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探究高清海哲学的创新及意义
Exploring the Innov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Gao Qinghai’s Philosophy from Marx’s “Practical Viewpoint of Thinking Mode”
摘要: 本文聚焦高清海先生的哲学思想,深入探究其基于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所实现的哲学创新及其意义。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多采用苏联传统教科书体系,存在主体缺失、教条化和实证化等问题。高清海先生通过出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打破传统体系束缚,弘扬人的主体性。1988年,他正式提出“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超越传统本体论思维方式,从实践出发理解世界,克服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二元对立。此后,高清海先生进一步构建“类哲学”,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理解人的类本质,强调个体与类的辩证关系,并借鉴中国哲学优秀思想应对全球问题。高清海先生的哲学创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开辟新路径,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融合马克思实践哲学与中国生命哲学方面也有开创性贡献。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philosophical thoughts of Mr. Gao Qinghai, delving deeply into the philosophical innovation he achieved based on Marx’s “practical viewpoint thinking mode” and its significance. Before the 1980s, the textbooks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China mostly adopted the traditional Soviet textbook system, which had problems such as the absence of the subject, dogmatism, and positivism. Through the publication of The Found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Mr. Gao Qinghai broke the shackles of the traditional system and promoted the subjectivity of human beings. In 1988, he formally proposed the “practical viewpoint thinking mode”, transcending the traditional ontological thinking mode,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from practice, and overcoming the dualism of materialism and idealism. After that, Mr. Gao Qinghai further constructed “humanity philosophy”, understanding the human essence from human practical activities, emphasizing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humanity, and drawing on the excellent thoughts of Chinese philosophy to address global issues. Mr. Gao Qinghai’s philosophical innovation has opened up a new pat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philosophy, has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nd has also made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in integrating Marx’s practical philosophy with Chinese life philosophy.
文章引用:王瑞. 从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探究高清海哲学的创新及意义[J]. 哲学进展, 2025, 14(3): 168-174.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5.143112

1. 引言

高清海先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具创新性和批判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之一(生于1930年1月,病逝于2004年10月,享年74岁)。高清海先生一生致力于消解传统教科书体系模式的弊端。传统教科书体系未能准确把握马克思哲学的本质,仍旧遵循着传统理论哲学的路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倒退到了马克思哲学之前的阶段。对此问题,高清海先生通过批判传统教科书体系,将“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确立为自身哲学研究的起点,从而深刻揭示了马克思哲学实践的真正内涵。

2. 传统教科书体系的困境与高清海的突破:“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孕育

“传统教科书体系”是指以本体论思维方式为核心思维方式,以苏联教科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主要逻辑框架的教科书体系。根据高清海先生对苏联教科书形成历史的考察,该教科书理论体系形成的雏形为:首先,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说过:“马克思在1844年~1847年离开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又超过费尔巴哈走向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1]。其次,斯大林为实现政治目的而去规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科书体系,于是在1938年发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该文章收录于《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四章第二节,基本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框架模式。最后,由于列宁和斯大林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领袖威望以及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模式很快就成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模式。在20世纪30年代由李大钊、瞿秋白和李达等人介绍传入中国,因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不完备、宣传条件不成熟,苏联教科书传入。其体系成熟、通俗易懂,有力促进了我国当时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但传统教科书体系存在许多弊端。

2.1. 传统教科书体系的困境

其一,教条化。传统教科书体系脱离了不断变化的现实,失去了活的灵魂,从内部瓦解了自身的有效性,逐渐沦为“教条主义”。哲学理论要发展,首先就得破除旧的牢笼,其理论本身就要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和自我扬弃。高清海先生对此说过,“时空变化了,理论凝固起来不再变化,那倒是最可怕的。其实这也是一种走样,而且,使理论脱离不断变化的现实,因而使它失去了活的灵魂的这种走样,往往是从内部瓦解理论的最富有成效的办法”[2]。明智的思想家最忌讳的就是教条主义,若把理论变成神化的教条,便不仅扼杀了理论自身的活力,还使人丧失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小心谨慎,抛弃了实事求是和自我批判的精神。当然,造成教条主义的原因还有很多种,“有的是出自于真诚的信仰,深怕使它走样;有的是思想懒惰,不愿多动脑筋去思考;有的则是出于利益的需要,把理论只当作方便的工具来使用……提高自己身份的权威性”[2]

