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写作能力作为一种综合性语言技能,是衡量学习者语言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在二语写作过程中,有效的篇章组构可以在整个文本内部建立逻辑联系并增强写作文本的连贯性。目前,从篇章角度研究二语写作质量的成果多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视角,采取语料库检索或实施引导性任务以收集文本语料[1],或对比考察不同母语的英语二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使用的篇章模式及其分布特征[2],或动态追踪二语学习者写作质量的影响因素[3]以及学习者在一段时间内篇章句法发展的趋势[4]。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较少,中文传承语学习者写作质量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鉴于此,本文选用中亚华裔学习者记叙文文本,追踪6位学生篇章组织能力的发展特征,重点关注其动态变化过程中的个体差异表现,以揭示写作文本质量与文本篇章组构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语料取自“中亚华裔书面语作文语料库”1。由于原始语料以图像形式存在,直接进行标注较为困难,因此需要对这些语料进行转写和加工。具体步骤如下:
(1) 文字提取与校对:使用WPS App工具箱中的图片转文字对图像中的文字进行机器识别,之后进行人工校对,确保机器识别的准确性。
(2) 语料加工:①删除个人信息;②规范标点符号;③保留汉字、语法偏误。
为了研究方便,在处理语料时,笔者用标点符号对长句进行切分,例如逗号、句号,以及可以表达情感的问号和感叹号等,把长句拆分成一个个分句,将这些分句作为最小的分析单位,对整篇文章中的话题链构成进行分析。
以确保评分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所有作文由两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国际中文教师评分,同时也用生成式AI软件chatgpt-4o-latest进行评分。每篇作文满分100分,评分标准涵盖汉字、词汇、语法、内容和结构五个方面。根据作文所得分数划分级别,共分为不及格(得分<60)、及格(60 ≤ 得分 < 70)、中等(70 ≤ 得分 < 80)、良好(80 ≤ 得分 < 90)、优秀(得分 ≥ 90) 5 个等级。其中不及格和及格属于低档,中等属于中档,良好和优秀属于高档。
特别指出,本文采用姜有顺、刘豪妍(2023)一文中所用的9类篇章组构模式(discourse organization pattern,简称DOP)2的框架进行标注[5]。并将作文文本与《发展汉语·中级写作》(第二版)中的范文和文心一言App生成的作文进行对比。在1年的追踪调查中,共收集到15次记叙文课堂作文文本,其中高、中、低档学生各两名。下表为6位学生的具体情况:
Table 1. Tracking student specifics
表1. 追踪学生具体情况
中亚华裔学习者 |
篇数 |
平均字数 |
平均句子数 |
平均句长 |
高1 |
15 |
279.1 |
26.8 |
10.7 |
高2 |
15 |
278.3 |
24.8 |
11.4 |
中1 |
15 |
280.3 |
24.7 |
11.6 |
中2 |
15 |
253.7 |
24.2 |
10.6 |
低1 |
15 |
277.9 |
25.3 |
11.5 |
低2 |
15 |
200.9 |
19.1 |
10.8 |
2. 高分档作文篇章组构的发展变化
图中的平均频率是每次学生使用所有DOP总和的平均数。将课堂作文文本与教材范文和文心一言App生成的作文3进行对比,可以较为直观地看出中亚华裔学习者写作文本在篇章宏观布局以及语言表达的精准性等方面与规范表达之间的差距。
2.1. 高档组DOP的发展状况
