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Treatment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Sequela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ternal Treatment Methods
摘要: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是妇科临床常见的上生殖道的感染性疾病,以盆腔痛反复发作为主要症状,伴有带下增多、性交痛、腰骶酸痛、月经不调、盆腔炎性肿块等,病情反复发作,患者易产生抑郁或焦虑等负性情绪和睡眠障碍,甚至诱发盆腔粘连、异位妊娠和不孕等,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简单、便捷、高效、价廉、毒副作用小的中医外治法,如灌肠、针灸、中药外敷、穴位注射、穴位按摩,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留有独特优势。现将近年来中医外治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Abstract: The sequela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is a common infectious diseases of the upper reproductive tract in gynecological clinic, with recurrent pelvic pain as the main symptom, accompanied by increased vaginal discharge, painful intercourse, lumbosacral pain, irregular menstruation, pelvic inflammatory mass, etc., the condition repeatedly attacks, and patients are prone to produce negative emotions and sleep disorders such as depression or anxiety, and even induce pelvic adhesion, ectopic pregnancy and infertility, which serious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life of women. Simple, convenient, efficient, inexpensive, and less toxic side effects of external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uch as enema,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external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oint injection, and point massage, have unique advantages for the sequelae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treatment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sequela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ternal treatment methods in recent years.
文章引用:董沁沁. 中医外治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研究进展[J]. 中医学, 2025, 14(3): 1092-1100.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5.143165

1. 引言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是妇科临床常见的上生殖道的感染性疾病,以盆腔痛反复发作为主要症状,伴有带下增多、性交痛、腰骶酸痛、月经不调、盆腔炎性肿块等,病情反复发作,患者易产生抑郁或焦虑等负性情绪和睡眠障碍,甚至诱发盆腔粘连、异位妊娠和不孕等,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1] [2]。现代医学现代医学认为该病发病原因可能与性行为活跃、生殖系统创伤性操作、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有关[3] [4]。西医多采用抗生素治疗,但由于该病病程长,后期往往表现为无菌性炎症,同时长期单纯消炎杀菌治疗易产生耐药性,出现慢性盆腔痛症状缓解不明显、复发率高等问题[5]-[7]。中医则以内服及外治为主,尤其是中医外治法被临床广泛应用,因其不仅能够将药物直达病所、提高局部组织的免疫功能、促进局部炎症更好吸收,也能减轻耐药性及药物对肝肾功能的损伤[8],现本文就中医外治法在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2. 中医外治法

