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儿童绘本故事的教育理念研究——评价理论视角
A Study o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in Picture Books—Perspective of Appraisal Theory
DOI: 10.12677/ml.2025.133304, PDF, HTML, XML,   
作者: 张 鑫: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关键词: 儿童绘本教育理念评价理论态度Picture Book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ppraisal Attitude
摘要: 本研究以评价理论为理论框架,以儿童绘本《牛津阅读树》(Oxford Reading Tree)为语料,定量、定性分析了编辑者向儿童读者传递的教育理念。在详细分析儿童绘本表达看法和立场的态度资源后,本文析出了编辑者的教育理念:榜样示范的教育观、真诚友善的社会交往观以及求真务实的劳动价值观。本文对儿童绘本中教育理念的分析有助于编辑者合理使用语言资源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Abstract: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udies, the paper examines the attitudinal meanings in the picture book Oxford Reading Tre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ttitude within Appraisal. After a detailed analysis of attitude resources in expressing views and stance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conveyed by the editor is identified. These concepts are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role modeling, the sincere and friendly view of social interaction, and the realistic and pragmatic value of labor. It is found that the examination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ies in the picture book facilitates the editor’s efforts to use linguistic resources to guide children to establish correct values.
文章引用:张鑫. 英文儿童绘本故事的教育理念研究——评价理论视角[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3): 608-61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3304

1. 引言

儿童绘本是为儿童设计并出版的书籍,通常将童话、故事、科普知识等多种内容和插图结合起来。这类读本不仅具有娱乐性,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教育儿童、传递社会价值理念和塑造儿童价值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评价理论是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人际意义的进一步发展,它是“关于评价,即关注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所涉及的情感的强度,以及表明价值和联盟读者的各种方式”([1]: p. 23)。这一理论是由Martin等人提出,并逐渐成为语言学和话语分析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核心在于通过语言资源分析说话人或作者的态度、立场和情感,进而揭示其背后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因此,评价理论可为儿童绘本的教育理念研究提供理论和分析框架,通过分析儿童绘本中所使用的态度资源、级差资源和介入资源特点,可为撰写儿童绘本、帮助其更好地实现教育功能提供建议。

学者王振华[2]首次将评价理论引入中国,他介绍了评价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论框架和运作。随后,评价理论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并逐步应用到不同语篇的研究中,如新闻语篇[3]-[7]、学术语篇[8] [9]、诗词作品[10]、议论文写作[11] [12]、政治语篇[13]-[16]、课程教学[17]、商务信函[18]等。然而,国内鲜有研究将评价理论运用到儿童绘本中。目前,赵金贞[19]、韩颖[20]以评价理论为视角,探讨了儿童绘本的教育功能;赵娜[21]结合多模态分析和评价理论,概括出儿童绘本中死亡态度的建构。

儿童绘本主要是启蒙儿童的心智,引导儿童健康积极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儿童绘本中常包含对某现象的评估、人物的情感评价、人物行为的肯定或否定并由此向儿童传递积极、正确的社会价值理念,实现其教育功能。因此,评价理论视角下对儿童绘本开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研究以评价理论为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以牛津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牛津阅读树》(Oxford Reading Tree)中的一篇故事The New House为语料。考虑到该文本具有丰富的情感表达,而基本无级差和介入资源的使用,本研究主要分析其中态度资源的使用特点。具体研究问题如下:

(1) 儿童绘本中态度资源的分布特征是什么?各类态度资源的具体使用情况是怎样的?

