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历史发展,文化资源丰富,根据调查我们发现,日照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尚未真正与当地的文化、旅游业相结合,“非遗 + 文旅”项目旨在补缺当地旅游在非遗方面的空白,实现当地文化的持续传播,以及促进当地的经济增长,来实现乡村振兴。本项目计划的内容重点既能够保护、提高当地的非遗文化,也能在此创新的基础上为当地的经济增长做出贡献。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不断催生出新业态和新模式,将非遗文化与旅游业的综合治理体系传授到每家每户,全面提升村民经济收入,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国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发展起步较晚,但得益于国内经济迅速发展和“非遗”相关产业的迅速崛起,国内“非遗”与“文旅”也呈现腾飞发展趋势,并取得了极为丰富的研究理论和成果,使“非遗文化旅游”行业的发展有了更权威的理论支柱。国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起步早,并且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国外很多专家对保护和传承“非遗”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例如提出“历史纵深概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类别识别”、“无形遗产保护的目的、必要性与复杂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法律相结合”等,非遗文旅发展形式丰富多样,极有助于非遗传承发展。
在“非遗”“文旅”结合下,利用“非遗 + 文旅”模式,构架美丽乡村新型宣传点,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构建新型乡村魅力点;利用互联网,采用直播、短视频等新方式,全方位讲解非遗旅游,吸引游客,助力乡村振兴。在“云南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研究”中,云南积极将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传承引入乡村振兴,开展二者协同发展的实践和探索,积累了借政府之力、利用市场、注重成果转化等经验,对现存的体制机制不健全、资源保障不充分、发展路径不明确等问题,通过加强机制构建、强化市场孵化、加大资源投入等实现了从“非遗保护”到“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再到“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目标。利用云南少数民族非遗特点,催生出新业态和新模式,让非遗文化与当地农村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
以“非遗 + 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发展”为调研中心,针对日照市各区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分析,团队结合日照市非遗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非遗 + 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为当地村落“非遗传承 + 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建言献策,归纳研究得出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发展目标和更具针对性的实施策略,为日照市非遗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提供指导性建议,以此来促进文化价值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助推乡村旅游发展和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相均衡,让非遗文旅文化与地方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融入当下的美好生活。
2. 相关定义与理论基础
2.1. 非遗传承
2.1.1. “非遗”的定义
非遗的全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由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文化多样性中最富有活力,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人类历史的文明与辉煌。非遗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本,通过旅游活动转化为经济资本,实现其价值。
2.1.2. “非遗传承”的内容
非遗传承形式比较多,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形式、社会实践、节庆活动、礼仪形式、传统手工艺等。非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文化体验,该模式强调文化、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2.2. 文旅融合
2.2.1. 定义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革故鼎新形成新的共生关系的过程称为文旅融合。推动文化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融合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全方位、多层次地推动文化旅游发展。通过创意设计和现代科技,将非遗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1],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
2.2.2. 特点
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将二者深度融合是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核心。旅游从观光转向体验,文化与旅游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文化为旅游提供精神支撑,旅游为文化提供物质载体。通过参与式、沉浸式体验,增强游客的文化认同,提升旅游体验。
2.3. 乡村振兴
2.3.1. 含义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村发展提供了前进动力,指明了前进方向。旨在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蓝图。
2.3.2. 内容
1) 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需要开拓创新,跳出原有模式紧扣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乡村产业兴旺。
