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时代残疾人就业困境与对策研究
Research on the Employment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Disabled in the Era of Electronic Commerce
DOI: 10.12677/ecl.2025.143791, PDF, HTML, XML,   
作者: 倪 颖:浙江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残疾人就业困境电商就业The Disabled Employment Dilemma E-Commerce Employment
摘要: 残疾人作为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就业问题始终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核心要务。在电子商务时代的背景下,残疾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尽管电子商务为残疾人提供了灵活的就业选择,但他们在技能、信息获取及社会接纳等方面仍遇到诸多困难。本文深入分析了电子商务时代残疾人就业的现状与困境,探讨了障碍的根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如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数字素养、推动社会意识改变等。旨在为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电子商务领域提供支持,促进其就业机会的增加,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全面发展。
Abstract: The disabled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vulnerable groups in our society, and their employment issue has always been the core task of the disabled cause. In the context of the e-commerce era, the disabled face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lthough e-commerce provides flexible employment options for the disabled, they still encounter numerous difficulties related to skills, access to information, and social accepta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ilemmas of employment for the disabled in the e-commerce era, explores the root causes of these barriers, and proposes targeted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such as strengthening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enhancing digital literacy, and promoting social awareness changes. The aim is to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disabled to better integrate into the e-commerce field, increase their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nd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disabled.
文章引用:倪颖. 电子商务时代残疾人就业困境与对策研究[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3): 1002-1009.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3791

1. 引言

残疾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公平与包容性发展的核心议题。残疾人享有与普通人群同等的就业权利,但现实中,传统就业模式对残疾人并不友好。高体力劳动要求、不完善的无障碍设施以及社会偏见等因素,使得残疾人长期处于就业弱势地位。根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我国残疾人就业率仅为40.2%1,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电子商务的普及,残疾人就业迎来了新的机遇。电子商务的灵活性、多样化和低门槛特点,为残疾人突破传统就业模式中的物理和社会障碍提供了可能性。例如,网店运营、在线客服、短视频制作、直播销售等岗位,为残疾人提供了在家即可完成的就业选择,降低了其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门槛。然而,尽管电子商务拓宽了残疾人就业渠道,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诸多困境[1]:残疾人群体的数字技能不足、社会支持体系不完善、技术与平台适配性欠缺,以及扶持政策的覆盖面和执行力度不够等。这些问题限制了电子商务在促进残疾人高质量就业中的潜力。本文旨在探讨电子商务时代残疾人就业的现状与困境,并从理论层面揭示电子商务促进残疾人就业的内在机制,通过社会包容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构建分析框架,深入剖析电子商务对残疾人就业的影响机制。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残疾人群体(如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肢体障碍等),提出差异化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电子商务领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电子商务促进残疾人就业的理论机制

2.1. 社会包容理论视角下的分析

社会包容理论认为,社会应为所有成员提供平等的参与机会,包容弱势群体的社会活动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电子商务通过其去中心化和灵活性的特点,为残疾人提供了平等参与经济活动的机会。在传统就业模式中,残疾人往往因身体条件或社会偏见被排除在劳动力市场之外,而电子商务通过“去标签化”的工作环境减少了对残疾人就业的歧视。例如,在网店经营或在线客服岗位中,消费者或雇主更关注工作能力和服务质量,而非从业者的身体状况。这种去标签化的特点降低了残疾人在就业市场中的社会排斥感,有助于增强其社会参与度和自我价值感。电子商务平台(如淘宝、拼多多)通过推出“助残专区”或流量倾斜政策,为残疾人创业和就业提供了更多支持性资源。这种包容性设计不仅促进了残疾人就业,也改变了社会对残疾人能力的认知,推动了社会包容性的发展。

