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费尔巴哈认为,人的任何一种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而亚里士多德也指出,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个体的一切活动最终都是为了幸福的达成。在人类历史上,幸福一直受到不同文化和学科的广泛关注,从哲学的思辨到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对于幸福的探讨从未停止。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有关幸福的研究和讨论也变得更为丰富。哲学家们从伦理和存在的角度探讨幸福的本质和实现方式,心理学家则通过科学方法揭示影响幸福的各种因素,而文化人类学家也发现,幸福作为一种高级的心理现象,深受文化的影响(高良等,2010)。文化常模模型和幸福感目标调节模型等多种模型均证明,不论从理论还是实证角度来说,文化在主观幸福感中起着决定性作用(Markus et al, 1996; Oishi et al, 1999),幸福感的内涵本质为文化(Christopher, 1999)。
近年来,文化对幸福感的影响逐渐成为学术讨论的热点,跨文化研究成为了研究的重要方向(邹琼,2005)。国外学者认为,幸福感是个体根据自身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进行的整体评估(Suh et al., 1998),它反映了个体对生活的总体满意度,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指标(Lu et al., 2001)。然而,这些幸福的相关理论多来自西方学者定义,起源于西方历史文化,对于文化背景大相径庭的传统中国,对幸福又是如何理解的呢?进入21世纪后,我国学者也开始关注幸福感的研究,逐步提出了适用于中国背景下的幸福感定义、内涵及其影响因素。在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文明中,蕴含着大量先人对幸福的独特理解,中国文化心理学中包含了由中国人生产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实物文化里所蕴含的心理,其中最主要的便是以汉字为主体的中国文字和各式中国语言(汪凤炎,2017)。因此通过对汉字的语义分析,能够为我们准确把握中国人心理与行为规律提供有力途径。
2. 研究方法
语义分析法,也称为“字形字义综合分析法”,其中汪凤炎教授提出的汪氏语义分析法是研究中国本土心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所以将语义分析作为研究传统中式幸福的方法在于,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在创造时会遵循或者折射出一定文字创造者的心理规律,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心神的特点,也使得语义分析成为发掘传统中国人心理规律的重要途径与窗口(汪凤炎,郑红,2010)。因此语义分析法通过系统地剖析一种文字的字形与字义,揭示蕴藏在该种文字中的丰富文化心理内涵,有利于准确把握该民族心理与行为规律(汪凤炎,2017)。该方法主要步骤是先分析某一字的字形特点及其中蕴含的意义,尤其是心理学含义;然后从历史演化的角度探讨该字的原始含义及其后续变化,以澄清术语的真实含义;最后,从心理学角度界定该术语在心理学中的准确内涵,或揭示其所蕴含的心理学思想(汪凤炎,郑红,2010)。
本文将通过汪氏语义分析的方法分析“幸福”的汉字语义,探讨中国祖先对“幸福”的理解,从中西方跨文化的视角分析中式幸福感的独特性,推动心理学本土化的发展。
在汉字文化中,“幸福”一词由“幸”和“福”两字构成。由于古代常将这两个字分开使用,因此对这两个字的语义分别进行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幸福”在中国文化中的内涵。另外,由于汉字历史发展历史悠久,字形发生多次改变,字形的语义分析方法适用范围也比较有限,所以本文只选取了部分特点鲜明适合进行语义分析的历史演变字形进行分析。
3. “幸”汉字语义分析
3.1. “幸”的字形演化及本义
Table 1. The main interpretations of the character “Xing”
表1. “幸”字的主要释义
