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谢氏正骨疗法”作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数代“谢氏正骨人”的努力,谢氏正骨流派在不断的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中医界自古有师承教育的传统,许多著名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通过师徒传承得以延续和发展。“谢氏”通过将中医传统师承模式发展应用,大大促进了流派技艺的传承与更新,同时,也为流派注入了新的活力。
2. 强化流派“导师”团队建设
2.1. 导师选拔机制
建立严格的导师选拔标准是确保流派技术传承质量的核心环节。“骨伤”作为一门兼具传统医学精髓和现代医学要求的学科,对导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导师不仅需要具备精湛的技术,还需要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卓越的教学能力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全面、可操作的选拔标准,并通过严格的考核与评审机制筛选出合格的导师,是保障技术传承效果的关键。谢氏正骨流派严控师承导师选拔机制,制定了理论与临床并重的导师考核与评审体系,从包括学历与专业背景、专业技术职称、学术成果等多个方面对导师进行筛选评价,旨在确保选拔过程的严谨性和公正性。同时,谢氏正骨流派重视师承导师的带教能力,通过对师承导师的教学经验与资历、教学方法与效果、既往学员评价与成果等多方面的考核,为师承导师带教能力进行综合评估。过硬的教学能力也是谢氏正骨流派选拔导师的重要标准[1]。
2.2. 导师培训与提升
为了进一步提升流派内部导师团队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保持流派专业技术理论与实践更新,流派会定期组织相关师承导师参与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会议、技术培训课程以及专业研讨会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流派内师承导师能够及时了解行业前沿动态,掌握最新的专业技术理论和实践方法,还能与国内外同行深入交流,拓宽学术视野,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同时,谢氏正骨流派积极鼓励导师开展学术研究,支持其参与各级别科研项目,撰写学术论文,探索谢氏骨伤技术的创新路径。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动谢氏正骨技术的持续发展与优化,确保其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的独特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并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2.3. 导师团队结构优化
谢氏正骨流派重视优化导师团队的组成结构,始终着力构建一个由老、中、青三代导师组成的多元化、有梯度的团队,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梯队式传承体系。这种结构不仅有助于确保专业技术和临床经验的连续性,还能促进不同年龄段导师之间的互动与协作。年轻导师可以从资深导师那里汲取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教学技巧,快速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资深导师也能通过与年轻导师的交流,及时了解现代医学的最新进展和技术创新,保持自身的知识更新与学术活力。这种双向的知识传递与融合,不仅能够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还能有效推动医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此外,这种代际间的合作模式还能够激发创新思维,促进传统医学经验与现代医学技术的有机结合,从而在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取得更大的突破。
3. 优化流派人才培养模式
3.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谢氏正骨流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学员不仅需要系统学习谢氏正骨的理论体系,包括其历史渊源、核心原理、操作规范以及适应症与禁忌症等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来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这一传统医学技术的精髓。流派在发展过程中,与市级三甲医院骨科逐渐实现融合发展,借助三甲医院的临床平台,为流派内骨学员提供了丰富的、质量保证的临床实践机会,确保学员能够将理论知识有效转化为临床操作能力。在谢氏临床实践基地中,学员可以在资深师承导师的指导下,亲身参与患者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从实际病例中积累经验,逐步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同时,实践基地也会定期举行如模拟训练、案例讨论、多学科协作等多种模式的教学活动,进一步拓宽学员的专业视野,帮助他们在复杂多变的临床环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增强学员的综合能力,还能为谢氏正骨流派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确保谢氏正骨流派技艺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继续发扬光大[2]。
3.2. 个性化培养方案
谢氏正骨流派在学员的培养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员的多样化背景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制定科学合理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以确保每位学员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和路径中高效成长。对于已经具备医学基础知识的学员,由于其已经掌握了相关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基础理论,可以适当加快理论学习的进度,将教学重点放在谢氏正骨技术的核心理论和操作要领上,同时通过高强度的临床实践训练,快速提升其临床操作能力和应变水平。这类学员可以更多地参与复杂病例的诊疗,甚至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部分操作,从而加速其技术成熟的过程。
而对于初学者或医学背景薄弱的学员,则从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入手,循序渐进地引导其进入谢氏正骨的学习领域。首先,通过系统的课程讲解,帮助学员掌握中医基础理论、骨骼解剖学、经络学等基础知识,为其后续的技术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随后,再逐步引入谢氏正骨的操作手法和技术要点,并通过模拟训练和简单的临床实践,帮助学员逐步熟悉和掌握基本技能。在这一过程中,导师需要给予更多的耐心和指导,确保学员能够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稳步提升技术水平[3]。