2.1. 中药保留灌肠

中药灌肠疗法具有清热解毒、消癥散结等作用,治疗妇科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不孕症、预防妇科术后盆腔粘连等疗效确切[9] [10]。严春玉等[11]发现中药保留灌肠联合头孢替安及奥硝唑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较单一使用抗生素效果较好。高艳华[12]选取中国期刊网数据库的60篇文献中共计5000例患者进行综合分析,发现中药灌肠治疗方式应用在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治疗中疗效显著。胡春芳等[13]发现清热调血汤加减内服联合五味消毒饮加减灌肠的综合疗法干预SPID湿热瘀滞证患者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周宜洁等[14]发现舒盆汤口服联合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较西医治疗疗效确切。袁方等[15]发现二联疗法(中药汤剂联合中药灌肠)在总疗效及主证方面疗效明确,均优于中药汤剂口服。刘金凤等[16]做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得出结论中药保留灌肠外治法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有效方法。王静等[17]发现丹芍汤灌肠配合坤复康胶囊口服可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的疗效。马轶红等[18]发现自拟盆腔炎汤中药灌肠外用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效果明确,且优于盆腔炎栓外用。王秀宝等[19]通过盆炎灌肠方治疗盆腔炎性疾病,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发现盆炎灌肠方保留灌肠的效果明显优于西药内服组和单纯口服中药组。赵丽霞等[20]选取67例盆腔炎住院患者,采用盆腔炎汤灌肠治疗与常规西药组进行比较,发现灌肠治疗盆腔炎明显优于西药组。余世强等[21]将80例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口服、灌肠联合治疗组及单纯西药口服组,发现联合治疗组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杨婷等[22]通过观察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31例中药灌肠治疗前后C3、C4表达分析,发现可以改善患者下腹坠胀疼痛、腰骶部酸痛等临床症状和子宫、双附件压痛等盆腔体征。金燕娜[23]发现慢性盆腔炎患者在口服抗生素基础上加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后,可提高临床总有效率,降低炎症反应因子水平。张彩虹[24]、朱娇芳等[25]用红藤汤保留灌肠治疗本病,发现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王海娜等[26]发现中药保留灌肠配合抗生素的使用比单纯使用抗生素具有疗效高、疗程短、复发率低的优点。梁智东等[27]用五草汤加大蒜浸灌肠,发现五草汤加10%大蒜浸液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疗效肯定,能明显改善中医症状,优于抗生素。王杰等[28]发现完带汤加三虫散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改善症状明显。陈绍菲等[29]发现慢盆康灌肠液用于治疗湿热瘀毒蕴结证慢性盆腔炎,其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安慰剂。刘贝贝等[30]通过中医清利活化法的两种给药途径治疗湿热瘀阻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发现与熏蒸组相比灌肠组在改善SPID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降低复发率方面,其近远期疗效更加显著。欧阳霞等[31]发现结肠透析合盆炎清瘀汤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疗效显著。赵茜婷等[32]发现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病人,经理冲汤加减保留灌肠治疗后能得到良好的临床疗效。

2.2. 针灸治疗

《黄帝内经》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所病则可“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有研究表明温针灸[33]-[46],体针[47]-[49],灸法(艾条灸、药艾灸、热敏灸、隔药饼灸、隔附子饼灸) [50]-[60],电针配合艾灸(艾条灸) [61] [62],腹针配合灸法(艾条灸、热敏灸) [63] [64]、温针灸配合隔盐灸[65]治疗盆腔炎性后遗症的效果显著。马玲等[66]通过研究针药结合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模型大鼠IL-4及IL-10表达的影响,得出结论:在SPID的治疗上,针药结合疗效优于其它单一方法治疗组,可减少炎细胞浸润,并减轻组织粘连,促进组织修复;能够下调模型大鼠SPID血液中的IL-4及IL-10浓度,缓解盆腔炎症,改善盆腔粘连。贡欣等[67]通过做针药并用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研究,得出研究结论:针灸 + 盆炎清组的治疗疗效明显高于单一盆炎清组,增加针灸治疗可明显增强盆腔炎的疗效。刘晓彤等[68]通过做针刺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疗效观察,发现针刺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疗效显著。张洁怡等[69]总结运用气机升降针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经验,发现该针法临床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收效满意。

2.3. 中药热敷法

中药热敷是运用中药归经原则,可透入皮肤产生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功效。同时结合腹部穴位、肝脉走行使药物归经作用加强,治疗盆腔疾病效果更加突出[70],常用的中药热敷方法有中药热奄包和中药封包。陈妍等[71]通过中药热奄包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发现气滞血瘀型SPID患者应用中药热奄包可显著提升临床疗效,减轻临床症状及盆腔疼痛程度。罗桂珍等[72]通过观察中医封包综合治疗仪干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51例,发现中医封包综合治疗仪干预SPID较单纯西医治疗更具有优势,能提高疗效,减少复发。郤书颖等[73]中药外敷联合丹黄祛瘀胶囊口服治疗气虚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研究,发现中药外敷联合丹黄祛瘀胶囊口服治疗气虚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较单一口服丹黄祛瘀胶囊,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张亚琴、刘桂香等[74] [75]通过观察盆腔炎性后遗症患者中药内外合治疗盆腔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发现中药内外敷治疗较单一的内服治疗盆腔炎后遗症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2.4.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时针头对穴位的良性刺激及药物的直接局部活血消炎作用,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的营养状态,提高新陈代谢能力,以利于炎症的吸收和消退[76]。胡文慧等[77]通过做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发现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较单一灌肠治疗效果显著。张毅、陈利芳等[78] [79]发现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能有效改善盆腔局部微循环及降低体内炎症反应,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有关。