2.2. 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的分析

人力资本理论强调,劳动者的技能、知识和健康状况直接决定其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生产力和就业能力。电子商务的兴起为残疾人提供了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的新途径。一方面,电子商务对体力劳动的依赖较低,但对数字化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要求较高;另一方面,残疾人通过电子商务可以灵活选择适合自身能力的岗位,如内容创作、网店运营、短视频剪辑等。通过技能培训,残疾人可以在电子商务领域实现人力资本的积累。例如,“淘宝大学”与中国残联合作,为残疾人提供免费的电商技能培训课程,内容涵盖商品拍摄、店铺运营、客户服务等。这不仅帮助残疾人提升了就业能力,也增强了其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力[2]。电子商务还为残疾人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形式。听力残疾人可以通过文字客服岗位参与劳动,视力残疾人可以利用语音辅助技术从事网店管理或内容创作,肢体残疾人则可以选择直播带货等形式,充分发挥自身特长。这种技能与岗位需求的匹配机制,有助于残疾人实现个性化和高质量就业。

3. 电子商务在促进残疾人就业中的重要意义

3.1. 提供灵活就业机会,突破传统就业形式的局限性

传统就业模式对于残疾人来说通常具有较高的进入门槛,尤其是在需要严格工作时间安排和固定办公场所的职业中,残疾人群体难以适应。许多传统岗位要求每日长时间的通勤,这对于行动不便的残疾人群体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此外,许多工作环境未能充分考虑无障碍设计,这使得残疾人在工作场所面临较大的物理障碍。

电子商务的灵活性为残疾人提供了替代性的就业形式,无需严格遵守朝九晚五的时间安排,也不需要在特定的场所完成任务。残疾人可以通过参与电商客服工作,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安排轮班时间。同时,电子商务的分工细化使残疾人可以集中精力从事某一具体环节的工作,如商品上架、图片编辑、客户沟通等。许多电商平台还支持兼职形式,这使得身体条件不允许长时间工作的残疾人能够轻松参与。

3.2. 减少地理限制,扩大残疾人就业的区域范围

在传统就业模式中,地理位置对残疾人就业机会的影响尤为显著。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缺乏适合残疾人的就业岗位和完善的交通设施,许多残疾人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即使在城市地区,残疾人也常因通勤困难或身体条件限制而被迫放弃职场机会。

电子商务的出现打破了就业的地理限制。通过互联网,残疾人可以在家中完成工作,与客户或团队实时沟通,无需面对通勤或工作场所的物理障碍。许多农村地区的残疾人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当地特色农产品,如蜂蜜、手工艺品等,将产品销往全国甚至全球市场。这种模式不仅为残疾人创造了经济收入,还将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就业优势[3]。阿里巴巴“助残电商创业计划”通过为偏远地区的残疾人提供网店开设支持和流量倾斜政策,让更多残疾人能够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当地特色产品。截至2023年,已有超过10万名残疾人通过淘宝、天猫等平台实现了就业,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偏远农村地区2

3.3. 降低创业门槛,推动残疾人自主创业

传统创业模式通常需要高额的资金投入,例如租赁实体店铺、购买设备、雇佣员工等,这对残疾人群体来说是难以企及的。电子商务的虚拟化交易特性显著降低了创业门槛,使残疾人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创业梦想。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残疾人可以轻松开设网店,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某些平台(如淘宝、拼多多)允许用户通过简单的注册程序即可开设网店,并提供技术支持和流量推广服务。社交电商和直播电商的兴起进一步降低了进入市场的门槛。残疾人通过直播平台(如快手、抖音)展示自己的产品或技能,甚至可以通过代销模式参与电商运营,而无需自己持有库存。

一些电商平台还专门推出了扶持残疾人创业的计划。阿里巴巴的“公益宝贝”项目,通过为残疾人经营的网店提供专属标签和流量推荐,帮助他们更快地融入市场。甘肃省的一名肢体残疾人王某,通过在拼多多平台售卖百合,每天经营两个店,销售额已突破200万元3。这种创业扶持模式极大地增强了残疾人的经济独立性和社会参与感。

3.4. 拓展技能应用领域,提升残疾人的就业竞争力

电子商务的兴起为残疾人提供了丰富的技能应用场景,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升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相较于传统行业,电子商务对体力的要求较低,但对数字技能的需求较高,这为残疾人通过技能提升实现就业提供了可能性。

