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助力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以贵州省刺梨产业为例
E-Commerce Helps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Specialty Industries—Taking the Prickly Pear Industry in 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摘要: 随着国内外经济发展增速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加剧,绿色生态农业成为热议话题,全球对于具有开发价值且兼具经济与生态效益的果树开发的关注度不断攀升。各国的绿色循环农业研究不断深入,这也是我国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同时,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为特色农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贵州省刺梨产业作为区域特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种植历史、独特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均使得其成为推动贵州省乡村振兴的重要带头特色产业。在电商经济的推动下,刺梨产业链不断完善,农产品销售模式、品牌建设及产业转型升级也取得一定突破。研究以贵州省刺梨产业为例,分析特色农产业在产业升级及乡村振兴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和机遇,探讨电商如何在特色农产品市场拓展与品牌打造中发挥特殊作用。研究发现,电商不仅助力特色农产业供应链优化,帮助特色农产品开拓市场、提升产品竞争力,同时也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contradiction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growth rat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t home and abroad, gree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has become a hot topic of discussion, and global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fruit trees with development value and both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has been rising. The research on green recycling agriculture in various countries has been deepening, which is also an important task for China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realiz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in a coordinated manner. At the same tim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provides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for the specialty agricultural industr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the prickly pear industry in Guizhou Province has a long history of cultivation, unique economic benefits, ecological benefits and social benefits, which makes it an important leading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Under the impetus of the e-commerce economy, the prickly pear industry chain is constantly improving, and the sales mode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brand building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have also made certain breakthroughs. The study takes the prickly pear industry in 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variou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aced by the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industry in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explores how e-commerce plays a special role in the market expansion and brand building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 study finds that e-commerce not only helps optimize the supply chain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industries, helps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to develop the market and enhance product competitiveness, but also provides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文章引用:张彤榕. 电商助力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以贵州省刺梨产业为例[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3): 339-349.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3714

1. 引言

纵观国内外,多地经济发展增速与环境保护的尖锐矛盾正在逐渐显露,这也使得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成为各界热议话题,目前,国内外对于具有开发价值、经济与生态效益共有的果树开发关注度日渐提高,对于绿色循环农业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1]。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1。贵州省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地区,依托特色农业农村资源,挖掘乡村产业潜力,稳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消费需求升级为特色产品带来发展机遇,电商经济的成熟为特色农产品开拓了广阔市场。

贵州省作为中国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地区,依托特色的农业农村资源,挖掘乡村地区丰富特殊的产业潜力,在一系列有利于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规划下,不断稳步推进省内农业农村向现代化方向转型发展[2]。在此基础上,消费需求的升级转型为具有地区特色的产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依托成熟完善的电商经济,已经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市场。

特色农产品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鲜技术发展和电商经济的推动下,迅速进入千家万户。销量和需求的提升加速了特色农产业的现代化转型,推动了农产品品质和性价比的提高。刺梨作为贵州代表性水果,其产业发展备受关注。尽管刺梨在贵州种植历史悠久,但早期未形成完整产业链。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刺梨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日益凸显,成为巩固脱贫成效、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刺梨产业在电商宣传和营销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为探索电商经济背景下特色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范例。

2. 刺梨产业发展现况

2.1. 刺梨简介

刺梨属蔷薇科,主要生长于海拔500~2500 m的向阳山坡、沟谷、路旁及灌丛中,因此也多分布于云贵高原及四川西部高原地区。刺梨果实易发生氧化,长期保存难度较大,可食用部分为淡黄色,果汁含量较少、富有梨香,品尝起来果肉口感柔滑,部分品种较酸涩。目前已研究出的刺梨品种主要包括贵农一号、贵农二号、贵农五号、贵农七号、K7号等,其中贵农五号品质最高又名金刺梨,以更好的经济价值闻名。

刺梨的维生素C含量较高,是苹果的约500倍、柠檬的100倍、猕猴桃的10倍,有“维生素C之王”的美誉,能够有效提高人体免疫力,其富含的膳食纤维能够有效改善肠胃功能,起到助消化的作用。同时刺梨不仅具有抗癌防癌、抗肿瘤、降血糖等多种作用[3],在美容保健方面也能起到美白护肤、延缓衰老、抗氧化的效果。此外,刺梨作为特有植物还在区域退耕还林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改善石漠化现象,具有可观的生态效益。

