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和破解对策——以《祖父的园子》为例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 Teaching in Elementary Chinese Language: Value Implications, Practical Dilemmas, and Solutions—Taking the Grandfathers Garden as an Example
摘要: 跨学科主题教学是指以一门学科为中心,在这个学科中选取一个中心主题,围绕该中心主题,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开展对所指向的共同问题进行讨论和解决而设计的教学活动。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是培养小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关键。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的价值意蕴在于落实新课标学习要求,推动学科融合;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素养提升;提升教师整合能力,驱动专业成长。针对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中教学内容不够明确、教学方式不够灵活、教学评价不够有效等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聚焦主题,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注重实践,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优化标准,采取多元评价方式。
Abstract: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 teaching refers to a teaching activity designed around a central theme within a subject, using knowledge and methods from various disciplines to discuss and solve common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theme. Primary Chinese interdisciplinary thematic teaching is key to fostering comprehensive and practical abilities i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he value of primary Chinese interdisciplinary thematic teaching lies in implementing new curriculum learning requirements,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disciplines; transforming students’ learning methods, enhancing literacy; and improving teachers’ integration abilities, driving professional growth. In response to issues such as unclear teaching content, inflexible teaching methods, and ineffective teaching evaluations in primary Chinese interdisciplinary thematic teaching, primary Chinese teachers should focus on the theme, carefully organize teaching content; emphasize practice, guide students in cooperative inquiry; and optimize standards, adopt multiple evaluation methods.
文章引用:李红飞. 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和破解对策——以《祖父的园子》为例[J]. 教育进展, 2025, 15(3): 460-46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3424

1. 引言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各门课程原则上至少要用10%的课时用于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并且提出“设置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1]。跨学科主题教学是指以一门学科为中心,在这个学科中选取一个中心主题,围绕该中心主题,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开展对所指向的共同问题进行讨论和解决而设计的教学活动[2]。跨学科主题式教学是素养培育时代的政策要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提升综合素养的最优方式[3]。由此,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是以语文学科为中心,围绕一定的主题,运用语文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性教学活动,具有跨学科性、实践性、探究性等特点。但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跨学科主题教学时,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面临诸多困境。因此,通过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分析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跨学科主题教学时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并以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为例探究跨学科主题教学困境的破解对策,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操作性、借鉴性强的建议。

2. 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的价值意蕴

在小学教育体系中,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双重属性,为学生掌握其他学科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新课标的新增亮点,其目的在于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技能及创新精神,对于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融入和终身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因此,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的作用不容小觑,其价值意蕴体现在课标落实、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三个层面。

2.1. 落实新课标学习要求,推动学科融合

一是支持新课标落地,深化教育改革。新课标推动了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路径。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实践,又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教育革新向更深层次发展。教育革新进一步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全面进步。具体而言,新课标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跨学科主题教学恰好契合了这一要求,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还能拓宽视野,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跨学科主题教学实践,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创新了教学方法,使得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因此,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正逐步成为推动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是实现学科间融合,打破学科分离。传统的分科教学割裂了学生对世界完整知识的认识,而主题教学注重跨学科之间的融合和知识整合,使得其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不再局限于某一学科的知识框架,而是鼓励学生跨越学科界限,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合,从而形成一个更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思考和分析,进而找到更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同时,跨学科主题教学还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使学生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逐渐培养出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总之,跨学科主题教学有利于学生整体认识世界,视角更加广泛、清晰,能够系统看待学习中、生活中出现的复杂多变的问题。

三是联系跨学科内容,优化课程实施。小学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是我国推动课程与教学综合化的具体措施,对于撬动小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小学课程设置的整合与优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5]。通过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能够有效地将各个不同学科的课程内容紧密联系起来,重塑和整合课程体系,不仅有助于优化课程的综合化实施,促进小学课程设置的整合与优化,减少学科间的重复和割裂,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还能够充分发挥课程在整体教育中的育人效果,使得学生能够在多个学科领域内获得均衡而全面的发展。

2.2.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素养提升

第一,于真实情境中,滋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林崇德指出,相对于“知识基础”领域中的学科素养,被访谈者更为强调各类跨学科素养的养成,并将其作为决定个体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方面,在被提及频率排名前十位的素养指标中有九项为跨学科素养[6]。由此可见,跨学科素养是个体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学是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关键时期,语文又是小学的基础学科,因此,在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中培育小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势在必行。小学跨学科统整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营造良好积极的学习情境,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7]。总的来说,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有利于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滋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

第二,在学习任务中,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学习任务是指在规定学习时间内完成某种设定主题要求的作品、作业、方案、设计、项目、实事等事项,一般是一个核心任务和若干分项任务所构成的学习任务群[8]。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打破传统的分科教学的教学方式,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中心位置,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汇报、演讲等各种丰富的学习形式完成跨学科学习任务,进而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跨学科主题教学还能够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应用。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实际应用价值,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同时,跨学科主题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问题时能够灵活应对,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第三,面向未来社会,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实现社会价值与学科学习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就是为了他将来进入社会能够从事创新性实践[9]。在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就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世界,只是学习特定的知识是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的。学校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在这个教学环境中,学生体验着表达与交流、合作与探究等社会生活化的学习任务,对社会生活形成一定的认知,塑造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

