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与艺术美育耦合的实践路径——以温州大学为例
The Practical Path of Coupling Civic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rt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aking Wenz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摘要: 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重要阵地,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本文深入探讨了高校思政教育与艺术美育耦合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两者耦合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以温州大学为例,从课程融合、教学方法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等方面详细阐述了高校思政教育与艺术美育耦合的实践路径,旨在为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to cultivate talen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cultivating people as the central link, and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o achieve the “three full education”, i.e., all-member education, all-process education and all-round educ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coupl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rt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alyses the current problems faced in the process of coupling the two, and takes Wenz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elaborates on the practical path of coupl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rt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erms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urriculum,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the cultural activities on campus, and the practice of society, etc., with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useful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reform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talents. It aims to provide useful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promoting the education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alents with all-round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王佳瑜, 钱欣璐. 高校思政教育与艺术美育耦合的实践路径——以温州大学为例[J]. 教育进展, 2025, 15(3): 726-73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3463

1. 引言

近年来,不少高校尝试将思政教育与艺术美育进行结合,“艺术思政”一词广泛受到关注。2020年5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1]温州大学积极探索,将思政教育与艺术美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实践素材。本研究为满足教育改革要求,以温州大学为例,旨在明晰艺术思政建设现状与方向,深入探究其相关实践,剖析理念、模式及面临的挑战机遇,助力高校实现“艺术”与“思政”有机结合,完善艺术思政建设,衔接艺术育人哲理与思政教育思路,发挥育人价值,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2. 课程融合:思政美育融合共进

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教育的核心目标。思政教育与美育作为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思政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美育则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人文素养为目标,通过艺术的熏陶和感染,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将思政与美育进行课程融合,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共绘育人新画卷。

思政教育即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价值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美育即审美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3]。价值在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情感素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新时代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思政与美育的融合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审美素养,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当今高等教育的广阔领域中,课程融合已成为实现全面育人目标的关键路径之一。2023年底,教育部印发该通知,强调以美育浸润学生,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一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加强了学校美育工作,强化了学校美育育人功能,也为思政教育与美育的结合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实践路径[4]

虽然目前没有大规模的、统一的量化数据来明确证明艺术与思政融合后学生对课堂兴趣的提升程度,但从学校的实践探索、教学方法的创新成效以及学生的主观反馈等方面,可以看出这种融合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课堂兴趣具有积极的影响。为更好解决在课程中将思政与艺术进行融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2.1. 艺术作品的运用

在教育领域,蔡元培先生曾有过深刻的论断:“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这一理念强调了美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即通过美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达到滋养和培育学生情感的目的。在思政教育与艺术融合的实践中,艺术作品是其中的重要载体。温州大学苏步青学院举办第十四期步青讲坛——《探索温州非遗剪纸之旅》,特邀温州市剪纸非遗传承人朱铭老师主讲,为师生带来剪纸艺术盛宴,并推动大学生美育教育,打造了实践 + 美育的沉浸式课堂。在此过程中,剪纸艺术作为一种艺术作品的运用形式,不仅让学生接触到传统非遗文化,也在实践操作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精神。同时,苏步青学院还开展书法课程作品展,依托溯初实验班《书法美育》课程,展出16个师范专业学生创作的100余件作品,实现多维情感联结,提升卓越师范生美育素养,推动美育浸润与专业教育、素养教育、思政教育深度融合。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而艺术作品正是美育的重要载体,它在思政教育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苏步青学院的实践来看,无论是《探索温州非遗剪纸之旅》中剪纸艺术的展示与实践,还是书法课程作品展中书法作品的呈现,都生动地诠释了艺术作品的运用能为思政教育开辟新的途径和方法。学校应进一步鼓励教师挖掘更多类型的艺术作品,创新运用方式,充分发挥艺术作品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2.2. 文学经典的引入

