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 高中政治”教学实践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trategie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High School Politics”
DOI: 10.12677/ass.2025.143184, PDF, HTML, XML,   
作者: 刘 云: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关键词: 人工智能高中政治教学实践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igh School Politics Teaching Practice
摘要: 文章聚焦于“人工智能 + 高中政治”这一新兴教学领域,探讨其融合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实践策略。通过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特点与高中政治课程目标、内容的契合点,挖掘二者融合的潜在优势,进而从教学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拓展及评价体系构建等多个环节提出具体实践策略,以期为高中政治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助力培养适应智能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merging teaching field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High School Politics”, exploring the necessity, feasibility, and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their integration. By analyzing the congruence betwe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and the objectives and content of the high school politics curriculum, it uncovers the potential advantages of this integration. Furthermore, specific practical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from multiple aspects, including teaching preparation, classroom implementation, after-class expans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valuation system, aiming to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high school politics teaching and contribute to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alents who can meet the needs of the intelligent era.
文章引用:刘云. “人工智能 + 高中政治”教学实践策略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3): 13-19.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3184

1. 引言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正深度嵌入社会各领域,重塑行业生态。教育领域也不例外,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路径。高中政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关键阵地,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有望打破传统教学局限,为课程注入新活力,开启教学新范式,使思政教育更贴合时代脉搏,满足学生成长需求。

2. “人工智能 + 高中政治”融合的理论基础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基于已有知识经验,在特定情境下通过主动探索、互动协作来构建新知识[1]。人工智能营造的虚拟现实、智能交互场景,为高中政治课创设丰富情境,如模拟联合国、公民听证会,学生置身其中,亲身体验政治运作流程,深化对政治概念、原理的理解,比单纯书本讲授更易内化知识。

2.2. 多元智能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包括语言、逻辑、人际等多种智能。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工具,如智能辩论系统、政治舆情分析软件,能调动学生不同智能维度,为语言表达出色学生提供论述平台,让逻辑思维强者剖析舆情数据,挖掘学生多元潜力,契合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诉求[2]

3. “人工智能 + 高中政治”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1. 必要性

3.1.1. 顺应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

在当今智能社会的大背景下,科技的飞速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方式。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3]。这就要求公民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拥有良好的人工智能素养以及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将人工智能与高中政治教学相融合,能够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就熟悉并掌握智能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同时引导他们从政治的视角去审视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技术伦理、数字治理等。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够成长为既懂技术又明政治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更从容地应对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挑战,为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探讨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时,学生可以从政治层面分析如何制定合理的政策来保障医疗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以及如何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公平使用,避免出现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3.1.2.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学生成长于数字时代,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尤其是对新奇的智能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传统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形式相对单一,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将人工智能元素融入高中政治教学中,能够为课堂带来全新的活力与生机。比如,引入AI思政讲师,它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语音、丰富多样的表情以及精彩的案例讲解,为学生呈现出更加有趣的政治课程内容;智能刷题助手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智能推送个性化的练习题,并提供详细的解析和学习建议,帮助学生更高效地掌握知识[4]。这些人工智能应用能够打破学生对政治课的固有枯燥印象,重燃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3.2. 可行性

3.2.1. 技术普及为融合提供有力支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如今的人工智能技术愈发成熟和完善。开源算法的广泛传播和简易编程工具的不断涌现,大大降低了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门槛[3]。对于普通的高中政治教师来说,他们只需经过短期的专业培训,就能够快速上手并掌握相关技术,将其应用到教学设计、课件制作以及课堂互动等教学环节中。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制作出具有交互性的课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和理解政治知识;在课堂互动环节,教师可以借助智能问答系统,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效率。这些技术的普及为“人工智能 + 高中政治”融合教学的落地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使得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得以广泛应用。