其二,实证化。传统教科书体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化的做法会导致马克思主义实证化。“在旧体系的教科书中,对马克思哲学原理基本上是采用从事实归纳出普遍的原则,或提出普遍的命题、范畴,然后用大量实例加以印证的方式加以论述”[3]。高先生认为这样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过于实证化的论述和列宁批判普列汉诺夫“实例的总和”的观点,本质上二者错误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实证化必然混淆了哲学与科学之间区分界限。作为普遍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若只是作为“知识总汇”和“科学之科学”。那么当大量的实证材料被剥离后,剩下的仅仅是从实例中归纳出的一般性结论。这种简化的过程不仅削弱了理论的深度和复杂性,而且也可能导致理论的应用变得僵化,失去了其应有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其三,人的缺失。随着传统教科书体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化,更造成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主体性的缺失,也就是人的缺失。高先生认为传统教科书体系的实践观,把实践仅仅局限于认识论之中。传统教科书体系认为,实践只是认识的来源、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通常把实践看成众多哲学原理中的一个而已。首先这就把实践的地位降到和其它原理等同的地位,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变革的基石等等重要性没有得到凸显;其次更致命的是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到最后还是要完全服从于客观规律之下。我们常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规定着人的本质,这本身没有问题。但是不去强调人也可以通过自身的能动性去实践、去创造自己的本质,那么人其实就变成了被各种外在规律线条操控且毫无内在灵魂的提线木偶。

因此,传统教科书体系的教条化、实证化和主体的缺失,导致人们无法去积极地创造自身和历史,那么人本身就不具有实践的自由和作为人类的尊严。这样不仅会抑制了人作为主体的积极能动性,而且还会遮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以往理论哲学的核心所在——实践。

2.2. 对传统教科书体系的突破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往往时代的不断变革,也要求着理论的与时俱进的反映和指导,苏联教科书哲学与我国建国时计划经济为主导的国情一致。自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序幕的拉开,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极大地解除了人们思想的束缚,迎来了主体性实践的蓬勃发展,也内在地契合了当时我国市场经济开始腾飞发展的时代背景。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传统教科书体系已不再适用,急需变革自身。为此,高清海先生在1985年和1987年分别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下两册。该教科书打破了僵化的传统教科书体系、解放了教条主义对哲学思想创新的束缚和弘扬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从而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采用了一种创新的逻辑结构进行编排,全书被划分为四大部分,共计十二章。书中按照“认识的基本矛盾–客体–主体–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的逻辑顺序,逐步引导读者从对认识过程中的基本矛盾的理解,过渡到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探讨,再深入分析主体(即人)的本质和特征,最终全面阐释主体与客体如何在认识与实践中实现统一。这种编排方式不仅有助于读者系统性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而且鼓励读者以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态度思考和应用这些原理。

总之,传统教科书体系忽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实践地位降低。高清海的教科书改编弘扬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强调人在实践中的主体作用。在“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中,人的主体性是重要内涵,人不再是被外在规律完全操控的被动存在,而是能通过实践创造自身本质、改变世界的主体。高清海对主体性的强调,丰富和深化了“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内涵,使这一思维方式更注重人的实践活动和主体力量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

3. 思维方式的变革之路:“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超越传统本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以思维方式变革的角度去理解实践观点,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贯彻到底的内在逻辑和理论核心,而非局限在传统哲学“本体论化”的理论视角。要想真正揭示出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即要求我们掌握它的思维方式——用“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去分析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并总结它们的新思想以及回答它们的新问题,而不只是简单停留在记忆背诵马克思主义具体的某个知识点和结论。

3.1. 马克思哲学的思维变革诉求

那思维方式是什么?思维方式是指思维的习惯和类型。思维方式是内在于人心的,而且是在人们以往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高先生曾说过:“思维方式是无形的,它却像灵魂一样贯彻并支配着哲学的整个内容,哲学中的那些原理、观点、范畴不过是它表现于外的具体形式”[2]。在高先生看来,马克思提出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目的在于破除传统本体论化的思维方式的弊端,并对其进行扬弃改造,而不是再去建立一个理论逻辑自洽的本体论哲学。那么我们就要对此进行追问了,传统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它的弊端是什么呢?

