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治疗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DOI: 10.12677/tcm.2025.143164, PDF, HTML, XML,   
作者: 张乐凡: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柳天韵: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李钦宗*: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关键词: 颈椎病中医治疗现代医学中西医结合Cervical Spondylos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Modern Medicine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摘要: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尽管该病已被广泛研究,但目前仍缺乏系统性的总结和归纳。本文从传统医学、现代医学及中西医结合三方面,系统阐述近年来颈椎病的临床研究与基础实验研究进展,探讨各类治疗方法的可能作用靶点及更高效的临床治疗策略,以期为未来颈椎病的研究提供新途径、新思路,推动更精准和个体化的防治体系发展。
Abstract: Cervical spondylosis is a common clinical disease with a high incidence rate,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Although the disease has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systematic summarization and induction.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elaborates on the clinical research and basic experimental research progress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in recent years from three aspects: traditional medicine, modern medicin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t explores the possible targets of various treatment methods and more efficient clinical treatment strategies,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approaches and ideas for future research on cervical spondylosi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precise and personalized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systems.
文章引用:张乐凡, 柳天韵, 李钦宗. 中西医治疗颈椎病的研究进展[J]. 中医学, 2025, 14(3): 1084-1091.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5.143164

1. 引言

颈椎病,是以颈部、肩部及上肢疼痛、麻木、肌力减弱、头晕头痛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骨与关节疾病,大多是由颈椎及其相关结构(如椎间盘、神经根、韧带等)引起的机体病理性改变[1]-[3]。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4]。有研究表明,40岁以上的人群中颈椎病的发病率已高达76% [5] [6],这与长期伏案工作、不良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手术。药物治疗以非甾体消炎药、激素类药物、镇痛药等为主,主要目的是缓解疼痛和炎症[7]。物理治疗如牵引、按摩、热敷等[8] [9],虽然能够改善症状,但治疗效果有限,若保守治疗未见效者需手术治疗[10]。但长期使用药物可能导致肝肾损伤及消化系统的副作用,而手术风险较高且恢复周期长,现有治疗虽能短期缓解症状,但长期的治疗效果仍不理想[11],因此,本文将从传统医学、现代医学及中西医结合三方面对颈椎病现有研究进行总结概述,以期寻找较为全面、高效的治疗方法,为颈椎病的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2. 中医治疗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2.1. 中医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深入研究,中医疗法被广泛应用于颈椎病的治疗,其临床疗效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验证。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针灸、推拿、艾灸、拔罐等,针对不同类型的颈椎病,通过调节整体功能、舒筋活络、祛风除湿等手段,达到缓解症状、促进康复的效果。

中药作为传统的治疗手段,在治疗颈椎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缓解炎症、减轻疼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修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吴卫源等[12]研究提出的治疗方案中,对于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CSR)使用加味逐瘀汤;寒湿痹阻型应用乌头汤;气血不足、经络瘀滞型则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研究结果表明,各中药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下降,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显示出中药汤剂在CSR治疗中的辨证施治效果是有效的。张快强[13]根据中医辨证理论治疗五种辨证分型的颈椎病:痰瘀阻络、肝阳上亢、肝肾亏虚、气血虚弱型,分别给予:温胆汤、天麻钩藤饮、六味地黄丸、归脾汤加减,取得93.1%的有效率,证明中药对于颈椎病辨证施治的有效性。周宗波等[14]通过实验结合现代药理学对药物组成的分析得出,与常规西药治疗相比,桂枝葛根汤加减方在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内皮功能方面更为有效。除了内服的方剂之外,中药外用对于颈椎病的症状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张玉琳等[15]采用消痛贴膏结合中医综合护理(根据十二经脉的子午流注规律等)治疗CSR患者,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干预后VAS评分和NDI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该创新疗法能够有效缓解CSR患者的疼痛,改善其颈椎局部的炎症和疼痛症状,同时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睡眠质量。任喜荣等[16]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结合活血化瘀中药(如威灵仙、川乌、白芍、青风藤、鸡血藤等)以及热敷治疗CSR,取得了85.29%的总有效率,且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症状和体征有显著改善。