许多残疾人通过学习电商运营、短视频制作、直播营销等技能,成功进入电子商务领域工作。同时,残疾人还可以发挥自身的特长,从事内容创作、文案撰写、商品摄影等工作。电子商务行业的多样性使得残疾人能够根据自身能力选择适合的岗位,并通过技能提升不断拓展职业发展空间。许多组织和电商企业已认识到技能培训的重要性,专门为残疾人提供免费或优惠的技能培训课程。“淘宝大学”与残疾人联合会合作,开设了针对残疾人的电商技能培训班,课程内容涵盖店铺运营、营销推广、客户服务等多个方面。这些培训不仅帮助残疾人掌握了必要的技能,还增强了他们的就业信心。

3.5. 增强社会融合,助力包容性社会发展

电子商务不仅为残疾人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还在推动社会包容性和融合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就业是社会参与的重要表现,而电子商务平台通过提供“去标签化”的工作环境,有效减少了因残疾而产生的歧视和偏见。在电子商务领域,残疾人更多地通过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与消费者互动,而非基于身体状态进行沟通[4]。拼多多平台开设了“助残专区”,帮助残疾人销售手工艺品、特色农产品等,消费者可以直接看到这些商品背后的故事。这种模式不仅改变了社会对残疾人的刻板印象,也为其他残疾人树立了榜样。

4. 电子商务环境下残疾人就业的现状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残疾人总数约为8500万,其中具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约3000万。然而,残疾人就业率不足50%4,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就业率。在传统就业模式中,残疾人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简单劳动岗位,如手工艺制作、保洁或包装等。这些岗位往往劳动强度大,收入水平低,职业发展空间有限。这种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残疾人权益保障要求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残疾人就业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电子商务的低门槛和灵活性使残疾人能够跨越传统就业中的诸多障碍,通过网络实现就业。网店运营、短视频制作、直播电商和在线客服等岗位成为残疾人就业的重要选择,尤其是在疫情期间,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为残疾人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就业渠道。

在推动残疾人就业方面,淘宝和京东等知名电商平台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淘宝推出的“残疾人就业专项计划”旨在通过职业培训和就业推荐,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电商行业。根据淘宝的数据显示,自该计划实施以来,已有超过1万名残疾人通过培训和平台的支持实现了就业5。这些残疾人主要从事在线客服、产品推广和手工艺品销售等工作。数据显示,参与该计划的残疾人平均月收入可达到3000元至5000元,相对于其他传统行业的收入水平,电子商务为他们提供了更好的经济支持和发展机会。京东也在积极推动残疾人就业,开展了“阳光天使”项目,旨在为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岗位。根据2024年的数据,京东通过该项目帮助了200多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平均月收入与淘宝相当,能够有效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6。这些数据和案例表明,电商平台在促进残疾人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不仅为他们提供了经济支持,也帮助他们增强了自信心和社会参与感。

然而,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残疾人就业面临的挑战。尽管电子商务为残疾人提供了灵活的工作机会和收入来源,但整体就业状况仍然不容乐观。残疾人群体的就业率依然较低,许多人未能充分参与这一新兴行业。

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的缺乏使得残疾人在进入电子商务领域时面临障碍。尽管一些电商平台和社会机构提供培训课程,但其覆盖范围和质量参差不齐,许多残疾人仍未能掌握所需的基本技能,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无障碍设计的不足对残疾人就业形成了技术壁垒。许多电商平台在界面设计和操作流程上未能充分考虑残疾人的特殊需求。政策支持的不足同样是阻碍残疾人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国家在推动残疾人就业方面已出台了一些政策,这些政策多集中在传统行业,缺乏针对电子商务的具体扶持措施。社会支持体系的不完善也限制了残疾人在电子商务中的发展。尽管许多电商平台推出了助残计划,但这些计划的覆盖面较窄,无法惠及所有有需求的残疾人。同时许多残疾人家庭对电子商务的就业前景存疑,甚至存在过度保护心理,导致残疾人难以获得必要的创业资源和心理支持。电子商务在不同地区对残疾人就业的促进作用也存在显著差异。在经济发达地区,残疾人参与电子商务的比例较高,且就业形式更加多样化。在浙江、江苏和广东等电商发达地区,许多残疾人通过淘宝、京东等平台实现了稳定就业。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互联网普及率低、电商基础设施薄弱,残疾人参与电子商务的比例相对较低。这种区域差异反映了电子商务环境下残疾人就业的不均衡性[5]

