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的主要阵地[1]。加强职业教育,对于社会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中职学校的地理课程不仅能教给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同时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消费观,这对中职学生的知识获取以及个人发展影响深远。
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2]。2025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乡村振兴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地理学科在应对人口、资源、环境及发展等问题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乡村振兴战略与地理学科紧密相连,地理学科要肩负起响应乡村振兴的时代责任。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中职学生均为涉农专业,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乡村振兴战略可以有效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们的家国情怀,增强他们对农村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国内学者将乡村振兴融入到学科教学的研究较多,主要涉及语文[3]、英语[4]、思政[5]、体育[6]、地理[7]等学科,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探索融入路径以及重要意义。各学科的学者都认为在教育教学中渗透乡村振兴战略是必要的,而且是切实可行的。地理教学中融入乡村振兴实例,能有效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投身家乡建设的深厚情怀[8]。但是当前地理学科特别是中职地理教学对于融合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研究仍然较少,而地理学科是与乡村振兴战略联系紧密的学科,现有研究大多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对地理教材中乡村振兴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和梳理,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
2. 乡村振兴与中职地理教学的关系
乡村振兴是一项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其实质就是推动农村区域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这既符合了地理学的整体性和地域性特点,又与中职地理教育的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等课程的重点紧密联系,为在中职地理教学中渗透乡村振兴提供了可能。
将乡村振兴渗透到中等职业学校地理教学中,有助于帮助农业专业的学生从区域的角度来理解农业农村的空间布局和空间结构,对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现实原因进行分析,寻找乡村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城乡差别、人口流动等问题,对城乡关系的正确认识,深入探索城乡融合的路径;有助于学生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认识到合理开发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到走乡村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要性,加深对国家和民族的感情,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农村的研究意识,促进学生对农村发展和演变的理解,真正理解农村文化,探访乡村景观,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2.1. 乡村振兴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再次指出,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根据文件内容整理出乡村振兴的基本内涵如图1所示。
Figure 1. The conno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图1. 乡村振兴的内涵
产业振兴:乡村全面振兴的物质基础。物质生产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性保障,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马克思指出:“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由此,推动产业振兴成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首要任务。
人才振兴:乡村全面振兴的智力支持。乡村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总抓手,主要是以提高人才素质和扩大人才规模为立足点,加强对全体农民、本土人才的培养和外来人才的引育,打造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文化振兴:乡村全面振兴的精神力量。中华文明最深厚的根基在乡村,文化是乡村的根和魂,浩如繁星的村庄是乡土文化的载体。乡村社会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应从传承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出发。
生态振兴: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乡村拥有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丰富资源,蕴含着独特的生态价值。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必须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
组织振兴:乡村全面振兴的制度保障。乡村振兴需要立足基层组织建设、村民自治实践和基层社会组织三个方面,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双向互动与有机结合,进一步推动组织振兴。
2.2. 地理学理论对乡村振兴的支撑
人地关系理论:乡村振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与地理学的人地关系理论高度契合。地理学通过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为乡村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例如,生态红线划定、耕地保护等政策均基于对土地承载力的科学评估。
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原则:地理学强调区域分异规律,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因地制宜、分类推进”,要求根据村庄类型制定差异化的振兴策略。
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结构理论:地理学中的“核心–边缘”模型和城乡连续体理论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框架。乡村振兴提出“重塑城乡关系,走融合发展之路”,通过优化城乡空间结构促进要素流动。
2.3. 地理学在乡村空间规划中的具体应用
空间布局优化:通过地理学分析划定“三区三线”(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保障农业用地与生态用地的平衡;利用地理学的人口分布和聚落研究,合理规划居住区与公共服务设施。如南通市通过“多规合一”统筹村庄建设空间,避免无序扩张;基于自然地理要素构建生态网络,如优化乡村林网、绿道系统,提升生态服务功能。
村庄分类与功能分区:地理学的区域分类方法被用于制定差异化的振兴策略。例如,重庆市高山村通过地理本底评价划分为生态保育型、旅游开发型等类别,制定针对性规划。此外,GIS技术支持农村功能分区,如将耕地、生态保护区与休闲旅游区科学划分。
灾害风险评估与韧性建设:自然地理学中的灾害地理研究为乡村防灾规划提供支持。八宿县在村容整治中配置避难场所,保护山体田园,体现了地理学在灾害防控中的应用。
3. 乡村振兴战略与中职地理课程融合点
3.1. 乡村振兴战略与中职地理课程的关联