字义 |
举例 |
侥幸,意外得到好处或免去灾难。 |
非分而得谓之幸。——《小尔雅》 |
幸亏 |
幸诚门未有烧。——《广东军务记》 |
幸福 |
大丈夫得死于疆场者,幸也,吾何恨焉?——《三国演义》 |
喜悦;高兴 |
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公羊·宋人及楚人平》 |
爱好;喜好 |
其后幸酒,乐燕乐,上不以为能。——《汉书》 |
偏爱;宠爱 |
幸于赵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哀怜;同情 |
王必幸臣与臣之母,愿先生之勿患也。——《吕氏春秋·至忠》 |
旧指皇帝亲临 |
会幸苑中。——《唐语林·雅量》 |
遇 |
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
期望;希冀 |
臣事更始,不能令全,诚惭以其众幸富贵,故悉罢之。——《资治通鉴》 |
“幸”字来源于两个字,分别为“㚔”和“𡴘”,《玉篇·㚔部》中称“㚔,今作幸。”,“𡴘”在《康熙字典》中注“从屰从夭。隸作幸。”,回溯“幸”字的发展可以发现,“幸”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从“
”、“
”、“
”、“
”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幸”字。其中“㚔”和“𡴘”两个字在发展中逐渐演变至相似的模样,最终合用,成为“幸”。
“幸”字可以从古代“報”字开始分析,《说文解字》幸部中提到“報,當罪人也。”,也就是说報,是判決罪人,本意为判罪。因此利用语义分析法分析“幸”字甲骨文写法“
”,根据相关资料解释我们可以理解字体两侧的三角符号象征手铐,表示将人的手腕束缚,可引申为“犯罪”或“罪人”之意,暗示作恶行为。《左传·宣公十六年》中“幸民”即指被拘捕的罪人,进一步印证了这一含义。另外对于“
”的形状,字形结构上“大”下“干”,“
”象征人形,而“
”形似长矛,表示犯上之意,整体字形可理解为因犯上而受刑罚,体现了对权威的敬畏与惩罚的必然性。《说文解字》称“幸”为“用来使人惊怕的”,强调了刑具与刑律的威慑作用。另外的以“幸”为偏旁的字如“执”、“圉”等,均与犯罪、拘捕、定罪相关,进一步强化了“幸”与罪罚的关联。
而对于“𡴘”字,由“夭”和“屰”组成,其中“夭”字甲骨文为“
”,看起来屈抑不伸,通常用来形容稚嫩的动植物,形状好似折断的幼苗,所以也有少壮而死的意思,而“屰”过去则写作“
”,是一个倒置的人像,意味着一切都是逆行的“夭”象征稚嫩或早逝,“屰”则象征逆转,合在一起便是死亡被逆转的意思,也就是本来要死,却发生意外活了下来,这个意外情况好像战胜了自然的力量,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说文解字》中提到“幸,吉而免凶也。”,因此“幸”有意外地得到成功或免去灾害的意思,这个含义就是现在的“幸”最常见的意思。此外,也有解释称,“㚔”字虽然有受牢狱之灾的意思,但“
”中间的横线如同一把钥匙,代表最终获得赦免,逢凶化吉,也视为幸运,这也代表了一种希望,即有被原谅的机会,有重新生活的机会,所以“幸”也有希望的意思。
关于“幸”字的其他主要释义可见表1。
3.2. “幸”的心理学解释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幸”字所蕴含的幸福感与西方个人主义的幸福感有着本质区别,体现了中国独特的集体主义文化心理。在农耕社会的背景下,中国人形成了以自然崇拜和权威服从为核心的集体潜意识,这种心理特质深刻影响了“幸”字的内涵。
具体而言,“幸”字背后人们对于自然的敬畏和依赖,体现的是农耕文化中“靠天吃饭”的群体生存逻辑,人们将自然力视为不可违逆的最高存在,个人的幸福与自然的恩赐有着割舍不清的联系,因此,此时能做出合乎自然规律的正确判断的变拥有了权威和权力,也开始形成权威崇拜(汪凤炎,2019)。
从字形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幸”字中对权威的崇拜与服从,进一步凸显了中国集体主义心理中个体对权威的依附性。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活中,被圣名化的个体和著作会被人无条件遵从,一旦反对必将招致严厉的谴责、残酷的打击甚至失去性命(汪凤炎,2019)。由此可以看到个体的幸福往往与统治者的恩典,与社会的稳定密不可分,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静态思维观念使得,因此产生权威崇拜的心理特质,这使得中国人的幸福感更倾向于在集体秩序中找到归属感与安全感,而非追求个人独立与自由。而西方文化中的幸福感则更注重个人权利的实现与自我表达,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独特价值。