(2) 态度资源的使用体现了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2. 评价理论框架

评价理论是在功能语法的人际功能这一分支下发展起来的一套分析框架,旨在研究人际意义[22]。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具有三大元功能或元意义,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人际功能或人际意义,是指语言能够表达说话人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其他人或事物的推断、判断和评价等功能[23]。人际功能主要通过语气系统来实现,即语气、情态、情态状语来体现交际双方的亲疏关系,而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语言学家James R. Martin [24]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没有涉及的是对评价意义的阐释——谈话者的感觉、他们做出的判断以及他们对各种现象或是经历的价值判定”(p. 144)。就此,20世纪90年代,他创立了评价系统理论框架,丰富和发展了系统功能语言学。

评价系统关注的是作者/说话人用来表达特定的评价立场,以及与实际的或潜在的应答者协商这些立场的语言资源。评价系统包含态度(attitude)、介入(engagement)和级差(graduation)三个次系统([22]: p. 35)。其中,态度系统居于评价理论的核心地位。本文关注的是态度系统,因为态度系统旨在表达语言使用者对人和事态的看法和判断。态度资源的使用能够更为清晰地揭示出儿童绘本的编辑者如何表达情感、态度和立场,从而向儿童传递并引导儿童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念。态度系统是语言使用者用来对人、事物、现象做出判断和鉴赏的语言资源。它次系统化为情感(affect)、判断(judgment)和鉴赏(appreciation)。情感系统属于心理学中的反应范畴,即语言使用者用来表达对人、事物、现象的感情。它包括是否快乐(happiness)、是否安全(security)、是否满意(satisfaction)和是否倾向(inclination)子系统。判断系统属于伦理范畴,即语言使用者根据社会道德、规章制度对人的某种行为做出道德评判,如是否符合社会规范(normality)、是否能干(capacity)、是否坚忍不拔(tenacity)、是否真实可靠(veracity)、行为是否正当(propriety)等。鉴赏系统属于美学范畴,指语言使用者用来评价和鉴赏事物、现象,包括反应(reaction)、构成(composition)和价值(valuation)。

分析儿童绘本中的态度资源的使用特点,有助于深入理解编辑者对文本中人物或人物行为、事物、现象等的情感、态度、看法,进而揭示儿童读物的编辑者所秉持的教育理念。因此,本文以评价理论为分析框架,结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分析儿童绘本中态度资源的具体语言特点,剖析这些语言资源使用背后的教育理念。

3. 儿童绘本中态度资源的特点

本文的语料来自系列丛书《牛津阅读树》(Oxford Reading Tree)。该系列是一套享誉全球的英语分级阅读教材,专为儿童设计,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插图,帮助孩子们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提升英语语言能力、词汇量和理解能力。这套教材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自问世以来,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儿童英语学习的首选材料。本文选择书中的The New House来分析,全文共计119个词。该文本描述了Biff一家人搬家的故事,并传达了人物在搬家过程中的感受。本研究在Word软件中对文本中的态度资源进行了人工标注,为确保识别的准确性,首次标注完成后进行了再次标注。首先,本文分析得到具体的各类态度资源的分布特点。接着,结合文本的语境和态度资源的分布结果和具体使用,分析文本背后的教育理念。

3.1. 态度资源的分布特征

表1所示,儿童绘本中积极态度资源的使用多于消极态度资源,隐性资源多于显性资源。三种态度资源中,情感资源明显使用更多,占总的态度资源的42.86%,而判断资源和鉴赏资源使用较少,分别占28.57%。

Table 1. The distribution of attitude resources in the picture book

1. 儿童绘本中态度资源的分布

态度资源

频次

感情色彩

积极

8 (57.14%)

消极

6 (42.86%)

显/隐性

显性

6 (42.86%)

隐性

8 (57.14%)

三种态度资源

情感

6 (42.86%)

判断

4 (28.57%)

鉴赏

4 (28.57%)

表2所示,儿童绘本中情感资源主要体现在“倾向”、“快乐”两个子系统,并且消极资源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积极资源。其中,表达“倾向”使用积极资源,表达“快乐”使用消极资源。

表3所示,儿童绘本仅对“行为正当”进行了评判,而且都是积极的评判。

Table 2. The distribution of affect resources in the picture book

2. 儿童绘本中情感资源的分布情况

情感资源

频次

倾向+

2 (33.33%)