2.3. 提升教师整合能力,驱动专业成长

第一,通过知识整合,打造教师专业素养。在进行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时,教师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学习起点和具体学科的特点,提前将学科内容进行整合,设计出有效的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这是一个考验教师专业能力的任务,教师也能在此过程中提升跨学科专业认知和专业技能,同时形成更强的专业情意。

第二,通过分工协作,提升教师合作能力。原先进行分科教学和各自为政的教师要学会开展合作教学,跳出自身所在学科的思维束缚[10]。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跨”了不同的学科,语文教师要能够平衡学科教学与跨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找到不同学科知识的链接点,还需要与不同学科的教师分工合作,协调学生、教师、学科、时间、空间等各方面的关系,教师的合作能力得到锻炼。

第三,通过教研培训,激发教师科研潜力。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新课标新增的内容,教师对于跨学科主题教学的认知和观念都不够深入,实施能力也有待提升,因而,必然要通过教研、培训等各种学习活动,才能整体把握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不断学习与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往往能产生强烈的教育研究欲望,甚至能够产出学术论文或申请教育课题,教师的科研能力得以激发。

3. 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存在的现实困境及原因

3.1. 跨学科主题教学内容不够明确

在设计与实施跨学科主题教学的过程中,一线小学语文教师遇到很多困惑,其中最为显著的问题是教师在跨学科主题教学内容不够明确。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主题的选择”以及“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尚缺乏清晰的认识,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体系存在差异,如何将不同学科的差异性知识有机融合,是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面临的一大难题。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文学科知识,还要对其他相关学科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以便能够找到学科之间的连接点,实现跨学科知识的有效整合。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难以跨越这一障碍。

教师之所以面临这一困境,是因为教师缺乏专门的教材和参考资料,且教师往往更擅长于语文学科教学,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掌握并不彻底,无法深层挖掘语文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导致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内容显得零散而缺乏深度,教学内容的组织往往仅停留在表层,未能深入挖掘跨学科教学内容的潜在价值,跨学科主题教学内容的设计面临多重挑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跨学科主题教学内容的明确与组织方面,由于整合能力的欠缺及教学资源的不足,难以有效地进行。

3.2. 跨学科主题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是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有机整合的过程,但语文教师虽然在语文教学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底和丰富的经验,但在数学、科学、艺术等其他学科领域往往缺乏深入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的经验。语文教师需要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有效的协调与沟通,共同参与跨学科的教育研讨活动,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如何设计出既符合语文教学特点又能够与其他学科有效衔接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如何在教师之间建立和谐的合作关系以及如何确保学生在跨学科主题教学过程中能够获得有效的学习体验和知识掌握。

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跨学科主题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受限;二是教师合作教研不足,未能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协调与沟通,用不对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三是对学生学情分析不足,不了解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对哪种教学方法更感兴趣。因此,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尚未掌握和灵活运用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和教学方法,还需要通过持续的专业发展和实践探索来逐步解决。

3.3. 跨学科主题教学评价不够有效

在小学教育领域,一线语文教师在执行跨学科教学评价任务时也存在诸多挑战与困惑,导致跨学科主题教学评价质量不够有效。教师们对于跨学科主题教学的评价标准感到模糊,仅能停留于新课标的笼统表述,难以清晰确定在具体教学单元、教学情境中的跨学科主题教学评价的具体指标。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教师缺乏明确的跨学科主题教学指导方针,对于如何准确衡量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的表现存在疑惑。评价主体的确定也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容易以教师评价为主,未能综合考虑多方主体的意见,加剧了评价过程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由于时间限制和评价机会匮乏,教师们难以参与专门针对跨学科主题教学评价的培训,这无疑对其评价能力的提升和评价质量的保障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目前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评价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亟需教育工作者们持续进行探索与改进,以期实现更高效、更科学的评价效果。

