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诗经》以其质朴详实的语言,记录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图景和社会面貌,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国内,《诗经》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儒家经典,在国外,《诗经》亦是一条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不同语种的《诗经》译本和有关《诗经》的翻译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诗经》的译本数量和研究成果也不断增加,《诗经》翻译研究已逐渐成为当前国内翻译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本文通过搜集近二十年来在中国知网(CNKI)上发表的有关《诗经》翻译研究的文献,借助CiteSpace软件的数据可视化功能,总结当前《诗经》翻译研究动态,分析研究的可行性路径,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2. 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
2.1. 数据来源
为了能够全面、详尽地反映《诗经》翻译研究的现状、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本文的数据收集将具体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在中国知网(CNKI)的“高级检索”中,以“诗经”、“翻译”为主题,将论文发表的时间范围设定在2004年1月1日至2024年5月31日,进行搜索后得到有关文献共379篇,将关联度较低的文献手动剔除后,最终得到有效文献204篇;然后,为便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将所得文献的篇名、作者、单位、摘要等信息通过Refworks导出为TXT文本文件格式;最后,将所得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对有关《诗经》翻译研究的有效文献进行关键词和词语云分析,使本文论据更加客观详实。
2.2. 研究工具
本文主要借助文献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来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绘制科学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 [1],CiteSpace能够对大量的文献样本进行整合与可视化分析,形成关于《诗经》翻译研究的现状、热点、不足等方面的直观图景,并通过对所得图谱的深层含义进行分析,进而探索《诗经》翻译研究接下来的可行性趋势与方向。
3. 《诗经》翻译研究动态
3.1. 相关论文发表动态分析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本研究获取了204篇《诗经》翻译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借助中国知网的可视化分析功能,导出近二十年来中国知网(CNKI)上《诗经》翻译研究有关论文发表动态如图1所示。
Figure 1. Dynamics of the publication of papers on translation studies of The Book of Songs on CNKI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图1. 近二十年来中国知网(CNKI)上《诗经》翻译研究有关论文发表动态
通过图1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近20年(2004~2024)间,尽管不乏2013、2018、2020年等个别年份出现论文发表数量下降的现象,但整体而言,《诗经》翻译研究领域的论文发表数量仍呈上升趋势。其中,2008~2017年趋势较缓,2019年《诗经》翻译研究领域的论文发表数量出现了一个小高峰,多达20篇;2021、2022年,该研究领域的论文发表数量再次出现了一次飞跃,年发表数量保持在29篇,达到近二十年来《诗经》翻译研究领域论文发表的峰值;2022年以后,发文数量开始出现回落的现象,2023年发表17篇,2024年(截至5月31日)4篇。可以说,《诗经》的翻译研究领域近二十年来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学术成果,学术界对此始终持有一定的关注度。
3.2. 关键词共现分析
CiteSpace能对所收集的文献进行关键词分析,从而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在指定时期内直观、详尽地呈现出来。这种分析方法能够有效克服研究者主观因素带来的影响,增强论证的客观性。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首先在软件中创建新项目,然后导入已收集的204篇文献数据,将时间范围设定为2004年至2024年,时间切片跨度为1年。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阈值设置为50。选择剪枝算法(Pruning)中的循径(Pathfinder),即可一键生成《诗经》翻译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可视化图谱,如图2所示。同时,从可视化界面左侧的关键词列表中筛选出现频次不低于4次的关键词,并使用Excel表格生成关键词列表,如表1所示。