图1中的虚线是通过线性拟合生成的线性预测趋势线,它能直观地显示出数据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从图中的线性预测趋势线可以看出,高1链接型DOP和跳跃型DOP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并在未来也将不断上升,高2链接型DOP呈平缓趋势。其中,高1链接型DOP发展趋势明显高于跳跃型DOP。尽管趋势线是对数据总体走向的概括,并不能完全拟合所有数据点,存在一定的误差,需要以折线图为主,但它仍然能够清晰地展示数据的主要发展方向。
高1 DOP的折线图则呈现出链接型DOP和跳跃型DOP的频率变化为S型波动状态,且这两种DOP的波动区间基本均在平均频率的上方,说明高1对这两类DOP是非常熟悉的,使用次数最多。高1链接型DOP的变化幅度最大,有4个峰值。第1和5次作文中的链接型DOP频次最低,但随着写作次数的增多,链接型DOP的使用越来越好。高2链接型DOP在第8和9次作文中的频次最低,之后呈现出阶梯状上升趋势,并在第12次作文中达到峰值,高2最常用这种DOP。
高1跳跃型DOP的峰值是在第8次作文中,低谷点有3个,分别为第2、5和7次作文。此外,即使这两种DOP在不同阶段DOP呈现出上下浮动的动态发展趋势,但始终存在一定差距,链接型DOP在高1作文中出现的频次要高于跳跃型DOP。
图中虚线为线性预测趋势线,可体现出DOP在前15次作文中的大致走势,同时预测某种DOP在第16、17次作文中出现的频率情况。
Figure 1. Trends in High-1 student the Linking Pattern DOP, the Jumping Pattern DOP and High-2 student the Linking Pattern DOP
图1. 高1链接型DOP、跳跃型DOP和高2链接型DOP的变化趋势
高1交叉型DOP和发散型DOP折线图趋近于重合,集合型DOP折线图走势平稳,主题型DOP折线图波动较大。交叉型DOP、发散型DOP和主题型DOP均低于平均频率,高1最少使用这三种DOP。高1述题同一型DOP和派生型DOP均呈S型波动状态,这里不再赘述。高2派生型DOP在第10次作文出现峰值后出现阶梯状下降趋势,但在第14次作文又出现了增长趋势。高2集合型DOP的趋势与派生型DOP高度相似,述题同一型DOP在10次作文后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主题型DOP、发散型DOP和交叉型DOP的趋势均低于平均频率,高2最不常用这三种DOP。
2.2. 高1、高2、教材范文和文心一言App生成的作文DOP的差异
在图1中,链接型DOP在高1和高2折线图中频次较多且呈现出S型波动状态,其中高1和高2分别在第5次作文(《我的朋友》)和第12次作文(《我所在城市的特色》)中,出现突然下降和上升的现象,同时两位学生在链接型DOP的使用上差距较大。为深入了解出现偏差的原因,故选取高1和高2的作文、教材范文、文心一言App生成的作文进行深入研究。
下图为第5次作文(《我的朋友》)中高1、高2、教材范文和文心一言App生成的作文篇章组构模式具体的使用频次。
由图2可知,交叉型DOP在高1、高2、教材范文和文心一言App中都没有被使用,派生型DOP和发散型DOP的频次较低。在文章中使用频次最高的三种DOP类型是:话题同一型DOP、跳跃型DOP和链接型DOP。具体分析如下:
1. 高2使用链接型DOP的频次明显高于其他三种DOP。
经过对比发现,虽然高1、高2在介绍朋友时都从多个方面进行阐述,但高1对于介绍朋友时的
Figure 2. Frequency of DOPs for texts generated by《My Friend》High-1 student, High-2 student, textbook model, and ERNIE Bot
图2. 《我的朋友》高1、高2、教材范文和文心一言App生成的作文DOP频次
每个角度只是简单罗列,没有进行深入展开或提供具体的例子,只是在堆砌信息。比如,【例1】虽然涉及了多个方面,但没有细节支撑,高1对于“朋友”特点的描述只是从一个角度跳到另一个角度,句子之间的连贯性差。而高2在介绍朋友时则通过描写细节来丰富,比如,【例2】通过动作描写,表达了“朋友”对于音乐的喜爱。而教材范文和文心一言App生成的作文更偏向于通过使用话题同一型DOP来加强句子之间的连贯性。比如,教材范文【例3】中通过不同的述题围绕“李明”这一个话题,来介绍他的基本个人信息。