在教育历程中,众多教育家都强调了文学经典对于教育的重大价值。文学经典作为人类智慧的瑰宝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蕴含着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和高尚的价值观念,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思政教育与艺术融合的探索中,文学经典成为关键的推动力量。温州大学积极开展文学经典阅读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的活动,邀请浙江省特级专家梅新林教授开展题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与影视传播”的学术讲座,解读《红楼梦》中的文学魅力和深刻思想。更有温州大学摩洛哥籍留学生穿起古装演绎《红楼梦》,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共同感受文学经典的魅力,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这种跨文化的互动,拓宽了学生们的国际视野,有利于文化包容意识和全球观念的培养。同时,温州大学还组织了以经典文学作品为主题的朗诵比赛,选取《诗经》《孟子》《庄子》《礼记》等经典中的篇章,感受先哲的智慧和道德风范,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思政觉悟。在这过程中,学生们已然不再仅仅充当旁观者的角色,而是切实转变为文化的传承者与创造者,深入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此同时,在阅读与创作的历程里,学生们会借由对《红楼梦》中人物命运及道德抉择的分析,进而思索自身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准则与价值观念。此种将文学经典与思政教育相互结合的方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与道德素养,使得他们在欣赏美的同时,亦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文学是一种艰苦的精神劳动,它的成果是思想和艺术的结晶。文学经典在思政教育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功效。从温州大学的实践来看,无论是以《红楼梦》为主题的艺术创作活动,还是经典文学作品朗诵比赛,都充分展示了文学经典的引入为思政教育打开了新的视野和渠道。

2.3. 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的辅助

柏拉图的文艺思想博大精深,对后世的影响十分巨大。而在所有术艺样式里,柏拉图最看重音乐的美审教育能功。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节奏与乐调能以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深处,若教育方式合适,可拿美浸润心灵使其美化,反之则丑化心灵;二是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人能敏捷地看出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并加以厌恶,看到美的东西会赞赏并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使自己性格变得高尚优美[5]。可见音乐作为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能够激发情感共鸣。2021年,“百年荣光 逐梦远航”温州大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交响合唱音乐会在育英大礼堂上演,音乐与思政紧密结合在这场音乐会中得以生动体现。以《红旗颂》和配乐诗朗诵《信念永恒》拉开帷幕,展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南湖的船党的摇篮》《七律·长征》等歌曲带领听众回望百年征程。通过这场音乐会,人们在艺术享受中接受思想洗礼,增强对党的信念,为新时代的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形式和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温州大学在每年新生开学之际,倾心打造艺术思政大课,将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巧妙融入其中。通过生动的舞台表演、深刻的主题阐述,为学生呈现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教育盛宴。在艺术思政大课上,学生们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中,感受着思政教育的力量,进一步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作为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的有力工具,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意义,在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价值。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6]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正是这样的力量,能以情感共鸣与文化传承为切入点,拓展思政教育的维度,为思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与创造力。

3. 活动联动:思政美育协同育人

在当今高等教育中,美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温州大学积极响应时代要求,不断探索创新,将美育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奏响育人交响曲。其中,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各类活动作为关键组成部分,为学生构建起了广阔且多元的成长平台与空间。学校通过艺术活动、美育行动计划以及独特的“音乐党课”等形式,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对思政价值观的认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每年组织“天瑞奖”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有近300名学生参加比赛,参赛学生涉及全校文、理、艺、体等学院,这表明学生对融合了思政教育的艺术活动有较高的参与热情。

表1获奖作品来看,无论是《风入松》的宁静哀怨,还是《城南送别》的依依惜别之情,亦或是《南泥湾》的激昂奋进之感,通过独特的旋律、节奏和演唱方式,传递出特定的情感和意境。这些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既展示了艺术的魅力,也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载体,使学生在情感上与作品产生连接,进而强化对思政价值观的认同,更好地将思政教育的理念融入自身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中。

Table 1. The List of award winners in the 11th “Tianrui Award” college students’ art exhibition of Wenzhou University

1. 温州大学第十一届“天瑞奖”大学生艺术展演获奖名单

项目

等级

节目名称

指导教师

合奏

一等奖(乙组)

《风入松》

宋广顺、卢梦滢

一等奖(甲组)

《行者》

陈凯

合唱

一等奖(甲组)

《Tough·Love》

陈恩清、洪俊声

一等奖(甲组)

《城南送别》《南泥湾》

陈恩清、金晓丹

一等奖(甲组)