2.5. 中药塌渍及薰洗治疗

中药溻渍及薰洗在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过程中能够有效促进药物吸收,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不良反应发生[80]。白琳琳等[81]通过消炎方联合塌渍疗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湿凝滞证)的临床研究发现消炎方联合塌渍疗法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独使用消炎方。李娟等[82]将120例CPID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口服甲硝唑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血府逐瘀汤,同时给予中药熏蒸治疗,发现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联合中药熏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显著。

2.6. 离子导入法

中药离子导入主要是通过直流电将药物离子导入局部病灶深处,通过皮肤的渗透作用,使药物更好的吸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使炎症更好地吸收和消退。周佳佳等[83]通过查阅近十年的相关文献,认为中药离子导入法有方便、经济、安全、有效等优势。王雅楠等[84]通过中药灌肠-离子导入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发现自拟盆炎灌肠方灌肠–离子导入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及局部体征。诸葛军、倪勇艳、胡艳玲[85]-[87]等人通过中药离子导入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都证实其临床疗效显著。

2.7. 穴位贴敷治疗

穴位贴敷是一种中医外治法,通过所选药物直接对穴位产生刺激作用,使得药物在局部到达较高浓度,直接作用于病灶。熊苏力等[88]通过对盆炎贴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观察,发现盆炎贴用于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刘洁等[89]通过对少腹逐瘀汤联合脐疗治疗寒湿瘀滞型SPID的临床观察,发现少腹逐瘀汤联合脐疗治疗寒湿瘀滞型SPID较单一少腹逐瘀汤具有显著的疗效。孙书青等[90]通过观察当归芍药散穴位敷贴对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血液流变学和炎性因子的影响,发现归芍药散穴位敷贴通过药物与穴位共同作用治疗湿热瘀结型SPID患者,可提高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和炎性因子。金香莲等[91]通过做穴位贴敷配合中药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发现中药汤剂口服及穴位贴敷疗法联合疗法能更好的改善盆腔血流动力学,改善IL-8在血清中的表达。

2.8. 耳穴压丸法

耳穴压丸是将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贴敷在相应耳穴部位进行刺激从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92]。帅思议等[93]采用益气消瘀汤联合耳穴压丸治疗CPID的研究结果显示,耳穴贴压联合中药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TNF-α、IL-6含量,增加血清IL-2含量,从而起到抗菌、减轻炎症的作用。李玉文等[36]运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联合低频治疗治疗CPID,能有效镇痛,显著提高疗效,同时减轻不良反应。

2.9. 其他治疗

2.9.1. 定向透药治疗

赵萍等[94]通过观察中药口服联合定向透药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后遗症患者的疗效,发现运用中药口服联合定向透药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后遗症患者较单一口服中药效果更好,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在停药后疾病复发率较低。

2.9.2. 穴位按摩

张丽等[95]通过观察清热除湿祛瘀汤联合穴位按摩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47例,发现清热除湿祛瘀汤联合穴位按摩可提高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的疗效,进一步减轻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疼痛程度,降低炎症反应和改善血液流变学。

2.9.3. 刮痧疗法

毛静等[96]通过做虎符铜砭刮痧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发现虎符铜砭刮痧联合盆腔穴位注射及磁热疗法治疗湿热瘀结型SPID临床疗效显著,可显著降低中医证候评分、局部体征评分、积液或包块体积。

2.9.4. 五禽戏治疗

裴婉婷等[97]通过中药联合五禽戏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发现中药联合五禽戏疗法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口服中药。