【例1】
他T1很幽默,也很善良,而且很爱运动C1。我们T2想到一个很好学习语言的方法,我教他俄语,他教我汉语,我觉得这样我汉语的进步很快C2。(跳跃型)4
【例2】
他T1喜欢听各种类型的音乐,从流行音乐到古典音乐都喜欢C1。每次听音乐时T2 = T1,他都会跟着节奏摇摆C2。(链接型)
【例3】
来中国后,我T1认识了一个新朋友C1。他T2叫李明,来自新加坡(Singapore) C2,李明(T3 = T2)今年31岁,已经结婚了,有两个孩子C3。(话题同一型)
2. 对于跳跃型DOP,高1使用的频次要高于教材范文和文心一言App生成的作文,教材范文和文心一言App生成的作文比高1更能够通过清晰的逻辑衔接和合理的结构布局,将各部分内容自然连贯地结合起来。
比如,教材范文【例4】在描述“李明”的爱好时,逻辑清晰。从具体的活动再到来中国后继续“拍照”,层层递进,容易理解。同时,教材范文和文心一言App生成的作文会回顾之前提到的信息或观点,比如,【例4】在篇章结尾提到了分论文“李明”的爱好,使文章整体更加紧密。这种写作手法在中亚华裔学习者的作文中较少出现。
【例4】
李明T1说他喜欢阅读和摄影C1。……在中国,李明T2也有这些兴趣和爱好C2,每个周末他(T3 = T2)都去图书馆看书,看累的时候就去拍照片C3。(话题同一型)……这时,他T4都要拍一些照片C4。(跳跃型)
3. 在描述人物特征时,文心一言App生成的作文和教材范文比高1和高2更为出色。
比如,在写“朋友”的笑容时,高2写的是“他笑起来很开心”而文心一言App生成的是“他总是带着温暖的笑容”,相比于高2的描述,文心生成的更具感染力,能让人更好地感受到“他”的性格和气质。
下图为第12次作文(《我所在城市的特色》)中高1、高2、教材范文和文心一言App生成的作文篇章组构模式具体的使用频。
Figure 3. Frequency of DOPs for texts generated by《Characteristics of my city》High-1 student, High-2 student, textbook model, and ERNIE Bot
图3. 《我所在城市的特色》高1、高2、范文和文心一言App生成的作文DOP频次
由图3可知,链接型DOP在这次作文中的频次最高,交叉型DOP的频次最低,只有教材范文使用了1次。具体分析如下:
1. 对于链接型DOP,高2与高1的频次差距过大。在第11次作文时,两位学生链接型DOP的使用频次相同,但在这次作文中出现了高1频次不变,高2迅速增长的现象。
经过对比发现,高2在这次作文中加入了过渡词“首先”“其次”“总的来说”和关联词“虽然……但是”“不但……而且”等,使行文更加流畅。其次,高2减少了抽象、笼统的表述,增加了简单的细节描写,让篇章内容更加贴近现实。比如,【例5】中对“牛肉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展现了“兰州牛肉面”的独特魅力。
【例5】
兰州T1最有名的就是牛肉面C1,我T2来这里后学会吃的第一道菜C2 = C1。(述题同一型)很多人T3都会去吃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C3。它的味道T4 = C3很好,面条细,汤也香C4。(链接型)这T5 = C4不仅是好吃的早餐,也了解兰州的一种方法C5。(链接型)
2. 对于派生型DOP,高1和高2的频次要高于教材范文和文心一言App生成的作文。
比如,高1【例6】中,话题“兰州”派生出话题“兰州的人们”。
【例6】
兰州T1已经成为了我的第二个家C1,兰州的人们T2 ∈ T1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C2。(派生型)
3. 对于集合型DOP,高1和高2的频次要高于教材范文和文心一言App生成的作文。
经过对比发现,中亚华裔学习者在文章结尾处偏好使用简单总结来升华主题。比如,【例7】述题“在兰州学习”“地理位置”“美食”“气候”内容的总和构成后一句的述题“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城市”。而教材范文和文心一言App生成的作文对于结尾的处理更加多样化。比如,【例8】为开放式结尾,这句话为未来可能的行动留出了空间,暗示了更多的探索和体验。