中职地理使用的教材分为两个模块:必修“地理1”和必修“地理2”。其中,必修“地理1”侧重于从地球科学视角关注自然地理要素,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球科学知识,探究各类自然地理现象的内在机理过程和演变。必修“地理2”侧重于人文地理要素,聚焦于人类广泛开展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旨在使学生了解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运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与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人文地理的内容高度契合,与自然地理的内容联系较少,本研究针对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紧密结合国家颁布的乡村振兴战略,挖掘教材各章节可与乡村振兴战略相渗透的知识要点。
3.2. 乡村振兴在地理教材中的渗透
中职地理必修教材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渗透要点主要涵盖城乡空间结构与区域规划、人口迁移与城乡人口结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以及地方特色与乡土地理等方面,见表1所示,通过这些要点的结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和实施路径,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案例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Table 1. Sorting out the element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表1. 乡村振兴元素的梳理
乡村振兴 |
地理知识点 |
融合教学的要点 |
产业振兴 |
农业区位因素 |
1. 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2. 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3. 特色农业与绿色农业的发展途径。 |
交通运输布局 |
1. 交通布局与乡村发展的关系; 2. 乡村交通建设的重要性; 3. 促进乡村交通建设的措施。 |
|
植被与土壤 |
根据家乡土壤的特点,因地制宜种植农作物及其他农副产品。 |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
1. 农民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反季节农业; 2. 利用玻璃温室育苗; 3. 人造烟雾、浇水使农作物免受冻害。 |
生态振兴 |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
优化乡村发展布局,合理布局农业生产空间、村民生活空间、乡村生态空间。 |
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1. 城镇化过程中对乡村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 2. 推进城乡统一规划和发展的重要性。 |
环境与发展 |
1. 乡村环境问题的原因; 2. 乡村环境问题现状; 3. 乡村环境治理的有效措施。 |
耕地保护与建设 |
1. 我国耕地资源现状; 2. 耕地资源保护利用与国家安全。 |
文化振兴 |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
1. 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的重要性; 2. 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的关系; 3. 保护乡村景观,传承乡村文化的意义。 |
旅游资源 |
1.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2. 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 |
人才振兴 |
人口迁移 |
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现状及特点。 |
人口容量 |
利用优生优育政策助力乡村振兴,引导学生对我国人口政策的理解。 |
农民工 |
1. 影响人口从乡村迁移到城镇的推力和拉力因素; 2. 吸引农民工返乡的政策措施; 3. 农民工返乡对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作用。 |
4. 中职地理教学中融入乡村振兴的策略
全面梳理中职地理学课程知识点,从对课程设计的优化、地方特色的挖掘、时政热点的引入以及文化传统的传承等四个方面提炼融入策略,不断完善乡村振兴的地理素材,构建体现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中等职业学校地理教学课程体系。
4.1. 围绕“中心线”,挖掘课程本身的乡村振兴元素
中职地理课程围绕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板块内容展开,在教学中,通过对每一章内容所涉及到的乡村振兴的要素点进行系统性的整理,使之能够真正地实施乡村振兴的教育。乡村地域系统由于人地关系失调,出现耕地流失、环境污染、乡村空心化、城乡差异扩大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实现乡村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协调好人地关系,这是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相比的优势所在。地理学在研究内容与价值追求上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具有相似性,在地理教学中融入乡村振兴内容,不仅可以为人地协调观与可持续发展教学提供生动、鲜活的案例,还是地理学积极主动对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使命要求。
4.2. 探索“地方线”,融入乡土地域元素
作为地方中职院校,北京农业职业学院职能之一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北京中职农业类专业学生多来自房山、平谷、通州、怀柔等地区。因此,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将当地的地理资源与地域特点相结合,挖掘地方素材和地方案例,如展示北京周边区域不同的农业景观,如平谷区的桃产业、大兴区庞各庄镇的西瓜产业等,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也能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对家乡的认知和热爱。
4.3. 跟踪“新闻线”,有效渗入时政元素
结合课程内容,关注国际国内要闻和最高领导人讲话等,把握时政热点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关注乡村振兴发展。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18亿亩耕地红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次延长三十年、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数字乡村建设等,让教学适应时代需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动态、关注时事形势,使同学们对乡村振兴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联系有更深刻地认识,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号召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乡村振兴中来。
4.4. 传承“文化线”,巧妙嵌入乡村文化要素
将中华优秀传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地融入到课程内容之中,巧妙地在课堂中将与乡村振兴相关的古诗词、农耕文化、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强化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民俗文化、文化产业、乡村文旅等融入到教学之中,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充分发挥“以文育人”的功能。
5. 小结
本文在团队成员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首先结合文件概括了乡村振兴的内涵,阐述了其与地理学的关系,然后梳理了乡村振兴战略与中职地理课程的融合点,最后从课程设计的优化、地方特色的挖掘、时政热点的引入以及文化传统的传承等四个方面提炼融入策略。但由于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十分丰富,中职地理教学也在不断探索中,本文未做到全方位地概括与提炼,仍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基金项目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4年度分支机构科研课题(ZJ2024A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