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就业的供需矛盾越发突出,山东省作为中国排名第二的人口大省,其民办高校的学生就业更加困难。为解决就业困难问题,需要用科学理性的就业观念缓解就业的供需矛盾,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针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策略的调查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就业指导策略和建议,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制定个人职业规划、提升就业竞争力,而且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建立科学理性的就业观念,提供有关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方面的建议,以促进学校与就业市场的有效对接。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大学生就业策略与职业认知开展了一系列实证研究。Sara De Hauw和Ans De Vos [1]以美国2006~2009年的毕业生为研究对象,运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其在不同经济环境中就业期望、就业观念等进行研究,发现经济衰退会系统性降低毕业生薪酬预期与职业发展期待。刘学斌[2]以石油类高校大四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采取以线上调查问卷为主,校园微博、公众号宣传为辅的方法,得到大四毕业生就业观念与就业方式的相关数据,通过综合分析可知仅有7.19%的大学生在毕业后没有清晰规划,折射出新生代求职者较强的目标导向性。吴行健[3]以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调查问卷,对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自我定位过高、看重专业对口、盲目择业、过分看重职业稳定等问题。
基于此背景,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民办本科大学生的就业策略与职业观念,提出改善建议,以缓解就业供需矛盾,促进大学生充分、高质量就业,并为高校就业指导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山东省民办本科高校在校生为研究样本,针对山东省民办本科大学生就业策略与职业观念现状进行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2151份,回收1785份,其中有效问卷1642份,有效回收率为76%。使用SPSS软件对不同的维度进行分析,得到当今大学生的就业策略与职业观念及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2. 就业策略与职业观念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毕业后就业落差
在最开始就业时,往往会出现工作与期望不符的情景。由图1可得,出现这种情况时,有54.9%的被调查者会继续工作。有24.4%的被调查者在继续工作的同时,随时准备跳槽。另外,有10.7%的被调查者选择暂不就业继续求学。有9.9%的被调查者会直接离职。说明大学生就业观念与职业选择理论中的“现实冲击”(Reality Shock)现象存在理论耦合,即个体在进入职业领域后,由于期望与现实的不符而产生的心理冲突和困惑。
Figure 1. Employment gap survey results
图1. 就业落差调查结果
由此可见,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一定的韧性,也揭示了就业期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差距。而少数人选择暂不就业继续求学或直接离职,则体现了他们在面对就业困境时,更加注重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愿意通过进一步学习或寻找更符合期望的工作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2.2. 大学生就业地区、单位期望情况
图2显示,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地点时,对一线大城市、二线城市及三四线城市的偏好呈现出相对均衡的分布。这一现象表明,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已经不再单一地倾向于一线大城市的快节奏与繁华生活,部分学生开始选择三四线城市,追求一种慢节奏、自给自足的安逸生活。在未来工作单位的期望方面,45.73%的毕业生选择民营企业作为就业首选,其次是国营企业,占16.5%;外资企业排名第三,占15.95%。结合职业发展理论中的“组织吸引力”(Organizational Attractiveness)概念,得出毕业生在选择工作单位时呈现复合价值取向:除了考虑薪资和福利待遇外,还更加注重企业的成长潜力、文化氛围和职业发展机会。
2.3. 大学生就业薪资、待遇期望情况
图3为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期望,毕业生的期望值主要集中在不低于5000元,占45.8%;紧随其后的是不低于8000元的期望,占24.79%。表明大部分毕业生对于自己的第一份工作薪资有较高的期待。这与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生活成本的上升以及毕业生对自我价值的认知有关。但过高的薪资期望可能会导致就业难度增加,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根据图4关于大学生毕业择业时看重的福利待遇的柱状图,可以观察到“薪酬福利待遇”这一因素受到了最多的关注,共计964票,显著高于其他选项,说明薪资是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最看重的因素。其次,“单位性质”以817票排在第二位,第三位是“工作稳定性”,累积772票。其他因素如“发展空间”、“社会贡献”和“父母期望”分别得到了713、614和502票。综上,毕业生在择业时考虑的因素多种多样,不仅关注薪资和工作稳定性,还注重发展空间、社会贡献和父母期望等。
Figure 2. Results of the survey on employment area and unit expectations
图2. 就业地区、单位期望调查结果
Figure 3. Employment salary survey results
图3. 就业薪资调查结果
Figure 4. Results of survey on employment considerations
图4. 就业考虑因素调查结果
2.4. 大学生就业的认知情况
就业认知状况调研深入分析大学生在就业筹备与职业规划方面的认知程度与实际情况,聚焦于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掌握、竞争压力的认知、国内就业市场的洞察、所学专业的优劣评估以及扶持政策的了解程度。
图5显示,58.77%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非常了解,而“不太了解”和“不了解”的比例分别为11.02%和9.07%。这表明,部分受访者在职业定位、发展目标及路径规划等方面依然存在认知空白,缺乏明确的方向。