【例7】
总的来说,虽然我T1在兰州的时间不长,但我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城市C1。(集合型)它T2=C1不仅是我学习的地方,也让我更好地了解中了中国文化C2。(链接型)
【例8】
最后想说的是,香港的车T1靠左行驶C1。如果想在香港开车T2,可得好好儿习惯一下C2。(跳跃型)
综上所述,话题同一型DOP和链接型DOP的频次最高,这2种DOP在篇章组构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交叉型DOP和派生型DOP起到的作用较小。在跳跃型DOP的使用上,即使是中亚华裔高档组学习者,其频次也要高于教材范文,说明中亚华裔学习者在篇章组构方面仍与教材范文存在一定的差距。
3. 中分档作文篇章组构的发展变化
3.1. 中档组DOP的发展状况
Figure 4. Trends in Medium-1 student the Jumping Pattern DOP, the Linking Pattern DOP and Medium-2 student the Jumping Pattern DOP
图4. 中1跳跃型DOP、链接型DOP和中2跳跃型DOP的变化趋势
通过图4可以看出,中1跳跃型DOP线性预测趋势线呈现出缓慢下降趋势,中1链接型DOP和中2跳跃型DOP线性预测趋势线呈现出缓慢上升趋势。
其中,中1链接型DOP在第3次作文中的频率最高。中1跳跃型DOP有3个峰值,分别在第4、5和9次作文中。在第5次作文后,中1跳跃型DOP、链接型DOP均呈现出下降趋势。中1链接型DOP在15次作文中的频率均高于平均频率,而跳跃型DOP有14次高于平均频率,中1最常用这两种DOP。中1话题同一型DOP在第10作文中达到峰值,之后不断下降。中1集合型DOP和主题型DOP的变化趋势较为相似,派生型DOP、发散型DOP和交叉型DOP在15次作文中均低于平均频率,对于这三种DOP,中1掌握的较差。
中2跳跃型DOP在第3次作文中出现了第1次较快增长,在第6次作文达到小峰值后开始下降,之后开始第2次呈梯形状不断上升,在第11次作文中达到峰值。主题型DOP、交叉型DOP、派生型DOP和发散型DOP也均低于平均频率,中2对这几种DOP的运用不够灵活。
3.2. 中1、中2、教材范文和文心一言App生成的作文DOP差异
根据图4,跳跃型DOP在两位学生作文中的频次较高,其中第6次作文(《我的第一印象》)出现大幅度下降和第10次作文(《愉快的周末》)出现了一个持平、一个上升的现象,总体上存在较大的使用偏差。故选取这两次作文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并与教材范文和文心一言App生成的作文进行对比,以进一步分析DOP的使用情况。
下图为第6次作文(《我的第一印象》)中1、中2、教材范文和文心一言App生成的作文篇章组构模式具体的使用频次。
Figure 5. Frequency of DOPs for texts generated by《My First Impression》Medium-1 student, Medium-2 student, textbook model, and ERNIE Bot
图5. 《我的第一印象》中1、中2、教材范文和文心App生成的作文DOP频次
由图5可知,话题同一型DOP的频次最高,交叉型DOP和派生型DOP的频次最低。具体分析如下:
1. 在第5次作文中,中1、中2跳跃型DOP的频次相同,但在这次作文中均出现了下降,尤其是中2的频次为0。
这主要与中2在阐述“自己”对小学的第一印象时,仅围绕自身感受来谈。比如,中2【例9】以情感的轻微变化来阐述“校园时光”。
【例9】
开学的最初几天,我T1并没有太多的害怕和担心C1。但是在学校学习一周后,我T2=T1不再害怕和担心了C2。(话题同一型)
2. 对于链接型DOP,教材范文频次最高,文心一言App生成的作文频次最低。
比如,教材范文【例10】通过2个链接型DOP和1个述题同一型DOP来阐述“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例10】
