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难点与对策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in Promoting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in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ae.2025.153477, PDF, HTML, XML,   
作者: 王若飞: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Graduates Employability Training
摘要: 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关系民生,更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毕业生能否高质量充分就业也是评判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和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呈现出数量多、期待高、就业难、形式变等特点。本文旨在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点,探讨如何通过强化价值引领、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加强全过程生涯教育,努力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等多方面协同发力,共同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Abstract: Graduates from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re precious talent resources for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Their employment is not only related to people’s livelihood but also to th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 Whether graduates can achieve high-quality and full employment is also one of the important indicators for 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the context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complex and changing economic situation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graduate employment is characterized by a large number of job seekers, high expectations, difficulties in finding employment, and diverse employment forms.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difficulties in graduate employment work and explore how to promote high-quality and full employment for graduates through multiple measures,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value guidance, reforming talent cultivation methods, enhancing career education throughout the entire process, and improving graduates’ professional competitiveness.
文章引用:王若飞. 高校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难点与对策[J]. 教育进展, 2025, 15(3): 826-83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3477

1. 引言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面向未来最重要的战略性人才资源,是党和国家最重视的重点就业群体。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5月27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要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1]。高质量充分就业,对于毕业生个体而言,是实现其人生理想与自我价值的重要基础;对于高校而言,也是评判高等学校以及各培养单位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指标。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既是党和政府在布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优先目标,也是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必须切实履行的基本职责。

2. 正文

2.1.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突出特点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升高和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数量多、期待高、就业难、形式新四个突出特点。

2.1.1. 数量逐年增多,近年超过千万

近20多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一直呈现显著性增长趋势。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启了较大规模的“扩招”之路。教育部《199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数量为1071所,当年招收普通本专科生人数为159.68万,1998年为108.36万,增幅接近5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首次突破10%,达到10.5% [2]。2019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数量达到2688所,是20年前的2.5倍,普通本专科生的招生人数达到914.9万,20年间更是增长了近6倍,毕业生人数达到758.53万[3]。到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万大关[4]。据统计,2025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222万人,创历史新高[5]。这一规模庞大的毕业生群体同时进入就业市场,为社会经济各领域发展提供了大量高学历层次的备选人才,同时也给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2.1.2. 毕业生及其家庭的择业期待普遍较高

当前的高校毕业生出生在千禧年前后,从一出生起就享受着较为丰足的物质生活条件,接受到更加民主开放的家庭教育和更加优质均衡的学校教育,是互联网环境下成长的一代,他们眼界更加宽广,思想更加活跃,价值更加多元,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越来越高,对就业岗位的期待也在不断提升。他们不仅追求高水平的薪资福利,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对工作环境、工作氛围和管理文化等都有自己的期待和要求。特别是2020年世界范围的新冠疫情爆发且持续发展了较长时间,让毕业生及其父母对就业岗位的稳定性更加重视,使得原本一直存在的“考公考编热”更是持续升温。

2.1.3. 就业竞争加剧,就业难度加深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一直受到媒体和社会大众普遍关注,近几年尤为突出。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当然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化发展,毕业生人数逐年较大规模增加,而另一方面,受全球经济政治形势复杂多变的影响,中国的发展和经济增长也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强,加上产业结构转型、智能装备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深入应用,导致企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量有限,招聘计划甚至缩减,毕业生就业机会减少,竞争日益加剧。近两年来,人工智能技术扑面而来,呈迅猛发展之势,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对未来的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可能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不少毕业生和在校生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将取代原本的就业岗位产生担忧。

2.1.4. 就业的形式有许多新变化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化发展,各类高层次人才也带来了科技水平的飞速提升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新的职业形态不断涌现,如近年来,智能家居管理师、整理收纳师、房屋VR摄影师、直播策划运营师等上百个新岗位频频出现在招聘公告中。随着互联网的广覆盖和各类应用技术的普遍推广,远程工作和跨地区协同越来越便捷,“平台 + 个人”的新型就业模式也越来越普遍。与就业单位和个人签订劳动协议的传统就业形式截然不同的是,各类短期的、以单一任务为导向的灵活就业方式日益增多。与此同时,慢就业、缓就业、不就业、自主创业等新情况在毕业生中也更多出现。

2.2.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点

当前,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难点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还存在较为突出的矛盾。

2.2.1. 毕业生求职理想与就业市场现实情况不匹配的矛盾

宏观方面,就业机会还不够充分,就业环境还不完全公平,人岗匹配还不够高效,劳动关系还不够和谐,一些大城市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岗位趋于饱和,基层乡镇、村和中西部地区人才相对缺乏,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岗位由民营企业提供。对个体而言,毕业生普遍感受到求职竞争过于激烈,未来工作的稳定性不足、收入达不到预期,职业发展前景不明,工作压力过大等,他们往往期望能够比较容易和快速找到待遇优厚、工作稳定、环境舒适且有长远发展前途的工作,同时对于就业岗位所在地域、代表的社会地位等有明显的期待。如中部某“双一流”高校对2025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调查数据显示,近75%的毕业生希望未来就业地为北上广深、东部新一线城市、省会城市或家乡所在地,超过80%的毕业生希望进入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