传统本体论思维方式的缺陷,是一直停留在非此即彼的、二元论的主客体对立的思维范式中,没有看到把思维与存在二者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实践。首先传统教科书体系认为哲学的阵营,要么属于唯物主义,要么属于唯心主义,没有其它道路可选。其次传统教科书体系认为,因为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第一性,所以是正确的,那么它对立面——唯心主义,便全是错误的。这样简单的二元划界会造成一系列问题,其一,这不仅把唯心主义的积极有利的一面给全盘否定,而且把唯物主义忽略人的能动性缺点也给遮蔽起来了。

其二,若用贯彻唯物与唯心的对立路线阅读中国哲学史著作,发现这无法去解释中国哲学的内在精神。例如,传统教科书体系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王阳明说过心外无物,但他也说过离物无心。并且他说的心外无物指的是物若离开了人,那么物的价值也不存在了。所以这只是价值论的判断,并不是存在论的判断,“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便是此意。更让人困惑的是,若是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岂不是与他现实生活中领兵打仗,出奇制胜的行为彼此自相矛盾吗[3]

3.2. 以实践为中介统一主客体的思维方式构建

那如何克服本体论思维方式的缺陷?

高清海先生认为,我们必须以实践为中介,才能消解掉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二元对立,把二者统一起来,从而克服传统本体论思维方式的缺陷。因为人与世界的主客体关系具有差异性和统一性两方面特性。差异性表现在,人作为主体是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而对象世界的客体具有被动性和被规定性;那么统一性则表现在,人类作为自然生物,本质还是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无法摆脱自然肉体的客观存在。

不过,人可以作为主体去实践不断改变自然界,创造出人类社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从自在自然不断向人化自然转变的过程。所以在高先生看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是“从人和自然、主体和客体、主观性和客观性在现实活动中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以本原存在和超越形态在现实活动中的统一关系为依据,去观察各种事物、理解现实世界、回答两重化矛盾的思维方式”[2]。这种思维方式的构建,为我们理解世界提供了全新视角。它打破了传统思维中主体与客体的僵硬对立,强调二者在实践中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比如全球问题涉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复杂关系,只有以实践为中介,让各个主体积极参与到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类与自然、不同群体之间的和谐共处,推动全球问题的有效解决。

最后,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对人的理解发生了深刻变革,从认为人的本质是被给予、被规定的,转变为认识到人的本质是在实践中不断生成和创造的。因此“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为后续高清海先生的“类哲学”的诞生,提供了关键的思想支撑。

4. “类哲学”的构建:从思维方式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探索

在对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和梳理的工作后,高清海先生认为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说到底,还只是一种理解、判断事物的视角或概念框架,其内部的内容还有待去丰富和完善。因而高先生慢慢把哲学思考的重心落脚到对具体的人以及现实生活世界的理论思考,从而建构起“类哲学”。回顾高清海先生的一生,可以把高清海哲学的思想脉络发展比喻成飞机的飞行。首先实践观点是机场跑道,其次飞行的轨道是思维方式,最后飞行的终点就是“类哲学”。

4.1. 马克思实践哲学与“类哲学”的本质关联

首先,最开始使用类概念的不是马克思,而是费尔巴哈,不过马克思是从现实社会存在的人出发和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这与费尔巴哈停留在抽象的类概念存在着根本上的不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认为类概念是一个表达“人、社会、自然”三者相统一的概念,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实践活动就是人的类本质生成的活动。所以在高先生看来,从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方面去理解人的类本性的,人是超出种的限定,人的生命活动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肉体生存的需要,更要通过实践改造对象世界,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高先生对“种”与“类”之间的区分十分关注。因为在探讨“种”或“物种”的概念时,我们认识到它们是由一系列固有的本质特征所定义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它们独特的形态和界限。通过运用形式逻辑的严密思维,我们能够洞察并理解这些“种”或“物种”的本质属性。然而,当我们转向“类”的概念,尤其是探讨人类这一特殊的“类”时,我们发现其本质并非预设不变。人类的本质不是静态的、既定的,而是动态变化的、是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被塑造和再创造的。猫不用做猫,猫生下来就是猫,但是人要去做人、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因为人生下来不是完整的人,人出生只有自然属性,还局限在“种”的界限里。所以人要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去生成和创造,突破自身“种”的界限,并且作为个体的人通过整个世界为对象,是能形成超越其自身的类意识,成为类存在的。

