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驱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阻力与策略
Resistance and Strategies of Digital Economy Driv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摘要: 随着数字技术的迭代升级,我国数字经济顺势而起、迅速发展。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其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平台经济为重要载体,正在重塑文化产业的发展范式。数字经济表现出不同于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的许多新特点,这些新的特点改变了文化产品的创作和呈现方式,拓展了文化产业的市场空间,提高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文化产业展现出不同以往的创新图景。但数字经济驱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文化产品质量不一、数字技术发展受阻、文化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相继产生。为解决以上问题,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要不断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打通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破解数字经济下文化产业发展瓶颈。
Abstract: With the iterative upgrading of digital technology, China’s digital economy has risen and developed rapidly. The digital economy is a major economic form after the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economies, and is reshaping the development paradigm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with data as the key production factor, digital technology as the core driving force, and platform economy as the important carrier. Digital economy shows many new features different from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industrial economy, and these new features have changed the way of creating and presenting cultural products, expanded the market space of cultural industry, improve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shows a different innovative picture. However, the proces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driven by digital economy is not smooth, and problems such as inconsistency in the quality of cultural products, obstru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imperfection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chain have arisen one after another. In order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it is necessary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ultural products, open up the digital economy and cultural industry, improve the modern cultural industry system, and crack the bottleneck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under the digital economy.
文章引用:张声宇. 数字经济驱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阻力与策略[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3): 701-706.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3759

1. 引言

近年来,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数字经济随之产生并不断发展,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巨大变化。古人说:“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意思是学习一定要每天有新的进步,如果停滞不前,没有进步就是退步。数字经济带来的巨大变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但如果文化产业不主动接纳数字经济,“日新”“日进”,克服数字经济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阻碍,那么结果就是“不日新者必日退”,文化产业未来可能陷入发展困境之中。因此,我们有必要围绕数字经济驱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2. 文献综述

目前,学界关于数字经济驱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已经产生了一些成果。周锦、张银芬基于2013~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平台发展与数字技术创新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她们提出,数字经济能够推动文化产业结构升级,“从空间效应来看,数字经济对文化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与经济水平相近的地区相比,数字经济对邻近地区的文化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效应更显著”[1]。韩松、王洺硕认为:“数字经济和研发创新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效应显著存在”[2],因此,要促进数字经济与研发创新之间协同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唐睿提出:“数字经济已成为文旅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3]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文旅产品创新,发掘市场潜力等方式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黄蕊、于鸿强调:“数实深度融合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其表现为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4]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如此。

综上所述,目前学界的学者们认为数字经济及其技术应用成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学者们指出要促进数字技术不断创新,要因地制宜发展文化产业,实体经济要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共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3. 数字经济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3.1. 数字经济创新了文化产品的创作和呈现方式

“数字经济是在数字技术广泛应用后产生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5]在数字经济未成熟之前,人们创作文化产品一般为手写纸质书籍、拍摄内容较少的影视资料以及制作实体的艺术品等,文化产品的呈现方式十分单一,以传统的实物展示为主。但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人们借助各种先进的数字技术改变了原本的文化产品创作方式和呈现方式。在文化产品创作方面。首先,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成为文化产品创作的主要工具,大量用于文化产品创作的软件不断出现,尤其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发展,降低了文化产品创作的门槛,人们通过一部手机便可实现简单的视频剪辑、音乐制作、绘画图片,通过一次与AI的对话,AI便能直接提供人们所需的内容,完成十分复杂的任务。其次,由于数字经济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一个文化产品往往由多人协作甚至是多个团队合作而成,创作者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即时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与建议,共享资源和工具,有时还可以通过与消费者的在线互动,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改进文化产品,提高了生产效率。在文化产品呈现方式上,与传统的实物呈现为主不同,数字技术促使文化产品数字化、虚拟化,这也是数字经济时代文化产品的重要特点之一。例如:纸质书籍转变为电子书,手绘转变为数字绘画、3D建模,VR技术创造了虚拟博物馆等。

3.2. 数字经济拓展了文化产业的市场空间

在数字经济时代,随着各种网购平台的出现以及数字支付技术的完善,人们可以足不出户的购买各种商品。文化产业市场空间的开拓也得益于线上购物的繁荣。首先,文化产业可以通过在网购平台进行广告推送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通过快递运输的方式在网购平台上直接售卖自己的文化产品。并且,由于数字技术打破了地域的局限性,对于文化产业而言有利于扩大文化产品的传播范围,减小地域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负面影响,使得消费者可以接触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产品,丰富了文化产品的种类。其次,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也带动了实体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少文化产品在网购平台推出各种打折优惠活动,但是线上支付此商品或者服务的费用后需要在线下实体店进行核销,也就是说消费者的消费活动被分为了线上、线下两部分,由此催生出了文化市集、艺术快闪店等文化产业。而当消费者在线下实体文化产业中完成最终消费时,则又有可能在实体文化产业中开始新的消费,所以说,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发展助推了实体产业的发展。数字经济时代,文化产业新开辟了线上市场空间,拓展了线下实体文化产业的市场空间,数字技术也为文化产业开拓邻近市场、远方市场甚至国外市场带来了机会。

