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意志与命运的交织:哲学视域中的深度审视
The Interweaving of Free Will and Destiny: A Deep Examination from 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DOI: 10.12677/acpp.2025.143115, PDF, HTML, XML,   
作者: 陈春泰: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关键词: 平等观恩格斯启示Free Will Fate Revelation
摘要: 本文聚焦于自由意志与命运这一古老且深邃的哲学议题,通过多维度的剖析与探究,试图揭示二者之间错综复杂、相互渗透的关系网络。从概念内涵的细致解读,到历史脉络中的观念演进,再到二者在不同哲学体系、现实情境及人类生活各个层面的交互作用,深入挖掘这种交织关系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深意、引发的思想波澜以及对人类认知自我与世界的深远启示,旨在为哲学思考与现实生活提供富有价值的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引。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ancient and profound philosophical issue of free will and fate. Through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and exploration, it attempts to reveal the intricate and interpenetrating relationship network between the two. From the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of their conceptual connotations, to the evolution of ideas in historical context, and then to their interaction in different philosophical systems, real-life scenarios, and various aspects of human life, it delves deeply into the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ideological ripples, and far-reaching enlightenment for human cognition of self and the world hidden behind this interwoven relationship. The aim is to provide valuable theoretical reference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philosophical thinking and real life.
文章引用:陈春泰. 自由意志与命运的交织:哲学视域中的深度审视[J]. 哲学进展, 2025, 14(3): 187-194.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5.143115

1. 引言

自由意志与命运,仿若哲学苍穹中两颗熠熠生辉且神秘莫测的星辰,其光芒自人类思想滥觞之初便相互映照,引发了诸多先哲的深邃思辨与激烈论争。如古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对命运无情诅咒的悲壮抵御,此般故事深刻地反映出人类在面对被视为既定且不可违逆的命运时,内心深处对自主抉择和改变命运走向的强烈渴望与不懈抗争(正如尼采在其著作《悲剧的诞生》中所探讨的古希腊悲剧精神中人类与命运的冲突与张力)。从古代神话传说到现代社会语境,这一话题始终如影随形,贯穿于人类对自身存在本质、宇宙运行秩序以及生命终极意义的不懈探索历程。深入探究自由意志与命运的微妙交织,不仅是开启哲学殿堂深处奥秘之门的关键锁钥,更是为我们在道德伦理的价值判断、社会生活的行为抉择以及个体心灵的自我认知等诸多关键领域的思考,奠定坚实而深邃的理论基石。

2. 自由意志的内涵解析

2.1. 自由意志的定义与本质

自由意志,于其基本语义层面而言,被视作个体所具备的一种独特且卓越的能力,即在面对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潜在行动路径与选择可能性时,能够独立自主地运用自身的精神力量进行权衡、判断,并最终确定行动方向的能力。此概念在哲学史上被众多学者所探讨,笛卡尔在其二元论体系中强调心灵具有独立于物质世界的绝对自主性,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所蕴含的自由意志是一种超越物质实体束缚的精神实体属性,其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对心灵与物质的区分与界定为自由意志在二元论框架下的存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正如笛卡尔所言:“我思故我在”,这一思想强调了思维主体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为其自由意志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暗示着人类的思维能够超脱物质世界的束缚,自由地进行思考与抉择。

然而,斯宾诺莎则秉持着严格的决定论观点,坚信宇宙万物皆遵循着一种必然的、不可更改的规律秩序运行,人类的意志亦毫无例外地被纳入这一宏大的决定论体系之中。他在《伦理学》中提出,所谓的自由意志不过是人类由于自身认知局限而产生的一种错觉,是对宇宙必然规律的无知所导致的虚假表象。斯宾诺莎曾说:“自然中没有任何偶然的东西,一切事物都受神的本性的必然性所决定而以一定方式存在和动作。”[1]这清晰地表明了他对宇宙决定论的坚定信念,认为人类的意志也在这必然的因果链条之中,所谓的自由不过是尚未被认识到的必然。