3. 中药外治法联合物理治疗

吴佩佩等[98]研究中医外治法联合深部热疗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症状改善及炎性因子水平影响,发现中医外治法联合深部热疗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疗效较好,且能有效缓解患者炎症反应,可在临床推广应用。李晓平等[99]通过做红藤化瘀汤灌肠配合频谱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观察,发现中药红藤化瘀汤灌肠结合频谱仪理疗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显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在行中药灌肠结合频谱仪理疗时,同时口服抗生素疗效无明显提高。宫琳琳等[100]通过做理冲汤加减保留灌肠配合塌渍及TDP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发现理冲汤加减保留灌肠配合塌渍及TDP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是有效的方法。

4. 综合治疗

朱小贞等[101]通过对温宫消癥方穴位贴敷、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凝血瘀型)疗效观察,发现温宫消癥方穴位贴敷、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凝血瘀型)有确切效果,利于减轻痛感,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睡眠质量。李婷等[102]通过采用中药口服、灌肠、针灸、离子导入、微波等综合治疗的方法治疗30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发现治疗后患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刘亚虹等[103]通过中药多途径治疗慢性盆腔炎,与对照组采用清热调血汤辨证加减以及康妇炎胶囊单纯内服治疗比较,在症状、体征积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多途径治疗能明显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陈山等[104]通过做温针灸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发现温针灸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比单一的中药保留灌肠更能改善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并且使用安全。