3.3. 数字经济提高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数字经济时代,文化产业的受重视程度明显提高,各地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点。究其原因,在于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相较于数字经济成熟之前有非常大的提升,人们看到了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看到了文化产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而这要归功于数字经济。第一,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促进了个性化定制内容生产。数字经济为文化产品的创作者们提供了海量的数据资源,创作者们可以从这些数据资源中寻找灵感,减小了文化产业发展难度与产品创作难度,与此同时创作者可以通过大数据的算法与模型找到消费者的兴趣所在,进行精准的推送与营销。第二,推动了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数字经济时代,跨产业融合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文化产业也不例外,产业融合有利于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可以与其他制造业打造各式各样的联名产品,简单的做法是将相关的文化元素直接印刷在制造出的实物上,复杂的做法则要根据文化元素单独定制一款产品,这种融合不仅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赋予了其他制造业产品文化附加值。第三,催生了新业态与商业模式。数字经济使得云课堂、云展览、云演出成为了现实,人们可以通过线上购票,随时在线观看自己想要看的课程、节目、演出,不必去到现场,还有些线上文化产品在消费者购买后可以无限次的回放或永久保存。因此,新业态与商业模式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扩大了文化产业的受众群体,为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的收入来源。

4. 数字经济驱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阻力

4.1. 文化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数字经济时代,文化产品数量增多但质量参差不齐。目前,市场中存在着不少质量较差的文化产品,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故而,有必要详细分析文化产品质量不佳的原因。首先,为快速获取流量,赚取高额利润,导致文化产品内容低俗。在现在的自媒体平台上,一个创造者的价值是通过其流量即一定时间内的人气访问量体现出来的,流量越高说明关注的人越多,自己的产品就拥有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更多的受众群体。而想要获得流量,就要持续性地更新引人瞩目的产品、作品。但是长期更新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或作品对于许多创造者而言比较困难,因此他们反其道而行之,更新热门但缺乏深度、低俗的作品,有了流量之后,创造者们便开始推销自己的产品,获取利润。其次,产品盗版现象较多,部分文化产品创作者版权意识薄弱。“尽管我国对版权的保护在不断改善,但互联网上仍然存在许多侵权行为”[6]。有些创作者看到别人的创意比自己的更好,便抄袭别人的创意用在自己的产品上,更有甚者充当起了“搬运工”的角色,直接复制一些优秀、热门的作品,署上自己的名字。再次,文化产品的传播渠道较多,评价标准相对复杂,导致市场监管难度大。文化产品种类繁多,影视、文学、游戏、动漫等都属于文化产品,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这些文化产品四处传播,难以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同时,由于文化产品有思想性、艺术性等特点,对文化产品内容和质量的鉴别要难于其他表现直观的产品。

4.2. 数字技术发展遇阻

数字经济时代,文化产业得到巨大发展,但在数字经济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作为数字经济支撑的数字技术存在部分尚未解决的现实问题。一方面,目前我国数字技术优势不够突出,缺乏创新。“重点基础领域层面的创新要素供给和原始创新积累不足,导致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国内原始创新能力和创新主体能动性亟待提升。”[7]我国在研究高端芯片、基本算法、工业控制软件等方面仍有不足之处,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遇到发展瓶颈,成为制约数字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国内多数科技公司虽然对关键技术投入巨大,但仍以模仿为主,这就意味着大多数科技公司是在“亦步亦趋”“学人言语”,而想要自立自重、开拓创新则十分困难。此外,目前与数字技术相关的复合型人才缺少,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即使有了符合要求的人才,还需制定配套的政策规定以便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另一方面,人们在运用数字技术的过程中人为导致了一些不良现象,甚至是违法行为,让人们不再信任数字技术。例如,许多应用软件和网络平台会擅自收集用户浏览记录、个人信息,美其名曰是为了提供个性化服务,更好地服务用户。但实际上这些用户信息中很有可能包含了个人隐私、敏感数据,完全超出了应用软件和网络平台提供个性化服务所需的信息范围,超越了用户赋予应用软件或网络平台的权限。用户隐私的泄露往往会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可能导致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发生。因此,部分人认为数字技术的弊端也较为明显,要求限制数字技术的发展。

4.3. 文化产业链不完善

文化产业链是驱动文化产品的制造、营销,带动后续产品开发,形成上下联动、衔接的经济循环链条。数字经济时代,文化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一个小型团队配备上各种电子设备并依靠众多网购平台售卖自己的文化产品便形成了一个简约而独立的文化产业。不可否认数字经济便捷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也正因数字经济的特点,文化产业虽然数量多,但多数文化产业彼此间相互独立、规模较小、难以相互支持,导致产业链不完善,不利于文化产业未来发展。文化产业链目前面临发展困境。第一,文化生产要素分配不均,配置效率较低。文化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要素、内容要素、资本要素等。这些生产要素大多流入文化产业的头部企业中,因为相对于那些中小型文化企业,头部企业带来的回报更加稳定,风险更低。这就导致中小型文化企业发展缓慢,文化产业链难以壮大。第二,文化产业链上下游脱节,协调性不强。除部分头部文化企业产业链较为紧凑之外,中小型文化企业普遍经营分散、“各自为营”。中小型文化企业之间分工不明确,生产效率低,同时常有业务重合部分,加剧了文化产业内部的竞争与消耗。第三,数字技术更新换代快速,导致文化产业链不畅通。文化产业中运用到的电子设备、工业设备通常价格不菲,而数字技术却发展快速,这时有部分企业可能会更新设备而其他企业并没有更换设备,那么文化产业中可能会存在不同标准、不同工艺的文化产品,影响文化产业链的畅通。

