推动核心技术自主化

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广州东部中心通过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吸引高端产业和人才集聚,推动区域内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快速发展。在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广州东部中心可以通过各类人才政策,吸引全球高端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同时要重视区域内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智力支撑和引才作用,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可以设立一系列创新平台和科技孵化器,为初创企业和科技研发提供有力支持。此外,对技术创新、高科技企业落实地方税收优惠政策,通过税收优惠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同时优化金融供给,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引入数字金融模式,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减轻企业融资压力,从而推动核心技术自主研发。

4.3. 培育与壮大新兴未来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广州东部中心将瞄准产业发展前沿领域,升级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中部中心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实施制造业倍增计划,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发展,推动“芯显车药”产业布局,面向未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在先进制造业方面,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为东部中心的产业定盘。此外,积极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智能装备与机器人、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多个新兴未来产业,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优化产业结构。在政策方面,需要增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增加对未来产业的地方财政投入。

4.4.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产业融合发展

数字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深刻改变传统的产业模式和生产方式。广州东部中心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重视制造业发展,实体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在坚定不移筑牢实体经济根基的过程中,也要重视数字经济对产业升级的驱动作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产业融合发展。广州东部中心通过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推动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数字化改造。例如,东部中心的制造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了生产流程的优化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此外,在平台经济发展方面,依托广州市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广州东部中心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催生了一批互联网+企业。这些企业通过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提升了服务效率,并促进了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

5. 小结

当前在外部压力加大和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下,广东经济运行仍面临较多不确定性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广东经济要基础更稳、结构更优、活力更足,展现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贡献与担当。广州东部中心是广东省、市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其承载的战略意义关乎广东城市发展命脉。因此,广州东部中心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基础高级化、核心技术自主化、产业结构高端化、数字实体融合化,进而强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优化金融供给、人才建设等举措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广州东部中心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基金项目

广东省教育厅普通高校认定类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24WQNCX048)《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理论逻辑和实现路径:以广州东部中心为例》。

参考文献

[1] 周文, 许凌云. 论新质生产力: 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 改革, 2023(10): 1-13.
[2] 蒲清平, 向往.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内在逻辑和实现途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1): 77-85.
[3] 胡洪彬.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J]. 经济学家, 2023(12): 16-25.
[4] 黄恒学.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要求与政府作为[J]. 人民论坛, 2024(6): 31-33.
[5] 芮明杰.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思路、目标与路径[J]. 中国工业经济, 2018(9): 24-40.
[6] 黄汉权, 盛朝迅.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特征、演进规律和构建途径[J]. 中国软科学, 2023(10): 1-8.
[7] 郝全洪. 系统科学视角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理论逻辑[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1(1): 101-108.
[8] 刘如, 邬亭玉, 李佳娱. 现代化产业体系理论逻辑构建与路径选择研究——基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视角[J]. 中国科技论坛, 2024(12): 20-30.
[9] 郭晗, 侯雪花. 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理论逻辑与路径选择[J].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24, 37(1): 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