《Las·amarillas》

刘婕、杨婧

一等奖(甲组)

《梨花颂》

曹清清、孙华兵、吕耀东

十佳歌手

一等奖(甲组)

《荣耀为我臣服》

孙华兵

一等奖(甲组)

《飞天》

杨婧

一等奖(乙组)

《待到微风轻轻吹过》

叶文辉

一等奖(乙组)

《亲切的平静》

叶文辉

一等奖(乙组)

《夜莺》

季方庭

一等奖(乙组)

《寻常的故事》

陈大帅

二等奖(甲组)

《我相信于是我坚持》

刘婕

二等奖(甲组)

《两地曲》

陈恩清

二等奖(甲组)

《青玉案·元夕》

杨婧

二等奖(甲组)

《青玉案·元夕》

陈凯

各学院也积极响应。数理学院针对理科生特点实施美育浸润行动计划,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五育并举工作,着重开展美育工作以助力理科生提升综合素养。学院举办了丰富多样的文艺活动,如2024元旦文艺晚会,大学生们通过校园情景剧《传承》、朗诵《中华少年》、体育小品《一代宗师》以及乐器独奏、歌舞联唱等节目,展示对美的理解和追求,同时也为师生献上美育艺术课。此外,还开展了温州大学校园风光摄影比赛、学习温籍数学家精神演讲比赛、纪念统计专业办学20周年主题征文、“典耀中华”读书分享与荐书等活动,提升理工学子审美鉴美创造美的能力。长期以来,我国对理科生的培养注重逻辑思维和科学知识的学习,从某种程度上缺少对其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的培养。这些活动为理科生提供了一个接触艺术、感受文化的平台,为他们锻炼自己的创造力、表现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也有助于其在追求科学真理的同时,培养审美能力、情感表达能力,深入了解本土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实现全面发展。

温州大学音乐学院积极探索“艺术 + 思政”融合教育体系,推出“音乐党课”。首期“音乐党课”在瓯海区仙岩街道浙南一大会址前开讲,讲述江姐、林心平等一代革命先烈英勇不屈的革命事迹,充满艺术美的“音乐党课”令学生党员动容。第二期《国旗颂——国旗呀国旗,凝聚民族的力量》于温州大学国旗广场开讲并完成录制,为少先队员们授课,颂扬了时代青年勇于担当、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与爱国情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7]温州大学音乐学院的“音乐党课”正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盐”巧妙地溶解于艺术之“食”中,让学生们在欣赏音乐之美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吸收着思想政治的养分。这种创新的教育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们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更点燃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爱国之火。

此外,温州大学音乐学院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开展艺术交流活动,增加了两所学校之间的相互了解,围绕“艺术思政”这一话题,谈论在课程建设中实现课程和思政的双向融合。苏步青学院在温州实践教育基地举办“以劳动塑美育”系列活动,选择多个富有特色的项目,将劳动实践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瑞安研究生院全院师生走进温州大学美术馆进行美术作品观展活动,特邀专业人士讲解,让师生体悟大师精神世界,涵养美术心灵,拓展艺术视界,充分发挥美育对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学院成功举办了十届“金太阳杯”大学生思想政治风采大赛,此大赛已然成为我校思政课建设的标志性品牌。作为一种以“大思政课”理念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的关键举措,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活动载体,能够有效地沟通师生心灵、启迪学生智慧、滋润学生心田、激发学生斗志,进而将思政课所蕴含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温州大学通过精心组织各类活动,让艺术与思政紧密结合,真正“活”了起来。这些活动为学生搭建起展示自我以及体悟思政的重要平台,凭借艺术的独特魅力有效传递思政价值。同时,通过多样化的活动设计,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并积极拓展师生的艺术视野。