倾向−

0

快乐+

0

快乐−

4 (66.67%)

安全+

0

安全−

0

满意+

0

满意−

0

Table 3. The distribution of judgment resources in the picture book

3. 儿童绘本中判断资源的分布情况

判断资源

频次

社会规范+

0

社会规范−

0

做事能力+

0

做事能力−

0

坚忍不拔+

0

坚忍不拔−

0

真实可靠+

0

真实可靠−

0

行为正当+

4 (100.00%)

行为正当−

0

表4所示,在鉴赏资源中,儿童绘本仅使用了“反应”系统,并且表达的积极反应和消极反应比例相当。

3.2. 各类态度资源的具体使用特点

3.2.1. 情感资源的使用

情感资源主要涉及语言使用者在表达时对人、事物或现象所持有的正面或负面的感情和情绪。本文

Table 4. The distribution of appreciation resources in the picture book

4. 儿童绘本中鉴赏资源的分布情况

鉴赏资源

频次

反应+

2 (50.00%)

反应−

2 (50.00%)

构成+

0

构成−

0

价值+

0

价值−

0

中的儿童绘本主要使用“快乐”和“倾向”两个系统,分别表达Biff一家人和货车司机一起把又大又重的箱子搬进货车后的疲惫感受、Biff和Chip对即将与之分开的小伙伴们的亲切感并希望与他们再次一起玩耍的愿望。具体例子如下:

(1) “What a job!” [快乐−] said everyone.

(2) “Come and play soon,” [倾向+] they said.

3.2.2. 判断资源的使用

判断资源涉及对语言使用者行为、性格或能力的社会评价,通常基于一定的社会规范或道德标准。“评价不只停留在语言的表层意义上,而是通过表层意义看深层的意义取向,……它是解读性、阐释性的”([2]: p. 15)。虽然“帮助”本身并不直接等同于判断资源中的一个具体子类(如做事能力、坚忍不拔、真实可靠等),在具体语境下(即母亲和父亲作为被服务的对象主动帮助服务者货车司机搬东西、孩子们也效仿父母的行为为货车司机提供帮助),“帮助”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它体现了对货车司机的善意、关怀和合作精神。从这个意义上看,它确实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中对于积极行为的认可。因此,在评价理论的视角下可以被视为一种积极的判断资源,体现了对个体或集体道德品质的正面评价。

同样,日常生活中常作为社交寒暄用语的“Goodbye!”在具体语境下也可体现出人物的态度和立场。Biff和Chip在搬家结束要出发前往新家之前,和邻居小伙伴们说了再见。结合他们即将和伙伴们分别,并且之后再也不能像之前一样经常在一起的情境,这里的“告别”表达了他们对伙伴们的不舍之情、对友情的珍视。这不同于熟人在大街上的寒暄用语,即仅作为维持社交的一种语言手段,多数不承载信息、缺乏实际意义。因此,Biff和Chip向小伙伴们的“告别”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体现了他们对友情的重视。具体例子如下:

(3) Mum and Dad helped [行为正当+] the man.

(4) The children helped [行为正当+] too.

(5) “Goodbye,” [行为正当+] said Biff.

3.2.3. 鉴赏资源的使用

鉴赏资源主要涉及语言使用者对事物、个体或现象的美学评价,包括对其质量、影响或价值的判断。在鉴赏资源中,“反应”涉及语言使用者对事物或个体如何影响其感官的评价。儿童Kipper看见前来为他们家搬家的货车司机个子高大,不禁发出感叹“这个男士真高大呀!”。本文认为这处使用的语言资源是鉴赏资源下的“反应”,而不是“构成”,即使“真高大”描述了货车司机身体特征的显著性和均衡性,从构成上增强了其作为搬运者的形象(高大的身材往往被视为一种力量和能力的象征,这种构成上的优势在搬家等体力劳动中尤为明显)。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儿童对新事物会充满好奇、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儿童见到比自己高大许多的人时,很正常他们会形成一种强烈的落差感,自然而然地被引起积极反应,如赞叹、钦佩等。虽然这种反应不是直接的感情反应(如快乐、悲伤),但它确实是对货车司机身体特征的一种正面评价,从而触发了儿童的积极心理反应。因此,本文认为,在该语境下,“真高大”更多地强调儿童作为一名观察者的主观感受,而非侧重描写货车司机的身体构成性特征。同样,此解读适用于儿童对所见到的大货车的描述。具体例子如下:

(6) “What a big man!” [反应+] said Kipper.

(7) “What a big van!” [反应+] said Chip.

4. 儿童绘本的教育理念

分析儿童绘本中使用的态度资源可以揭示编辑者对书中人物行为、事件或现象的看法和立场,进而揭示其传递给儿童的社会价值理念。结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以及具体语境,本文通过分析儿童绘本中的态度资源归纳总结出以下三种教育理念:榜样示范的教育观、真诚友善的社会交往观、求真务实的劳动观。

4.1. 榜样示范的教育观

Bandura [25]指出儿童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后果来学习。儿童不仅能通过直接经验学习,还能通过观察间接学习。因此,父母应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榜样。

儿童绘本的编辑者秉持身体力行、引导鼓励型的教育理念,提倡父母在教育儿童时要激发儿童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同时尊重儿童的意愿和选择。为传递此种价值理念,编辑者使用了态度资源中的判断系统、情感系统。具体而言,编辑者通过判断系统中的“行为是否正当”(例3和例4)来表达对父母以身作则帮助并带动孩子们帮助货车司机搬东西,而不是要求或命令孩子们帮忙的教育观的认可。这里,编辑者使用的态度资源是积极且隐性的,体现了对帮助行为的肯定、认可,传达出对孩子的教育是应是榜样示范,而不是权威要求。同时,编辑者还借助情感系统中的“快乐”来引导孩子主动参与到搬家的活动中,利用“倾向”系统对儿童给予了尊重。如例8中,父亲和母亲帮助货车司机把东西搬进车中,父亲说到:“好累的活呀!”。编辑者使用消极、显性的态度资源来描述父亲的疲惫感受,而父亲的语言影响或暗示孩子们参与其中的劳动。这里,情感资源的使用塑造了一位身体力行教育孩子的父亲形象。例9中,但货车到达新家后,一打开车门车上的一些东西便落了出来,父亲用眼神示意Biff和Chip,想要他们帮忙把东西捡起来搬进家里。编辑者没有将父亲刻画成直接要求孩子提供帮助和向孩子寻求帮助,而是描述父亲的肢体动作传达其意愿,间接地影响孩子的行为举措。这里,“倾向”类资源是积极而隐性的,积极色彩传达了父亲的意愿,而隐性色彩表达了父亲的意愿是想要孩子们捡起东西并搬进去。由此,通过态度资源编辑者传递了鼓励式的教育理念。

(8) “What a job!” [快乐−] said Dad.

(9) Dad looked at Biff and Chip. [倾向+]

4.2. 真诚友善的社会交往观

Vygotsky [26]强调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起源于社会交往,通过与成人和同伴的互动,个体能够学习和掌握语言、符号等心理工具。因此,要重视儿童的社会交往,通过合作学习等方式促进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

就社会交往而言,儿童绘本的编辑者提倡真诚交往,团结合作,尊重关怀他人。这一教育理念是通过鉴赏系统、判断系统和情感系统来实现的。具体而言,涉及鉴赏系统中的“反应”、判断系统中的“行为是否正当”和情感系统中的“快乐”、“倾向”。如例1中,编辑者使用“快乐”子系统这个显性资源描写了大家一起齐心协力搬完东西精疲力竭的消极感受,由此传达在社会交往中要关注他人的感受,团结协作,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如2中,子系统“倾向”反映的是孩子们对友情的珍视,渴望邻居小伙伴们之后再和自己玩耍。就此,编辑者希望儿童在社会交往中要真诚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例3和例4中,父母和孩子们的帮助也体现了这一价值观,并且是通过“行为是否得当”子系统来实现的。例10中,货车司机下车后看到要搬的东西很多,他便说道“东西真多呀!”。司机的话表面上是对东西繁多的一种描述,似有惊讶、不满等具有消极色彩,然而,编辑者实则强调的是司机见到东西多的反应,暗示大家要富有同理心,关怀司机,团结协作。