2.2.2. 毕业生的能力素质结构与社会发展需求不匹配的矛盾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各种新技术的迭代升级,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和就业岗位类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之相伴随的是,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虽然规模不断提升,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也不断探索,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和评价方式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并没有根本性的变革,学科专业的设置调整步伐与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步伐相比,存在比较明显的滞后性。部分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达不到就业市场的用人需求。比如,一些传统专业的毕业生通过几年的在校学习,求职时可能面临行业萎缩导致可匹配就业岗位稀缺的困境,而一些新兴的行业则可能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人才。

2.2.3. 毕业生的传统就业认知与新型就业市场不匹配的矛盾

毕业生特别是其父辈仍然存在社会的传统认知,认为大学毕业后的就业应该形成雇佣关系,即与用人单位签订长期的劳动合同,否则就视同未找到“正式”工作,只是被迫暂时“打零工”。传统就业观念还往往特别强调工作的稳定性,认为只有进入政府机构、国有企事业等,才能确保长期且可靠的工资收入和获得认可的社会地位。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迭代式发展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创造的“平台 + 个人”新型就业模式迅速扩充,促使灵活就业人群正日趋庞大[6]。传统的认知模式导致毕业生就业观念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就业过程中错失寻找工作的机会和发展空间。毕业生和家庭需要提升认知,转变观念,积极拥抱多元化的新型就业市场。

2.3. 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路径分析

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毕业生个人等多方面协调联动,但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高校至少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

2.3.1. 强化价值引领,促进毕业生以择业新观念打开就业新天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自我,追求高品质的个人生活,受到不良自媒体言论影响,对大众追捧的“光鲜”岗位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大量毕业生瞄准大城市、大厂、大机构,不愿意到基层岗位和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就业。高校毕业生及其家庭不合理的择业观念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选择和就业行为,这不仅导致毕业生求职不顺利,也导致整个社会的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衡,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高校应将就业价值观教育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为毕业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同时面向就业集中的行业开展实习实践,特别是利用优秀校友、先进典型分享职业经历和成功经验,激发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追求,增强他们对多领域各行业不同岗位的认识和认同,增强他们对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信念和实现个人未来职业发展理想的信心。同时,也要强化政策激励,协同推动建立更多的引导支持体系,通过奖学金、学费代偿、升学激励、跟踪培训服务等多项切实的举措落实激励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就业,引导高校毕业生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引导毕业生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现当代建设发展大局。

2.3.2. 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提高毕业生能力素质与市场的适配度

就业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验器。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还存在培养质量有待提高、人才培养的同质化倾向明显、培养方案的设置与社会经济产业需求脱节、培养方式与新技术结合不够紧密等突出问题。高校必须大力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以应对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一方面要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审视传统产业的发展前景,研究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预判未来产业的形态业态,依此来规划布局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及时调整和淘汰与产业发展不匹配的专业,结合优势打造适合未来社会需求的特色学科,“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同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建立深度产教协同机制,加强专业与行业的联系,引入行业的优质人才加入高校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落实好实习实践,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实现精准匹配。要定期调查各学科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与用人单位保持联系,调研现有毕业生能力素质结构与用人单位对各岗位人才需求的差异;要从需求端出发,建立长期稳定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机制,将反馈的有效信息及时吸收进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2.3.3. 加强全过程生涯教育,努力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

在当前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社会治理能力向现代化水平不断迈进、新一轮产业革命呼之欲出的大背景下,市场对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如何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高校必须要重点推进的方向。高校培养人才以专业为依托,首先必须以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为基础来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方案的设计和调整应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加强能够匹配和引领行业发展的课程建设,拓展专业教育与行业发展的融和度,在打牢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要通过公共课程和通识课程的教育,拓宽学生知识视域,培育学生跨专业、可迁移能力、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心理韧性等。面对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推进数智人才培养,增强学生数字思维能力和对数字技术的掌握也变得十分重要。学校应抓紧规划,借助学校多学科资源优势,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基础知识融入和渗透到各专业教育中,提升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数字化能力。通过开设生涯指导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实习实践、加强求职技能培训、开展职业规划比赛等多种形式推动学生尽早明确职业目标,提升毕业生的求职竞争力。面向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寻求海外发展机会。高校应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推荐更多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助推更多毕业生实现全球就业。

3. 结语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和就业特点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和挑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当通过加强思想引领、招生结构调整、培养方式创新、生涯教育拓展等多重发力,共同提升毕业生与国家社会需求的适配度,从而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 习近平: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EB/OL].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10/content_6984060.htm, 2024-10-31.
[2] 教育部门户网站. 199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tnull_841.html, 2000-05-30.
[3] 教育部门户网站. 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005/t20200520_456751.html, 2020-05-20.
[4] 教育部门户网站. 2022届高校毕业生首破千万[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111/t20211122_581508.html, 2021-11-22.
[5] 教育部门户网站. 教育部、人社部部署做好202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2024/2024_zt01/gzbs/202411/t20241115_1163119.html, 2024-11-15.
[6] 邱婕. 灵活就业——数字经济浪潮下的人与社会[M]. 北京: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