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1.1. 研究目的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英语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显重要。《义教课标》的出台,强调综合语言运用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初中英语教育带来新挑战。2024年秋,新教材七年级上册启用,以适应新时代教育需求。程晓堂在《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指出:教材是实现英语课程目标的重要材料和手段[1]。因此,对人教版初中英语新教材进行宏观分析,评估其与新课标的一致性及其教学效果,对提升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此外,本研究还旨在提出基于新教材分析的教学建议,以帮助教师更有效地利用教材资源,提升教学效果,并最终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发展。
1.2. 研究理论依据
1.2.1. 宏观评价理论
本论文主要所采用的理论是宏观评价理论。宏观理论主要是依据国内学者乔爱玲的观点进行分析。她认为,评价一套教材的优劣,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即研究教材的宏观设计和微观设计是否具备科学性。宏观设计方面即为教材的整体结构,微观方面则是教材的具体设计细节[2]。
国内学者罗毅指出教材的宏观层面可以从教材编写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内容体系、编排体系、材料选择以及对学生的适用程度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虑[3]。评估教材的内容体系是指教材是否包含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内容,是否有利于实现语言技能、知识、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因素等教学目标,以促进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效的优化。
1.2.2. 核心素养理论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英语课程应围绕“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大核心素养展开教学。核心素养理论强调学科知识与关键能力的整合性培养,注重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4]。例如,教材中“Fun Clubs”单元通过设计团队合作任务,不仅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能力),还培养了协作意识(文化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思维品质)。这一设计符合核心素养理论中“学科育人”的理念,即通过学科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
1.2.3. 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习得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指出,语言习得的关键在于学习者接触略高于当前水平的可理解性输入(i+1) [6]。新教材通过分级语篇(如预备单元的日常对话与后续单元的复杂文本)和渐进式任务设计,为学生提供了符合i+1原则的语言输入。例如,Starter Unit 1的简单对话(“Hello!”)为初学者搭建了低焦虑的学习环境,而Unit 7的生日贺卡写作任务则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语法和语用知识,体现了从输入到输出的自然过渡。此外,斯温(Swain)的“输出假说”(Output Hypothesis)强调语言产出的重要性[7],新教材中“模仿写作”和“Vlog录制”等活动正是通过输出强化语言内化,与上述理论高度契合。
1.2.4.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英语学习在促进中国国际化进程、增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该课程标准倡导以核心素养为核心,构建分级化的课程体系,围绕主题组织教学内容。它提倡“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强调“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的重要性,并鼓励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实现深度融合,以提升教学效果[8]。
2. 教材分析
2.1. 课程内容分析
英语课程内容涵盖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及学习策略六大核心要素,这些要素构成一个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七年级上册的新教材中,每个单元均围绕特定主题展开,遵循“以问题为导引、以语篇为载体、以活动为路径”[9]。通过精心设计的听、说、读、视、写活动,该教材有效融合了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与学习策略,从而全面体现了语言教学的综合性与整体性视角。
2.1.1. 主题语境
主题语境分为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三大范畴[8]。具体而言,人与自我范畴下细分为两大主题群组,并进一步涵盖了九个语境;人与社会范畴则包含四个主题群组,其内部详细展开了十五个具体语境;人与自然范畴,同样下设四个主题群组,但仅包含五个具体语境内容。从核心素养视角分析,主题语境的设计体现了对学生“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的针对性培养。例如,“人与自然”主题下的“动物特征与生活环境”单元(Starter Unit 3)不仅教授相关词汇,还通过对比中外动物保护案例(如大熊猫与考拉),引导学生思考生态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这种设计符合《义教课标》中“加深家国情怀,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要求[8],同时也呼应了语言习得理论中“内容与语言整合学习”(CLIL)的理念[10]。
表1是对七年级上册各单元主题语境的分析:
Table 1. Analysis of the topic context of each unit in the first volume of the new textbook for Grade 7
表1. 对新教材七年级上册各单元主题语境的分析
单元 |
单元内容 |
主题语境 |
子主题 |
Starter Unit 1 |
Hello! |
人与社会 |
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 跨文化沟通与交流 |
Starter Unit 2 |
Keep Tidy! |
人与自我 |
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提升 |
Starter Unit 3 |
Welcome! |
人与自我 人与自然 |