针灸和推拿是中医治疗颈椎病中常见的疗法,尤其在缓解疼痛、改善肌肉功能和恢复关节活动度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高井亮等[17]通过对比常规疗法与联合疗法(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艾灸治疗)时发现,针对气滞血瘀证神经根型颈椎病,联合疗法在提高治疗总有效率、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针灸治疗能有效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和疼痛评分,提高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刘颍[18]的研究表明,平衡针结合颈夹脊穴治疗CSR患者能够有效降低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现有疼痛程度(PPI)评分,促进神经根的血液循环,消除炎症水肿,修复受损组织,从而提高机体的疼痛耐受阈值,达到显著的镇痛效果。朱嘉民的团队[19]通过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人在施以前列地尔静脉滴注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对C3~C6棘突周围颈夹脊穴进行2~5 Hz连续波电针治疗。治疗结果表明,电针刺激颈夹脊穴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颈性眩晕症状,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潘伟东等[20]对瘀血阻络型椎动脉型颈椎病采用针刺联合推拿治疗,结果表明,针刺和推拿的联合治疗通过抑制炎性介质的产生,调节血管内皮功能,从而改善椎动脉供血和颈椎功能。耿昊等[21]通过对比针灸推拿与联合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发现其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体征,降低血清中LPO、IL-1β水平,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吴发荣[22]发现,通过穴位注复方当归注射液、维生素B12联合针灸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良好,患者疼痛缓解较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杨婵等[23]采用循经灸法(根据疼痛部位在相应经筋的阳性反应点施用悬起灸)治疗CSR患者,结果显示,该治疗显著降低了VAS评分,有助于松解粘连的肌肉筋膜组织,从而减轻椎间盘对神经的压迫,促进颈椎功能的康复。李迩等[24]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采用多极射频电极针刀松解术治疗,结合电疗的温热效应和针刀的松解作用,显著改善了眩晕症状并提高了治疗效果。与此同时,多极射频电极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在改善颈性眩晕、提高总体有效率方面,均显著优于常规温针灸治疗。

近年来,中医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不断深化,充分验证了其在缓解疼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修复及改善生物力学功能方面的临床优势。中药、针灸、推拿、艾灸等多种疗法各具特色,通过辨证施治、内外结合,不仅有效改善症状,还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传统技术与现代医学技术的融合丰富了中医现有的治疗方案,进一步拓展了其临床应用价值,推动了临床疗效的提升。

2.2. 中医治疗颈椎病的实验研究进展

在中医理论中,颈椎病属“项痹”范畴,多因风寒湿邪侵袭、气血瘀滞、肝肾亏虚及痰湿阻络等导致人体经络受阻、筋骨失养,出现颈项僵硬、疼痛、麻木等症状。《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说明本病多由外邪侵袭,继而影响气血运行。治疗上应辨证施治,其方式涵盖了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实验研究从微观层面揭示了这些治疗方法的奥秘与独特优势。

中药治疗颈椎病的机制主要是通过改善血液循环、放松筋骨、祛除风湿,以及抗炎和保护神经来缓解不适。近年来实验人员大多通过建立动物模型来探索中药在颈椎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刘丹等人[25]研究发现,益气活血通络方能够通过调节miR-126a-5p和VEGF的表达,提高慢性脊髓压迫大鼠的机械性刺激阈值及热刺激回缩时间,同时减轻椎间盘纤维环细胞损伤、从而降低细胞凋亡,进而起到改善脊髓型颈椎病的作用。杨博文等[26]运用益肾养髓方降低了慢性脊髓压迫大鼠NF-κB、NLRP3、IL-18和IL-1β的表达,减轻脊髓髓鞘损伤,显著改善了大鼠的运动功能,同时发挥了一定的发挥抗炎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受损神经元、减少炎性物质的释放进而促进慢性脊髓损伤恢复。吴昊[27]发现,通督活血汤能够通过改善血流速度、降低血浆黏度、调节相关生物标志物(如cAMP、NO、PGE2等),并改善脑组织和椎间盘的病理变化同时降低炎症反应,发挥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作用。陈晓波[28]使用大鼠建立了慢性轻度压迫下脊髓的炎性反应模型,发现补肾活血方的干预下能够下调p65 mRNA表达,推测其可能通过调节NF-kappa B通路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脊髓的损伤,从而缓解相关的颈部不适症状。