康德试图在自由意志与决定论之间构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他提出“先验自由”的概念,认为在现象界,即人类通过感官经验所认知的世界里,一切事物似乎都被因果链条紧密相连,呈现出一种决定论的特征;而在本体界,即超越人类感性经验的纯粹理性世界中,人类拥有自由意志,这种自由意志是道德责任得以成立的根本前提。个体在本体界的自由意志抉择通过其在现象界的行为表现出来,从而使道德行为具有了内在的价值与意义,此观点在其《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中有深入的阐述。康德曾指出:“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教会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2]这深刻地揭示了他所理解的自由意志并非是肆意妄为,而是在理性与道德约束下的一种自主能力。

从本质上讲,自由意志是一种深入灵魂深处的自我决定力量源泉,它使个体得以超脱于纯粹的生物本能驱使以及外在物理与社会环境的强制约束,依据自身内在所形成的价值观体系、信念架构以及认知模式,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规划与抉择。例如,在面对艰难的道德两难困境时,如是否在极端情况下牺牲少数人的利益以保全多数人,一个具有强烈自由意志的人会凭借其内心深处对道德正义的独特理解与坚守,克服本能的恐惧与外在的压力,毅然决然地做出符合其自身道德准则的选择,这一过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自由意志作为内在自主决策核心力量的本质特征。正如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所提及的,人的行为是出于自愿且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这一选择能力与自由意志有着紧密的关联,它体现了人在道德情境中的自主性与责任感。亚里士多德还说:“道德是一种在行为中造成正确选择的习惯,并且这种选择乃是一种合理的欲望。”[3]这进一步强调了自由意志在道德行为选择中的关键作用,表明自由意志促使个体在道德情境中依据理性与欲望的平衡做出恰当的选择。

2.2. 自由意志的哲学依据与争议

在浩渺无垠的哲学思想长河中,自由意志的存在性及其本质特征始终是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焦点议题,正如德国哲学家尼采所说:“人是一根系在动物和超人之间的绳子。”[4]不同的哲学流派基于各自独特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提出了风格迥异且相互碰撞的观点。笛卡尔的二元论为自由意志的独立性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解释框架,他认为心灵与物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实体,心灵作为思考的主体具有自由意志,能够独立于物质世界的因果链条进行自主决策。然而,这种二元论观点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物质与心灵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难以清晰阐释。斯宾诺莎的决定论则从宇宙整体的规律性出发,否定了自由意志的自主性,他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必然的因果联系之中,人类的意志只是这种必然规律的一种表现形式。康德的先验哲学试图调和二者之间的矛盾,他通过区分现象界与本体界,赋予人类在本体界的自由意志,以解决道德责任与决定论之间的冲突。但这种调和也引发了新的争议,如本体界与现象界的界限如何确定,以及自由意志在跨越两个世界时的具体作用机制等问题。莱布尼茨在其“单子论”中提出,每个单子都有其内在的活动原则,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一种对自由意志的独特理解,但这种观点也与他所倡导的“前定和谐”存在着一定的张力,因为“前定和谐”似乎又暗示了一种命运的预先安排。这些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争论充分表明,自由意志概念在哲学思辨领域的高度复杂性与争议性,它既不能被简单地归结为纯粹的精神自主性,也无法被完全否定在宇宙必然规律之外。

3. 命运观念的历史考察

3.1. 古代文化中的命运观念

在古老而神秘的古希腊文化语境中,命运被描绘成一种强大到近乎无敌、不可抗拒的超自然力量,它犹如一张无形而巨大的网,将世间万物,尤其是人类的生命轨迹,紧紧地束缚其中。俄狄浦斯的悲剧故事便是这一命运观念的经典写照。俄狄浦斯从出生之时起,便被神谕所诅咒,注定要弑父娶母,尽管他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试图逃避这一可怕的命运,但最终却在命运的无情捉弄下,一步步地走向了既定的悲剧结局。这一故事深刻地体现了当时古希腊人对宇宙神秘秩序的深深敬畏之情,以及对人类在这种宏大秩序面前所展现出的渺小与有限性的刻骨铭心的认知。正如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在其悲剧作品《俄狄浦斯王》中所展现的那样,命运的力量似乎凌驾于人类的意志之上,无论人类如何挣扎,都难以逃脱命运的预先安排。在古印度哲学体系里,命运与因果报应的观念紧密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而深邃的世界观。人们坚信,前世的善恶行为如同播下的种子,必然会在今生收获相应的命运果实,而今生的所作所为又会如同因果链条上的环节,继续影响来世的命运走向。这种轮回因果的命运观念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古印度人的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实践,还塑造了其独特的道德伦理观念与社会文化结构。例如,在印度教的经典《吠陀经》中,便有诸多关于因果报应与命运轮回的记载与阐释,引导着信徒们在现世中遵循道德规范,以期望获得更好的命运归宿。