2.2. 刺梨种植及采摘面积逐步扩大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刺梨产业在推动贵州省经济发展、带动各级产业转型中的作用日趋凸显。2019年贵州省出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领衔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工作制度》,将刺梨产业列入了贵州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挖掘其内在价值、助力脱贫攻坚。贵州省统计局于2020年发表的《刺梨产业调研报告》[4]中明确提到,贵州省野生刺梨资源分布居全国第一,全省种植面积超133千公顷,同比增长12.1%。省内刺梨种植主要分布在六盘水、黔南、毕节、安顺等市州,其中六盘水市占比在44%以上。从种植面积上看,六盘水市位居第一,约59.3千公顷,占比约44.31%;其次是黔南州,种植面积占比约28.21%,达37.7千公顷;紧接着是毕节市(占比约19.00%)和安顺市(占比约2.87%),省内其他各地相加共7.5千公顷,具体种植面积分布如图1所示。

Figure 1. Distribution of prickly pear planting area by region within Guizhou Province in 2020

1. 2020年贵州省内各市州刺梨种植面积分布图

在全省种植面积保持普遍增长的态势下,盘州市、水城县和贵定县分别以35.3千公顷、18.6公顷和11.9公顷的刺梨种植面积位居全省种植面积前三,其次分别是龙里县、七星关区、黔西县、六枝特区、平塘县、大方县和都匀市,各市县及特区种植面积总和占到了全省种植面积八成以上,如表1所示。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prickly pear planting area by county in Guizhou province in 2020

1. 2020年贵州省内各县刺梨种植面积分布表

县(市、区、特区)名称

种植面积(千公顷)

盘州市

35.3

水城县

18.6

贵定县

11.9

龙里县

10.5

七星关区

9.1

黔西县

7.0

六枝特区

5.3

平塘县

5.2

大方县

5.1

都匀市

3.5

图2详细展示了贵州省2020年所统计的刺梨采摘面积分布情况。数据显示,黔南州现有刺梨产业中,有超半数达到出果期和盛果期,黔南州采摘面积列居全省第一,采摘面积约29.3公顷,占比约40.03%;排名第二的是六盘水市,其采摘面积占比略少于黔南州市,约39.66%;毕节市位居第三,9.6千公顷(占比约16.08%);贵阳市采摘面积相对较少,约1.5千公顷(占比约2.53%)。

Figure 2. Distribution of prickly pear picking area in cities and states of Guizhou Province in 2020

2. 贵州省各市州刺梨采摘面积分布图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目前贵州省内重视刺梨产业发展及转型,各市、县、区对于刺梨种植及采摘热情较高。截至2024年发布的报告显示,贵州省的刺梨产量已达37.50万吨,增长26.9%2。省内较高的刺梨产量为刺梨产业的发展及刺梨产品的推广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刺梨特殊的生长环境和口感,再加上保鲜防氧化技术限制,使得刺梨产业长期以来囿于省内交通环境及加工技术,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刺梨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量。因此,较高的产量虽然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但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开拓销路仍是刺梨产业发展的重难点。

2.3. 产量及技术水平持续提高

2019年6月,贵州省省委办公厅印发的《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刺梨产业发展推进方案》(2019~2021年)明确要将贵州省建设成为全国刺梨种植、加工及销售大省的目标,打造刺梨品牌。贵州省进一步印发了《2024年贵州刺梨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3 (以下简称《方案》),强调将刺梨从普通农产品升级为优质工业品,最终培育为健康消费品。随着政策的持续推动,刺梨产业在贵州不断发展壮大,产量和产值显著提升,省内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在技术层面,刺梨栽培种植技术、应用研究及产业标准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展。黔南州已出台刺梨扦插育苗技术规程,并建立了完善的病虫害防治方案,推动刺梨种植向高质量、标准化方向发展。同时,贵农五号、七号及九号等新品种的培育,改善了刺梨的外观和口感,丰富了品种多样性。刺梨成分的应用研究也逐步深入,推动了产业的规范化与高效化发展。《方案》中也提到要强化利益联结、科技赋能、加工带动,释放产业发展潜力,持续做大做强刺梨产业。目前,国家已发布刺梨行业、地方、团体及企业标准共35项,标准化体系不断完善,为刺梨产业的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体来看,未来贵州刺梨产量将持续增长,生产与加工技术将进一步提升,刺梨产品将成为具有贵州特色的标志性产品。随着消费需求向绿色化、健康化转变,刺梨产业面临重要发展机遇。借助互联网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优势,“互联网 + 农业”模式打破了传统交易限制,为刺梨产品从省内走向省外提供了广阔空间。未来,刺梨产业有望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3. 刺梨产业PEST外部环境分析