因此,“幸”字所体现的幸福感是一种集体主义的、关系导向的心理状态,强调个体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存,以及对权威与秩序的认同。
4. “福”汉字语义分析
4.1. “福”的字形演化及本义
“福”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其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写作“
”、“
”、“
”、“
”、“
”、“
”、“
”,由此可见甲古文中“福”字的演化也逐渐由简单变得复杂,从字形上看,最初的“
”、“
”,看起来像是一个罐子的形状,是古代祭神用的器皿,所以“福”也有祭神用的酒肉的意思(李守奎,2021)。“
”左侧是一“示”字,过去写作“
”,三竖象征日、月、星,合起来表示通过观察天上的星辰图像来理解人间的变化。“示”字的基本意义是让人知晓某种现象、事实或信息,特指古人通过祭天来祈求庇佑。或表示上天通过天文图像向人间传递吉凶(李刚,刘永安,2020)。右侧上方是“
”的形状,代指祭祀物品,下方是双手托举,象征双手捧着祭品祭祀,这一点在“
”中也有所体现,所以“福”字也代指旧时妇女行礼的姿势,而双手托举祭品向上天行礼的目的是为了祈求神明保佑,所以“福”字也有保佑的意思。因为祈求神明保佑一切顺利,无灾无难,所以“福”字也与“祸”字相对,指一切顺利,幸运。另外,祭祀后用过的酒肉也称为“福”,其中也具体包含两层更深层含义:首先,代表祭祀的人有酒有肉表示生活不错;其次,因为祭品里面有来自祖先的庇佑,所以表明祖上有德子孙争气。
关于“福”字的其他主要释义可见表2。
Table 2. The main interpretations of the character “Fu”
表2. “福”字的主要释义
字义 |
举例 |
古称富贵寿考等齐备为福。泛指幸福;福气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
保佑;造福 |
若不能福民,则是弃君之命。——《明史·太祖纪》 |
祭祀用的酒肉 |
凡祭祀之致福者,受而善之。——《周礼·膳夫》 |
旧时妇女行礼,敛衽致敬称福。 |
今则但微曲其膝而躬不屈,其名曰起曰福。——《留青日札摘抄》 |
通“幅”。布帛的宽度 |
福廣二尺五寸——《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金布律》 |
4.2 “福”的心理学解释
中国人高度重视“福”(王达人,2007),按照以上分析,古人信奉的“福”并不是个人的幸福,而是得到神明和祖先的庇佑,进而是人生顺利、子孙满堂、家族荣耀、社会尊重。这种想法跟祖先崇拜和孝道心理有关。祖先崇拜是宗法社会内普遍存在的一种信仰模式,围绕祖先祭拜的各种仪式不仅是祈求祖先福禄的体现,也会促进族人彼此认同以及宗族的凝聚力,祭祀仪式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霍明宇,2022)。杰特曼解释祭祖是一种祖宗之法不可变而维持现状的动机和光宗耀祖追求超越的动机(汪凤炎,2019)。以家庭为本位的中国人强调家庭和家族重于个人的地位(郭淑红,王玥,2021),中国人以“光宗耀祖”为诉求而努力。希金斯的调节定向理论也可以解释在祭祖中中国人所表现出的祖先崇拜和孝道心理,可以用促进定向解释中国人通过自己的奋斗光耀门楣,也可以用预防定向解释中国人努力守护祖先的荣耀,不让祖上蒙羞(姚琦,乐国安,2009)。
由此,“福”字的心理内涵并非单纯地表现个体对幸福的追求,而是表现为对集体、家族的依赖——基于祖先崇拜、孝道心理的集体幸福感,即个体在家族与社会的归属与责任,体现出幸福是源于家族繁荣、社会和谐、祖先庇佑的文化品质。
5. “幸福”的中西方文化对比
