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跨文化交流中,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桥梁,需要在语言、文化与交际之间实现平衡与协调。这一核心问题正是生态翻译学关注的重点。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强调翻译活动应在语言生态系统中实现动态平衡,既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质,又贴合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为文化信息的精准传播提供了新视角。
纪录片《万象中国》以展现中国自然与文化多样性为主题,通过丰富的文化符号和鲜明的民族特色,生动地向全球观众呈现了中国社会的文化图景。作为一部以传播中国文化为核心目标的纪录片,《万象中国》不仅展示了壮丽的自然景观,还凸显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影片中的文化负载词如“红妆”“道”等,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也代表了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地域特色。然而,这些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过程面临着复杂的挑战,其翻译质量直接影响海外观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接受,进而影响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选择《万象中国》作为研究对象,不仅因为其具有鲜明的文化传播目标,更因为其翻译实践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研究这部作品的翻译,能够深入探讨生态翻译学在文化传播类纪录片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近年来针对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翻译的研究较为有限,尤其是以纪录片为研究对象的系统性研究更为稀缺。基于此,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基础,结合《万象中国》的具体语料,对其中部分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进行系统分析,探讨如何在语言、文化与交际之间实现翻译生态的动态平衡,为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的传播效果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2.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2.1. 生态翻译学
基于胡庚申构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框架,本节首先介绍生态翻译学,然后详细阐述本文要重点讨论的核心概念:三维转换。
2.1.1. 生态翻译学概述
21世纪全球生态浪潮兴起流行,中国古代生态思想影响深远,生态领域学科发展迅速,在此背景下,生态翻译学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论框架,生态翻译学成功将翻译研究融入生态学的宏观体系,不仅是一种翻译理论,更是一种从生态视角全面审视翻译活动的新方式,体现了翻译学与生态学的跨学科融合。
生态翻译学由中国学者胡庚申首次提出,其核心概念源自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中的“适应与选择”原则,最初表述为“翻译即适应与选择”[1]。
胡庚申指出:“生态翻译学移植和类比了自然生态中‘适者生存’的基本原理,将这种原理嵌人翻译生态系统,使这种原理与‘翻译群落’(translationcommunity)与生俱来的生存意识和生命意识相关联。换句话说,生态翻译学利用‘适者生存’基本原理的杠杆作用——把生存系统的思考和思考的生存系统,用于翻译实践中——这是翻译成功的内在的和永恒的动力,也是回归于“翻译群落”生存、生命、生态发展的原始目标[2]。”
生态翻译学的构建依赖三大理论基础:生态整体主义、“适应/选择”理论、东方生态智慧[3]。生态整体主义强调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其核心在于维护系统的完整性、和谐性、稳定性和平衡性。“适应与选择”理论源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即翻译是适应与选择。东方生态智慧则以华夏生态智慧为核心,体现了中国传统智慧理念,如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等。其中,天人合一强调追求译者与翻译生态的和谐统一,而中庸之道则要求在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中,译者对于翻译方法论的应用应当是适宜、得当的。
综上所述,生态翻译学是利用生态理性特征、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学进行综观的生态翻译研究范式。它是一门交叉学科,汲取了生态学和翻译学的精华,拥有着强大的理论基础。同时,生态翻译学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念,如翻译生态环境、适应与选择以及三维转换,下一节将详细介绍三维转换。
2.1.2. 三维转换
三维转换主要发生在翻译操作层面,被视为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翻译方法,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4]。
语言转换: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涉及对词义、句法结构和风格等语言要素的适应选择与调整;
文化转换: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致力于准确传达源文本的文化内涵;
交际转换: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注重交际目的和意图。
文本中的语言、文化和交际信息相互交织,单一维度的处理方式难以全面理解文本的整体意义。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在翻译中的多维适应与选择是一个不断优化的动态过程。翻译中的三维转化本质上是一种“多维度”的操作。在执行翻译任务时,译者需要全面权衡多种因素,灵活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确保翻译效果达到最优水平。
2.2. 研究方法
本论文的研究问题、数据收集、研究方法及研究步骤如下。
2.2.1. 研究问题
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本论文将回答以下问题:翻译者如何在《万象中国》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中实现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转换?