3.1. 政治环境(Political Factors)

在农业发展方面,“十四五”规划强调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生产布局,推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农产品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并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体系。贵州省《2024年贵州刺梨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提出稳步壮大百亿级刺梨产业规模,实现提质增效,为刺梨产业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发展方向。

在乡村振兴方面,规划强调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巩固脱贫成效,提升地区发展水平。贵州省通过发展刺梨产业,助力农户增收,吸引投资,培养农业人才,提升劳动人口素质。同时,规划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综合治理石漠化,保护和修复生态脆弱地区,为刺梨产业提供稳定发展环境。

此外,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十四五”规划指出要支持毕节试验区的建设,针对石漠化进行综合治理,保护和修复生态脆弱的地区。因此,毕节试验区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能够有效为毕节七星关地区的特色产业——刺梨保驾护航,使得刺梨产业更加快速稳定地发展。

2数据来源:https://stjj.guizhou.gov.cn/tjsj/tjfbyjd/202401/t20240130_86399901.html

即使“十四五”规划在各个方面给予特色农产业发展以优势,但就刺梨产业自身的发展而言,国家有关刺梨产业的政策较少,与刺梨产品生产相关国家标准体系也尚未建立。虽然贵州省内对刺梨产业发展的指导要求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5],但省内已经出台各项刺梨产品生产标准,处在较为成熟阶段。综上所述,刺梨产业的发展受到政策支持大于阻碍,为刺梨产业后续发展提供稳定充足的政策支持。

3.2. 经济环境(Economic Factors)

国家统计局2025年初最新发布的《2024年四季度和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结果》4表明,2024年全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49,08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0%;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3.5%、5.3%和5.0%,国内各项经济活动较上年活跃程度有所提升,我国经济状况向好。各级产业的增加值变化也说明我国产业结构正在不断转型升级,与二、三产业对比,第一产业增加值相对较低,说明我国产业结构正在朝着更加现代化方向转型。从消费角度来看,图3详细展示了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月度同比的涨跌情况5

Figure 3. National CPI up/down line graph in 2024

3. 2024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涨跌折线图

从整体来看,2024年我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总体表现出较为平稳的趋势,小幅上涨0.2%。但值得关注的是,分类别数据显示,2024年医疗保健价格上涨1.3%,鲜果价格下降3.5%。鲜果价格的下降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消费需求略有变化,随着我国鲜果种植技术的不断精进,各类鲜果的产量及品质都在不断提高,市场上的鲜果种类繁多,竞争激烈。同时,绿色健康生活理念一定程度上对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产生影响,提高了消费者对水果保健功能的关注。医疗保健价格的上涨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消费者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提高。

4数据来源: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501/t20250118_1958363.html

数据表明我国经济环境总体平稳,具有一定韧性,这无疑有利于刺梨产业的进一步扩大与升级,但是刺梨产业的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只有加快推动实现刺梨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产品革新、电商营销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同时向消费者宣传刺梨产品保健功效,顺应消费者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实现刺梨产品向工业品和健康消费品的转型,才能更好应对不同经济环境下的挑战,有利于刺梨产品在特色农产品市场中的长期稳定发展。

