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赋能城市经济韧性——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E-Commerce Empowerment of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A Case Study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摘要: 本文基于长三角地区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区位优势,探究电子商务发展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结论表明,电子商务在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推动技术变革等方面对城市经济韧性起到正向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当继续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城市经济类型从制造业向数字经济更高等级转变,完善政策支持,贯彻相应人才培养策略,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促进城市经济韧性提升,社会整体进步。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e-commerce development on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 based on the current status and regional advantages of e-commerce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e-commerce positively enhances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 by optimizing enterprise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driv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refore, governments should continue to vigorously develop e-commerce,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economic structures from manufacturing to higher-level digital economies, improve policy support, implement corresponding talent cultivation strategies, optimize the e-commerc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nd ultimately foster enhanced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 and overall social progress.
文章引用:吴雨涵. 电子商务赋能城市经济韧性——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3): 529-533.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3737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城市经济系统面临日益复杂的挑战。尤其是近年来,受全球经济衰退,以及不确定因素增加的影响,全球主要经济体大多面临经济衰退的风险。为应对世界政治,经济的重大考验,党的二十大提出:“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1]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都提到要建设有韧性的城市,根本目的在于,具有较高韧性水平的城市在应对冲击时具有较强的包括敏感性、抵抗力、适应力及恢复力等在内的多维度动态调整能力。在这一背景下,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创新驱动力,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深化城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转变经济结构,在促进城市经济韧性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以长三角地区电子商务发展为例,探讨其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实际影响。

2. 发展状况分析

2.1. 电子商务发展现况分析

随着时代发展,创新,绿色,数字等作为衡量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商务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贸易形式之一,重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2]。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这深刻改变了国内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并推动了企业的运营模式转变。在当前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之下,电子商务行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当前,线上消费已经成为消费者主流的消费方式,平台配合大数据等技术创新手段,向用户进行精准推送,以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群体的多样化商品需求。同时,电子商务商业模式日益多元,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作为新型电子商务手段,通过内容营销和社交裂变吸引用户,备受企业、商家推崇。在智能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有些学者已经提出了“虚拟商务”,“元商务”[3]等未来构想,未来的电子商务平台可能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二维网页和移动应用界面,而是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三维虚拟空间中的购物体验。以上种种因素,推动了电子商务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全球电商交易额屡创新高,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了全球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2.2. 城市经济韧性理论分析

韧性原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指的是材料在受到形变时抵抗折断的能力。而城市经济韧性则是指城市系统在面对各种冲击和压力时,能够吸收、适应、快速恢复并从中成长的能力[4]。在智能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城市经济韧性不仅体现在短期的抗冲击和恢复能力上,更在于长期的适应与转型能力。

一般来说多元化、高附加值的产业结构能够增强城市经济的抗风险能力。而单一产业结构城市在面对特定冲击时,往往表现出较低的韧性。而电子商务等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新型经济模式转型,提升产业附加值。同时在城市经济类型转变的过程当中,城市的产业结构将得到优化,提高经济的抗风险能力,进而使城市韧性提升。

3. 电子商务与城市经济韧性关联研究

21世纪,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电子商务已经通过促进新型生产要素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融合,深度嵌入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作为新时代重要经济组成部分的一环,自然而然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存在着紧密且复杂的关联,所以研究其相互作用对城市经济的稳定与国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两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内在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优化企业资源配置

电子商务平台通过在线询价、订单管理、支付管理和电子合同等功能,极大地简化了传统产业链中繁琐的交易环节,使得企业能够快速匹配供需信息,降低寻求消费者过程中信息搜寻所消耗的成本。对企业来说,电子商务增加了企业生产商品流通速度,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同时电子商务打破了传统经济的地域限制,使得资源可以跨城市进行调配,甚至推动国内经济与国外经济体协作,促进了城市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和多元化发展[5]。这种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有助于城市经济快速恢复和调整,进而增加城市经济韧性。

3.2. 推动技术变革

当前,电子商务融合了诸多数字化先进技术,以促进本行业发展。数字技术既是电子商务的重要支撑,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已经率先应用到电子商务行业,当城市面临自然灾害危机之时,政府就可运用大数据平台,精准评估灾害等级,统计受灾人数,为进一步救援以及未来预防工作提供技术支持[6]。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城市经济在面对外部冲击时,具有较强的经济韧性以及抗风险能力。

3.3. 扩大消费者市场

电子商务发展扩大了消费者的消费渠道,消费者足不出户便可完成由挑选商品至下单支付的一系列过程。由于电子商务平台商品种类丰富,有能力满足各类消费者的消费需求[7]。各类新型经济形式,“00后”的“谷子经济”,属于老年人的“银发经济”等,大都以电商平台为载体。电商平台也通过定向推送,创新营销等手段,扩大消费者群体。此外,电商平台推出更为优质的售后系统,增强消费者对电商的信任,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这些手段最终降低了消费者的消费成本,激发消费潜力,扩大市场规模,使得城市经济不仅仅局限于线下,对城市经济韧性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

3.4. 优化就业结构

电子商务的兴起,催生了大量全新就业形态的产生,例如:带货主播,网店运营等等。这些就业形式,这些岗位需要具备不同专业技能的人才,提升了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同时,电子商务带动了上下游相关行业的繁荣,例如:物流配送等等,从而间接创造了就业机会[8]。因此,电子商务打破了传统就业集中在城市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格局,使就业机会在不同行业之间分布更加均衡,优化了人力资本结构,增强了城市经济韧性。