图2中的圆形节点代表关键词,节点大小表示关键词的出现次数,节点越大,关键词出现次数越多;节点间的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连线越粗,关键词共现关系越强。结合两张图表我们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近二十年来,关于《诗经》的翻译研究,主要围绕着“诗经”、“理雅各”和“翻译”
Figure 2. Visualisation of keywords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studies of The Book of Songs
图2. 《诗经》翻译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可视化图谱
Table 1. List of keywords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studies of The Book of Songs
表1. 《诗经》翻译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列表
序号 |
关键词 |
频次 |
中心性 |
序号 |
关键词 |
频次 |
中心性 |
1 |
《诗经》 |
109 |
0.56 |
15 |
汪榕培 |
6 |
0.01 |
2 |
理雅各 |
30 |
0.22 |
16 |
副文本 |
6 |
0.01 |
3 |
翻译 |
25 |
0.16 |
17 |
三美论 |
5 |
0.07 |
4 |
诗经 |
23 |
0.12 |
18 |
翻译策略 |
5 |
0.04 |
5 |
许渊冲 |
18 |
0.15 |
19 |
语料库 |
5 |
0.01 |
6 |
英译 |
16 |
0.07 |
20 |
对比分析 |
5 |
0 |
7 |
翻译美学 |
12 |
0.12 |
21 |
目的论 |
4 |
0.03 |
8 |
英译本 |
12 |
0.08 |
22 |
异化 |
4 |
0.02 |
9 |
庞德 |
9 |
0.06 |
23 |
归化 |
4 |
0.01 |
10 |
施图金 |
9 |
0.05 |
24 |
视域融合 |
4 |
0.02 |
11 |
概念隐喻 |
7 |
0.06 |
25 |
俄译 |
4 |
0.01 |
12 |
译者风格 |
7 |
0.01 |
26 |
意象 |
4 |
0.02 |
13 |
对比研究 |
6 |
0.07 |
27 |
詹宁斯 |
4 |
0.01 |
14 |
植物意象 |
6 |
0.04 |
|
|
|
|
三个关键词展开:无论从频度次还是从中心性上来看,这三个词都要比其他关键词要高得多。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从频次上来说,在《诗经》的翻译研究领域中,“诗经”、“许渊冲”、“英译”、“翻译美学”、“英译本”也是比较热门的研究话题,出现频次分别为23、18、16、12、12;从中心性上来说,在《诗经》的翻译研究领域中,“许渊冲”、“诗经”、“翻译美学”、“英译本”、“英译”、“对比研究”、“三美论”等受到较高关注,中心性分别为0.15、0.12、0.12、0.08、0.07、0.07、0.07。
3.3. 关键词聚类分析
在得出上述研究热点词汇后,我们采用CiteSpace软件的聚类功能将其按照相似程度进行归类。本文所选择的聚类算法是LLR(对数自然率)算法,运行算法后得到关键词聚类图谱,如图3所示。在LLR算法下,不同聚类的标签名是由该聚类下权重占比最高的关键词来表示,如图3中的“#0文化”、“#1施图金”等。在本次的运算结果中,聚类模块值Q = 0.6228 > 0.3,聚类平均轮廓值S = 0.8803 > 0.5,说明该聚类结构显著、结果令人信服,可以为后续分析研究提供参考价值。鉴于此,我们将近二十年来《诗经》翻译研究的主题分为以下十个板块,如表2所示,并对每个聚类标签加以简要分析。
Figure 3. Keyword clustering mapping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studies of The Book of Songs
图3.《诗经》翻译研究领域的关键词聚类图谱
Table 2. Clustering table of keywords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studies of The Book of Songs
表2. 《诗经》翻译研究领域的关键词聚类表
序号 |
聚类标签 |
关键词(LLR) |
1 |
文化 |
《诗经》、阿连壁、文化、三维转换等 |
2 |
施图金 |
诗经、施图金、俄译、动物意象等 |
3 |
翻译 |
翻译、对比研究、翻译策略、动物隐喻等 |
4 |
英译 |
理雅各、许渊冲、庞德、汪榕培等 |
5 |
语料库 |
语料库、对比分析、翻译风格、译者风格等 |
6 |
审美再现 |
翻译美学、植物意象、审美再现、教学方法等 |
7 |
詹宁斯 |
理雅各、概念隐喻、归化、异化等 |
8 |
《关雎》 |
三美论、视域融合、目的论、比较研究等 |
9 |
韵律 |
意象、修辞、典籍翻译、三美理论等 |
10 |
英译本 |
英译本、副文本、《卷耳》、对比等 |
3.3.1. 文化研究
正如本文在开篇所提到的,《诗经》是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所以《诗经》的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关系密切是毋庸置疑的。目前,与此相关的论文主要从文化学、三维转换理论、修辞学等角度出发,以在《诗经》译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汉学家如阿连壁等人及其译本为考察对象,探讨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3.3.2. 施图金研究