身边的事物与环境 常见的动物 动物的特征与生活环境 |
Unit 1 |
You and Me |
人与自我 人与社会 |
丰富、充实、积极向上的生活 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 |
Unit 2 |
We're Family! |
人与自我 人与社会 |
丰富、充实、积极向上的生活 和谐家庭与社区生活 |
Unit 3 |
My School |
人与自我 |
多彩、安全、有意义的学校生活 |
Unit 4 |
My Favourite Subject |
人与自我 |
多彩、安全、有意义的学校生活 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提升 |
Unit 5 |
Fun Clubs |
人与自我 人与社会 |
多彩、安全、有意义的学校生活 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提升 交流与合作、团队精神 |
Unit 6 |
A Day in the Life |
人与自我 人与社会 |
丰富、充实、积极向上的生活 多彩、安全、有意义的学校生活 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提升 公共秩序 |
Unit 7 |
Happy Birthday! |
人与自我 人与社会 |
丰富的生活、自我认识、理性消费 人际交往 |
通过表1可看出: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的单元设计紧贴《义教课标》,针对七年级学生从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特点,通过三个预备单元(Starter Unit)覆盖“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主题,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随后的单元以校园和家庭生活为核心,强化人际关系、自我管理、团队精神等关键技能。特别是“Hello!”单元强调社交关系,“Keep Tidy!”促进自我提升,“We’re Family!”和“My School”培养归属感和团队精神,“Fun Clubs”和“A Day in the Life”提升自我管理和公共秩序意识,“Happy Birthday!”则引导理性消费和人际交往。整体设计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社交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满足新课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2.1.2. 语篇类型
语篇的类型涵盖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两大类。连续性文本中,涵盖了对话、访谈记录、叙述性文章等多种形式。而非连续性文本则主要包括图表、图形展示、网页内容、广告材料等。此外,从表达形式上划分,语篇类型还可区分为口语表达和书面语言[8]。生活化语篇的接触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其结构布局、内容及文体特征,进而深化对文本意义的把握,并促进表达能力的提升。
表2是对新教材七年级上册各单元的语篇类型分析:
Table 2. Analysis of the discourse types of each unit in the first volume of the new textbook for Grade 7
表2. 对新教材七年级上册各单元语篇类型的分析
单元 |
语篇类型 |
Starter Unit 1 |
日常对话 |
Starter Unit 2 |
日常对话 |
Starter Unit 3 |
Vlog |
Unit 1 |
网络帖子、个人介绍 |
Unit 2 |
图片描述 |
Unit 3 |
电子邮件 |
Unit 4 |
网络帖子、广告 |
Unit 5 |
广告、Vlog |
Unit 6 |
个人介绍 |
Unit 7 |
网络帖子、生日贺卡 |
通过表2可看出: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的单元设计通过融入日常对话、Vlog、网络帖子、个人介绍、图片描述、电子邮件、广告和生日贺卡等多样化语篇类型,体现了《义教课标》对基础性、通用性和适宜性的要求,增强了语言学习的实用性和现代性。这些语篇类型不仅有助于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交际情境中练习语言技能,而且鼓励创造性思维和文化意识的培养符合《义教课标》的教育理念。
2.1.3. 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知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8]。教材的语法教学策略可结合认知心理学理论进一步论证。例如,“发现式”语法教学模式(如通过表格归纳语法规则)符合布鲁纳(Bruner)的“发现学习理论”,即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建构知识体系,而非被动接受灌输[11]。此外,教材将语音学习前置的设计与语音意识(Phonological Awareness)理论一致,该理论认为早期的语音训练能显著提升学生的拼读和听力能力[12]。例如,Starter Unit 1的语音环节通过重复练习“/h/”和“/e/”等音素,为后续对话学习奠定了语音基础。
在阅读与写作板块,每个单元仅设一篇主阅读文章,这一设计通过紧密关联阅读与写作任务,形成了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写作任务多采用模仿写作的形式,旨在通过模仿降低写作难度,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写作技巧,实现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同步提升。
新教材的与《义教课标》中倡导的加强语言知识综合运用、提升语言学习整体效果的理念相契合,为初中阶段的学生英语学习铺设了更为科学、高效的教学资源与成长路径。
2.1.4. 文化知识
《义教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对于加深其家国情怀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针对7至9年级的学生,要求他们能够“初步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全人类共通价值的核心概念”[8]。过去各层次、各版本的英语教材在呈现中国文化内容时,往往显得零碎且缺乏系统性及深度,尤其在初中英语教材中,主动融入并弘扬中国文化的素材较为匮乏[13]。新教材在文化知识板块有以下两个特点:新教材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时,加大了对饮食文化、传统乐器及节庆习俗等内容的比重,并改进了介绍手法,从以往的笼统介绍转变为深入细致的讲解。例如,二胡(erhu)与围棋(Chinese chess)都被巧妙地融入到关于家庭兴趣爱好的专题学习活动之中。二是新教材在呈现中外文化时,采用了对比视角。具体而言,第1单元的A部分,通过对话形式,对比了中国与外国在姓名构成以及称呼习惯上的差异。第2单元“We’re Family!”则分别描绘了中国家庭与爱尔兰家庭在日常生活中的相似点与不同点。此外,第七单元“Happy Birthday!”的B部分则对比了中外家庭庆祝生日的不同方式。这些设计增强了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与认知。