5. 结语

本文总结了中医外治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PID)的近期研究进展,涵盖了中药保留灌肠、针灸、中药热敷、穴位注射、中药塌渍及薰洗、离子导入、穴位贴敷、耳穴压丸、定向透药、穴位按摩、刮痧疗法、磁热疗法、五禽戏以及综合治疗等多种方法。文章指出中医外治法具有简单、便捷、高效、价廉、毒副作用小的优势,并在中医辨证论治指导下,结合患者临床症状选择适宜方法。SPID是临床常见问题,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具有实际意义。文章关注中医药治疗SPID,契合当前中医药发展的趋势。较为全面地总结了近年来中医外治法治疗SPID的研究进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Stewart, L.M., Stewart, C.J.R., Spilsbury, K., Cohen, P.A. and Jordan, S. (2020) Association between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Infertility, Ectopic Pregnanc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Ovarian Serous Borderline Tumor, Mucinous Borderline Tumor and Low-Grade Serous Carcinoma. Gynecologic Oncology, 156, 611-615.
https://doi.org/10.1016/j.ygyno.2020.01.027
[2] Scheidell, J.D., Thorpe, L.E., Adimora, A.A., Caniglia, E.C., Lejuez, C.W., Troxel, A.B., et al. (2020) Perceived Stress,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 and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Examination of Differences in Associations among Black and White Women.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47, 617-624.
https://doi.org/10.1097/olq.0000000000001232
[3] Trent, M., Bass, D., Ness, R.B. and Haggerty, C. (2011) Recurrent PID, Subsequent STI,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Outcomes: Findings from the PID Evaluation and Clinical Health (PEACH) Study.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38, 879-881.
https://doi.org/10.1097/olq.0b013e31821f918c
[4] 张锁, 贾瑞林, 陈晶. 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模型大鼠JNK/p38信号通路表达影响[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2, 37(6): 3584-3589.
[5] 郭洁, 李海霞, 李小云. 康妇炎胶囊联合抗生素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疗效与安全性[J]. 包头医学, 2022, 46(1): 23-25.
[6] Wolff, M., Balamuth, F., Sampayo, E. and Mollen, C. (2016) Improving Adolescent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Follow-Up from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with Text Messages. 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 67, 602-609.e3.
https://doi.org/10.1016/j.annemergmed.2015.10.022
[7] 王小云, 许英. 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特色与临证体会[J]. 辽宁中医杂志, 2010, 37(8): 1454-1456.
[8] 景锐霞, 刘春丽. 中医外治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研究进展[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6, 28(8): 1195-1197.
[9] 冼妮. 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研究进展[J].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0, 7(21): 6-7.
[10] 王晨亦, 魏绍斌. 中药灌肠疗法在妇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J]. 江西中医药, 2019, 50(9): 75-77.
[11] 严春玉. 中西药合用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效果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0, 36(12): 1559-1561.
[12] 崔淑娟, 郭艳蒲, 高艳华. 卵巢囊肿术后卵巢早衰的临床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10): 1836-1837.
[13] 胡春芳, 简皓, 陈姣洁, 等. 清热调血汤内服联合五味消毒饮灌肠治疗湿热瘀滞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观察[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0, 26(20): 111-116.
[14] 周宜洁, 王迪华, 冯玉蓉, 等. 自拟舒盆汤口服联合保留灌肠治疗不孕症患者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观察[J]. 四川中医, 2019, 37(11): 163-165.
[15] 袁方. 二联疗法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观察[D]: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9.
[16] 刘金凤.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 16(14): 112-114.
[17] 王静. 丹芍汤灌肠配合坤复康胶囊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观察[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7.
[18] 马轶红. 自拟盆腔炎汤中药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的临床观察[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6.
[19] 王秀宝, 张季青, 陈月玲, 等. 盆炎灌肠方对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探讨[J]. 世界中医药, 2014, 9(2): 188-192.
[20] 赵丽霞, 马淑田, 张翠琴, 等. 盆腔炎汤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疗效观察[J]. 河北中医, 2012, 34(6): 835-836.
[21] 余世强, 陈辉, 王婵丽. 补肾调周法联合中药灌肠对炎性慢性盆腔痛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5, 27(7): 979-981.
[22] 杨婷.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31例中药灌肠治疗前后C3、C4表达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5.
[23] 高清文.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J]. 河南医学研究, 2020, 29(2): 323-324.