4. 长三角地区电子商务发展实践

根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22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报告》统计,2021年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规模占全国数字经济规模总量的28% [9]。长三角地区作为全国发展,最具活力,最为强劲的地区之一,探究其电子商务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实际影响,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4.1. 政策支持

海关总署在2024年12月29日出台了多轮支持长三角一体化的举措,在跨境电商方面明确提出要优化出口转关模式,营造高水平口岸营商环境,试点跨关区退货监管,推进进口消费品正面清单试点等。同时上海率先创建了“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推进跨境贸易规则创新,通过长三角地区推广应用跨境电子发票互操作、搭建贸易物流数据合规通道、拓展跨境商品溯源应用范围等具体措施简化交易流程。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码头解锁货运新模式忙碌热闹》报告,上海港通过“联动接卸”模式实现货物“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使得单个集装箱物流成本降低200~400元。江苏省推出“跨境电商全链条信用保险 + 保单融资”服务,降低小微企业融资门槛。这些举措既提升交易效率,又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电子商务发展。

4.2. 基础设施建设

长三角地区利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已经构建了多个应用支撑平台,用于提升数据存储、智能计算等新兴服务能力,为电子商务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持。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的数据,长三角已建成全国最密集的高铁,航运网络,高铁里程超7600公里,覆盖95%的设区市,形成“1小时城市圈”和“4小时产业圈”,长三角港口群(如上海港、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占全国37.9%。同时通过建设物流枢纽和优化配送网络,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10]。例如:升级改造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具有集散功能的乡镇网点和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形成了从城市覆盖县乡村的快递物流配送体系。使电商货物最快以“隔日达”的方式,到达客户手中。

4.3. 人才培养及吸引

长三角地区通过整合三地资源,推动产学研合作,搭建各类平台,开展协同创新,发挥头部载体作用,强化科技创新合作,以深化区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同时整合区域教育、科技、人才资源,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的有机融合,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在各地高校之中,通过开展“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等,培养了年轻人对电子商务行业兴趣,以及创业决心。长三角各地也相应推出了当地人才吸引政策,例如苏州市对引进的跨境电商高端人才提供落户、购房补贴等政策,并支持建设电商培训基地,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这些举措有力推动了长三角地区人才与创新的协同发展,提升了区域整体竞争力,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4.4. 市场监督

长三角地区通过统一市场准入标准和服务规范,简化了企业开办流程,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目前长三角三省一市已经实现了市场主体登记标准、服务规范、信息共享和创新步调的统一,推动了电子营业执照“企业码”作为统一的经营主体身份认证载体,企业仅凭该二维码即可实现信息认证等事项的“一码通办”。此外,长三角地区通过数字化转型,建设了长三角网络交易案件协查交互平台和数据在线存证平台,加强了数据信息共享和风险处置协同能力,促进了电商平台间的有序经营,良性竞争。

5. 结语

本文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践状况,充分展现了电子商务赋能经济韧性的强大潜力。电子商务通过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推动技术变革、扩大消费者市场等方式,为长三角城市的企业和产业带来了新的增长机遇。同时,促进城市经济类型从传统模式向数字经济的模式转变,更加优化了城市经济结构,使得产业附加值更高,抗风险能力更强。在城市经济面对外部冲击如经济危机、技术变革等情况时,相关企业能够更灵活地调整策略,快速推出新产品或新服务来满足市场需求,从而降低经济受损程度进而有效提升城市经济的韧性。然而,随着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该行业目前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市场竞争加剧、保护用户数据安全与隐私、物流配送效率仍有待提升等。面对诸如此类的挑战,长三角地区及各地政府仍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技术创新与实际应用,优化当地营商环境,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在提升城市经济韧性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宏志. 透过国际热点问题把握当今世界的时与势[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23(1): 13-25.
[2] 万广华, 宋婕, 江葳蕤. 人工智能技术革命对个人、区域及全球发展的影响——从ChatGPT发布说起[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36(4): 49-59.
[3] Shen, B., Tan, W., Guo, J., Zhao, L. and Qin, P. (2021) How to Promote User Purchase in Metaverse?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n Consumer Behavior Research and Virtual Commerce Application Design. Applied Sciences, 11, Article 11087.
https://doi.org/10.3390/app112311087
[4] 周春喜, 陶莺, 王威. 绿色金融能否提升城市经济韧性? [J]. 财经论丛, 2024(7): 70-80.
[5] 王沛. 电子商务发展对长江经济带物流业效率的影响——基于产业数字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J]. 商业经济研究, 2025(3): 105-108.
[6] 张翼飞, 王希瑞. 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与减灾能力塑造[J]. 地理研究, 2025, 44(1): 247-262.
[7] 周蕾, 余梦月. 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对消费市场下沉的影响效应[J]. 商业经济研究, 2025(3): 53-56.
[8] 吕越, 于喆宁. 数字经济时代下如何更好地稳就业——基于跨境电商空间溢出效应的经验证据[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24(9): 5-18.
[9] 曹贤忠, 吕磊. 长三角数字技术创新网络时空演化特征及其经济韧性效应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25, 44(1): 1-16.
[10] 蒋海兵, 张文忠, 余建辉, 等. 交通一体化驱动下可达性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演化的作用机理——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4): 657-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