5. 电子商务环境下残疾人就业面临的主要困境

5.1. 技能不足与职业适应性问题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从业者提出了较高的技能要求,包括数字化操作技能、数据分析能力、市场营销知识以及内容创作能力等。然而,许多残疾人在这些方面存在显著欠缺,成为制约其参与电子商务的重要障碍,大部分残疾人都缺乏必要的数字技能,而这些技能正是电子商务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残疾人在接受教育和职业培训方面存在天然劣势。针对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大多集中在手工艺制作、按摩等传统行业,电子商务相关的专项培训资源较为匮乏。一些残疾人在尝试参与电商创业时,往往因缺乏商品拍摄、网店运营、客户沟通等具体技能而失败。职业适应性问题也较为突出。电子商务领域的岗位需求多样,但并非所有岗位都适合残疾人。直播电商虽然为残疾人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但这一模式对语言表达能力、情感互动和长时间工作的耐力有较高要求,许多残疾人难以胜任。残疾人的心理障碍也阻碍了其职业适应性。一些残疾人因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即使获得了就业机会,也往往难以持续胜任。

5.2. 社会支持体系缺失

社会支持体系的缺失是残疾人参与电子商务就业面临的另一大困境。尽管电子商务的灵活性降低了残疾人就业的物理门槛,但社会环境中的支持不足仍制约了这一群体在电子商务中的发展。家庭支持不足是一个重要问题。许多残疾人家庭由于对电子商务缺乏了解,往往对其从事电商工作持怀疑态度,甚至存在过度保护心理。在一些农村地区,家长或监护人更倾向于让残疾人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而非尝试具有一定风险的电商创业,部分家庭的经济条件有限,难以为残疾人提供必要的设备支持(如电脑、智能手机)和网络条件。

社会歧视与偏见仍然存在。尽管电子商务提供了较为“去标签化”的就业环境,但残疾人在参与市场竞争时仍面临隐形歧视。在一些平台的招聘广告中,尽管岗位本身并不涉及残疾人无法完成的任务,但企业通常默认优先录用身体健全的候选人,这种隐形的准入门槛排除了许多残疾人参与的机会。社会支持网络的缺失也限制了残疾人就业的可持续性。许多残疾人在面临技术难题或经营困境时,缺乏有效的社会资源和帮助渠道。在电商创业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指导和资源共享,许多残疾人经营的网店难以持续发展。

5.3. 平台适配性与技术壁垒

技术与平台适配性不足是残疾人进入电子商务领域的关键障碍之一。尽管部分电商平台已经开始尝试无障碍设计,但整体上,平台的技术适配性仍然远未达到满足残疾人需求的水平。许多电商平台的无障碍设计不足。以视障人士为例,他们依赖屏幕阅读软件来完成网店操作和客户服务。然而,目前许多平台在界面设计和运行逻辑上并未充分考虑屏幕阅读软件的兼容性,导致视障人士在操作时面临较大的障碍。部分操作流程复杂的电商平台(如需要多级验证的支付系统)进一步增加了残疾人使用的难度。

直播电商和短视频营销正成为电子商务的重要趋势,但这一领域对硬件设备(如高清摄像头、直播灯光)和技术操作(如视频剪辑、实时互动)的要求较高。许多残疾人因缺乏相应的设备和技能,难以进入这一市场。即使参与其中,他们也常因设备与技术的劣势而难以与其他竞争者抗衡;对于一些肢体残疾人而言,商品打包、发货等环节的操作复杂度较高,而大多数电商平台并未针对这一群体提供个性化的技术支持或服务优化。这些问题大大增加了残疾人在电子商务中的参与难度。

5.4. 政策支持的局限性

现行政策对残疾人参与电子商务的扶持力度有限,尤其是在资金支持和培训资源分配方面。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残疾人就业的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政策的覆盖面和实施效果仍存在明显不足。