[24] 张彩虹, 杜艳. 中药灌肠治疗盆腔炎48例[J]. 现代中医药, 2009, 29(5): 19.
[25] 朱娇芳, 赵燕宁, 陈琰. 红藤灌肠液治疗慢性盆腔炎50例疗效观察[J]. 湖南中医杂志, 2014, 30(2): 54-55.
[26] 王海娜, 胡超峰, 蒋优芬.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12): 2492-2493.
[27] 梁智东, 冯惠珍, 苏大年, 等. 五草汤加大蒜浸液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115例[J]. 中医杂志, 2014, 55(5): 432-433.
[28] 王杰. 完带汤加三虫散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2.
[29] 陈绍菲. 慢盆康灌肠液治疗慢性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湿热瘀毒蕴结证)的临床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
[30] 刘贝贝. 中医清利活化法的两种给药途径治疗湿热瘀阻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31] 欧阳霞, 李莉. 结肠透析合盆炎清瘀汤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观察[J]. 广西中医药, 2012, 35(3): 16-18.
[32] 赵茜婷. 理冲汤加减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0.
[33] 周杨, 苏凤华, 杜春迎, 等. 温针灸与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J]. 中国妇幼保健, 2016, 31(22): 4730-4731.
[34] 王丹萍. 温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
[35] 秦烨. 温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50例临床观察[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 25(6): 129+131.
[36] 徐拥军. 温针灸联合中药治疗女性慢性盆腔炎的效果研究[J]. 中华全科医学, 2015, 13(12): 2038-2039.
[37] 卢金荣, 王威岩. 温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5, 22(6): 697-698.
[38] 张素荣. 温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23): 63.
[39] 吴群, 梁凤霞, 徐芬. 温针灸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J]. 湖北中医杂志, 2014, 36(9): 49-50.
[40] 唐梦. 温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41] 沙黑拉∙江哈孜. 温针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35例[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 11(14): 46-47.
[42] 杨玉兰. 温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43] 甄洪亮, 王瑛, 刘贤菊. 温针灸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J]. 中国针灸, 2008(10): 736-738.
[44] 赵煜, 刘军, 赖玉琴, 等. 温针灸结合清热除湿化瘀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J]. 西南国防医药, 2006(1): 55-56.
[45] 岑克强. 温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165例临床观察[J]. 吉林中医药, 1999(1): 35-36.
[46] 王丽娜, 王昕. 温针灸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慢性盆腔痛[J]. 吉林中医药, 2020, 40(10): 1380-1382.
[47] 苏晨. 前后配穴法针刺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中医学院, 2013.
[48] 严红, 黄小惠. 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30例疗效观察[J]. 新中医, 2008(7): 69-70.
[49] 战军林, 祝国歆. 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87例临床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 2015, 23(7): 9-10.
[50] 张媛媛. 改良施灸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效果观察[J]. 天津护理, 2017, 25(5): 449-450.
[51] 王芸. 药艾灸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4.
[52] 刘凤梅. 药艾灸方法治疗湿热淤结型慢性盆腔炎体会[J]. 中国农村卫生, 2014(15): 89.
[53] 安英. 隔药灸脐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临床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29): 44.
[54] 陈玉飞, 汪慧敏, 杨婷, 等. 隔药饼灸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 2013, 32(10): 833-836.
[55] 张哲峰, 杨贤海, 柴进华, 等. 应用经期热敏灸的方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分析[J]. 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2, 10(7): 84-85.
[56] 杨燕妮, 杨贤海, 陈小玲, 等. 经期热敏灸治护慢性盆腔炎寒凝胞宫证临床观察[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2, 24(10): 954-955.
[57] 董淑云. 艾灸治疗慢性盆腔炎57例[J]. 中医临床研究, 2012, 4(4): 45.
[58] 汪小春, 胡小荣, 封俊光. 腧穴热敏化艾灸治疗慢性盆腔炎30例[J]. 河南中医, 2008(10): 70-71.
[59] 尚校琪. 药灸法治疗慢性盆腔炎[J]. 中国针灸, 2001(5): 18.
[60] 白琳琳. 隔药灸脐法对SPID慢性盆腔痛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5.
[61] 郝霞, 牛明明, 郑伟, 等. 张氏腹三针与传统针刺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6, 34(8): 2016-2018.
[62] 杜艳, 韦日铺, 廖庆辉. 电针结合艾灸治疗寒湿凝滞型盆腔炎32例[J]. 中医外治杂志, 2012, 21(4): 37.
[63] 连清清, 汤永龙, 阙彬福. 腹针配合艾灸治疗慢性盆腔炎50例[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6, 32(9): 908-909.
[64] 张洪艳, 屈莉红. 腹针配合神阙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 2012, 31(5): 326-327.
[65] 王晓燕, 念金波, 王婷. 温针配合隔盐灸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J]. 上海针灸杂志, 2013, 32(1): 50.
[66] 马玲. 针药结合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模型大鼠IL-4及IL-10表达的影响[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7.
[67] 贡欣. 针药并用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68] 刘晓彤. 针刺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