针灸作为中医一种重要的传统治疗手段,通过刺激特定的经络和腧穴,能够有效地缓解由颈椎病引起的神经根压迫症状和疼痛。无论是在治疗和康复阶段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蒋学余[29]研究发现,电针能够调节神经元中谷氨酸、前列腺素和NO等神经递质的释放,并降低脊髓背角的CGRP受体、AC、VGCC等表达,有效抑制胶质细胞激活和神经炎症介质的合成,从而有效减轻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病理性疼痛。游建宇[30]采用针刀松解及电针对模拟长期低头位的模型兔进行干预,最终发现在针刀在治疗过程中可有效调节软骨终板整合素β1-FAK力学信号通路,并指出这可能是针刀减缓退变、重建颈椎力学平衡进而治疗颈椎病的作用机制之一。Chen等[31]通过人工建立家兔的颈椎病模型,并以可视针刀作为手段进行干预,结果表明针刀能有效提高疼痛阈值、减轻椎间盘退变,并通过调节Bcl-2、Bax、Caspase-3等蛋白的表达,减少髓核细胞凋亡,表明针刀干预对颈椎病有治疗作用。

随着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单一的治疗方法逐渐被联合治疗方案所替代,一些实验研究开始着手探索中药与针灸等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张睿昕等[32]使用羌活胜湿汤联合针灸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大鼠进行治疗,实验结果显示,联合治疗显著调节了LC3和Bax等蛋白表达,在改善机械疼痛、步态异常、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和缓解脊髓病理改变方面效果最佳。他们推测联合治疗可能通过调节脊髓细胞自噬和凋亡途径来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裘兴栋等[33]使用电针联合补阳还五汤对颈椎间盘退变大鼠进行干预,从而分析联合疗法对颈椎软骨终板血管芽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实验发现,电针联合补阳还五汤可能通过调节VEGF、IL-1β等因子,改善软骨终板微环境,延缓颈椎间盘退变进程。

中医治疗颈椎病的研究不断深入,实验研究从微观层面揭示了其作用机制,证实了中药、针灸、针刀等治疗手段在调节生理功能、缓解症状及改善病理状态方面的有效性。同时,联合治疗的探索进一步优化了疗效,展现出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随着中医与现代科学的融合,其治疗策略将更加精准和系统,为颈椎病的防治提供更坚实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3. 西医治疗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3.1. 西医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西医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面。虽然西医治疗方法能够迅速缓解症状并改善患者的功能,但由于其依赖药物或手术治疗,副作用和治疗风险也不容忽视。因此,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集中在探索新型药物、改进手术技术以及多种治疗方法的结合应用。

药物治疗是西医治疗颈椎病的常规方法,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类固醇药物、镇痛药、神经营养因子等。在临床中,NSAIDs可以有效缓解颈椎病引起的炎症和疼痛,尤其适用于急性期的患者。然而,长期使用NSAIDs可能会带来胃肠道不适、肾功能损害等副作用。陈小彪[34]选取普瑞巴林联合塞来昔布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研究发现普瑞巴林与钙通道的α2δ亚单位高度结合,进而调节Ca2+通道的神经递质释放和兴奋性氨基酸的激活。此外,普瑞巴林还可以通过激活γ-氨基丁酸转运体,增加谷氨酸转运体浓度,抑制中枢敏化,从而控制疼痛,缓解CSR患者的睡眠障碍,为临床多模式镇痛方案提供了新的选择。孙允龙等[35]采用X线引导下经颈椎间孔类固醇激素注射(cervical transforaminal epidural steroids injection, CTFESI)方式治疗由神经根性颈椎病所致慢性颈部疼痛,治疗后发现与传统治疗相比, CTFESI术后病人颈部疼痛程度显著缓解,该种疗法是介于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之间的治疗方法, 安全有效且创伤小,能很好地改善一部分病人的症状,从而避免手术。

对于严重的颈椎病患者,尤其是出现脊髓压迫、神经根损伤等症状时,手术治疗往往是必要的。除了常见的手术方法外,一些新兴技术正在逐渐登上舞台。Tian等[36]采用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联合前路椎体切除融合术(ACC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该疗法在保证脊髓充分减压的同时,还能够减少融合节段的数量,保留一定的颈椎活动度,为多节段CSM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Chen等[37]在2024年首次提出了一种前路全内镜单孔双体椎体间减压术(Anterior Full-Endoscopic Single-Port Double Transcorporeal Spinal Cord Decompression),用于治疗非连续双节段CSM,经术后评估发现,患者的mJOA评分和NDI评分均显著改善。较传统开放手术,该术式创伤更小、恢复更快、手术风险更低,同时可有效缓解脊髓压迫,提高神经功能恢复效果。Kong的团队[38]通过回顾分析经皮等离子盘减压术(PPDD)与脉冲射频(PRF)两种技术对于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症状的疗效后发现,PPDD疗法可以通过等离子能量降低椎间盘内压,减轻神经根压迫,从而缓解疼痛,虽在短期内起效较为缓慢,但长期疗效显著,创伤相对较小,并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颈部功能。