因而高清海认为,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其本质就是“类哲学”。原因在于,“人的实践本性决定了人是以类为本质的类存在。这是人区别于他物的根本性质”[2]。人的实践分化了人和自然、自然世界和属人世界,然后在对立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去建构彼此的统一性。这种人和自然、自然世界和属人世界的对立统一关系被高先生称为“否定性统一关系”,即我们是从人和自然、主体和客体、主观性和客观性在现实活动中相互作用的关系出发,去观察事物、理解现实世界和化解矛盾的思维方式。若着眼于人的实践活动不断创造和生成自身的类本质来看,我们可以说马克思的哲学就是“类哲学”。

重要的是,在第三形态的自由人联合体社会下的“类主体”是以承认不同个体之间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为前提的。换言之,“类哲学”的统一性是包含个体自由且丰富的多元异质性的统一,只有当个体越发挥自身的创造性,类本性才会越丰富多彩。“与物的规定不同,类的统一性是以个体的独立性为前提,内含自由个性差异的多样性、多元化的统一”[2]。并且值得注意的是,个体创造性的发展与市场经济是分不开的。在市场经济的模式下,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不再被严重束缚和禁锢,人们主体发挥的空间也在市场经济模式下得到极大的扩宽,每个人根据自身的特性不断去实践和创造。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不仅提高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率和生产产品的质量,更解放了人的独立性。因此,在高先生看来不承认个体之间独立性和异质性为前提的统一性,即同质性的整齐划一和“一刀切”的做法是严重违背了人的类生命准则。

4.2. 中国哲学对构建“类哲学”及解决全球问题的价值

全球危机根源在于“类意识”匮乏。在高先生不断思考“类哲学”的时候,日益感受到西方哲学内在的局限性和当代全球化所带来的一系列严重问题,最终高先生的视野逐渐聚焦到中国哲学身上。人们已经面临的生态失衡、核污染和资源匮乏等等全球性危机问题,而西方主张让人回归到自然状态,减少污染和弱化人的主体意识只能治标不治本。因而高先生说“人类必须确立起‘类’的观念,走向‘类体’为本位的生存方式,进而以‘类价值’作为现代化的指导准则,才能使人类走出现有的生存困境”[4]。更重要的是,全球性危机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其实是人们缺乏充分的类意识,因为人与自然、“种生命”和“类生命”之间关系是“否定性统一”的关系,即彼此之间是不断相互否定和统一的动态关系。而人对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和争夺,正是只看到了相互之间的否定性关系,看不到相互之间的统一性,即人们可以通过实践去统一对立的双方。

“类哲学”强调人类的整体性和共同利益,倡导从“类”的视角看待问题。随着人实践的技术工具的进步迭代,人类若还没有确立“类”观念,那么“否定性”实践所带来的破坏性越加严重。所以为了更好建构“类”观念,高先生充分吸纳了中国哲学“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等优秀思想。其借鉴原因在于中国哲学注重内在的价值,对人的本性和生命理解有着独特的优势,如中国古代“人和物、人性和物性都贯穿着一个天道,人、物、自然关系被看成生命所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属于同一个内在生命的统一体,由此就能不断以天道去升华‘人道’”[5]。在高先生看来,只有中国哲学的内在特质才能把人、物和自然关系三者内在的统一起来,也就能更好建立从原子个体零散的生存方式走向“类体”人类整体为本位的生存方式。当然,无论是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都必然体现各自民族的自身特性和彼此文化间的异质性。因此我们既不能忽视西方哲学的优势,盲目的夸大中国哲学、固步自封,也不能去按照西方哲学体系框架来裁切中国哲学,从而忽略了中国哲学自身优秀的内在特质。

综上所述,高清海先生的哲学创新逻辑体现在,坚定地秉承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点,对传统教科书体系模式中主体性概念的缺失进行了深刻地批判,弘扬主体性的地位。在此基础上,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旨在揭示马克思实践的本真内涵,从而超越了传统的唯物论与唯心论之间的二元对立,为马克思哲学的发展开辟新路径;其价值体现在,高清海先生构建的“类哲学”不仅高度契合新时代发展需求,在全球化背景下生动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在哲学融合层面迈出开创性步伐。更重要的是,“类哲学”巧妙融合马克思实践哲学与中国生命哲学,为两种哲学传统搭建对话桥梁,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与可行的实践路径,为哲学发展开辟了全新方向,推动理论与实践在新时代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列宁. 列宁全集(第2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9: 59.
[2] 高清海. 高清海哲学文存(第1卷) [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
[3] 张祥浩. 高清海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研究[M].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21: 317.
[4] 高清海. 高清海哲学文存(第2卷) [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 66.
[5] 高清海. 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