3.2.2. 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在教育信息化、智能化转型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近年来,一系列鼓励学科融合创新的政策相继出台,从经费划拨到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等多个方面,为“人工智能 + 高中政治”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5]。政府不仅加大了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学校配备了先进的智能教学设备,还设立了专门的教学改革项目基金,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学科融合创新的教学实践研究[6]。这些政策的出台,为高中政治教师开展人工智能与政治教学融合的探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力地推动了“人工智能 + 高中政治”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应用。

4. “人工智能 + 高中政治”教学实践策略

4.1. 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培训提升:组织高中政治教师参与人工智能专项培训,涵盖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基础知识,掌握智能教学软件使用,如利用AI批改主观题的工具,提升教师数字技能储备,保障教学起点的技术融入。

资源整合筛选:收集政治学科相关人工智能素材,如人工智能参与社会福利分配案例、智能政务系统科普视频;整合优质线上课程、学术论文库,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为教学设计提供丰富素材。

4.2. 课堂实施环节

情境创设:借助VR/AR技术,重现重大历史政治事件现场,像巴黎公社起义、开国大典,学生穿越时空见证历史,在沉浸式氛围下感悟政治变迁,引发情感共鸣,自然导入新课知识点。

智能互动教学:启用智能聊天机器人担任课堂助教,解答学生基础知识疑问;开展人机小组辩论,设定如“人工智能发展会否冲击人权”辩题,锻炼学生思辨与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氛围[7]

知识可视化:运用智能绘图软件,将复杂政治关系、政策流程转化为动态思维导图、流程图,像国家机构组织架构图,以直观视觉呈现辅助学生厘清知识脉络,攻克理解难点。

4.3. 课后拓展维度

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利用人工智能学习分析系统,追踪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数据,为每位学生定制课后复习、拓展学习方案,如推荐适合的政治科普短视频、进阶阅读资料,满足差异化学习需求。

项目式学习实践:布置长周期项目,如“设计校园智能选举系统中的民主机制”,学生组队运用编程、数据分析技能,在实践中内化政治理念,培养团队协作与创新能力。

4.4. 评价体系构建

过程性评价革新:除传统考勤、作业评价,纳入学生在智能交互中的参与度、虚拟场景表现数据,智能系统全程记录,精准反馈学生日常学习轨迹与成长动态。

成果性评价多元:对学生项目成果、论文,不仅考量政治观点正确性,还评价智能技术运用创意、合理性,综合评定学习成效,激励学生深度融合技术与知识。

5. 实践案例分析

济南市莱芜第十七中学开展“人工智能 + 《政治生活》”课程改革试点。教师先参加AI教学集训,而后备课融入AI模拟法庭案例。课堂上,VR展示法庭场景,学生角色扮演,智能助手实时普法;课后,依学习分析推送个性化法律拓展任务,期末项目是设计社区法治智能宣传平台。结果显示,学生该模块成绩提升,维权意识、法治思维显著增强,验证策略有效性。

具体示例:“人工智能 + 高中政治”教学实践策略研究之课堂实施环节——以济南市莱芜第十七中学为例。

在“人工智能 + 高中政治”的教学实践里,课堂实施环节是核心部分,直接关联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体验。它借助人工智能的多元技术手段,将高中政治课程内容生动、精准且深度地传递给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5.1. 情境创设:沉浸式体验激发情感共鸣

历史回溯场景:高中政治教材涉及诸多重要历史事件与政治思想演变历程,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能打破时空限制。例如在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章节时,借助VR重现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蛇口,学生戴上设备,仿若置身于那个热火朝天的建设现场,看到简陋的厂房、忙碌的工人、街头张贴的标语,真切感受到改革开放决策带来的蓬勃生机与希望。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抽象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不再只是文字,而是可触可感的鲜活记忆,快速引发情感共鸣,为后续理论学习筑牢感性认知基础。

时政热点模拟:人工智能驱动的虚拟情境还可即时模拟时政热点场景。在学习国际关系板块,对于复杂的国际多边谈判,通过智能模拟系统创设联合国气候大会谈判现场。每个学生化身不同国家代表,基于提前输入的各国国情、利益诉求等资料,开展实时谈判博弈。逼真的场景压力促使学生主动运用所学国际政治知识,权衡利弊、寻求共识,深切理解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实质,提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2. 智能互动教学:人机协作激活课堂氛围