3.2. 现代语境下命运观念的演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人类对世界认知的不断深化拓展,现代语境中的命运观念在继承传统元素的基础上,发生了显著而深刻的演变。一方面,科学领域中的决定论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与古代的命运观念产生了微妙的呼应与共鸣。例如,在牛顿力学所构建的经典物理世界体系中,机械决定论占据主导地位。该理论认为,只要精确地掌握了系统的初始条件,那么宇宙万物在未来任意时刻的状态都能够通过精确的数学计算进行预测。这一观点在宏观世界层面暗示了一种类似于古代命运观念的必然性与确定性,仿佛宇宙的运行如同一部精密无比的巨型机器,按照既定的规律有条不紊地运转,人类的命运也似乎被这种机械规律所预先设定。然而,量子力学的横空出世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对这种传统的决定论思想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原理揭示了微观世界中存在着一种内在的、不可消除的不确定性与随机性,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属性,如位置与动量,无法同时被精确测定。这一发现打破了经典物理学中那种绝对的因果决定论模式,为重新审视命运观念提供了全新的、充满革命性的视角。正如海森堡在其提出不确定性原理时所引发的物理学界乃至哲学界的深刻思考,它使人们认识到世界并非完全是确定和可预测的,命运或许并非如传统观念中那般具有绝对的必然性。在现代社会文化领域,“命运”一词的含义也发生了一定的拓展与变化。人们常常使用“命运”来形象地描述社会结构、家庭出身、经济地位等外在环境因素对个人成长发展所施加的重大且深远的影响。例如,一个出生于贫困家庭且缺乏良好教育资源的孩子,在追求高等教育、职业发展等方面可能会面临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这种社会经济地位所带来的限制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一种命运的安排。这种现代命运观念更多地侧重于强调外在环境对个体的制约性,而非古代文化中那种超自然的、神秘的命运力量。

4. 自由意志与命运的交织关系

4.1. 决定论与自由意志的兼容性探讨

在哲学思想的广袤领域中,部分哲学观点积极主张自由意志与命运(决定论)并非处于水火不容的对立两极,而是存在着相互兼容、相互融合的可能性与空间。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例,马克思主义在强调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同时,高度重视人类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条件作为一种强大的外在制约力量,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人类的行为模式与思想观念,这类似于一种命运的安排。然而,人类并非被动地接受这种命运的摆布,而是能够在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历史进程的变革与创造之中。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5]这一表述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重视,即人类在既定的社会历史命运框架下,通过自由意志驱动自身行动,对世界进行积极地改造,从而实现了自由意志与决定论在社会历史层面的有机统一。再如,在某些宗教哲学体系中,如基督教神学思想,上帝被视为全知全能、至高无上的存在,他预先设定了世界的命运走向与总体秩序。然而,人类在上帝所赋予的自由意志范围之内,依然需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奥古斯丁在其神学著作中曾探讨人类自由意志与上帝预定命运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虽然上帝知晓一切并预定了世界的秩序,但人类的自由意志使其能够在善恶之间做出选择,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种观点暗示了在宗教教义的宏大框架内,自由意志与命运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平衡与兼容关系。人类虽然无法超越上帝的预定命运,但在有限的自由意志空间里,仍有机会通过自身的选择与行动来展现道德品质、追求精神救赎。