西医在颈椎病治疗中以药物、物理治疗和手术为主要手段,在缓解症状和改善功能方面仍有显著优势。然而,药物的不良反应、手术的创伤及术后恢复问题仍是临床关注的重点。为优化治疗效果,新型药物的开发、微创技术的改进以及探索多模式治疗策略是当务之急。提升治疗的精准性和安全性,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且个体化的干预方案是临床医生未来的努力方向。

3.2. 西医治疗颈椎病的实验研究进展

西医治疗颈椎病的方法多种多样,药物治疗是西医治疗颈椎病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激素类药物、镇痛药物、神经营养因子等。除了这些常见的临床药物之外,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一些特定的药物在颈椎病的治疗过程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在缓解症状、改善功能和修复损伤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Kanbara等[39]研究发现,口服唑尼沙胺可以增加脊髓型颈椎病大鼠脊髓中抗氧化蛋白的表达,并且提高谷胱甘肽水平,此外,实验后大鼠相关症状得到缓解,这可能是药物通过抗氧化应激机制减缓神经元丧失和髓鞘脱失,从而显著改善CSM大鼠的运动功能,同时保护脊髓运动神经元,维持了锥体束髓鞘完整性。Karadimas的团队[40]为脊髓型颈椎病的大鼠模型进行了手术减压后给予利鲁唑,术后观察发现手术减压后大鼠脊髓血流量增加,但部分大鼠出现了术后暂时性神经功能下降,类似于部分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提示减压术后可能发生了缺血一再灌注损伤,但是使用利鲁唑治疗后能够显著减轻脊髓中的氧化DNA损伤并且改善术后功能。Shen等[41]通过动物实验探究了miR-204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疼痛中的作用,研究发现,脊髓压迫大鼠模型中,miR-204上调与GDNF下调相关,miR-204沉默或GDNF上调能有效减轻疼痛、提高运动功能,并减少炎症反应,这进一步说明,miR-204通过调节GDNF可能成为治疗CSR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潜在靶点。

这些新的研究发现,西医在治疗颈椎病方面不仅局限于常规抗炎镇痛药物的应用,一些新型药物和特殊靶点的研究也为优化治疗提供了可靠的方向。尽管如此,针对术后并发症和病理生理机制还缺乏深入探索,在未来还需要更多的实验去验证。

4.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并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和反响。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借鉴了现代医学的解剖、生理、影像学及手术治疗手段,还融入了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等原则,模式多样,优势鲜明。丁晓燕等[42]通过对120例交感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比较桃红四物汤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单纯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和单纯桃红四物汤的疗效。结果显示,联合疗法不仅能快速缓解交感神经症状,改善椎动脉供血,还能增强整体疗效,在改善交感神经症状、提高总有效率及优化椎动脉血流方面均优于单一疗法,有效减少了病情复发的风险。高叙军等[43]发现,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使用蠲痹汤加减联合神经根封闭的疗法要优于单纯使用神经根封闭。联合治疗不仅提高了总有效率,还在缓解疼痛、改善焦虑抑郁状态、提升颈椎功能等方面优于单一治疗。杨锐鹏[44]研究发现,盐酸氟桂利嗪联合针刺与推拿的中西医结合疗法不仅能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缓解头晕头痛等症状,还能提高安全性,减少不良反应。Ding等[45]人验证了中医热敷联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研究共纳入100例患者,对照组接受单纯牵引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热敷。结果显示,实验组在缓解疼痛(VAS评分)、改善颈椎功能(NDI评分)、加快症状缓解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研究认为,中医热敷可改善微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消炎镇痛,与牵引疗法形成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并且安全性较高,适用于临床推广。

