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开展专项审计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 服务企业战略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下称集团公司)将专项审计定义为经济责任审计和工程项目审计以外的所有其他类型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规范性强、审计范围相对固定不同,其具有内容多样、时效性强、范围可变、方式灵活和专业性强等特点。随着国企改革深化与市场竞争加剧,企业面临业态多元化、风险复杂化的挑战。专项审计通过聚焦全局性、倾向性业务问题,能够为管理层提供风险预警与决策支持,强化第三道防线的监督效能,其战略价值日益凸显。
(二) 适应审计业务发展的客观需求
近年来集团公司每年开展的专项审计项目数量不断增加,常态化开展各类专项审计项目已成为必然趋势。作为子公司审计部门,必须紧跟集团母公司审计业务的发展步伐,将专项审计作为发展重点之一,以便更好地发挥服务职能;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内审机构须具备更高审计水平,同时更具挑战的审计任务倒逼审计人员跳出舒适区,不断自我提升,可以促进审计工作持续向前发展。
(三) 引入研究型理念,促进专项审计更好的开展
落实研究型审计的思路和理念,与专项审计工作十分契合。相比传统审计,专项审计范围更广泛、审计内容更丰富,可以更针对性地揭示某类问题的影响,提升企业价值。想要开展好专项审计,审计人员需要更新审计思维,开拓新的审计方法。研究型审计包含了对审计规律的再认识,以拓展审计价值为目的[1],是一种审计理念的创新,它强调在审计实务中开展研究,并运用研究指导审计实践。开展研究型审计,要充分开展审前准备,透彻研究政治、政策、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多角度地与审计目标实际情况相结合,从以往的事中审计为主到审前和审中并重,将工作提前,摸清审计重点和方向[2]。这种思路非常适合专项审计的复杂情况。专项审计的高难度和高风险,是不同于传统审计的一大特色,审计人员要塑造新型监查关系,使得证据收集人员可以保持其实质性独立;其次要构建持续提升专业判断人员胜任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新机制[3]。为了能顺利地开展专项审计,应细化实化制度化研究型企业审计,把立项、问题和建议当课题研究,提升企业审计成果开发能力[4]。专项审计与研究型审计都高度重视调查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锁定问题线索,以风险为导向,明确审计调查方向和重点,为项目实施提供依据[5]。
2. 专项审计实践分析:以劳务外包审计为例
(一) 审计背景与目标
公司作为集团内以油气储运工程建设为核心业务的工程建设单位,近年来生产经营压力持续增加,所属各单位为了顺利开展业务、保障正常生产运营,在企业经营和项目实施过程中越来越多地使用劳务外包这种业务形式。因其业务构成复杂,存在管理缺位,合规风险较突出,公司将其列为审计重点,目标包括厘清业务内涵、评估管理漏洞、提出优化路径。
(二) 审计实施与成果
劳务外包本身涵义复杂,其实质是多种与劳务相关的业务的综合称谓,专业领域目前尚无更科学规范的定义,实际开展过程中也存在职能分配不清或缺失的情况,业务开展不规范和管理不到位的现实问题。劳务外包专项审计,要摸清公司劳务外包业务的基本情况,分析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检查业务实践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提出整改建议;更深层目的是分析不同类型劳务外包的优势和限制;最后是通过实践来积累经验发现不足,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
劳务外包专项审计对业务进行全面系统地画像,通过“现场 + 报送”结合的模式,选择业务集中的十五家单位采用现场审计方式,其余单位进行报送审计,通过上千人日的投入明确了三大风险并提出了有效的管理建议,整体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1. 对劳务外包分类及明确管理归属缺位情况
通过对各方面业务进行深入研究,对劳务外包进行了系统性地规范,明确了各项劳务外包业务的概念。劳务外包业务涵盖劳务派遣用工、长期劳务外包、现场劳务外包、专业作业分包(即劳务作业分包)、境外劳务分包(境外专业作业分包)和境外属地劳务分包(外籍雇工和属地劳务外包)等业务。审计发现,长期劳务外包业务和现场劳务外包(含境外属地外包)业务的归口部门不明确,且缺乏管理制度规范,存在管理缺位。
2. 确认业务发展的真实情况