4.2. 自由意志在命运框架内的表现与限度

即便在承认命运存在这一前提假设之下,自由意志也绝非毫无施展空间的虚无之物,它在既定的命运框架内依然能够展现出独特的力量与价值。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6]人类在面对命运所设定的各种情境与挑战时,可以凭借自由意志在有限的选择范围内做出不同的应对策略与生活态度选择。例如,当遭遇相同的逆境磨难时,如突发的重大疾病或意外的经济困境,不同的个体可能会基于其自由意志做出截然不同的反应。有些人可能会在困境面前一蹶不振,陷入消极沉沦的状态,听天由命地接受命运的打击;而另一些人则会凭借坚韧不拔的自由意志,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与生活方式,通过不懈的努力与抗争来克服困难,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走向。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由意志在命运框架内的这种作用并非是无边界、无限制的。个体的自由意志始终无法彻底摆脱自然规律的铁律约束以及社会历史条件的重重限制。无论一个人内心深处对飞翔有着多么强烈的渴望与自由意志驱动,如果缺乏现代航空技术所提供的物质基础与科学知识支撑,仅凭个人的主观意愿与努力,根本无法实现翱翔蓝天的梦想。这充分表明,自由意志的发挥必须在命运所设定的客观条件与规律框架内进行,它的作用范围与效果受到诸多外在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就如康德所认为的,自由意志虽然存在,但它必须在理性的框架内运作,并且要受到自然规律的限制,否则就会陷入混乱与无序。按照休谟的观点,人的行为是由情感和欲望驱动的,而这些情感和欲望又受到经验和环境的影响,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自由意志在命运框架内的受限性,因为个体的经验和所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是命运的一部分。

4.3. 命运对自由意志的塑造与引导

在哲学、心理学与社会学相互交织的学术领域中,命运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二者紧密关联、相互作用,深刻地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全方位地影响着人类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以及人生轨迹的走向。

命运对自由意志的塑造体现在多个层面。从成长环境来看,家庭作为个体成长的第一课堂,其影响不容小觑。依据社会学中的社会化理论,家庭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以及父母的言传身教,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个体的自由意志。例如,在一个鼓励创新和自主探索的家庭中,孩子从小被赋予较多自主决策的机会,这使得他们在面对问题时更倾向于独立思考,逐渐形成敢于突破常规的自由意志。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样的成长环境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力,为自由意志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相反,在一个强调绝对服从的家庭中,孩子的自由意志可能会受到抑制,在日后的生活中往往表现出过度依赖他人决策的倾向。

个人经历同样是命运塑造自由意志的关键因素。按照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个体在人生历程中所经历的成功与失败、挫折与机遇,都如同烙印般深刻影响着其自我认知、价值观以及行为动机,进而重塑自由意志。以科学家爱迪生为例,他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但这些挫折并未将他打倒,反而激发了他更强烈的探索欲望,塑造了他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的自由意志,最终为人类带来了光明。反之,若一个人在经历重大创伤事件后,如失业或失恋,可能会陷入自我怀疑和迷茫,其自由意志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变得更加谨慎和保守。

社会文化对自由意志的塑造也有着深远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通过社会化过程深深烙印在个体心中。在东方文化中,集体主义价值观盛行,强调个人对集体和社会的责任与义务。例如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中,人们为了共同的农业生产活动,需要相互协作,个人的自由意志更多地服务于集体利益。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价值观占据主导,强调个人的自由和自我实现。以美国的创业文化为例,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个人的梦想和事业,勇于挑战传统,展现出强烈的个人自由意志。

命运对自由意志的引导作用也十分显著。机遇与挑战是命运引导自由意志的重要方式。从经济学角度看,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为个体提供了不同的发展机遇。例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许多年轻人抓住这一机遇,凭借自身的自由意志投身于互联网行业,实现了个人的职业发展。而当面临经济危机等挑战时,个体的自由意志会被引导向寻找新的发展方向、提升自身竞争力。从哲学层面分析,机遇与挑战是命运的外在表现,个体通过自由意志的选择和行动来应对,从而实现自我成长。

命运所设置的限制与边界同样引导着自由意志。在现实生活中,个体往往受到生理条件、社会资源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例如,一位身体残疾的运动员,尽管面临身体上的局限,但他凭借顽强的意志,在残疾人体育领域中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其自由意志被引导向适应自身条件、发挥自身优势的方向。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和社会结构的限制,也会促使个体通过自由意志的选择,努力突破限制,实现向上流动。

深入研究命运与自由意志的关系,对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我们从本质上理解人类行为,还为解决社会问题、促进个体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在未来的研究中,如何在命运的框架下更好地激发个体的自由意志,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将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5. 自由意志与命运交织的哲学意义与启示