5. 讨论

本文综述了中西医治疗颈椎病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进展,通过对比两者在机制与疗效上的特色,我们可以发现,中医治疗依托中药、针灸、推拿等手段,具有调节炎症、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修复的作用,长期疗效较优。然而西医治疗则主要依赖药物和手术,虽能迅速缓解症状,但仍然存在副作用和术后恢复问题。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展现出更优的临床疗效,在结合中医整体调节与西医精准干预的优势下,进一步优化了颈椎病的治疗策略,为临床提供更多的方案选择。然而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仍需要更多高质量研究去验证。在未来,个体化、精细化、结合化的治疗方案将会是方向,我们需要加强对于治疗机制的深入研究来优化颈椎病的综合防治体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Chen, G.L., Feng, T.T., Xu, S.T., et al. (2018)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Percutaneous Coblation Nucleoplasty for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China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 31, 729-734.
[2] 张润东, 刘宜杭, 杨珊茹, 等.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究独活寄生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J]. 中医临床研究, 2024, 16(29): 17-22.
[3] 王斐. 颈部肌群抗阻运动护理对射频消融术治疗颈椎病患者术后疼痛程度, 颈椎功能的影响[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4, 35(10): 1252-1254.
[4] Rajala, U., Keinänen-Kiukaanniemi, S., Uusimäki, A. and Kivelä, S. (1995) Musculoskeletal Pains and Depression in a Middle-Aged Finnish Population. Pain, 61, 451-457.
https://doi.org/10.1016/0304-3959(94)00206-t
[5] 圣磊, 朱龙飞. 颈椎病年轻化趋势的调查及X线表现[J]. 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3): 60-61.
[6] 王冰段, 张友常, 王启明, 黄兆民, 樊振勇, 卓尚丕. 颈椎病患病特征的流行病学研究[J].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4): 472-474.
[7] 高庆兰. 中药热奄包护理技术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疼痛程度的影响[J]. 生命科学仪器, 2024, 22(2): 218-220.
[8] 吕慧, 张锦明.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现状与进展[J]. 医学综述, 2017, 23(12): 2390-2394+2399.
[9] Mengi, A. and Bulut, G.T. (2024) The Effect of Combining Physiotherapy with Dry Needling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ournal of Back and Musculoskeletal Rehabilitation, 37, 1213-1221.
https://doi.org/10.3233/bmr-230287
[10] 孙宇, 李贵存. 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 解放军医学杂志, 1994(2): 156-158.
[11] 徐盛明, 张涛, 袁文. 多节段颈椎病手术治疗方法进展[J]. 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 2004, 25(6): 337-338.
[12] 吴卫源, 梅汉尧, 林俊桂. 中药汤剂辨证施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发作的疗效研究[J]. 中医临床研究, 2020, 12(14): 109-111.
[13] 张快强, 刘继华. 辨证施治眩晕型颈椎病110例[J]. 陕西中医, 2006(5): 517-518.
[14] 周宗波, 陆志夫, 朱华亮. 桂枝葛根汤加减对颈椎病患者血流动力学、血管内皮功能及疗效的影响分析[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6, 34(11): 2662-2664.
[15] 张玉琳, 牛聪慧. 夜消痛贴膏联合中医综合护理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观察[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2, 36(7): 86-88.
[16] 任喜荣, 王华. 活血化瘀中药热敷配合穴位按摩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 陕西中医, 2016, 37(5): 551-553.
[17] 高井亮, 张晨静, 李欣. 针灸治疗气滞血瘀证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J]. 大医生, 2024, 9(24): 22-24.
[18] 刘颍. 平衡针结合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观察[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8, 18(8): 25-27.
[19] 朱嘉民, 孙忠人, 崔杨, 等. 电针颈夹脊穴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 39(7): 1549-1554.
[20] 潘伟东, 陈志标, 罗卫平, 等. 针刺联合推拿治疗瘀血阻络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38(9): 1886-1893.
[21] 耿昊, 时素华, 杨清华, 等. 针灸推拿配合中药方剂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近期预后及生存质量应用效果[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20(6): 101-103.
[22] 吴发荣. 穴位注射联合针灸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J]. 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3): 105-107+110.
[23] 杨婵, 田丰玮, 周熙, 等. 循经灸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 2020, 29(2): 297-300.
[24] 李迩, 吴俊敏, 田育宏, 等. 多极射频电极针刀松解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 颈腰痛杂志, 2022, 43(5): 763-765.
[25] 刘丹, 唐占英, 李攀, 等. 益气活血通络方对脊髓型颈椎病模型大鼠miR-126a-5p及VEGF信号通路的影响[J]. 天津医药, 2024, 52(3): 273-277.