由于多种原因,我们T1常常很快就形成对一个人的看法C1,这种看法T2 = C1就是第一印象C2。(链接型)据说,很多人T3都相信第一印象C3。有人T4说:“第一印象太重要了C4 = C3。”(述题同一型)这话T5 = C4说得有道理C5。(链接型)
3. 对于发散型DOP,教材范文的频次最高,中档组学生不擅长使用这种DOP。
比如,教材范文【例11】阐述了“第一印象”有时是可靠的,但并不总是可靠的,因为它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教材范文通过使用发散型DOP来避免了单一叙述带来的单调感。
【例11】
第一印象T1 = C2 + C3 + C4 + C5到底可靠不可靠呢C1?我T2有一个好朋友,当初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坏极了C2。第一次见面我T3就觉得他脾气不好,给人感觉别扭C3。而第二次、第三次见面的时候,我T4发现他不是那样C4。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有的人T5给我们留下的第一印象好极了,但时间一长,就会发现并不适合做朋友C5。(发散型)
下图为第10次作文(《愉快的周末》)中1、中2、教材范文和文心一言App生成的作文篇章组构模式具体的使用频次。
Figure 6. Frequency of DOPs for texts generated by《Happy weekend》Medium-1 student, Medium-2 student, textbook model, and ERNIE Bot
图6. 《愉快的周末》中1、中2、教材范文和文心一言App生成的作文DOP频次
由图6可知,中1和文心一言App话题同一型DOP的频次最高、中2跳跃型DOP的频次最高、教材范文则是链接型DOP和跳跃型DOP的频次最高。具体分析如下:
1. 中1和中2在第9次作文中的跳跃型DOP频次相同,而在本次作文中,出现了中1频次迅速下降、中2频次不变的现象。
这主要与中1在此次作文中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了周末的活动,结构清晰,细节丰富有关。比如,【例12】通过娱乐活动(如踢球、玩电脑)展现了“我”丰富的周末生活。
【例12】
晚上六点六点半,我T1去运动场跟朋友们踢球C1,我T2 = T1踢两三小时球C2。(话题同一型)足球踢完以后T3 = C2就回宿舍洗澡了,后来我出去外面吃饭C3。(链接型)
2. 对于述题同一型DOP,教材范文频次最高,中1和中2次之,文心一言App生成的作文最低。
比如,教材范文【例13】话题“我”“喝酒”论证述题“认识新朋友”。
【例13】
因为我T1去酒吧多半是为了认识新朋友C1。喝酒T2只是我认识新朋友的一种方式C2 = C1。(述题同一型)
3. 对于主题型DOP,教材范文和文心一言App生成的作文比中1和中2更擅长使用它。
比如,文心一言App生成的作文【例14】中,运用了拟人等修辞手法,传达了“我们”愉悦、放松的心情。
【例14】
公园里T1绿树成荫,鸟语花香C1,我们T2沿着小径一边跑步C2,(T3)一边欣赏周围的风景C3。(主题型)
总的来说,教材范文要比中亚华裔中档组学习者更擅长使用发散型DOP和主题型DOP,同时教材范文和文心一言App生成的作文会在篇章中出现成语、环境描写等表现手法,这些在中亚华裔中档组学习者的篇章中几乎不会出现,与教材范文存在一定的差距。吴琼(2024)在对二语学习者、母语者以及ChatGPT生成汉语记叙文的写作质量进行考察时也说到母语者会使用复杂的书面语词汇,并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进行表达[6]。比如【例15】,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例15】
“树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田野里的油菜花开得正盛,一片金黄的海洋”(吴琼,2024)
4. 低分档作文篇章组构的发展变化
4.1. 低档组DOP的发展状况
