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红色革命文化与博物馆的融合研究——以浙江省红色地点为例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Red Revolutionary Culture and Museums—Taking the Red Sites in Zhejiang Province as Examples
摘要: 本研究以浙江省红色地点为例,深入探讨红色革命文化与博物馆融合的现状、困境与优化路径,旨在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推动红色革命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Abstract: Taking the red sites in Zhe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research deeply explor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dilemmas, and optimization paths of the integration of red revolutionary culture and museums. The aim i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red culture, and to promote red revolutionary culture to glow with new vitality in the new era.
文章引用:马子涵, 杜瑶, 潘欣泉, 徐逸昕, 蔡念希, 孙誉宁, 翁雯芦. 基于红色革命文化与博物馆的融合研究——以浙江省红色地点为例[J]. 统计学与应用, 2025, 14(3): 69-74. https://doi.org/10.12677/sa.2025.143059

1. 引言

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的精神瑰宝,承载先辈理想与奋斗精神。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载体,肩负保存、展示和传播红色革命文化的重任。浙江是革命重要发源地,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在两者融合上积极探索、成果显著。但随着时代发展,融合面临新挑战与机遇,整合资源、创新展陈等问题亟待解决。

2. 文献综述

红色革命文化与博物馆的融合研究呈现多维发展态势。在政策驱动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革命博物馆是红色基因库”的重要论断,《“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革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要求,浙江省2024年颁布的《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更将博物馆活化利用纳入法治框架,形成“中央统筹–地方创新”的政策体系。学术研究围绕两大维度展开:文化传承机制方面,闫立光(2021)构建革命文化符号日常化传播理论,提出博物馆应通过场景叙事实现“历史记忆–生活实践”的范式转换[1]。实践创新层面,苏东海(2006)的“文物归宿论”在浙江衍生出“三维保护”模式——南湖革命纪念馆建立动态基因库实现文物数字化永生,浙东运河博物馆运用AR技术复原革命场景日均访问量提升67%,印证技术介入对文化记忆重构的关键作用[2];尚伟团队(2021)基于BIM技术的遗址保护案例表明,数字化手段可提升红色遗址的展陈延展性[3]。既有研究虽取得丰硕成果,但存在“重宏观政策解读轻微观实施路径”“技术应用偏重保护忽视传播”“地域研究碎片化”三重局限,亟待构建适配浙江特色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研究通过构建“资源–载体–受众”三维分析模型,着力破解上述理论困境。

3. 浙江省红色文化与博物馆结合现状

3.1. 政策引领:开辟文博融合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从国家到地方均出台相关政策推动红色文化传承。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打造革命文化展陈传播精品;2024年,浙江省紧跟步伐,发布《浙江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鼓励多元化弘扬红色革命文化。

3.2. 多维探索:推动红色文化新传播

博物馆与红色文化的结合形式多样。浙江省内博物馆通过展览、讲座、文艺演出等活动深化红色主题,如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展出抗美援朝勋章,浙东运河博物馆推出红色竹编画活动,增强了公众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同时,红色文创产品也雨后春笋般出来,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日常生活用品。博物馆是红色文化的守护者,负责收藏和保护革命文物,也是展示者和教育者,通过展览和活动生动呈现红色历史,让游客深入了解红色文化。此外,博物馆还承担研究与阐释红色文化的责任,挖掘革命文物故事,为传承提供理论支撑。

3.3. 挑战应对:探寻文博运营新路径

尽管当前红色革命文化在浙江取得一定发展,但仍面临挑战。一方面,红色资源碎片化、部分红色遗址保护不足等问题,导致红色文化资源难以被真正调动,落地到与博物馆的结合之中。另一方面,博物馆因技术、资金限制,展陈模式较为固化,影响公众参与度与文化弘扬效果。因此,探寻文博运营新路径,以更好地弘扬红色革命文化,成为当务之急。

4. 数据分析

4.1. 样本特征分析

4.1.1. 性别与年龄分布

调研共收集有效问卷1747份,年龄分布以18~25岁青年群体为主(39.04%),其次为36~55岁中年群体(22.67%),26~35岁(21.18%)与55岁以上(7.78%)参与度相对较低。数据显示,青年群体对红色革命文化与博物馆融合的关注度较高,但中年及老年群体的参与潜力尚未充分释放。

4.1.2. 教育程度与职业分布

受访者中本科及大专学历占比最高,高中或中专次之,初中及以下与硕士及以上占比较低,整体呈现高学历人群主导的特点。职业分布中,在校学生和企业工作人员为主要参与者,事业单位人员与自由职业者次之,而农林牧渔从业者与服务行业人员参与度较低。不同职业群体参与非遗博物馆发展调研的比例分布见图1

Figure 1. Proportion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occupational groups participating in the development research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useums

1. 不同职业群体参与非遗博物馆发展调研的比例分布

4.2. 红色革命文化与博物馆融合现状分析

4.2.1. 公众认知与参与情况

从文化了解程度来看,42.82%的受访者对浙江红色革命文化仅处于“一般了解”状态,“很了解”的人仅占23.3%,还有9.79%的人表示“不了解”,这反映出公众对其认知水平整体处于中等层次,相关深层历史内涵在大众中的普及程度明显不足。