4. 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困境的破解对策

4.1. 聚焦主题,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在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致力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与跨学科素养,以实现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教师需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深入探究学生学习背景、兴趣及能力水平等情况,并关注实际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基于此,教师精心挑选学习主题,确保主题既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需求,又能引导学生面对并解决现实问题。所选主题应具备综合性、创新性、灵活性的特点,不仅能整合不同学科之知识点,还能适应不同学生的差异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祖父的园子》一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基于该教学主题设计跨语文和音乐的主题教学内容。基于语文的语言感染力,以语文的语言表达为根本,将音乐的情感表达贯穿于语文的课文朗诵中,将视觉、听觉、感觉多种感官相结合,达到使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目的。首先,教师先示范跟随音乐《藏在云朵里的思念》诵读课文第16自然段,讲明需要带着强烈的思想感情去读,要读出作者童年时的纯真、热烈以及眷恋之情。随后,让学生跟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片段,要求学生读出对外祖父的深深怀念之情,可以单人诵读、小组诵读、集体诵读交叉进行,使学生能够对感情的强弱有所比较。在诵读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适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在描述园子时会流露出这样的情感?这种情感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通过这些问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音乐《藏在云朵里的思念》的旋律和歌词,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元素,与课文中的情感表达进行对照,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这样的跨学科主题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理解能力,还能在音乐艺术的熏陶下,培养审美素养和艺术鉴赏力。通过上述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将两门学科自然融通,既能适应五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和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在充满人文气息的氛围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架设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桥梁,达到语文要素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4.2. 注重实践,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跨学科主题教学意味着教学方式的改变,不再是传统的讲授法,代之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充当的角色是引领者而非命令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的氛围中,共同实践,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研究能力。在跨学科主题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和实践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任务需围绕某个具体的主题或问题展开,如环境污染、历史文化、科技发展等,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并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综合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分工协作、资源共享、思想碰撞等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组织能力。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适时地引入专家讲座、实地考察、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平台,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祖父的园子》一课中,作者在回忆童年时,赋予园子里的景物以灵性,以表达作者对园子的喜爱之情和对祖父的怀念之情。这时可以设计分组合作的跨学科主题教学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分组合作完成调查报告,调查一下作者用了哪些景物来表达感情,具体是如何描写的,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能够找出很多如“胖乎乎”“明晃晃”“冒烟”等很有趣的词语,能够从中体会出作者对童年的向往和对外祖父的眷恋之情。小组经调查和讨论将调查结果写在调查表上,而后全班进行交流、互评和相互补充。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些景物描写背后所蕴含的生态意识和人文关怀。比如,通过讨论园子中的自然景象如何与作者的情感相联系,学生可以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以及个人情感与家庭记忆的深刻联系,不仅增强学生文学鉴赏能力,还培养学生环境意识和情感表达能力。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如何将文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上述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团队协作、自主探究、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中,循序渐进地培育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素养。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课堂充满活力,而课堂是教育改革的主阵地,以此撬动教育教学的改革。

4.3. 优化标准,采取多元评价方式

构建小学跨学科主题教学的评价机制是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话题,跨学科主题教学应当建立以生为本、以发展为目的、按照一定的评价指标、综合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多元评价方式的全过程评价机制。全过程评价机制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强调过程性评价。跨学科主题教学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发展,评价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动态追踪学生的学习轨迹,包括参与度、合作情况、问题解决能力等,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进展。二是注重表现性评价。跨学科主题教学往往涉及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学习任务,学生的学习成果可能以项目、作品、报告等形式呈现。评价机制应关注学生的实际表现,通过展示、汇报、演讲等方式,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提升和创新思维。三是引入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自我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制定改进计划。四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在线问卷、数据分析工具等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实现评价的精准化和个性化。

例如,《祖父的园子》一课的评价机制,可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尊重每一位学生,激励为主运用“班级优化大师”软件,为表现好的学生加上“上课积极认真发言”“上课认真听讲”“你的表演很精彩”等积分。以故事剧表演的方式,分组表演作者和外公之间发生的趣事的片段,表演的小组必须有感情地说出台词并表演出一定动作和神情。表演后学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小组之间进行互评,教师也给出一定的建议,最后根据评价和投票选出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小组,小组组长自行在班级优化大师给小组加分,积分达到一定数量可以兑换相应的礼品。此外,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如作业完成情况、课堂互动频率等,利用“学习通”等在线学习平台,实时记录学生的学习数据,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档案。通过以上信息技术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驱动学生勇于探究、乐于表现、敢于评价,锻炼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观察能力、表演能力和评价能力,不仅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进展和成果,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应不断反思和调整评价机制,确保其科学性和有效性,为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深入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总的来说,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的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推动学科融合、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三个方面。其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教学内容不够明确、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和教学评价不够有效三个方面。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其实施策略:聚焦主题,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注重实践,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优化标准,采取多元评价方式。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是值得长期探索的话题,只有通过推动语文学科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实施,才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新时代“三有”新人,将教育教学改革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13.
[2] 陈昀. 小学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探究——以“跟着节日去探究——端午节”为例[J]. 四川教育, 2023(12): 22-23.
[3] 李鑫. 以古诗文为载体, 探寻跨学科主题教学之路[J]. 四川教育, 2023(12): 24-25.
[4] 谭梅, 杨叶. 小学低段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探究[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8, 32(1): 95-100, 127.
[5] 潘炳超, 雒曼琳. 小学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挑战与突破[J]. 教学与管理, 2023(35): 26-29.
[6] 林崇德.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7, 15(2): 145-154.
[7] 潘子骁. “转诗成剧”: 小学语文与艺术学科融合探究——以人教版五年级《游子吟》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例[J]. 文教资料, 2022(16): 31-34.
[8] 吴刚平.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与设计思路[J]. 课程∙教材∙教法, 2022, 42(9): 53-55.
[9] 庄治新. 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意义及实践路径[J]. 江苏教育, 2023(9): 40-45.
[10] 任学宝. 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内涵、困境与突破[J]. 内蒙古教育, 2023(9): 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