通过这种因材施教的培养方式,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位学员的潜力,还能确保不同背景的学员都能在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这种个性化的培养模式,既体现了对学员个体差异的尊重,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为谢氏正骨流派的传承与创新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同时,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还能够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动力,从而为谢氏正骨流派的长远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谢氏正骨流派经过不断的传承发展,目前设置了1个传承基地,17个传承工作站,其中包括一个国外传承工作站。
3.3. 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结合
谢氏正骨流派在学员的培养过程中,积极引入现代医学技术和科技手段,以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并帮助学员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流派技艺的原理与应用。如现代医学的影像学技术是骨伤诊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结合现代医学中的影像学技术(如X光、CT、MRI等),学员可以通过直观的影像资料,清晰地观察骨骼、关节、肌肉等结构的形态与变化,从而更好地掌握流派技术的适应症、操作要点以及治疗效果评估方法。同时,解剖学知识的融入能够帮助学员从微观层面理解人体结构的复杂性和正骨手法的科学性,为其技术操作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同时,学员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临床阅片技巧。
通过将现代医学技术与传统正骨技艺相结合,不仅能够提升学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还能推动谢氏正骨技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与发展。这种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模式,既保留了谢氏正骨技术的精髓,又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学员能够在掌握传统技艺的同时,具备现代医学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医学发展的需求。此外,这种教学方式还能够增强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为其提供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为谢氏正骨流派技艺的传承与推广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复合型的专业人才[4]。
4. 完善传承管理制度
4.1. 传承人认定与考核制度
为了确保谢氏正骨技艺的纯正性和有效性,流派建立了一套科学、系统且完善的传承人认定与考核制度。首先,在传承人的认定过程中,同样设立了严格的选拔标准,涵盖技术能力、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以及职业道德等多个维度,确保每一位被认定的传承人都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其次,制定了详细的考核机制,定期对传承人进行技术水平和传承效果的评估。考核内容不仅包括对传统正骨手法的掌握程度,还应涉及对现代医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以确保传承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能够与时俱进,提升技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此外,考核结果应与传承人的资格挂钩,对于未能通过考核的传承人,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改进机会,帮助其提升能力;对于长期无法达到要求的传承人,则应考虑取消其传承资格,以保证流派技艺的传承质量。同时,流派每年会举行“拜师仪式”,增加流派传承的仪式感,提升各传承人的归属感。
4.2. 设立激励机制
流派内部设立了传承奖励机制,对在传承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导师和学员给予奖励,激励更多中医人才参与到谢氏正骨流派的传承工作中。同时,鼓励传承人进行技术创新和学术研究,推动流派的发展。
4.3.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谢氏正骨流派注重对流派技艺传承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包括申请专利等多种方式,保护谢氏正骨流派的独特技术和品牌,确保其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受侵害防止技术外流和滥用。
5. 结语
“谢氏”作为众多中医流派中特色鲜明的一支,在中医正骨技术方面提出“渐进式骨折捏微整复”的学术观念;对筋骨痹痛提出“治痹重在温通、治痛以温、以温补虚;热证用灸、以温为泻;灸能祛瘀、亦能接骨;天人相应、顺时而灸”的学术观念,发明了大面积艾绒温灸器、九宫灸、督脉灸等;在骨关节疾患的中医微创方面提出“针刀刺骨、筋经松解”的施术方略,创新使用现代关节镜技术及肌骨超声技术实现针刀微创技术的精准治疗;在中医骨伤康复治疗领域提出“个性化、一体化”“大骨科、大康复、康复前移”的创新理念。谢氏正骨流派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其传承与发展不仅关乎一门技艺的延续,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强化导师团队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传承管理制度,有效促进了谢氏正骨流派的传承与发展,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基金项目
四川中医药文化协同发展研究中心:谢氏正骨十六字诀的挖掘、整理及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23XT15)。四川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乡村振兴背景下整合观念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科建设的应用模式研究(项目编号:DJKZC202201);四川中医药文化协同发展研究中心项目:川派中医骨伤传承模式研究(课题号:2022XT109)。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