3.3. 社会环境(Sociocultural Factors)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占据了更大的市场份额。电子商务的发展打破了消费的空间和时间限制,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加灵活、更加便捷的购物方式,给以刺梨产业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首先,消费需求的变化及营销宣传手段的革新能够不断满足消费者的猎奇心理和更加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人们对于新兴产品的接受度不断提升,为刺梨产业进一步开拓市场、提高刺梨品牌知名度提供更多可能,也为培育刺梨新品种、研发新产品注入动力[6]。新的刺梨产品能更好满足消费者保健需求,口感改善后的刺梨产品也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同时满足消费者美味、健康缺一不可的饮食需求。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和谐和绿色发展相处日渐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世界各国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中国现在也鼓励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加快构建绿色发展体系。刺梨植物作为具有正外部性的植物,能够有效治理贵州省石漠化现象。在此前提下能够利用刺梨绿色环保的特色推广刺梨产品,使得消费者更容易接受;通过这种形式的推广也能让更多农户了解刺梨植物的优势,提高刺梨种植面积和刺梨鲜果产量,从源头使得刺梨产业链运作更加稳定。

3.4. 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 Factors)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增长的三个因素——固定资产、劳动力和技术中,技术所占的比重日渐提高,其发展应用于生产过程能够有效提高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根本动力的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中占据着十分关键的地位,贵州省对于农业产业投资增加使得贵州省第一产业机械化程度得以提高,刺梨产品的劳动及生产效率也不断提高,为提高刺梨鲜果产量提供了技术保障。随着省内对刺梨产业重视程度的提高,刺梨产业链不断完善,日趋自动化、快捷化,刺梨产品生产逐渐标准化,生产刺梨产品的时间及人力成本降低,为刺梨新品种培育、种植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留出更大空间。此外,贮藏保鲜技术的不断提高,也增加了刺梨鲜果的存活率和可利用率[7]

从销售技术和手段方面来看,全国大数据快速发展催生了众多“互联网+”产业的形成,贵州省“互联网 + 农业”发展也更上一个台阶[8]。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普及,给刺梨产品提供了更多分销渠道,借助电商经济销售模式,刺梨产品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双渠道向省外销售,网络直播、休闲农业、旅游电商等多种新兴模式的出现更加直观地增进消费者对刺梨产品的了解,有效提高刺梨产业的知名度,逐步建立起B2C的销售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刺梨产品销售量。

基于PEST外部环境分析法,系统地对当前刺梨产业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及技术环境进行分析。从政治环境来看,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刺梨产业的发展扫清规划障碍,并提供政策扶持和战略指引,助力产业稳定转型。从经济环境来看,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需要包括刺梨产业在内的多种特色农产业的协同发展。从社会环境来看,消费者绿色健康消费理念的普及,以及电子商务模式的快速发展,为刺梨产品的市场推广提供了契机。从技术环境来看,贵州省在刺梨种植和加工方面具有丰富的技术积累,电商销售模式的应用促进了运输和保鲜技术的提升,并推动了产品的创新与融合发展。

4. 刺梨产业SWOT分析

4.1. 优势(Strengths)

“维生素之王”刺梨不仅富含多种维生素,还含有各项氨基酸、矿物元素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健胃、消食滋补等多项功效,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降血脂和防癌抗癌[9],相较于市面上的其他水果而言其具有更加独特的药用价值,更易作为保健食补产品被大众所接受,在市场竞争中更具有天然优势。

刺梨产业在贵州省发展由来已久。生长要求较高使得刺梨在贵州省拥有得天独厚的生长发育条件,适合当地农户进行种植;作为国内首先将刺梨进行人工培育种植的省份,当地农户长久以来和企业协作,努力发展和经营山地特色农业,对于刺梨生长发育特性更加熟悉,种植经验丰富,使得刺梨产业在贵州省的发展具有优势。刺梨较最初以鲜果产品为主,随着近年来刺梨加工企业的增加,目前在市面上流通的刺梨产品呈现多元化,刺梨产品口感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善,为贵州省进一步发展刺梨特色产业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此外,自贵州省对刺梨程度的重视不断提高以来,省内一直致力于打造刺梨品牌,在市场上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10],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用户裂变,在促进刺梨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增强了消费者粘性,能够为刺梨产业的后续发展吸引到更多的投资,为刺梨产业链的完善打下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对刺梨的种植技术及加工工艺等进行改善更加有利于刺梨向外推广。