在博物馆参观频率方面,44.59%的受访者只是“偶尔”参观红色革命遗址或博物馆,“经常”参观的占25.82%,而“几乎没去过”和“不去”的人合计达到29.59%,这意味着博物馆在吸引观众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需要增强自身吸引力来转化潜在观众。

谈及参观目的,以旅游观光(59.24%)和感受文化(54.38%)为主要驱动因素,学校组织(50.72%)紧随其后,学术科研目的的占比相对较低,仅为36.98%。由此可见,博物馆不仅要强化教育功能,满足需求,还需优化旅游体验,吸引散客参观。公众对非遗博物馆传承发展的期望措施占比见图2

Figure 2. Proportion of public’s expected measures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useums

2. 公众对非遗博物馆传承发展的期望措施占比

4.2.2. 公众态度与支持度

77.05%的受访者表示支持,但仍有22.95%的人持反对意见,反对者主要认为呈现形式较为单一,内容挖掘深度不够。在对现有红色革命文化展览效果的评价上,70.52%的人给出“非常好”或者“比较好”的评价,然而,分别有19.58%和9.9%的受访者认为展览效果“一般”和“不好”,这清晰地反映出当前展览在创新性和互动性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急需改进完善以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用户对不同问题的关注比例分析见图3

Figure 3. Analysis of the proportion of users’ concerns about different issues

3. 用户对不同问题的关注比例分析

4.3. 总结

本次调研结果显示,公众对红色革命文化与博物馆的融合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和期待,但整体认知水平仍有提升空间。博物馆在传播红色革命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存在展览创新性不足、互动性弱等问题。

5. 现实困境

当前,文化和博物馆的融合发展已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然而,据本团队深入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调研发现,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面临着多重现实困境。本研究将从以下两个维度提出具体的问题。

5.1. 革命文化角度

其一,叙事体系松散。当前历史资源呈现碎片化,许多红色遗址出现文物保护不力、故事挖掘不足、地域特色淡化的情况;其二,创新不足。多数革命旧址互动形式陈旧,游客参与感不强,且对青少年的吸引力趋弱;最后,过度开发。由于红色热潮出现,红色博物馆遭到商业化、娱乐化冲击,文化真实性、教育性也因此受损。

5.2. 博物馆角度

其一,陈列方式单一。多数博物馆科技应用滞后,仅以“文物 + 标签”形式布展,缺乏动态叙事,且外文覆盖率低,难以吸引外籍游客游览;其二,公共服务能力弱。主要体现在管理机制僵硬、教育活动同质、志愿者培训不足,影响游客参观体验;其三,技术赋能不足。多数博物馆为非国有,资金匮乏且少有专业技术人员引进;最后,过度包装。部分博物馆重形式而浅内涵,削弱了文化真实性,引发社会争议。

6. 优化路径

6.1. 革命文化角度

其一,整合红色革命资源。加强红色遗址的保护与修复,加大对红色遗址保护与修缮的资金投入,坚持“修旧如旧”理念,确保其历史真实性和完整性[3]。如浙江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结合周边旅游资源,推出“红色旅游路线”,深入挖掘革命故事,增强红色文化叙事深度和教育意义。其二,创新红色教育形式。引入沉浸式体验设计,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3D”技术、红色文化节,让红色教育更加生动和直观。其三,规范红色文化产业[4]。制定红色文化产业规范,使红色文化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其教育意义和精神内涵,如浙东抗日根据地针对早期出现的过度商业化问题而推出的严格保护条例,限制商业开发,确保旧址的历史原貌。杭州小营巷红色文化街区制定街区保护规划,鼓励红色文化相关文创产品开发,确保红色文化氛围。

6.2. 博物馆角度

其一,重构展陈逻辑。构建“文物 + 技艺 + 场景”的沉浸式体验空间,以革命历史事件为主线,在关键叙事节点嵌入非遗元素。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当年的生活与生产画面,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历史与非遗文化的结合。其二,优化公共服务。调研不同群体观需求,调整开放时间,为参观者提供更多选择。博物馆可以在法定节假日延长开馆时间并在此期间开展如红色电影展映等形式多样的社教活动。同时,针对特定展览,灵活增设夜场、早场,满足公众多元需求。其三,注重文化内涵。对馆内藏品,从多维度深入研究,挖掘作品背后的文化故事与社会背景。

7. 结语

红色革命文化是党的百年奋斗见证和民族精神财富。博物馆在保护、展示和传播红色革命文化中作用关键。本研究调研浙江红色地点,梳理融合现状,剖析困境并提出优化路径。融合是对历史的尊重传承,也是对未来的责任担当,需创新展陈、优化服务、整合资源,满足公众需求,增强红色文化吸引力与感染力。融合前景广阔,将为实现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 闫立光. 新时代革命文化的传承: 价值、困境及推进路向[J]. 社会科学战线, 2021(2): 262-266.
[2] 苏东海. 博物馆是文物最后的归宿[M]//苏东海. 博物馆的沉思——苏东海论文选(卷二).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6: 59.
[3] 尚伟, 雷鸣杰, 张金海, 等. 基于BIM技术的红色革命遗址保护与修复研究——以八七会议会址为例[C]//全国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建筑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建筑数字技术教学工作委员会,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 DADA数字建筑设计专业委员会. 智筑未来——2021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21: 7.
[4] 胡和平. 立足文化和旅游特色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N]. 人民日报, 2021-07-19(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