[26] 杨博文, 朱立国, 陈忻, 等. 益肾养髓方对脊髓型颈椎病大鼠脊髓炎症的影响[J]. 时珍国医国药, 2023, 34(5): 1056-1059.
[27] 吴昊. 通督活血汤干预椎动脉型颈椎病模型兔实验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呼和浩特: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6.
[28] 陈晓波. 临床观察无髓性损伤的慢性颈脊髓压迫及补肾活血方对其大鼠模型的干预机制探讨[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
[29] 蒋学余. 电针颈夹脊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中枢神经元-胶质细胞-趋化因子镇痛机制的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1.
[30] 游建宇. 针刀干预对颈椎病模型兔软骨终板整合素β1-黏着斑激酶力学信号通路的影响[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
[31] Chen, B., Liu, H., Zhang, L.Z., et al. (2022) Visual Acupotomy Intervention Mitigates Pain Reaction by Improving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and Inhibiting Apoptosis of Nucleus Pulposus Cells in Rabbi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Acupuncture Research, 47, 1005-1011.
[32] 张睿昕, 郭喜钦, 王勤俭, 等. 羌活胜湿汤联合针灸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大鼠LC3/Bax表达、镇痛及颈椎生理曲度变化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5, 45(1): 128-132.
[33] 裘兴栋, 吕存贤, 刘利娜, 等. 电针联合补阳还五汤对颈椎间盘退变大鼠颈椎软骨终板血管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分析[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2, 40(10): 186-189.
[34] 陈小彪. 普瑞巴林联合塞来昔布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 海峡药学, 2021, 33(8): 140-141.
[35] 孙允龙, 徐勇, 刘其桃, 等. 经颈椎间孔类固醇激素注射治疗神经根性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 骨科, 2019, 10(3): 188-192.
[36] Tian, X., Rudd, S., Yang, D., Ding, W. and Yang, S. (2023) Anterior Cervical Hybrid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Surgery to Treat 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Journal of Visualized Experiments.
https://doi.org/10.3791/65034
[37] Chen, G., Xin, Z., Kong, W., Wu, F., Li, X., Qiao, Y., et al. (2024) Anterior Full‐Endoscopic Single‐Port Double Transcorporeal Spinal Cord Decompression for Noncontinuous Two‐Segment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A Technical Note. Orthopaedic Surgery, 16, 754-765.
https://doi.org/10.1111/os.13988
[38] Kong, S., Qian, X., Cai, J., Wang, J. and Wang, K. (2024) Percutaneous Plasma Disc Decompression through a Lower Surgical Approach for the Treatment of Cervicogenic Headache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iomedical Reports, 21, Article No. 152.
https://doi.org/10.3892/br.2024.1840
[39] Kanbara, S., Ohkawara, B., Nakashima, H., Ohta, K., Koshimizu, H., Inoue, T., et al. (2020) Zonisamide Ameliorates Progression of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in a Rat Model. Scientific Reports, 10, Article No. 13138.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0-70068-0
[40] Karadimas, S.K., Laliberte, A.M., Tetreault, L., Chung, Y.S., Arnold, P., Foltz, W.D., et al. (2015) Riluzole Blocks Perioperative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and Enhances Postdecompression Outcomes in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7, 316ra194.
https://doi.org/10.1126/scitranslmed.aac6524
[41] Shen, W., Li, C., Zhou, Z., Zhai, N. and Pan, L. (2019) Microrna-204 Silencing Relieves Pain of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by Targeting GDNF. Gene Therapy, 27, 254-265.
https://doi.org/10.1038/s41434-019-0114-3
[42] 丁晓燕, 戚倩云, 刘薛峰, 等. 桃红四物汤结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 老年医学与保健, 2019, 25(2): 234-238.
[43] 高叙军, 曾欢高, 占欢腾, 等. 蠲痹汤加减结合神经根封闭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 21(17): 142-144.
[44] 杨锐鹏. 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J]. 光明中医, 2018, 33(24): 3709-3711.
[45] Ding, X., Wu, J., Shen, Q., Xu, J. and Mo, W. (2021) Clinical Control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t Compress Combined with Tra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Medicine, 100, e23880.
https://doi.org/10.1097/md.0000000000023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