4.2. 劣势(Weaknesses)

虽然刺梨在贵州省境内种植历史由来已久,且目前省内部分地区,如黔南州已经出台了关于刺梨种植技术标准规程,但是在省内其他地区还没有形成较为统一严格的种植标准。标准上的不完善可能导致刺梨鲜果品质良莠不齐、刺梨产业组织化管理经验不足,一定程度影响刺梨鲜果产量,在提高刺梨省内规模化加工难度的同时阻碍了刺梨产业向省外的推广及发展。

贵州省现阶段还处于刺梨产业发展的探索阶段,由于刺梨鲜果本身口感酸涩、汁少,相较于其他水果而言在口感上无法占据优势,品种亦没有进行多样化培育,不能很好地迎合满足大众化需求,市场竞争度难以提高。市面上现存的刺梨产品还存在单一的问题,经走访观察,发现市场上现存的刺梨产品以刺梨原汁、刺梨蜜饯、加工刺梨软糕为主,供消费者选择的产品种类较少。另外,虽然政府对刺梨产业的扶持力度较大,但是刺梨产业发展时间较短,贵州省内从事刺梨产业销售及加工的企业不够成熟,政府扶持也从几家大型企业入手,着力于打造品牌,构建品牌优势,但现阶段刺梨产业的企业协同作用较差,中小型农副产品企业参与度较低,缺乏从事刺梨应用研究的专门性人才。这也使得刺梨产品在开拓更深更广的市场上阻碍较多,产品特色难以通过多样化方式展现,应用研究不够深入其保健作用也未得以有效发挥。

4.3. 机会(Opportunities)

随着2021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的发布,中国加快实施乡村振兴的形势已逐渐明朗。贵州省紧跟步伐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规划,《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刺梨产业发展推进方案(2019~2020)》《2024年贵州刺梨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等一系列工作方案的颁布与执行也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因此现阶段刺梨产业拥有较好的发展势头。

在消费市场上,绿色环保重视度的提升给刺梨提高知名度带来了良好的机会,抓住新形势下的机会更加有利于刺梨产业的转型升级。随着NAB (New Age Beveage)饮料时代的到来,人们在饮食消费上更加重视食物的绿色健康,天然食物及具有保健功效的食物在市场中的需求逐步扩大,刺梨作为药食同源的植物,在新的时代拥有了新的发展机会[11]。随着电商消费模式的兴起与发展,贵州省刺梨产业也拥有了新的销售和宣传模式,多样化的电商平台为刺梨产品的销量增加提供可能。

因此,无论是刺梨产业发展中面临的政策环境,还是其本身所具有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抑或是绿色健康消费理念的盛行和电商渠道的多样化发展都给刺梨产品走出贵州省、走向全国甚至销往国外提供了绝佳机会。

4.4. 威胁(Threats)

刺梨产业作为贵州省特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多重挑战。首先,贵州省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导致降水分布不均,夏季降水量高达1100~1300 mm,加之灾害性天气频发、日照不足等问题,对刺梨鲜果的生长发育构成威胁。此外,地势起伏大、气温垂直变化明显但日温差较小,不利于刺梨糖分积累,进一步限制了果实品质的提升。

其次,贵州省喀斯特地貌特征显著,部分地区石漠化严重。尽管刺梨种植有助于改善石漠化,但前期治理和土壤改良成本较高,增加了种植难度。同时,刺梨成熟于高温多雨季节,采后呼吸作用旺盛,易腐烂衰败,保鲜、贮藏及运输难度较大[12],导致加工投入产出比较低,初期从事刺梨加工的企业较少,产业链不够完善。此外,劳动力外流也对刺梨种植业带来了挑战。

电商模式虽为刺梨销售提供了新渠道,但也带来了产品质量把控和市场竞争加剧的问题。电商平台上产品种类繁多,若质量监管不严,可能引发消费者信任危机。同时,刺梨鲜果口感独特,不具备其他水果的汁多味美特点,主要依赖其保健功能。然而,保健市场竞争激烈,其他保健品功效更为突出,使得刺梨在鲜果市场和保健品市场面临双重压力。因此,刺梨产业需加强产品创新,突破消费者认知局限,以应对市场挑战。