在校外,温州大学在艺术展演方面也成绩斐然。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斩获多项殊荣。荣获3项全国一等奖、5项二等奖,同时还斩获全国高校优秀组织奖。该校获奖总数在全国高校中位列第七,是浙江省唯一进入全国前十的高校。在浙江省高校中,温州大学的一等奖数量和获奖总数均居首位。其中,《骊歌处处满别情》获艺术作品类绘画一等奖;《墟市青灯,一夜烟火漫》获艺术作品类设计一等奖;《萋萋青草·回望》获艺术表演类舞蹈二等奖;《缘梦西域》获艺术作品类微电影二等奖。其中舞蹈作品《萋萋青草·回望》以“AI人”与“陶瓷人”所代表的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的双重意象构织起舞蹈叙事,在宣扬传统文化传承的同时,表达了大学生在AI元年对文化创新与传承的思考。该作品受温州“朔门古港”发掘启发,以文化回望为主题,展现了历史与现实对望、交融的场景。这一主题紧扣时代脉搏,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以及对科技创新背景下文化发展的担当与责任。在当今全球化和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创新中保持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是摆在每一个人面前的重要课题。该舞蹈作品以艺术的形式引导观众思考这些问题,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

这些举措共同推动了温州大学美育工作的发展,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当前温州大学正在积极探索思政艺术化、艺术思政化的工作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学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紧密结合,以艺术之美传递思政之魂。通过开设艺术思政课程,将艺术作品赏析、艺术创作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深刻领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未来,温州大学将继续深化“艺术思政”工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4. 社团引领:思政美育实践领航

为深入探究艺术思政教育与社团融合的实际状况,本研究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教师与学生访谈以及座谈会等多种研究方法,旨在剖析温州大学在社团活动中实施艺术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挖掘各类问题,进而探究是否能够推动高校艺术思政教育更为有效地融入学生社团活动。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温州大学存在文体类社团数量为35个(文化类19个,体育类16个),思想政治类7个,共占社团总数的45.1% (表2)。社团活动开展较为活跃,特别是文体类活动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全年参与社团文体活动的人次达到了较高数量,思想政治类社团活动则在参与人数上相对较少,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扩大(表3),全年参与社团文体活动达到了12,227人次,但其中的五星级社团占比却只有5.3%。

Table 2. The Distribution of student associations in cultural and sports categories among different colleges

2. 文体类学生社团学院分布

挂靠学院

数量

商学院

2

人文学院

4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1

体育与健康学院

16

美术与设计学院

1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2

外国语学院

3

音乐学院

5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

1

Table 3. Star ratings of student associations in cultural and sports categories

3. 文体类学生社团星级

学生社团星级

数量

一星级

1

二星级

8

三星级

12

四星级

9

五星级

5

虽然目前文体活动开展成效显著,但思想引领作用甚微。思想政治教育在融入社团活动中仍明显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形式主义泛滥等问题。为更好解决此类问题,本问卷提出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更好的融入社团活动中的各类活动形式,调查问卷数据显示,70.65%的同学对纪录片微视频、动漫等影视形式的思想政治活动更感兴趣,64.13%的学生认为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类专题讲座和相关会议能更好地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56.52%的学生更青睐艺术思政类歌舞比赛或情景剧表演等活动。

基于调查,社团也为更好契合温州大学“艺术思政化 思政艺术化”的号召展开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4.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设艺术思政教育特色品牌

加强艺术思政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构建艺术思政教育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形成艺术思政教育的特色品牌和优势亮点。温州大学学生社团每月积极开展“一月一类”专项调研立项工作,推进学生社团建设探索创新。在2023年10月“一月一类”专题中,以“艺术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社团活动的现实困境及对策”为主题,鼓励学生实地调研,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各项目组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广泛收集社团成员对于艺术思政教育的认知和参与感受,实地走访了各个社团活动场地,还与社团负责人、指导教师以及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了解他们在推动艺术思政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期望的改进方向,最后撰写调查报告。此种项目形式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结合,有效提高了艺术思政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效果,并为进一步推进艺术思政教育在社团活动中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