许多扶持政策针对的主要是传统行业的残疾人就业支持,而针对电子商务领域的专项政策较少。残疾人创业的贷款支持政策在电商领域的适用性不够明确,导致许多残疾人难以获得启动资金。政策的区域分布也存在不均衡现象。在经济发达地区,残疾人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就业扶持政策,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政策的覆盖范围较为有限。在实践中,部分政策的实施流程复杂,审批周期长,导致残疾人难以及时获得政策支持。一些残疾人对政策的具体内容也缺乏了解,甚至不知道如何申请相关扶持。

6. 电子商务环境下残疾人就业困境的对策建议

6.1. 提升残疾人数字技能与职业适应性

针对残疾人电子商务技能不足的问题,需构建多层次、系统化的数字技能培训体系。政府应联合行业协会、职业院校和电商平台开发残疾人专属培训课程,涵盖基础互联网操作、电商运营(如网店管理、直播带货、客服服务)以及新兴技术(如AI工具应用、数据分析)等内容。这些课程应结合市场需求,确保残疾人所学的技能能够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为了适应不同残疾人群体的需求,培训应采用灵活的模式。推行“校企合作”模式是提升残疾人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鼓励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和实训基地,通过“理论 + 实践”提升残疾人职业适应能力[6]。通过建立企业与培训机构的合作关系,开展就业推荐,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职场。同时也要建立完善的培训评估与反馈机制,定期对培训课程进行评估,倾听残疾人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以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这种动态调整能够保证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升残疾人的就业竞争力。

同时也要建立残疾人终身学习平台,利用在线教育工具(如无障碍慕课、短视频教程)降低学习门槛,并针对不同类型的残疾人提出差异化的数字技能培训方案,如视力障碍者可开发专门的语音辅助软件,结合触控反馈技术,提供网店管理、数据分析等课程的音频版本。在实训基地设置语音导航和语音提示系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听力障碍者可利用字幕和手语视频进行课程讲解,提供客服服务、直播带货等技能的培训,同时在实践环节配备手语翻译;肢体障碍者在优化培训课程中的操作环节,采用语音控制和简化操作流程的软件,提供电商运营、AI工具应用等内容的培训,并在实训基地设置无障碍设施。

6.2. 构建多元协同的社会支持网络

完善残疾人就业支持体系需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家庭四方力量。政府层面,应建立残疾人电商就业服务中心,提供针对视力、听力、肢体等不同类型残疾人的个性化服务,搭建残疾人就业信息共享平台,动态匹配岗位需求与求职者技能。企业层面,根据残疾人的能力特点,设立专属岗位,如为视力障碍者提供数据分析岗位,为听力障碍者提供文字客服岗位,为肢体障碍者提供远程办公岗位等。倡导头部电商企业设立残疾人专属岗位配额,例如阿里巴巴“云客服”、京东“阳光天使”计划等模式可复制推广,同时鼓励中小企业通过灵活用工吸纳残疾人就业。社会组织层面,发挥残联、公益基金会作用,设立针对不同类型残疾人的电商创业基金,提供定制化的设备支持和创业指导。家庭层面,通过举办针对不同类型残疾人的家庭支持活动,提高家庭对残疾人就业能力的认知。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增强残疾人的就业信心[7]

6.3. 提升平台适配性与技术支持

电商平台应加强无障碍设计,确保其界面对残疾人友好。许多电商平台在用户界面设计上缺乏对残疾人的考虑,如缺乏语音辅助功能和简化的操作流程。因此建议电商企业在设计时引入无障碍设计理念,确保残疾人能够顺利使用各项功能。在平台设计方面,针对视力障碍者,开发语音导航、高对比度模式;针对听力障碍者,配备实时字幕、手语视频客服;针对肢体障碍者,适配简化操作流程及快捷键功能[8]。确保平台设计符合国际通用无障碍标准(WCAG 2.1)。技术研发层面,政府应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开发针对视力、听力、肢体等不同类型残疾人的AI辅助工具,如智能语音导购系统、脑机接口控制技术、无障碍直播工具包等。对于小微电商主体,可提供标准化无障碍模板库,降低技术改造成本,确保他们能够顺利接入无障碍电商平台。