智能助教答疑:在课堂中引入智能聊天机器人担任助教角色,它能快速回应学生基础知识疑问。比如学生学习《经济生活》中关于通货膨胀的概念时,随时向智能助教提问“通货膨胀是怎么造成的”“日常生活里怎么察觉通货膨胀”,智能助教瞬间给出通俗易懂的解释,搭配生活实例与图表说明,既节省教师精力,又保障学生疑惑得到即时解答,维持学习连贯性,还能依据提问大数据,为教师把握学情提供参考。

人机小组辩论:精心挑选具争议性的政治话题开启人机辩论活动,像“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与公共安全能否平衡”。人工智能系统依据海量数据、逻辑算法组织观点论据,学生分组对抗,这要求学生不仅要深挖教材知识点,还要广泛涉猎课外时政、法律、伦理知识,灵活组织语言反驳。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都能得到充分锻炼,课堂氛围也在紧张又热烈的交锋中被彻底激活。

5.3. 知识可视化:直观呈现化解理解难题

动态思维导图生成:高中政治知识体系繁杂,概念间关联纵横交错。智能绘图软件可在教师讲授时,实时将碎片化知识串联成动态思维导图。以《政治生活》里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例,伴随教师讲解各治理主体、治理环节,软件自动勾勒分支、填充关键信息,用不同颜色、线条展示内在逻辑,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社会组织,清晰呈现协同治理架构,让学生一目了然,轻松梳理知识脉络,构建宏观认知框架。

政策流程动画演示:面对晦涩难懂的政策制定、执行流程,利用人工智能制作动画短片辅助教学。在讲解税收政策调整流程时,动画精准模拟从经济数据分析、人大立法审议、政府部门部署到基层落实的全链条,配合旁白解说,每个环节的主体责任、运作方式直观映入学生眼帘。这种可视化手段把静态文字转化为动态影像,大大降低理解门槛,助力学生深度把握政治运行规律与政策内涵。

5.4. 实时反馈与调整:精准洞察优化教学节奏

表情识别与情绪分析:借助教室安装的智能摄像头,搭配表情识别算法,实时捕捉学生面部表情,判断学习情绪状态。当讲解哲学板块的抽象概念,若系统监测到多数学生眉头紧皱、面露困惑,表明教学难点未突破,教师便能放慢节奏,更换案例或补充解释,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知识传递顺畅。

知识掌握检测:利用智能交互平板的随堂小测试功能,教师随时发布选择题、简答题,系统即刻批改反馈,统计答题正确率、错误分布,精准定位学生知识薄弱点[8]。如《文化生活》小测试显示学生对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理解偏差,教师就能针对性强化案例讲解,有的放矢开展后续教学,让课堂始终贴合学生学习进度与需求。

通过以上丰富多元的课堂实施策略,“人工智能 + 高中政治”教学打破传统说教模式,让思政课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魅力,为学生知识吸收、素养提升铺就高效通路。

6. 挑战与应对

6.1. 面临挑战

6.1.1. 技术适配难题

在“人工智能 + 高中政治”的教学融合过程中,技术适配成为首要面临的挑战。部分高端人工智能技术,如复杂的数据分析模型、智能仿真模拟系统等,对硬件设备的性能要求极高。普通高中学校由于教育经费有限,难以大规模配备满足这些技术运行的高端硬件设施,如高性能的服务器、图形处理器(GPU)等,这使得一些先进的人工智能教学应用无法在校园中顺利开展[9]。此外,人工智能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新的算法、功能和应用不断涌现,教学软件的更新换代速度极快。学校现有的教学软件往往在短时间内就会面临过时的问题,而持续对教学软件进行更新和适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这对于学校来说难度较大。例如,一些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教学辅助软件,每隔几个月就会推出新的版本,增加新的功能和优化算法,但学校可能由于资金限制无法及时升级,导致软件的功能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影响了人工智能与高中政治教学的深度融合。