由图7可以看出,低1和低2跳跃型DOP线性预测趋势线均呈增长趋势,链接型DOP线性预测趋势线呈缓慢下降趋势。
其中,低1跳跃型DOP变化幅度最大,从第5次作文后开始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而在第9次作文后又开始下降。低1链接型DOP仅在第3、7、12和13次作文中的频次高于跳跃型DOP,同时在第14次作文中出现了最低点。低1集合型DOP在第10次作文中出现峰值,低1对于主题型DOP、发散型DOP和交叉型DOP的使用最少。
低2跳跃型DOP基本上高于平均频率,低2最常用这种DOP。跳跃型DOP在第13次作文中达到峰值。低2链接型DOP有3个峰值,分别在第3、10和15次作文中出现。低2主题型DOP、发散型DOP、派生型DOP和交叉型DOP均低于平均频率,低2不常用这几种DOP。
4.2. 低1、低2、教材范文和文心一言App生成的作文DOP差异
根据图7,跳跃型DOP在低1和低2出现的频率较高,其中第7次作文(《我的旅游经历》《我的恋爱史》)出现了低2突然快速下降,而低1却持平不变的现象。第13次作文(《我的第一次打工经历》)低2比低1高出33个百分点,故选取这两次作文与教材范文和文心一言App生成的作文进行对比分析,探析其原因。
下图为第7次作文(《我的旅游经历》《我的恋爱史》)中低1、低2、教材范文和文心一言App生成的作文篇章组构模式具体的使用频次。
Figure 7. Trends in Low-1 student the Jumping Pattern DOP, the Linking Pattern DOP and Low-2 student the Jumping Pattern DOP
图7. 低1跳跃型DOP、链接型DOP和低2跳跃型DOP的变化趋势
Figure 8. Frequency of DOPs for texts generated by Low-1 student, Low-2 student, textbook model, and ERNIE Bot in the 7th texts
图8. 第7次作文中低1、低2、教材范文和文心一言App生成的作文DOP频次
由图8可知,除跳跃型DOP外,教材范文和文心一言App对于其余8种DOP的使用均要高于低1和低2。具体分析如下:
1. 对于跳跃型DOP,出现了低2迅速下降,低1保持不变的现象。
经过对比发现,本次作文以“人生经历”为主题,低2选择了旅游经历,低1选择了恋爱经历。低2全篇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从参观长城、故宫等景点,再到品尝美食,最后总结感受,整个过程有明确的时间线和逻辑线索,事件之间有自然的因果关系。低1则以阐述两段不同的恋爱经历为主,涉及较多复杂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描写,结构相对复杂。低1在处理结构时不科学导致文章显得凌乱。比如,低1【例16】话题和述题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
【例16】
我们T1见面了,然后我结识她C1。我T2不太好认识她,她也不太好认识我C2。(跳跃型)她T3是太害羞了,但是很美,我们常常见面上课的时候和下课的以后C3。(跳跃型)
2. 文心一言App生成的作文《我的旅游经历》,在细节处理上要比低2的情感表达更为丰富,叙述完整且连贯。而低2则结构简洁,情感表达较为直接。
比如,文心一言App生成的作文在情感表达方面,从震撼的观感(兵马俑的威严与壮丽)到对文化的深入理解(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最后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探索的愿望。这种情感贯穿全文,尤其在总结部分升华了主题。低2以“愉快的家庭时光”“期待探索更多中国城市”为主,整体基调轻松愉快。对文化的感悟较为浅显,情感层次相对单一。
下图为第13次作文(《我的第一次打工经历》)中低1、低2、教材范文和文心一言App生成的作文篇章组构模式具体使用频次。
Figure 9. Frequency of DOPs for texts generated by Low-1 student, Low-2 student, textbook model, and ERNIE Bot in the 13th texts