6.4. 加强政策支持与执行力度

突破现有政策局限性需要构建“法律保障–经济激励–监督评估”三位一体机制。立法层面,修订《残疾人保障法》及《电子商务法》,明确电商平台的无障碍建设义务和残疾人就业配额要求,制定针对不同类型残疾人的《残疾人数字权益保护条例》。《残疾人数字权益保护条例》。经济激励方面,对雇佣不同类型残疾人员工达到一定比例的电商企业,实施差异化的税收减免政策。建立针对视力、听力、肢体等不同类型残疾人的电商就业补贴制度,按工作时长发放交通、通讯及康复护理专项补助[9]。监管层面,构建残疾人就业质量评估体系,将电商平台无障碍改造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强制披露范畴,建立第三方认证机构定期开展合规审查。

7. 总结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残疾人在这一新兴领域的就业面临着诸多困境。这些困境不仅包括技能不足与职业适应性问题、社会支持体系的缺乏、平台的适配性与技术壁垒,还有政策支持的局限性。这些因素共同制约了残疾人在电商环境中的参与程度,影响了他们的经济独立和生活质量。本研究通过对残疾人就业困境的分析,揭示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残疾人所面临的多重挑战。首先,技能培训的不足使得许多残疾人无法掌握所需的电子商务技能,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就业能力。其次,社会支持体系的不健全,使得残疾人在家庭和社会层面缺乏必要的鼓励与支持,导致自我效能感下降。此外,许多电商平台在技术和功能设计上未能充分考虑残疾人的特殊需求,造成了使用上的障碍。最后,政策支持的不够全面与有效,使得残疾人在就业过程中无法获得应有的资源和机会。

针对这些困境,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包括加强技能培训与职业教育、完善社会支持体系、提升电商平台的适配性、加强政策支持与执行力度。这些对策的实施将有助于增强残疾人的就业能力,提高他们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参与度,从而促进其经济独立和社会融入。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残疾人就业问题的解决方案也需要与时俱进,灵活应对新的挑战。通过多方合作与努力,我们有望为残疾人创造更加公平的就业环境,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最终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和谐。

NOTES

1数据来源:https://www.cdpf.org.cn/ztzl/zyzt1/qglhjytafw/2023nlhjytablfwgk/qgrdjyblfw2023/3e2bb4e99b52416d921f1f52ea340b40.htm

2数据来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1350350650147571&wfr=spider&for=pc

3数据来源:https://export.shobserver.com/baijiahao/html/487838.html

4数据来源:https://www.mjshsw.org.cn/detailpage/jyxc-798c1c03-008b-44df-8c5a-35007c2d5f53.html

5数据来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4347841722660663&wfr=spider&for=pc

6数据来源: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1MjQxMTYxNw==&mid=2247547900&idx=1&sn=0ac89f9983f7ea9d6053049e3a4fd0c0&chksm=e8b5f170c1f9532357bc2819560ca390f0d14141d3f58bafbaa4e919ab81434b2902e274a258&scene=27

参考文献

[1] 王纳威, 余娟, 张云晖, 等. 电子商务环境下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J]. 智库时代, 2018(36): 41-42.
[2] 伍燕华. 电子商务在残疾人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应用[J]. 活力, 2023, 41(18): 175-177.
[3] 孙晶华, 袁钰坤. 电子商务视域下残疾人创业发展策略研究[J]. 长春大学学报, 2020, 30(3): 121-124.
[4] 姜凝. 电子商务培训助残疾人就业[N]. 天津日报, 2009-04-28(005).
[5] 朱英, 马小龙, 方佳威, 等. 残疾人电子商务创业的SWOT分析[J]. 现代商业, 2013(25): 79-80.
[6] 余雪青, 吕明晓. 杭州市富阳区: 依托电子商务实现残疾人居家就业[J]. 社会福利, 2016(6): 45.
[7] 彭湖. 浙江省残疾人就业支持提升路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华东交通大学, 2023.
[8] 郭逸欣. 我国残疾人电商创就业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武汉科技大学, 2021.
[9] 王小彤. 残疾人就业影响因素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财经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