通过SWOT分析,本研究进一步提出了刺梨产业的发展策略:SO战略利用政策优势,定制产业营销模式,突出产品特色,并借助电商拓宽销售渠道;WO战略推动标准化体系建设,丰富产品类型,并培养产业实用型人才;ST战略强调生态效益,拓展市场,实现产业集聚,并降低运输成本;WT战略则聚焦产品创新,强化科技支撑,拓展应用研究,并积累加工经验。这些结论不仅适用于刺梨产业,也对其他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具有参考价值。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特色农产业有望通过互联网推广、电商拓展销售渠道,并结合现代技术和市场需求,迎来更多发展机遇,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5. 结论及展望

5.1. 电商助力特色农产业发展

以贵州省特色农产业——刺梨产业为例,本研究详细概述了贵州省内刺梨产业的发展现状。研究发现,刺梨作为贵州省12个农业特色支柱产业之一[13],目前种植及采摘面积持续扩大,种植技术、品种培育技术和保鲜技术均在不断进步。然而,由于刺梨的特殊生长环境和独特口感,其在鲜果市场的知名度较低,消费者接受度较为有限,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刺梨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和消费者认可度。随着电商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日渐崭露头角,其已经成为了推动特色农业建设及产品培育的重要手段。刺梨产品在发展中能够更好把握电商发展带来的优势,依托各大平台,占据更加广阔的市场。

从营销及品牌建设来看,农村电商的发展有效降低了农产品的流通成本,改善了市场供需匹配。通过C2M (消费者直连制造商)的模式,农户能够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这一变革不仅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还促进了买卖双方的信息流通。这种信息的高效流通,为特色农产品的精准营销提供了可能。随着农产品期货交易平台的逐步建立,农户和投资者有了更多的风险管理工具[14]。期货交易不仅能够为农户提供价格发现机制,帮助农户合理安排生产,还能通过套期保值等方式规避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这对于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农户收益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研究主要聚焦于电子商务对一般农产品销售的影响,对区域特色农产品(如刺梨)在电商环境下的发展模式探讨较少,关于特色农产品如何通过电商平台进行精准品牌定位、品牌传播与市场渗透的研究仍不够系统,亟待进一步研究。

从产业升级来看,电子商务在促进特色农业产业链转型升级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发展“互联网 + 特色农业”能够加速推进大数据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借力于信息链实现对特色农业产业链的改造和重构,包括但不限于生产设施装备、产品管理、特色农产品贮存运输、特色农产品加工等环节。此外,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新模式的普及,进一步推动了特色农产品的市场推广[15]。另一方面,“互联网 + 农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休闲农业这一农业与旅游业交叉融合新业态的形成[16]。传统的休闲农业发展与农业产业联系相对薄弱,而电子商务与大数据技术的引入,则为休闲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资源,为其发展开辟新途径。然而,现有研究较少涉及电商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全面升级,通过研究刺梨产业这一贵州省极具代表性的区域特色农产业,使其成为电商促进产业发展的范本能够有效弥补这一空白。

从乡村振兴来看,“十四五”规划强调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并着重加快数字化建设。在此过程中,电子商务凭借其独特优势,依然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新引擎[17]。电子商务与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入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质提效,还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电子商务在乡村建设与治理方面亦展现出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正引领农业加速迈向市场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新阶段。

综上所述,大部分研究关注电商对一般农产品的销售影响,但对于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塑造、市场推广及产业升级路径探讨不足。通过对贵州省刺梨产业的分析,结合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能够更好地探索电商如何赋能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构建品牌并推动产业升级,为现有电商助力特色农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研究。

5.2. 前景展望:电商助力特色农产品发展的未来路径

5.2.1. 精准营销与品牌建设

电商平台通过大数据技术打破了传统农产品产销链中的地域和时限壁垒,实现了供需信息的精准匹配。农户能够实时获取市场信息,优化营销策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高特色农产品的营销效率和市场覆盖率。同时,电商平台为特色农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宣传渠道,通过与KOL合作、品牌联动等方式,显著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未来,随着电商平台的进一步普及和技术的深化应用,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将更加专业化、精准化,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强势品牌。