阿·亚·施图金(А.А. Штукин)是著名苏联东方学家、翻译家,也是《诗经》俄语译本的重要译者之一。施图金的翻译美学始终是国内外俄语界关注的热点。在此聚类下的关键词有:《诗经》、施图金、俄译、翻译共性、形象学等。结合具体文献来说,一是对施图金《诗经》俄文译本的研究:如译者在成语翻译、不同意象翻译时所采用的处理方法;二是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出施图金译本的特点、优缺点等。
3.3.3. 翻译研究
翻译为《诗经》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视角。在这一聚类下包括的关键词有:翻译、对比研究、翻译策略、文化意象、动物隐喻等。从翻译研究的角度入手,结合相关文献可知,该聚类下的主要研究方向有:从事不同译本的对比研究;总结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对译文中的文化意象和隐喻加以分析等。
3.3.4. 英译研究
由于目前有关《诗经》翻译的多数文献都是以其英语译本作为研究语料,“英译”自然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聚类标签。在此标签下的关键词有:理雅各、许渊冲、庞德、汪榕培等,即《诗经》英语译本的重要译者。结合有关文献,可以总结出《诗经》英译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接受美学、翻译规范、文化传播等。
3.3.5. 语料库研究
语料库翻译研究“基于大规模翻译文本,采用量化和对比方法开展的有关翻译语言的理论(或者翻译语言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2],使翻译研究的客观性和直观性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此聚类下包含的关键词有语料库、对比分析、翻译风格、译者风格等。结合有关文献,可以发现在《诗经》的翻译研究中使用语料库的方向有:对多个《诗经》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出译文的共性与个性;对不同译本的翻译风格进行分析;对不同译者的风格进行总结等。
3.3.6. 审美再现研究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将原文的语言形式结构、音韵修辞、形象意境等美学特征在译文中实现最大程度的再现[3]。在这一聚类下包括的关键词主要有:翻译美学、植物意象、审美再现、教学方法等。结合相关论文可知,《诗经》翻译研究中探讨审美再现的主要角度有:《诗经》译本中的翻译美学;不同的译者是怎样在译文中再现原文意象的;《诗经》翻译的美学特征要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传达出来等。
3.3.7. 詹宁斯研究
詹宁斯,即近代英国著名汉学家、《诗经》英译本的重要译者之一理雅各(James Legge)。在此聚类下包含的关键词主要有:理雅各、概念隐喻、归化、异化等。结合有关文献,可以总结出在《诗经》翻译中围绕译者理雅各开展的研究方向有:分析译者对概念隐喻问题的认知与处理;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来分析理雅各译本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等等。
3.3.8. 《关雎》研究
作为《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一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以从《关雎》入手展开翻译研究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在这一聚类下包含的关键词主要有:三美论、视域融合、目的论、比较研究等。结合相关文献,我们可以总结出对《关雎》的翻译研究主要从以下视角展开:探讨许渊冲“三美”理论在《关雎》翻译中的应用;基于视域融合、目的论等理论研究《关雎》的翻译;对不同译本的《关雎》进行比较研究等。
3.3.9. 韵律研究
《诗经》中的作品多以四言为主,韵律齐整,读来朗朗上口。但要如何在译文中再现《诗经》的韵律美,成为了翻译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问题。这一聚类主要包括这些关键词:意象、修辞、典籍翻译、三美理论等。我们结合相关文献了解到,《诗经》的韵律翻译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诗经》译本中的意象翻译与韵律再现;从修辞角度对《诗经》开展韵律研究;“三美”理论在《诗经》韵律翻译中的应用等。
3.3.10. 英译本研究
关于《诗经》翻译研究的关键词,最后一个聚类是对其英语译本的研究。在这里应该与前面提到的“英译”聚类加以区分:英译的研究对象更侧重于翻译活动的过程及译者,而英译本的研究对象则是翻译活动的结果。在此聚类下主要包括的关键词有:英译本、副文本、《卷耳》、对比等。结合有关文献我们可以总结出,这一聚类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对《诗经》英译本及副文本的研究;以具体某一篇或某几篇译文作为切入点开展对《诗经》英译本的翻译探究;对不同的《诗经》英译本加以对比分析等。
3.4. 研究趋势分析
采用关键词共现时间线图谱,将同一聚类的关键词按照出现顺序排列在时间轴上,并通过连线形式描绘关键词在不同文献中共现的关联情形,从而洞悉领域内研究脉络的动态演进[4]。为能够直观掌握《诗经》翻译研究的重要阶段,本文以2004年至2024年为时间区间,以一年为时间切片,最终生成十个关键词聚类的时间线图谱,如图4所示。