(10) “What a lot of things!” [反应−] he said.

4.3. 求真务实的劳动价值观

Vygotsky [26]认为社会个体的观念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形成的,儿童通过亲身体验积极地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学习融入个人对世界的理解、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在描写Biff一家人搬家的故事中,编辑者将自己的劳动观融入了其中,引导儿童读者跟随情景活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就此,编辑者采用了鉴赏资源中的“反应”,如例6和例7。通过刻画孩子们见到大货车和高大的货车司机的惊讶反应,编辑者旨在告诉儿童读者要理解货车司机这个职业的价值,理解体力劳动的不易。例11和例12中,货车到达新家后,车上的东西很多掉了下来,面对此景孩子们不由得感叹道:“啊,不要呀!”、“好累的活呀!”。这里,消极的态度资源,即“快乐”子系统是编辑者传递要珍视劳动成果、脚踏实地进行劳动的语言手段。由此,编辑者向儿童读者表达了正确的劳动观念。

(11) “Oh, no!” [快乐−] said Biff and Chip.

(12) “What a job!” [快乐−] they said.

5. 结语

本研究以英国著名儿童绘本《牛津阅读树》(Oxford Reading Tree)中的一则语篇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语篇中态度资源的具体使用,揭示了该儿童绘本的编辑者所传达的教育理念。这些态度资源包括情感系统下的倾向类和快乐类资源、判断系统下的行为正当类资源以及鉴赏系统下的反应类资源。其中,情感系统使用较多于判断系统和鉴赏系统。情感系统呈现较高的个人色彩,较多情感系统的使用使儿童读者充分融入到儿童绘本中的故事场景、体会其中人物角色的感受,增加故事的吸引力;而采用具体的积极的或消极的情感系统是编辑者向儿童读者传递社会价值的手段。判断系统和鉴赏系统关注行为和客观的世界,进一步增强儿童绘本故事的可信度,同时通过对行为和世界做出判断和鉴赏,编辑者间接也教育了儿童读者。