新教材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为他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概念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和认知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5. 语言技能
语言技能分为理解性技能和表达性技能,具体包括听、说、读、看、写等方面的技能及其综合运用。听、读、看是理解性技能,说、写是表达性技能[8]。七年级上册的单元结构分为Opening Page, Section A, Section B三大板块。Section A聚焦听说、语音、语法,Section B聚焦读写、词汇和综合运用。“看”通常指的是通过解析多模态语篇中所含的图形、图表、动态影像、符号以及视频等多种元素,来把握并理解所传达意义的能力[8]。在新教材的编排中,“看”技能的训练被巧妙地融入各个单元之中,形成了贯穿始终的教学线索,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1.6. 学习策略
《义教课标》清晰界定了学习策略的范畴,涵盖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及情感调控策略等多个方面。针对元认知策略的培养,对7至9年级学生提出了具体要求,即他们应当能够“定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并评估其中的成果、进步及存在的短板”[8]。在七年级上册新教材Reflecting板块,就提供了对单元学习的反思性问题,体现了教、学、评一致性,并且采用“I can”陈述形式进行选择,降低了个人评价难度,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符合《义教课标》提出的对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要求。
3. 总结
2024人教版初中英语新教材全面契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各项要求,体系构建完整,内容编排丰富且设计科学,为学生系统掌握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核心语言知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新版教材通过融合图文、视听等多种元素,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材中所选素材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些语言资料不仅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全球不同文化,还有效促进了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新教材的结构布局合理,内容层次分明且充实,为教师的授课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使用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加高效地准备课程,节省宝贵的备课时间与精力,从而有更多机会专注于提升自身的教学专业能力与素养。
4. 建议
4.1. 深度融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理念
教师需深刻理解并内化《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义教课标》)的核心要求,确保教学活动设计紧密围绕课标提出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策略四大核心素养展开。特别是在实施预备单元时,教师应明确“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三大主题的深层含义,并通过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方式,使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语境中体验、学习和应用。
4.2. 强化主题单元的连贯性与递进性
从预备单元到后续以校园和家庭生活为核心的单元,教师应确保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连贯与难度递进。通过“螺旋式上升”的教学设计,逐步深化学生对人际关系、自我管理、团队精神等关键技能的理解与实践,同时注重情感态度的正面引导。例如,通过“Hello!”单元培养学生的社交礼仪与同理心,“Keep Tidy!”单元强化个人责任感与自我管理能力。
4.3. 融合多样化语篇与现代技术
在当代语言教学领域,教师需整合多元语篇及现代技术,以丰富教学内容并增强其实用性。Guariento与Morley强调,真实任务是指那些蕴含真实交际意图、明确交际目标、促进课堂互动交流,并确保学生实质性参与的学习活动[14]。这些任务的语言环境设计需兼顾现实生活的贴近性与学生的个人经验相关性,以实现情境的真实性和实用性[15]。建议教师利用教材中的各类语篇资源,如日常对话、Vlog、网络帖子等,构建模拟交际情境,促进学生语言技能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叙事技巧、批判性思维及跨文化交流能力。此外,教师应将语言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融入社交媒体、在线协作等现代科技,以及现实案例,以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和时代感。通过模拟国际交流编写电子邮件或设计广告文案,学生得以锻炼创意写作和说服技巧,从而在未来的职场和生活中自信运用英语。这种综合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多元语境中实践语言,为其应对全球化挑战打下坚实基础。
4.4. 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实现文化传承与国际传播
教材作为文化产品,是文化内容和语言内容呈现权威的来源[16]。教师应充分利用新教材在饮食、乐器、节日等方面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详尽阐述,设计一系列富有教育意义和文化内涵的教学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食制作、传统乐器演奏体验、节日庆典模拟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如通过对比中外饮食文化、乐器演奏风格等,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所在,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奠定坚实基础。
4.5. 结合教、学、评一致性原则,设计综合性反思任务
教师应将Reflecting板块与课堂教学和评估紧密结合,确保三者之间的一致性。在设计反思任务时,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将反思性问题与课堂教学内容、评估标准等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闭环。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将反思结果应用于后续的学习中,实现学习的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