[69] 张洁怡, 李颖, 陈秀华, 等. 气机升降针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临床应用[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 36(8): 4708-4710.
[70] 张天会. 盆腔炎方外敷配合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Z]. 重庆: 重庆市綦江区中医院, 2017-05-11.
[71] 陈妍, 王旺. 中药热奄包及心理干预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及对生活质量影响[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2, 30(9): 2054-2059.
[72] 罗桂珍, 刘百祥, 厉碧荣, 等. 中医封包综合治疗仪干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51例[J]. 湖南中医杂志, 2018, 34(2): 102-103.
[73] 郤书颖. 中药外敷联合丹黄祛瘀胶囊口服治疗气虚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研究[J]. 河南中医, 2022, 42(10): 1582-1586.
[74] 刘桂香, 熊娟, 俞瑞琥.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合并盆腔积液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药事, 2018, 32(2): 283-286.
[75] 张亚琴. 中药内外合治盆腔炎后遗症临床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6, 32(4): 311-312.
[76] 姜守信. 穴位注射治疗女性慢性盆腔炎86例[J]. 针灸临床杂志, 2010, 26(5): 20-21.
[77] 胡文慧, 胡小荣. 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J]. 广西中医药, 2014, 37(5): 38-39.
[78] 张毅, 陈鹏. 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对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浆炎症因子的影响[J]. 福建中医药, 2011, 42(4): 13-14.
[79] 陈利芳, 蔡雪芬, 王樟连. 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对慢性盆腔炎大鼠SIgA及细胞因子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11): 2321-2324.
[80] 王影. 中药溻渍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16.
[81] 李丽莎. 消炎方联合塌渍疗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湿凝滞证)的临床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82] 李娟, 张小妹. 活血化瘀及行气止痛联合中药熏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J]. 当代医学, 2020, 26(33): 125-126.
[83] 周佳佳, 鲁平, 于俊杰, 等. 中药离子导入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应用进展[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 16(10): 153-156.
[84] 王雅楠, 宋殿荣. 中药灌肠-离子导入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J]. 天津中医药, 2015, 32(4): 208-211.
[85] 诸葛军, 程姬, 赵佳瑜. 中药离子导入合西药治疗盆腔炎后遗症26例[J]. 浙江中医杂志, 2015, 50(6): 446.
[86] 倪勇艳, 万贵平, 荀爱华, 等. 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应用中药离子导入疗效观察[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17(10): 138-141.
[87] 胡艳玲, 张洁, 曹晓娟, 等. 中药离子导入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效果观察[J].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15, 2(5): 67-68.
[88] 熊苏力, 张一沛, 方家. 盆炎贴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 20(18): 85-87.
[89] 刘洁. 少腹逐瘀汤联合脐疗治疗寒湿瘀滞型SPID的临床观察[D]: [硕士学位论文]. 太原: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
[90] 孙书青, 马秀君, 陈凤娟. 当归芍药散穴位敷贴对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血液流变学和炎性因子的影响[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 10(12): 91-92.
[91] 金香莲. 穴位贴敷配合中药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92] 高燕申, 陈旦平. 中医外治慢性盆腔炎的应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 20(22): 200-204.
[93] 帅思议, 张烨. 益气消瘀汤联合耳穴压豆治疗盆腔炎性疾病30例临床观察[J]. 湖南中医杂志, 2018, 34(4): 8-10.
[94] 施颖意. 益气活血止痛汤联合耳穴贴压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J]. 新中医, 2018, 50(12): 201-203.
[95] 张丽, 赵阅, 高慧明. 清热除湿祛瘀汤联合穴位按摩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47例[J]. 环球中医药, 2021, 14(6): 1147-1150.
[96] 毛静, 肖惠冬子, 翟晓静, 等. 虎符铜砭刮痧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J]. 中医学报, 2022, 37(7): 1557-1560.
[97] 裴婉婷. 中药联合五禽戏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98] 吴佩佩, 郭明明. 中医外治法联合深部热疗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症状改善及炎性因子水平影响[J]. 医药论坛杂志, 2019, 40(3): 73-75.
[99] 李晓平. 红藤化瘀汤灌肠配合频谱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 27(29): 3251-3254.
[100] 宫琳琳. 理冲汤加减保留灌肠配合塌渍及TDP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2.
[101] 朱小贞, 秦秀芳. 温宫消癥方穴位贴敷、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凝血瘀型)疗效观察[J]. 四川中医, 2022, 40(9): 167-171.
[102] 李婷, 廖英, 郭英, 等. 综合疗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30例[J]. 山东中医杂志, 2015, 34(11): 837-838.
[103] 刘亚虹, 阮凤, 周晓娜, 等. 内服外用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30例临床研究[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4, 35(4): 16-18.
[104] 陈山. 温针灸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福州: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