2.2.2. 数据收集
从《万象中国》的860条字幕中,筛选出120个文化负载词,并选取6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负载词进行分析。其中,语言维度2个、文化维度3个、交际维度1个。
2.2.3. 研究方法
在生态翻译学的指导下,本论文采用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定量研究:统计字幕数据,归纳文化负载词数量及类型。
定性研究:本论文针对研究问题,将文化负载词进行分类,并从三个维度探讨译者在《万象中国》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翻译中如何实现三维转换。本论文选取《万象中国》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这两种研究方法探讨生态翻译学对实际翻译实践的指导价值。
2.2.4. 研究步骤
本研究选取《万象中国》官方版本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字幕数量、从提取的字幕中筛选出文化负载词,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进行分析。最后,依次解决研究问题: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分析译者如何实现文化负载词翻译的三维转换。
在下一节中,将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万象中国》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情况。
3. 基于三维转换框架分析《万象中国》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
文化负载词,又叫文化空缺词[5],承载着独特的文化意义与情感表达,然而,在另一种语言中难以找到对应的表达。因此,在将其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如何平衡语言精准性、文化传递性与受众可接受性,成为一项挑战。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理论——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系统性方法。
3.1. 语言维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
语言维是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维度之一,关注源语与译语在语义和句法层面的转换。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词汇使用和文体特点,对源语言的表达方式进行必要的调整,以确保译文在语言层面的自然性与流畅性。在纪录片《万象中国》中,大量负载词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式传递丰富信息,其翻译不仅需要在语义层面精准表达,还需适应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因此,研究语言维视角下的负载词英译,旨在探索如何通过对语言形式的调整实现准确、流畅的翻译。
例1
“神头戴羽冠骑在一个猛兽身上——这一图案在良渚文化中随处可见。”翻译为“The discovery of this god-like figure with a feather crown riding a wild beast is found throughout Liangzhu culture.”
首先,源语言中的结构在目标语言中经过了语法上的调整。中文中的“神头戴羽冠骑在一个猛兽身上”由一个主谓结构组成,而英文翻译则采取了更符合英语语法习惯的表达方式。英文句子将“神”转换为“this god-like figure”,并通过“with a feather crown”修饰其外貌,“riding a wild beast”则说明其行为。通过这种调整,译文不仅符合英语语法结构,还确保了语言表达的简洁与清晰。
其次,翻译中的词汇选择与调整同样体现了语言维的转换。这段翻译中,“神”和“猛兽”可以被视为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神”:在中文中,“神”一词可以理解为具有神性或超自然性质的存在,但在英语中,直接翻译为“god”可能会带来宗教性质的误解,因此翻译为“god-like figure”更能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同时避免了潜在的宗教歧义。
文化负载词“猛兽”:中文中的“猛兽”具有强烈的野性和威胁感,英文中的“wild beast”在语义上既能够保留原有的特征,又更加通用和易于理解。这些词汇上的调整既尊重了源语言的精髓,又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
此外,英文翻译中的“discovery”一词引入了新的信息,在语言维的转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原文没有明确提到“发现”这一概念,但英文中加入“discovery”不仅使句子更具逻辑性和流畅性,也强化了图案在良渚文化中的考古或文化价值。这种扩展使得翻译文本不仅保持了原意,还增加了文化层次。
3.2. 文化维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
文化维强调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需要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言的文化内涵。在翻译过程中,尤其是涉及文化负载词的转换时,译者的文化敏感性与适应性显得尤为重要。在跨文化传播的背景下,如何既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精髓,又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是译者的一大挑战。纪录片《万象中国》以中文负载词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观,这些词语往往承载着特定的文化象征与深层意义。在文化维的视角下,负载词的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与再现。因此,探讨文化维中的翻译策略,有助于提升译文的文化厚度与传播效果。
例2
“玉的坚韧、温润、内敛,最符合君子的特质。”翻译为“Jade is strong, gentle, and restrained, just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gentleman.”