4.2. 整合利用多方资源,为社团活动提供指导和支持

建立艺术思政教育的师资库,利用校内外资源,邀请专业音乐或美术老师、优秀校友、知名艺术家等为社团活动提供指导和支持。在校内,挖掘具有艺术素养和思政教育能力的教师,鼓励他们参与社团活动指导。例如在“山海深情,邂逅拜城”瓯越文化采风活动中,教育学院副教授胡铸鑫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思政教育意识的教师,不仅主持活动,还带领新疆文化艺术团参观并讲解其宋韵塘河系列摄影作品,为摄影社团的学生展示了如何将艺术作品与文化传承、思政教育相结合。他强调用相机留存古建筑数字影像以及运用数字化技术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这其中蕴含着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对文化传承责任的担当,为社团成员提供了思政教育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范例。同时,学校大力拓展校外资源。在此次活动中,邀请了新疆拜城县文化教育系统的相关老师以及文化艺术团成员,他们带来了不同的文化视角和艺术理念。通过组织交流活动,让学生与这些来自远方的文化教育者进行互动,学生们能够了解到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形式和思政教育方式,拓宽了艺术视野和思维方式。而且活动中温大摄影协会、野逸书画协会、红楼戏曲社等社团的新老优秀学生代表与新疆来访人员进行交流,展示社团成果并学习对方的经验,促进了社团之间以及不同地区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为社团成员提供了向他人学习艺术理念和创作方法的机会。通过整合多方资源,为社团活动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指导和支持,有效促进了艺术思政教育在社团活动中的深入开展。

4.3. 创新艺术思政形式,提高社团成员参与度和兴趣

创设新颖有趣的艺术思政活动模式,让学生愿意参加社团活动,乐在其中,以玩促学,对激发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热情至关重要。以温州大学“青年说”演讲大赛为例,该活动由共青团温州大学委员会主办,思政类社团承办,已连续举办两届,旨在推动青年学生勇担使命、坚定信念,展现精神风貌。在活动设计上,紧密围绕当下时政热点,如“淡淡综合征”“新中式”等,引导青年学生从家国情怀、传统文化、个人生活、社会议论等多维度阐述自身观点。演讲本身是一种语言艺术形式,而时政热点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素材,通过对这些热点问题的探讨,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社会现实,增强对国家、社会和个人责任的认识。这种设计巧妙地将艺术与思政有机融合,通过“青年说”演讲大赛这样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既能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又能深化对思政知识的理解,从而实现艺术与思政的协同发展,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

此外,积极开展“承传统技术,创当代精英”青灯石刻博物馆参观动,“弘扬雷锋精神 争当时代标杆”的剪纸艺术活动,“喜迎二十大,体智向未来”的跆拳道文化活动等,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和实践平台,使学生们能够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感受思政教育的魅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也为社团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4.4. 结合当下时事热点,推动艺术与思政的有机融合

社团在活动各环节紧密结合时事热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温州大学90周年时,学生社团管理中心和鹿鸣新媒体工作室承办的第十六期青年能量加油站活动走进北校区美术馆,以沉浸式美育体验为主题参观“桃李春风”美术作品展,50余名同学参加。展览作品多借自校史博物馆,作者为多代校友,是对校史的艺术呈现。此外,学校还将推动多种形式美育活动,加强与美术馆合作,推进“八公里服务圈”项目,组建讲解队为中小学和社区提供美育资源助力建设。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际,社团精心策划组织开展多种活动,如主题演讲比赛、红色文化展览、社会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国家需求,激发责任感和自豪感,为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平台,深化对党的历史和革命精神的理解。

5. 结语

高校思政教育与艺术美育的有机结合,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温州大学的实践探索展示了多种可行的路径,从课程融合的多元形式,到活动联动的丰富多彩,再到社团引领的积极尝试,都彰显了这种耦合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然而,要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仍需各方持续努力。高校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思政教育与艺术美育的融合提供坚实保障。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创新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与艺术美育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学生应积极参与相关课程和活动,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审美素养。社会各界应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思政教育与艺术美育耦合向纵深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

本文系温州大学2024年研究生创新基金“艺术思政”专项研究项目“高校思政教育与艺术美育耦合的实践路径”(项目编号:3162024006002)、“大思政课”格局下高校“艺术 + 思政”教育的现状调查——以温州大学为例(项目编号:3162024005003)。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020-05-28.
[2] 陈万柏, 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3] 朱光潜. 谈美[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0.
[4] 教育部. 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8/202401/t20240102_1097467.html, 2023-12-22.
[5] 柏拉图. 理想国[M]. 郭斌和, 张竹明,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6.
[6] 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 3.
[7]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2016-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