5.2.2. 产业链升级与融合发展

电商不仅推动了特色农产品的销售,还促进了农业产业链的转型升级。通过“互联网 + 特色农业”模式,大数据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实现了生产、管理、贮存、运输等环节的标准化和信息化,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浪费。此外,电商与休闲农业的结合,推动了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为特色农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随着电商技术的不断创新,特色农业产业链将进一步优化,形成高信息化水平的完整产业链条,实现第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

5.2.3. 乡村振兴与人才培育

电商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在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和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农村电商发展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特色农产品的上行和工业品的下行扫清了障碍。同时,电商平台为乡村地区提供了丰富的培训资源,帮助青年掌握电商运营、推广等技能,优化了乡村人才结构,为特色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未来,随着电商服务的不断完善,乡村地区将吸引更多优质劳动力,进一步推动特色农产业的繁荣。

可见,以贵州省特色刺梨产业为例进行分析,突出电商在助力特色农产品营销、品牌建设、产业链升级及乡村振兴方面展现了巨大的潜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未来,电商将进一步赋能特色农产业,推动其向市场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NOTES

1资料来源: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12/content_6993406.htm

3资料来源:https://www.gzrd.gov.cn/gzdt/dbgz/yajy/202412/t20241203_86169399.html

5数据来源: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501/t20250109_1958170.html

参考文献

[1] 何琼, 杨敏丽. 基于国外循环农业理念对发展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经济的启示[J]. 世界农业, 2017(2): 21-25+36.
[2] 王俊忠. 以乡村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J].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0(1): 9-10.
[3] Du, Q. and Chen, H. (2010) The Methoxyflavones in 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cv. ponkan and Their Antiproliferative Activity against Cancer Cells. Food Chemistry, 119, 567-572.
https://doi.org/10.1016/j.foodchem.2009.06.059
[4] 贵州省统计局. 刺梨产业发展调研报告[EB/OL].
https://stjj.guizhou.gov.cn/tjsj/tjfbyjd/202007/t20200716_86400221.html, 2024-01-12.
[5] 张飞, 杨斌, 郭晓琰, 向开宇, 陶光灿. 刺梨产业标准体系构建[J]. 食品工业, 2021, 42(2): 269-273.
[6] 陈仪坤, 张超, 徐雷. 贵州省刺梨资源开发利用及对策[J]. 现代营销(下旬刊), 2020(10): 164-165.
[7] 朱通. 刺梨鲜果贮藏保鲜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贵阳: 贵州大学, 2015.
[8] 张厚天, 张兆伟, 贺哲哲, 陈施. “互联网+”视角下金刺梨产业发展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以贵州省安顺市金刺梨为例[J]. 现代商业, 2021(4): 29-31.
[9] 鲁敏, 安华明, 赵小红. 无籽刺梨与刺梨果实中氨基酸分析[J]. 食品科学, 2015, 36(14): 118-121.
[10] 徐子轩, 胡怀敏. 发达国家经验对我国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启示[J]. 安徽农业科学, 2021, 49(3): 251-253.
[11] 张曼婕. 龙里县刺梨产业发展研究[J]. 农产品加工, 2020(11): 86-88.
[12] 巴良杰, 田东东. 刺梨贮藏保鲜技术研究[J]. 新农业, 2020(16): 12-13.
[13] 王舒颖, 吴佳海, 巩华静, 赵德刚, 张剑刚, 熬茂宏, 向华. 贵州省12个重点特色农业产业的专利创造现状分析[J]. 贵州农业科学, 2020, 48(5): 142-147.
[14] 满学豪, 于雪丽. 电子商务发展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思路[J]. 湖北农业科学, 2023, 62(4): 202-205.
[15] 胡青. 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农业”发展趋势与实践策略[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9(5): 69-75.
[16] 张冬平, 鲁怀坤. 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状况与特征分析[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9, 43(6): 677-680+696.
[17] 李怡娴. 农村电商助力乡村振兴: 内在机理、现实堵点及纾解之策[J]. 农业经济, 2024(7): 13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