图9. 第13次作文中低1、低2、教材范文和文心一言App生成的作文DOP频次
由图9可知,话题同一型DOP、链接型DOP、述题同一型DOP和跳跃型DOP被较多使用,其中低1和低2使用跳跃型DOP的频次最高,教材范文和文心一言App使用话题同一型DOP的频次最高。具体分析如下:
1. 对于跳跃型DOP,低1和低2之间相差83.33%,在使用频次上差距过大。
其中,低2结尾部分没有总结,更多是对打工经验的描述,缺乏对个人成长的深度反思。同时存在一些语法错误,比如【例17】中“打工”通常是指从事某种工作,而“服务员”是具体的工作岗位,造成了语义重复的现象。此外这里的“他们的工作”表达不清,应该是指“餐厅的工作”或“服务员的工作”,造成了语义模糊的现象。这句话应改为“十七岁的时候,我的朋友在一家餐厅当服务员。因为餐厅开始招聘,他推荐我和他一起去打工,我同意了。”而低1在阐述“第一次打工经历”时分为三部分,结构清晰,逻辑连贯。
【例17】
我十七岁的时候T1,我的朋友打工服务员,他们的工作开始招聘C1。我的朋友T2推荐一起去打工,我同意了C2 = C1。(述题同一型)
2. 对于话题同一型DOP,教材范文和文心一言App生成的作文频次要高于低1和低2。
比如,教材范文【例18】述题都是围绕话题“我”展开叙述的。
【例18】
我T1不想读大学了还跟父母要零花钱C1。我T2在网上发了很多自己的简历,每天拿着手机等消息,或在网上看有没有人给我回复C2 = T1。(话题同一型)
综上所述,低档组学生使用跳跃型DOP的频次最高,交叉型DOP、派生型DOP和主题型DOP的频次为0。低档组学生作文文本的话题基本上都是“我”,同时有较多的语法错误和错别字,与教材范文存在较大差距。
5. 总结
(1) 高1、高2、中1和中2四名学生在15次记叙文课堂作文文本中,链接型DOP总体呈增长趋势。说明几位学生篇章观点之间过渡越来越自然,每一层都有具体的论述,而不再是简单堆砌。而低1和低2两名学生链接型DOP呈平缓趋势。
(2) 无论是高档组、中档组还是低档组,中亚华裔学习者在DOP的整体使用上都与教材范文和文心一言App生成的作文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高档组的差距较小,低档组的差距最大。笔者发现,教材范文和文心一言App生成的作文使用交叉型DOP和派生型DOP的频率几乎为0,同时集合型DOP和发散型DOP的频次也较低,说明这4种DOP对篇章组构的影响较小。
(3) 教材范文和文心一言App生成的作文使用话题同一型DOP和链接型DOP的频次最高,在篇章布局中这2种DOP发挥了主要作用。同时文心一言App生成的作文大多是时间顺序结构,也有较少的空间顺序结构,这可能与文体有关。但是,笔者发现,文心一言App生成的作文存在缺乏个性化表达的现象,无法反映个人的独特视角或经历,而教材范文几乎不存在这种问题。这与吴琼(2024)指出ChatGPT作文存在遣词造句缺乏特色,缺少真情实感,文章结构也显得较为套路化的观点一致。
(4) 在一个话题链中共用话题时,中亚华裔学习者几乎不会省略话题,会出现反复重复话题的现象,这也从侧面说明中亚华裔学习者产出的作文文本篇章深度不足,与教材范文存在一定的距离。
NOTES
1该语料库由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罗堃老师建设,该语料库主要收录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东干族学习者产出的书面语作文。其中,语料总数为486篇,共计约15万字,语料产出者为中级汉语水平,作文来自西北师范大学东干族学习者的课堂写作和考试试卷。
29类篇章组构模式框架为话题同一型DOP、链接型DOP、述题同一型DOP、交叉型DOP、派生型DOP、集合型DOP、主题型DOP、跳跃型DOP和发散型DOP。
3在使用文心大模型3.5生成相同题目作文的提示词为“我是一名来华学习汉语并处于中级水平的留学生,帮我写一篇题目为《作文题目》的记叙文作文,字数在400字左右,谢谢。”
4T = Topic, C =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