从汉字“幸福”的演变来看,中国古代的幸福感除了是作为个体的快乐体验,还与神明、皇权、祖先的庇佑相关联。所以,古人理解的幸福是源自自然恩惠、皇权保护与祖先祝福,是一种集体共享状态。儒家学说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孟子《梁惠王下》)等都强调了个人幸福与群体幸福密不可分,强调个人与家族、社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而不仅仅是个体的满足。根据社会幸福感理论可知,社会幸福感由社会认同、社会整合、社会贡献、社会和谐和社会实现五个方面组成(Keyes, 1998)。这五个方面反映了一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适应性以及其对社会功能的贡献水平。社会幸福感同样也可以由社会满意度、社会隔离和集体自尊三个方面衡量(Wann & Pierce, 2005),可以很好的解释汉字中传达的中国人的幸福。国内也有研究者支持社会幸福感的五要素理论,认为这一框架能够有效解释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状态与行为模式(苗元江等,2008)。
相比之下,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幸福感更强调个体主观体验满足和符合自身的需求。从查阅的资料来看,英文中通常表示“幸福”的词可以用“happiness”表示,其他如“well-being”、“joy”、“satisfaction”都有幸福的意思,“happy”和“joy”最常见的意思就是“快乐、高兴”,“well-being”中也有身体健康的意思,“satisfaction”也有满足的意思。所以我们认为,从字义上来分析,在使用英文的西方国家,人们往往认为身心健康愉悦,需求得到满足便是幸福,强调的是人的主观体验和感情。西方的理论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自我实现作为最高级的需求,强调个体成长和外在条件的满足。这种幸福感更强调的是个体的独立性和对自我的表达而非集体和社会的整体福祉。这也契合了大多数学者的观点,中国文化属于集体主义文化,而集体主义文化又对应于社会取向自我;西方文化属于个人主义文化,个人主义文化又对应个人取向自我(高良等,2010)。
综上可以发现,传统中式幸福感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中,强调个体与集体、社会、自然以及祖先的和谐关系,是一种内化在关系网络中的幸福感,是联结了天地人三者关系的幸福感,表现为个体在集体中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影响尤为深远,强调规则、秩序和社会和谐(戴莉婷,2021)。因此,传统中式幸福感并不以个人潜能的实现为核心,而是依赖于自然与权威下的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家族的兴旺。这种幸福感体现了集体主义文化中关系需求的核心地位(Markus & Kitayama, 2003; Wang et al., 2007),个体通过服从社会规范、自我控制以及维持人际和谐来实现心理上的满足(刘影等,2016;冯琳琳,张乐琳,2021)。相比之下,受西方文化影响的非传统幸福感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下逐渐显现出个人主义的倾向,个体的独立性和自我表达逐渐成为幸福感的重要来源,更注重个体的主观体验、情感满足以及自我实现,而非依赖集体环境下的社会和家庭。
6. 讨论
当前,世界正处在国际化文化交融时期,人们对幸福的认识更加多元,对传统中式幸福感的研究可以体现中国人独特的价值观、心理特质和行为模式,为理解中国人的心理结构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中国传统幸福观对集体福祉、社会和谐、祖先庇护等的强调提供了解读古代中国幸福观的基本思路。其次,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中式幸福感的研究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减少文化冲突,提升全球社会的整体幸福感。此外,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成为不可忽视的现象,虽然中国人深受集体主义下的社会幸福感影响,但现在个人主义盛行,集体主义逐渐下降(黄梓航等,2018),因此研究传统中式幸福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构建适合现代中国人的幸福感理论框架,从而更好地满足当代社会对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提升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