Figure 5. Results of cognitive survey
图5. 认知情况调查结果
在竞争压力的认知方面,调查显示31.3%的被调查者非常了解,30.63%较为熟悉,18.64%为一般了解态度,而10.66%表示不太了解。这表明,受访者对竞争压力认知情况,为后续提升个体应对能力提供了研究参考。
针对国内就业形势,调研结果显示,仅有34.77%的大学生展现出较高的认知水平,而29.66%的学生虽然有所了解,但缺乏深入分析与判断能力。这表明,大多数受访者对就业市场的变化、行业趋势及潜在职业机会的把握还不够精准,难以做出明智的职业选择。
在所学专业的优劣势认知上,29.42%的大学生表现出非常了解,28.75%较为了解,22.29%仅一般了解,还有19.55%了解不足。这表明,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优势与劣势认知存在差异,需加强专业认知教育,以提升其职业规划能力。
在扶持政策的了解方面,调研结果显示,仅有27.75%的大学生对相关政策有较为充分的了解。这反映出大多数受访者对国家及地方政府提供的就业支持措施了解不足,导致他们在求职过程中难以充分利用这些宝贵资源,错失提升就业竞争力的良机。
3. 影响就业策略与就业观念的因素分析
3.1. 大学生就业主要考虑因素
图6为就业主要考虑因素的调查结果,大学生在求职时最为关心的是五险一金,调查中有1161位被调查者提及。其次,925位被调查者重视食宿补助,而902位和884位被调查者分别关注带薪休假和奖金。这些关注点突显了大学生对稳定福利、生活成本以及经济回报的重视。相比之下,他们对最低月薪和培训提升的关注度相对较低,说明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更倾向于考虑长期福利和即时回报。
Figure 6. Results of the survey on treatment expectations
图6. 待遇期望调查结果
3.2. 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
图7显示,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多样,其中56.4%利用在线招聘平台,54.3%依赖学校就业指导中心,52.5%通过就业招聘会,而44.6%则通过亲属介绍。这表明,线上线下资源及学校、家庭均为大学生求职的重要助力。多样化信息渠道拓宽了就业视野,增强了就业选择的灵活性。
Figure 7. Results of survey on access to employment information
图7. 就业信息获取途径调查结果
3.3. 自身不足
调研发现,大学生就业时面临多重挑战。由图8可以看出,58.0%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不足,56.1%感觉求职渠道了解有限,50.3%认为自己知识技能掌握不够,41.0%则认为实际工作经验匮乏。其中,对就业指导的不足尤为突出,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学校就业指导的不足可能源于就业指导理论在实践中的深入应用不足。理论上,就业指导应通过个性化职业规划、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然而,实际中因资源有限、师资不足等原因,这些措施往往难以得到全面落实。因此,学校加强就业指导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题、提升其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
Figure 8. Self-deficiency survey results
图8. 自身不足调查结果
4. 建议
4.1. 拓宽就业信息来源
在信息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就业市场中,由于信息分布的不均衡,大学生往往难以获取全面、准确的就业信息。互联网作为当今时代重要信息渠道,在线招聘平台成为大学生了解就业信息的重要工具。因此,高校应与企业合作,建立官方合作的在线招聘平台,定期更新职位信息,并举办线上线下结合的就业指导活动。政府作为就业服务与指导提供者,也是大学生就业的责任主体。应通过建设就业指导中心、举办招聘会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招聘信息和就业指导信息,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市场动态。
4.2. 做好职业规划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包括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有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从调查结果可以得出,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不足。因此,高校应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纳入必修体系,从大一阶段开展系统性教育。课程应包括职业规划理论、行业趋势分析、职业技能提升等。同时,邀请企业HR和行业专家举办讲座,分享就业市场动态与职业发展经验,帮助学生了解职业需求和市场趋势,提升职业竞争力。
4.3. 政府和企业了解人才需求
新时代青年的就业需求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个人价值观已产生巨大变化。大学生已不再追求一线大城市的繁华和事业单位的安稳,反而更多地倾向于二线城市和民营企业,并且在选择工作岗位时更注重个人发展和工作生活的平衡。针对这一趋势,政府层面应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通过制定税收减免、资金支持等优惠政策,吸引优质企业与项目落户二线城市,为大学生创造宽松有利的就业环境。同时,用人单位需积极调整策略,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提供多样化培训、明确晋升通道和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体系,以吸引并留住人才。
4.4. 加强心理辅导
调查可知,当今社会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恶劣,并且实际工作与预期工作会有一定的差距。需要提升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高校应针对当前就业形式为大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组织职业规划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各行业发展趋势,明确个人就业需求。同时,设立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专业心理辅导老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以积极心态面对就业挑战,实现顺利就业与职业发展。
基金项目
2024年山东省高等学校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山东省民办本科大学生就业策略与职业观念的现状的调查研究”(项目编号:X2024133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