2) 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发展需要重视人才,将人才资源开发放在首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
3) 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需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乡村主旋律和社会正气。
4) 实现乡村生态振兴需要坚持绿色发展,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实现生态振兴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5) 实现乡村组织振兴的发展需要培养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完善基层建设,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3. “非遗传承”、“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关联分析
随着时代发展,高质量的文旅融合产品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高品质生活的必需品,通过创新性发展,找准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契合处,非遗为旅游注入文化元素,增强吸引力,助力地方形成独特的文旅品牌,旅游收入为非遗保护提供经济保障,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非遗传承,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将二者融合推出了一批体验性、互动性强的非遗与旅游融合业态产品[2],同时可以延长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在将非遗经济价值助力产业振兴的道路上,探索出了“非遗 + 产业”的新路径,可以通过“非遗 + 旅游”、“非遗 + 线上直播”、“非遗 + 购物节”“非遗 + 美食节”等各种方式带动村民居家就业增加收入,也为文旅产业注入了文化内涵,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已设立覆盖近400个原国家级贫困县的非遗工厂1100余家,形成特色的“非遗 + 文旅”的特色文化产业扶贫模式,对增加收入起到非常明显的作用。例如贵州毕节新仁苗族乡,曾经是深度贫困村,通过开展苗族特色苗绣文化,对苗绣产业进行扶持、开发,现已成功脱贫,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2450元增加到2021年的19,304元,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大幅度提升,不仅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而且还借此机会宣传了苗族文化,弘扬苗绣传统资源文化。
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传承人绝大部分在乡村,它们是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内生动力。在乡村振兴中,精神振兴的动力大多将来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3]。乡村是中国近千年农耕文明生长滋养的沃土,非遗大多来自于这片土地,并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产生的重要条件,是中华文明生长发育的坚实后盾。但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一味地强调土地和乡村文化显然已满足不了时代要求和社会诉求,应该与时俱进,适应当代的发展方式。传统的农耕文明哺育了成千上万的人们,并且形成了各种各样缤纷多彩的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保护好、利用好这些非遗资源,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保持传统非遗的基础上,适当加入创新的想法。
随着旅游业逐渐发展,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形成新的文化旅游发展业态,从而也推动旅游升级。乡村文旅产业发展能够有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农村发展。面向未来,乡村文旅供给要紧跟消费升级趋势,采用“非遗 + 文旅”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很好的宣传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带动当地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吸引更多从业者,解决就业问题。“非遗 + 文旅”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市场需求相结合,通过数字化展示、产品开发、深度体验、跨界合作等方式,实现了非遗的保护、传承与文旅产业的共赢。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转化非遗经济价值助力产业振兴。 探索“非遗 + 产业”新路径,形成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4],可以通过“非遗 + 线上直播”“非遗 + 旅游”等多种方式带动村民居家就业增收,进而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4. 日照市“非遗 + 文旅”助推本地乡村振兴的现状探析
日照市“非遗传承”与“文旅结合”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但也在不断发展完善。2021年日照市文化馆联合各大新闻网络媒体,开展了探寻日照非遗宝藏的活动,非遗宝藏以日照市文化馆非遗展厅为起点,游览了山海天旅游度假区的云过山丘渔业文旅创业园和御海湾茶博园两个景区,观海曲古韵,看山海之魅。不仅宣传了日照黑陶非遗,还带动了周边城镇旅游业的发展,进而刺激经济收入。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日照属于滨海旅游城市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同时日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上也在不断深入,莒县渔鼓书、莒县过门笺、日照黑陶烧制技艺、日照农民画、日照刺绣等六十余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将二者融合,开拓创新。用“非遗 + 文旅”“非遗 + 文物保护”等多种创新模式,既能让非遗焕发新光彩,也将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源头活水,可谓一举两得。日照政府在过去几年,在非遗传承与保护上出谋划策,在非遗宣传上做功夫讲实效,让非遗活态传承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探索出一条具有日照特色的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新途径[5]。不仅如此,日照市政府还设置了“世昌砚博物馆”“草编车间”“老粗布车间”依托市场和非遗项目,实现了群众“家门口”就业。不仅宣传了非遗文化,还带动了周边部分贫困群众实现就业脱贫,实现了非遗传承与旅游业的共同发展。五莲县汪湖镇和莒县夏庄镇先后被评为全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真正做到聚焦精准扶贫,因地制宜设置各种车间和博物馆,使“非遗”“文旅”“乡村振兴”三者实现有机统一,相互扶持[6],最终得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目标。