6.1.2. 教师转型压力

高中政治教师群体大多出身文科专业,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专注于政治理论知识的教学和研究,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相对薄弱。当面临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政治教学的要求时,他们需要重新学习和掌握一系列新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如编程基础、数据分析方法、智能教学工具的使用等,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学习起步较为艰难。而且,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惯性,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于新的教学理念和技术的接受和应用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这种教学惯性使得一些教师在尝试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学时,只是简单地将其作为一种辅助工具,而未能真正将其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深度融合,导致技术的应用浮于表面,无法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优势。例如,有些教师只是在课堂上偶尔使用人工智能辅助的多媒体课件,而没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学情分析、个性化教学等更深入的教学活动。

6.2. 应对策略

6.2.1. 校企合作

为了有效解决技术适配难题,学校可以积极与科技企业开展合作。学校与科技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科技企业可以根据学校的教学需求,向学校捐赠符合教学要求的人工智能设备,如智能教学终端、数据分析服务器等,帮助学校提升硬件设施水平。同时,科技企业能够及时为学校更新教学软件,确保学校使用的教学软件始终保持在最新版本,具备最先进的功能。而学校则可以为科技企业提供教学应用反馈,帮助企业了解产品在实际教学中的使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以便企业对产品进行改进和优化。通过这种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能够有效化解学校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方面面临的技术困境,为“人工智能 + 高中政治”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例如,某科技企业与当地一所高中合作,为学校捐赠了一批智能教学设备,并定期为学校的教学软件进行更新,学校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及时反馈问题和提出改进建议,企业根据这些反馈对产品进行优化,使得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

6.2.2. 教师共同体建设

为了缓解教师转型压力,促进教师专业蜕变,需要加强教师共同体建设。在校内,学校可以组建跨学科教研团队,由政治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共同组成。政治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师进行结对帮扶,信息技术教师帮助政治教师学习和掌握人工智能技术,指导他们如何将技术应用于政治教学中;政治教师则向信息技术教师传授政治学科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使信息技术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政治教学的需求,开发出更符合教学实际的技术应用。在校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跨校交流活动,与其他学校的教师分享人工智能与高中政治教学融合的经验和案例。通过参加教学研讨会、观摩课等活动,教师可以学习到其他学校的先进教学经验和方法,拓宽自己的视野,激发创新思维。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跨校交流中获得更多的专业支持和指导,加速自身的专业成长。例如,某地区组织了多所高中的政治教师开展跨校交流活动,教师们在活动中分享了自己在人工智能教学应用方面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通过共同探讨和学习,许多教师对人工智能与政治教学的融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教学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7. 结论与展望

“人工智能 + 高中政治”教学实践蕴含巨大潜力,为高中政治教学改革点亮新方向。当下虽有挑战,但通过针对性策略逐步攻克,有望构建成熟教学模式。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升级,二者融合将更紧密,为思政教育质量跃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持续赋能,塑造智能时代的思政教育新辉煌。

参考文献

[1] 王竹立. 新建构主义与知识创新[J]. 远程教育杂志, 2018, 36(2): 3-10.
[2] 钟柏昌, 张禄. 人工智能教育的核心价值、基本目标与课程定位——兼论人工智能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J]. 现代教育技术, 2020, 30(2): 10-16.
[3]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 2017-07-20.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20/content_5211996.htm, 2025-01-08.
[4] 余胜泉, 彭燕, 卢宇.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的实践路径[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1, 33(1): 3-11.
[5] 教育部. 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EB/OL]. 2018-04-03.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7062/201804/t20180410_332722.html, 2025-01-08.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7] 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 [J]. 电化教育研究, 1997(3): 3-9.
[8] 顾明远. 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教师队伍现代化——兼兼论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教育[J]. 中国教育学刊, 2021(9): 1-4.
[9] 霍华德·加德纳. 多元智能新视野[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