文化负载词“玉”:在中国文化中,“玉”不仅仅是指一种石材,它象征着美德、纯洁、坚韧等精神特质。在源语言中,玉是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标准和人文精神。在英语中,“jade”虽能指代玉石,但它并未完全传递出“玉”在中文语境中的文化象征意义。因此,译者在语言转换中没有对“玉”进行过多的解释,而是通过语境的设定,让目标读者从整体的描述中感受到其文化内涵,保持了文化的传递性。
文化负载词“君子”:在中文文化中,“君子”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符号,代表着高尚的道德品格、理想人格以及儒家文化中的伦理标准。译者将其翻译为“gentleman”,这一翻译显然是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做出的巧妙选择。在西方语境中,“gentleman”通常指的是具备社会地位、礼仪和绅士风度的人,但它也能传达一定的高尚品德和修养,特别是在强调“gentleman”的内在道德特质时。因此,这一翻译不仅准确地传递了源语言中的品格象征,还使得目标语言读者能够理解到“君子”在中文语境中的核心价值。
例3
纪录片题目《万象中国》翻译为China bouquet
文化负载词“万象”:在纪录片的语境中,“万象”一词展现了中国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传统文化中对天地万物、宇宙变化的深刻理解。如果理解为“各种事物、现象”并且直接翻译为“myriad things”或“all things”,虽然传达出了字面意义,但在文化层面上,这样的翻译可能无法完全表达出源语言中对宇宙万象、文化多样性以及中国历史文化的内涵。而译者选择了“bouquet”,虽然这个词在字面上指的是花束,但它在英文中常用来形容事物的丰富、多样性以及层次感。虽然“bouquet”在直译上与“万象”有些距离,但这一选择反映了译者在文化维上的适应性与创造性。在西方文化中,花束常常象征着多样性、丰盈以及艺术的和谐美感,能够暗示出“万象”背后那种纷繁、绚丽与和谐的世界观。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翻译,译者不单单是在传递一个简单的词汇,而是在传递一种深层的文化含义——中国的丰富多样,既包含了自然的奇观,也涵盖了历史文化的长河。因此,“bouquet”不仅在字面上传递了“万象”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还赋予了中文原有的哲学和文化内涵新的视角。
3.3. 交际维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
交际维是生态翻译学的应用导向,关注译文在特定语境中对目标受众的适应性。其强调翻译要实现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之间的顺畅交流。《万象中国》的受众多为国际观众,其字幕翻译需要在保留原文内涵的同时,确保目标受众能够理解并接受中文负载词的意义。在交际维视角下,负载词的翻译需要平衡源语文化的传递与目标语观众的接受能力,这为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4
“红妆”翻译为“Traditional Chinese make up”
文化负载词“红妆”:在中文中,“红妆”不仅仅是指化妆,它还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通常与传统的婚嫁、节庆或仪式相关,尤其是在古代,红色被视为喜庆、吉祥的象征。这个词语承载了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化的特殊含义。对于国内观众而言,“红妆”能够立刻联想到古代女子的装扮及其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然而,这一文化背景在西方语境中可能难以直接理解,因为西方文化中并没有类似的符号或象征性表达。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通过“Traditional Chinese make up”这一表达有效地传达了“红妆”的基本含义,并且将其置于目标语文化中能够理解的框架之内。虽然这是一个更为具体和直白的表达,但它通过“Chinese”这一词汇强调了文化背景,并通过“traditional”指明了这一化妆方式在中国历史与文化中的传统性,使目标语言观众能够明确知道这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化妆形式。这样,译者不仅保留了“红妆”所承载的文化背景,还避免了文化隔阂,帮助观众理解这一负载词的意义。如果直接翻译为“red make up”则可能会导致目标语言读者感到困惑,可能会理解为“红色的妆容”。因此,译者选择使用“Traditional Chinese make up”作为翻译,不仅确保了源语言文化的准确传递,还考虑到了目标语言观众的文化接受度,使得该文化负载词在跨文化交流中得以清晰、有效地传达。这一翻译策略体现了译者在文化维与交际维之间的平衡与智慧,有效促进了原文作者、译者与目标受众之间的顺畅交流。
4. 结语
在本研究中,通过分析纪录片《万象中国》字幕翻译中的文化负载词,我们深入探讨了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文化负载词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适应性转换。研究表明,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负载词不仅承载着源语言文化的精髓,还需要根据目标语言受众的文化认知和语言习惯进行调整。译者通过灵活运用归化与异化策略,确保了在保持原文文化特色的同时,增强了译文的可理解性和接受度。此项研究强调了文化负载词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并为跨文化交流中的字幕翻译提供了实践依据,推动了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理解与沟通。这种跨文化的翻译实践,既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也是推动全球文化交流与理解的重要手段。
致 谢
首先,我由衷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薛亚红老师,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薛老师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和耐心的帮助。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的理解和陪伴让我倍感温暖与慰藉。此外,我还要感谢好朋友对我的支持与鼓励,我们一起讨论、互相分享,共同度过了许多充实而又美好的时光。最后,我要感谢我自己,正视挫折、渴望进步,成功完成了一项挑战。
基金项目
本文系吉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基金项目《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纪录片《万象中国》的字幕英译策略研究》(项目编号:S202410183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