5. 日照市“非遗 + 文旅”助推本地乡村振兴的困境与不足
1) 团队成员缺乏经验和技巧。日照市的乡村振兴战略存在不同,团队成员都为在校大学生,相对缺少对实际情况的考察经验,实地调查能力尚有欠缺,对日照市不同乡村具体政策实施的了解存在不足。
2) 高质量人才匮乏。人才是第一资源,日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人才相对欠缺,非遗产业人才的文化素养相对较低,难以满足产品开发,深层次技术需要,营销和创意人才相对缺乏。
3) 重视程度不充分。日照市对非遗保护重视度不够,保护措施相对不足。针对“非遗 + 文旅”出台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一些乡村基层政府存在严重的重申报和开发,轻保护和管理的问题。
4) 创新能力亟待完善。由于日照市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不够,对文旅融合的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和研究尚未足够,创新能力不足,非遗传承与文旅融合的发展空间还有待提升。
5) 后期发展存在不足。日照乡村存在资金不足的情况,后期难以加大力度开发特色产品,并且特色产业不明显,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对乡村振兴的发展十分不利。
6. 日照市“非遗 + 文旅”助推本地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分析
1) 完善团队能力和技巧,提升专业素养。团队将深入实地考察,明确人员分工,总结各个乡村乡村振兴具体实施方法。定期组织团队成员学习非遗文化知识,深入了解非遗项目的历史、技艺和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日照文化底蕴,调研文献资料,搜集相关知识,收集第一手资料和情报,科普日照非遗文化。
2) 优化传承人文化素养,推动人才引进。应加强寻找和培训日照非遗传承人,加强日照特色文化资源和文化涵养的挖掘,增强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主动提升人文素养,确保日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传承开来。同时可以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纳入高层次人才体系,提升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比如引入具有文旅项目策划经验的人才,设计更具吸引力的非遗旅游线路和体验活动[7]、引入懂数字技术的专业人才,推动非遗的数字化展示和沉浸式体验开发,让更多年轻人加入传承队伍。
3) 完善服务工作,提升服务质量。应协调日照政府加强对日照非遗文旅的保护力度,加强文明旅行的宣传力度,应联合日照市政府文旅部门加大对旅游景区的监管力度,减少景区“宰客”现象,对非遗体验项目、文创产品、餐饮住宿等制定透明的价格标准,并在显著位置公示,避免价格虚高。与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合作,定期检查景区内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严厉打击宰客行为。建立投诉机制设立游客投诉渠道,及时处理游客反馈,对宰客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切实保护好消费者的权益,坚持塑造阳光海岸文明日照新形象。
4) 提升创新能力,实现空间再生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可以通过引进创新型人才,拓展创新理念,提升创新能力,加大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设计出更多创新型旅游产品。同时可以在日照设立非遗工坊,生态博物馆,AR/VR技术赋能非遗展示(虚拟非遗体验馆)等新型文化空间重构地方文化地理[8],让消费者身临其境,提升非遗传承与文旅融合的发展空间。
5) 加大后期支持力度,提升传承活力。政府增加对乡村的拨款,维持开发创新中各项产品有序运转,为乡村后期发展提供源泉动力。同时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推动成立地方非遗保护基金,吸纳社会资本参与,通过政策引导,吸引企业、民间组织投资非遗项目,实现非遗市场运作化。“非遗 + 文旅”项目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打造好日照非遗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城市品牌形象,让乡村非遗和旅游业共同获益。
7. 结束语
“非遗 + 文旅”项目旨在补缺当地旅游在非遗方面的空白,实现当地文化的持续传播,以及促进当地的经济增长,来实现乡村振兴[9]。根据调查我们发现,日照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尚未真正与当地的文化、旅游业相结合。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保护好、利用好这些非遗资源,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保持传统非遗的基础上,适当加入创新的想法。
采用“非遗 + 文旅”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很好地宣传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带动当地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吸引更多从业者,解决就业问题。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转化非遗经济价值助力产业振兴。探索“非遗 + 产业”新路径,形成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可以通过“非遗 + 线上直播”“非遗 + 旅游”等多种方式带动村民居家就业增收,进而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本项目计划的内容重点既能够保护、提高当地的非遗文化,也能在此创新的基础上为当地的经济增长做出贡献。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不断催生出新业态和新模式,将非遗文化与旅游业的综合治理体系传授到每家每户,全面提升村民经济收入,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NOTES
*第一作者、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