通过审计发现,公司各类劳务用工人数较高,有6家所属单位两类劳务人员人数已超过自有员工数量,劳务外包客观上已成为公司所属各单位重要的人力资源组成部分。从年龄结构看,劳务人员平均年龄相比自有员工平均年龄低9.8岁,从发展趋势看,劳务人员的数量近三年年均增长9.4%。各单位劳务业务使用并不均衡,使用最多的前十家单位合计占总体的86%,各单位使用劳务业务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均与本公司业务特点相关。
聚焦到劳务分包商方面,本公司与超过580家境内劳务分包商和130家境外劳务分包商开展合作,排名前五的分包商累计结算额达14.6亿元,对于该业务影响力较大。
3. 发现三大风险并提出合理性建议
专项审计主要暴露出公司三个方面存在风险:(1) 长期劳务外包和现场劳务外包业务缺少规范和指导;(2) 对现场劳务外包管理监督不到位,境、内外劳务价格缺乏标准和参考,无法横向比较;(3) 合规意识淡薄,合同签订不合规,分包商缺乏监管。
针对存在的风险,审计组从两方面提出了审计建议。一是明确业务的主责部门,发挥机关引导作用,遏制劳务过度发展的态势,充分利用集团公司的政策空间,吸纳优秀人才为企业劳务派遣用工,多措并举推动劳务外包平台建设。二是提升现场劳务管理的规范性,通过完善企业数据平台,打通各单位之间的信息壁垒,充分发挥公司体量优势,消除风险隐患并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
(三) 经验与不足总结
1. 成功经验
审前与职能部门深度沟通、数据驱动的研究型方法、政策与业务的双向学习模式,是提升审计精准度的关键。(1) 充分交流,明确审计方向和重点;为更科学地开展审计,审前与职能部门进行充分的交流,确保审计的重点和关注的要点始终围绕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业务重点,结合企业发展现状,建立研究的基础。(2) 开展数据驱动的研究型审计;重视数据和信息收集,对于复杂的专项审计项目,应该充分关注审计业务所涉及的数据的收集,对审计目标所含信息进行量化分析,达到以数据来说话的目的。劳务外包包含了多项业务,审计组经过调研,建立面向境内和境外劳务外包业务的两套调查表模板和调查报告填报模板,以便各单位填报时口径统一、有据可循。(3) 定位于研究型审计,审计的过程也是加深对政策理解和持续提升的过程。复杂审计项目往往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充分了解所审计领域的法律、政策,向内外部专家甚至被审计单位学习业务,均十分必要。审计组在审计全过程都在不断对劳务外包业务内涵进行研究、加深理解,深入学习并研究了包括国家的各项法律和管理条例在内的相关制度文件,针对存在的问题尝试给出更加合规也更加经济的处理方式。
2. 改进的方向
获得经验的同时,在审计方案的前瞻性、人员培训的系统性和跨组审计质量管控方面可以进一步优化。(1) 审计业务困难估计不足,审计方案前瞻性和针对性有待加强。主责部门的缺位,造成核心关键知识的缺乏,审计组在编制审计方案时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深度都存在一定局限。受限于审计组对业务的了解程度,审计方案的指导作用和业务研究深度有所不足,审计方案没有考虑到基层单位劳务业务执行的“百花齐放”的情况,实际执行项目时的指导性还有待改进。(2) 审计人员培训不足;审计组成员进组前接受培训时间较少,未能对陌生的知识领域建立足够宽度和广度的储备,审计思维构建有所欠缺,对于审计规范不够熟悉,这实际制约了审计质量。(3) 多组同步审计,跨组质量控制难度较大。专项审计采取了多组同步审计方式,在审计方案针对性有所不足时,受限于审计人员的审计问题发现能力,不同小组的审计判断能力存在差别,对于典型问题的挖掘程度难以统一,不利于审计质量进一步提高。
3. 优化专项审计实施的策略建议
(一) 强化审前协同与目标聚焦
相比经济责任审计和工程审计,专项审计内容更加复杂多样,为了科学制定审计方案,高效开展审计业务,应建立审计部门与业务主管部门的联合立项机制,减少冗余环节,通过对法律政策制度的研讨和交流,明确审计重点难点和关键控制点,准确制定审计目标,尝试与业务主管部门组成联合审计组,以更高效地开展审计。
(二) 科学配置资源与动态调整
专项审计业务具有任务灵活的特点,审计立项时,应充分考虑业务复杂度等因素,匹配对应的审计资源,根据客观条件采用“分阶段入场”和“经济责任审计联动”等方式开展现场审计。此外,通过统筹规划在更合理的时间点投入资源以更高效率开展审计,降低对被审计单位的干扰,实现更好的审计效果。
(三) 构建能力提升与质量管控体系
开展专项审计前,对于审计人员进行深入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和被审计单位的情况等,可考虑“案例培训” + “实战演练”等多种方式,视各项目情况灵活安排。培训实现审计能力的提升,可以更好地把控审计质量,利用标准化的底稿和集中研讨的机制,在跨组审计时实现审计质量的趋同。
4. 结语
专项审计是企业风险防控与价值创造的关键手段,也是审计发展的趋势之一。未来需以研究型审计为内核,通过方法论创新与能力建设,推动审计从“合规检查”向“战略赋能”升级,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