Figure 4. Timeline mapping of translation studies of The Book of Songs
图4.《诗经》翻译研究的时间线图谱
由图4可知,在所设置的时间区间内,《诗经》翻译的学术研究初始于2009年,研究内容主要是《诗经》英译,其中既有对单个译本的深入分析,也有对多个译本的比较研究,关键词聚类主要包括文化、英译、审美再现、英译本,其中出现的高频关键词为《诗经》、英译、理雅各、视域融合、英译本等。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译者在《诗经》英译过程中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诠释层面。
2010年至2021年,《诗经》翻译研究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在涌现出更多高质量的学术成果的同时,研究角度也更加丰富。关键词聚类主要包括施图金、翻译、语料库等,高频关键词有俄译、对比研究、译者风格、三美论、目的论等。这一阶段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发展的特点,除了以某一理论为视角开展研究[5]外,还出现了不同语种《诗经》译本的对比研究[6]、《诗经》意象翻译研究[7]、借助语料库进行《诗经》翻译研究[8]等。
2022年以来,《诗经》翻译研究进入持续深化阶段,关键词聚类范围逐步收缩限定在施图金、语料库、詹宁斯等方面,且出现了文化使命、对外传播等新的关键词,说明《诗经》翻译研究不仅在语料库方法的辅助下变得更加科学[9],且不同语种译本的海外传播也成为一大研究趋势[10]。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通过借助Citespace对近二十年《诗经》翻译研究的相关文献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我们可以对《诗经》翻译的研究动态有更全面的把握:首先,从相关论文发表情况来看,该研究领域的文献发表数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这表明学术界对《诗经》翻译研究始终持有关注,开展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其次,从研究热点来看,“文化”、“英译”、“英译本”始终是该领域研究重点关注的内容,此外,近几年也出现了以其他语种译本为语料进行的翻译研究:如俄语、德语、法语等;第三,从研究趋势来看,《诗经》翻译研究大体可分为初始、蓬勃发展和持续深化三个阶段,其中对英译本的研究较为普遍,且以文本内容本身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多采用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而近年来,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下,《诗经》翻译研究呈现出向更多学科延伸、研究方法更加科学、实践意义不断增强的趋势。
4.2. 展望
尽管《诗经》翻译研究在学术界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的《诗经》翻译研究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在此,结合本文的研究结论和当前发展需求提出对《诗经》翻译研究的未来展望。
第一,借助质性、定性分析软件,不断提高研究科学性。从研究内容上看,目前《诗经》的翻译研究主要仍倾向于对文本本身的研究,如分析不同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不同译本的意象阐释等。其结论更多是基于作者的主观判断,在客观性、直观性和创新性上会有所欠缺。为此,研究者可以借助质性、定性分析软件如CiteSpace、Nvivo等对研究内容进行分析,还可借助WordSmith等软件建立语料库,不断提高研究的科学性。
第二,丰富《诗经》翻译研究的研究语种。从研究语种上看,目前《诗经》的翻译研究主要以英语为主要语种,而对其他语种的译本研究较少。以《诗经》的俄译研究为例,相关文献仅有15篇,其研究价值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掘,对德语、法语等译本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平均每个语种只有一至两篇。为此,研究者可以尝试丰富《诗经》翻译研究的研究语种,或结合不同语种开展研究,如同时以俄译本和英译本作为语料,在比较不同语种的译文特点同时,也探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译本翻译特色。
第三,结合更多的研究方法,把握《诗经》翻译的内在规律。从研究方法上看,目前《诗经》的翻译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对比分析法,而其他的研究方法,如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等使用较少。这说明当前的研究更多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分类整理上,难以揭示出更深刻的内在规律。为此,研究者可以结合更多的研究方法,除对比分析法,还可尝试引入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跨学科分析法等,由表及里,把握《诗经》翻译的内在规律,拓宽翻译研究的学科视野。
综上,在后续的《诗经》翻译研究中,我们可以以此为参考,以语料库、质性、定性分析软件为辅助,以更多元的语料为依托,以更丰富的研究方法为手段,提高《诗经》翻译研究的创新性、直观性、科学性,以翻译为媒介,推动《诗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