具体而言,编辑者通过判断系统下积极的行为正当类资源、情感系统下积极的倾向类和消极的快乐类资源传递榜样示范的教育观,这与Bandura [25]的社会学习理论高度契合。在本研究中,绘本中父母主动协助司机搬运等行为为儿童读者提供了榜样,引导其进行积极行为的模仿和学习,进而促进其行为的正向发展。同时,编辑者使用鉴赏系统下积极的、消极的反应类资源、判断系统下积极的行为正当类资源以及情感系统下消极的快乐类资源和积极的倾向类资源传递真诚友善的社会交往观,这与Vygotsky [26]的社会文化论中关于社会交往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密切相关。在本研究中,编辑者刻画了Biff一家人和司机参与到搬家活动、与邻居小伙伴们告别等交往、互动的情境,引导儿童读者学习如何进行真诚友善的交往,进而促进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此外,编辑者使用鉴赏系统下积极的、消极的反应类资源传递求真务实的劳动价值观,这与Vygotsky [26]通过社会文化环境和实践活动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观点相呼应。在本研究中,编辑者采用反应类资源为儿童读者提供了对搬家劳动行为的评价和反馈,引导儿童读者认识到求真务实的劳动态度和行为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其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理论层面上,本研究以评价系统为理论基础,定量和定性分析了儿童绘本语篇中所蕴含的教育理念,丰富和拓展了儿童绘本的研究广度和深度。在现实意义方面,本研究对儿童绘本的编辑者合理使用态度资源编写语篇传递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本研究仅选择了一则语篇进行深入分析,未来研究可以扩大语篇的范围以及分析不同文化中儿童绘本的编辑者使用评价系统中各类资源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Martin, J.R. and Rose, D. (2003) Working with Discourse: 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 Continuum.
[2] 王振华. 评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J]. 外国语, 2001(6): 13-20.
[3] 孙成志, 王成一. 评价理论态度系统视域下集体身份的话语建构——以日本主流报纸“中国技能实习生”为例[J].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23(3): 17-26.
[4] 尚文博, 胡开宝. 基于语料库的中美新闻话语情感策略对比研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报道为例[J]. 外语研究, 2023, 40(2): 1-9.
[5] 吴让越, 赵小晶. 评价理论视域下的和谐话语体系对外传播研究[J]. 外语学刊, 2022(2): 36-41.
[6] 丁立, 刘泽权. 报道动词的评价意义及英译考察——以王熙凤的“笑道”为例[J]. 上海翻译, 2021(1): 77-82.
[7] 刘国兵, 张孝莲. 中国媒体“一带一路”倡议报道中的态度资源分析——以《中国日报》为例[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 28(2): 15-21.
[8] 马晓雷, 陈颖芳, 胡琼. 基于引用情感分析的领域知识发展演进特点研究: 评价理论视角[J]. 外语研究, 2024, 41(3): 26-34.
[9] 刘国兵. 中西医英语学术论文介入资源对比分析[J]. 山东外语教学, 2021, 42(2): 10-18.
[10] 朱义华, 冯小宸.《木兰诗》中的情感资源及其传译效果对比分析[J]. 外语研究, 2024, 41(1): 74-81,94.
[11] 董连棋. 评价理论视域下中国英语学习者议论文中的介入性词块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43(4): 26-34.
[12] 董连棋, 李梅.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写作评价资源特征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 2020(5): 86-93.
[13] 尚文博, 胡开宝.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政治话语英译中判断意义的再现与重构——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英译为例[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3(5): 84-97.
[14] 冯正斌, 苏攀. “评价等效”视域下“习式”讲演辞的英译研究——以习近平抗疫国际讲话为例[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1, 44(4): 133-141+160.
[15] 缪海涛, 胥瑶瑶. 态度资源的使用对美国总统电视辩论身份构建的认知功能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 2020(6): 57-64.
[16] 李淑晶, 刘承宇. 基于评价系统的生态话语分析——以特朗普退出《巴黎气候协定》的演讲为例[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20(5): 65-76.
[17] 赵冉. 课程思政视阈下英语专业批判性跨文化素养的语义生成模型构建[J]. 外语研究, 2023, 40(2): 67-73.
[18] 车思琪, 李学沛. 评价系统视阈下中美企业致股东信情感话语对比分析——基于情感词典和机器学习的文本挖掘技术[J]. 外国语, 2021, 44(2): 50-59.
[19] 赵金贞. 英文儿童绘本故事的行为教育功能研究——评价理论视角[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3(6): 36-40.
[20] 韩颖. 格林童话的教育功能探析——以评价意义为视角[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4(3): 5-10.
[21] 赵娜. 儿童绘本中死亡态度的建构——《再见了,艾玛奶奶》多模态分析[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 27(1): 79-87.
[22] Martin, J.R. and White, P.R. (2005) 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 Palgrave Macmillan.
[23] Halliday, M.A.K.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n.). Edward Arnold.
[24] Martin, J.R. (2000) Beyond Exchange: APPRASIAL Systems in English. In: Hunston, S. and Thompson, G., Eds., Evaluation in Text: 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142-175.
https://doi.org/10.1093/oso/9780198238546.003.0008
[25]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Prentice Hall.
[26] Vygotsky, L.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