5. 数字经济驱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5.1. 提高文化产品质量

由于数字经济时代文化产业对流量的巨大需求,数字技术为快速创作文化产品、寻找创作所需的文化资源提供了支持条件等原因。市场中存在着部分质量较差、内容低俗、抄袭盗版的文化产品。对于此种情况,我们要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倡导文化产业打造优质文化产品并通过数字技术积极推广优质文化产品。首先,要发挥数字技术的作用,加强对文化产品的审核,尽可能地压缩粗制滥造文化产品的市场空间。对于存在明显问题的文化产品,数字技术可以较快地检测出来,进行相应的处理。但由于文化产品有思想性、艺术性等特点,某些文化产品为规避审核可能会用一语双关的方式,带有明显的言外之意,暗藏不良信息。这时要发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作用进行多次审查,对于部分有争议的文化产品可以采用数字技术与人工相结合的审核方式,或者可以减少对有争议文化产品的推送量,及时将文化产品的问题反馈给创造者,让创造者进行修改。其次,鼓励文化产业不断创新,创造出更多符合消费者需求且体现正确价值观的文化产品。文化产业要创新,产品要有创意,“在此,重视创意对于创造价值点的重要性,并不是简单的回归与模仿,而是要结合市场需求植入新的认知,形成消费者可感知到的体验式产品。”[8]要改变“直来直往”的做法,不能停留在对文化创作资源简单重组、复现的层次,要深挖文化资源背后的故事,理解其内涵,促进文化产业持久发展。

5.2. 联通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

数字经济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网络平台作为重要载体,以数字技术作为发展的重要支撑与推动力,数字经济具有强大的韧性和活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文化产业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为目标,包含了文化产品的创作与销售,文化产业具有对环境友好、高知识性、高附加值等特点。可以说,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促进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加强政策扶持,对重点数字文化产业进行扶持。我国于2022年发布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强调了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培育新型文化企业,引领文化产业数字化建设方向等内容,为打通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提供了指导。另一方面,要加快培养精通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复合型人才。单独的数字经济人才、文化产业人才在自己本行业中确实可以发挥巨大作用,但是面对文化产业数字化可能会力不从心。因此,要“完善和优化数字化人才的培育和评价体制机制,建立数字技能人才需求动态监测和发布机制”[9],扩大数字复合型人才队伍和规模,注重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部分地区如果将文化产业数字化作为重点项目,需要在短期内破解人才问题,也可以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解决复合型人才稀缺的问题。

5.3.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是一个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它涵盖了文化服务、文化制造、文化用品生产等产业环节,同时也包括与现代文化新生业态等密切相关的产业业态。”[10]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可以推动塑造完整文化产业链和文化产业生态。一方面,要积极构建文化产业集群,促进不同文化企业相互配合、共同发展。文化产业集群通常具有完备的基础设施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与交流合作平台,同时还可能享受税收减免、财政补助等扶持政策。所以,文化产业集群会吸引各类文化企业入驻、聚集。由于文化产业集群中汇聚了各种文化企业,不同文化企业可以实现相互合作、资源互通、协同发展。因此,推动了上下游企业相互连接,提高了文化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促进了文化产业链的完善。文化产业集群也方便了高校与科研机构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和实训基地,为文化产业集群输送优秀人才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文化产业。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各地的文化民俗、名胜古迹各有特色。文化产业要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并依托当地的文化资源,这样既减小了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难度,也可以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地方经济。

参考文献

[1] 周锦, 张银芬. 数字经济赋能文化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J]. 统计与决策, 2024, 40(24): 112-116.
[2] 韩松, 王洺硕. 数字经济、研发创新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3): 25-37.
[3] 唐睿. 数字经济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效应与机制——基于长三角的实证[J].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10): 1929-1942.
[4] 黄蕊, 于鸿. 文化产业数实融合发展: 动因、机制与生态愿景[J]. 江汉论坛, 2024(11): 139-144.
[5] 刘玉拴. 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数字化协同发展策略研究[J]. 理论建设, 2025(1): 80-86.
[6] 刘国慧, 张家宁. 基于生产角度的知识付费内容优化研究[J]. 传媒, 2020(4): 88-90.
[7] 肖苏阳. 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创新: 路径与政策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武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3.
[8] 徐静. 本土文化视角下文创产品设计与营销策略选择研究[J]. 时代经贸, 2024(8): 130-133.
[9] 郭克莎, 杨倜龙. 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机制与路径[J]. 广东社会科学, 2025(1): 42-53.
[10] 顾江, 许珩哲.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与市场体系[N]. 社会科学报, 2024-11-2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