5.1. 道德责任与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与命运的交织关系对于道德责任的界定与评判具有至关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正如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所说:“人是自己行动的结果,除此之外什么都不是。”[7]倘若完全否定自由意志的存在,将一切人类行为都归结为命运的必然安排,那么个体似乎无需对自己的行为承担任何道德责任,因为在这种观点看来,所有的行为结果都是不可避免的命运产物,个体只是被动地执行命运的指令,缺乏自主选择的能力与空间。然而,这种极端的观点显然与人类社会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道德伦理观念与法律规范体系背道而驰。反之,如果过度夸大自由意志的作用,而忽视命运因素对个体行为的潜在影响与制约,也可能导致对道德责任的不恰当归因与评判。例如,在判断一个犯罪行为时,如果仅仅片面地强调犯罪者的主观故意(即自由意志的体现),而完全忽略其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家庭破裂、社会歧视、贫困潦倒等命运因素对其心理与行为的扭曲作用,那么就无法实现公正、全面的道德评判与法律制裁。只有在深刻认识并正确理解自由意志与命运交织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够在具体的道德与法律实践中,综合考量个体行为背后的主观因素(自由意志)与客观因素(命运影响),从而合理地确定个体在何种程度上应当对自己的行为承担道德责任,实现道德评判与法律制裁的公正性与合理性。如亚里士多德在其伦理学著作中强调,道德行为既需要个体的自主选择(自由意志),也需要考虑行为发生的情境与背景(命运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对道德行为进行准确地评价。根据康德的道德哲学,自由意志是道德行为的基础,而道德律则是自由意志的规定性,在命运的背景下,个体的自由意志应当遵循道德律,并且要对其违背道德律的行为承担责任,因为这是其自由选择的结果,同时也要考虑到命运因素对其道德选择能力的影响。

5.2. 人生意义与价值追求

这一交织关系同样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对人生意义与价值追求的深度思考与探索实践。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自由意志赋予了人类生命以独特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使个体拥有了设定自身人生目标并为之不懈奋斗的内在动力与精神力量源泉。凭借自由意志,人类能够突破本能欲望与外在环境的束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与自我实现。例如,伟大的艺术家们凭借其自由意志,在艺术创作的广阔天地里自由驰骋,通过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来传达对世界的深刻理解、对人性的细腻洞察以及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从而为自己的人生赋予了不朽的艺术价值与精神意义。就像梵高,他不顾世俗的眼光与生活的困苦,以其强烈的自由意志坚持独特的绘画风格,在画布上挥洒自己对世界的感知与情感,其作品在后世成为了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这正是自由意志在追求人生价值中的彰显。然而,命运的存在犹如一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提醒着人类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有限性以及世界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在追求人生价值的漫长征途中,个体必须在命运所设定的大框架内,审时度势地运用自由意志去探索和发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这意味着个体既要勇于发挥自由意志去追求理想与自由,又要学会顺应命运的必然趋势,在面对不可改变的命运安排时,保持豁达、坚韧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在有限的选择范围内创造出最大的人生价值。例如,科学家们在探索自然规律这一宏大的命运主题过程中,虽然受到自然规律本身的限制以及现有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但他们凭借自由意志提出创新性的假设、设计严谨的实验方案,不断地突破认知边界。如牛顿,他站在时代科学发展的浪潮之上,以其卓越的自由意志和对自然现象的敏锐洞察,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等伟大成就,尽管他也是在当时的科学认知命运背景下开展研究,但他的成果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也为自己的人生书写了壮丽的篇章,实现了在命运与自由意志交织背景下的人生意义最大化。如同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所说:“人是自我选择的,尽管这种选择是在特定的情境和命运限制下进行的,但人依然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并通过选择来创造自己的人生意义。”[8]又如斯宾诺莎所认为的,人在认识到自然的必然性(命运)后,通过理性的运用(自由意志),可以达到一种心灵的自由与宁静,在有限的人生中实现与宇宙秩序的和谐共处,从而找到独特的人生价值所在。

6. 结语

自由意志与命运的交织,恰似一场永不停歇的哲学之舞,其舞步复杂而精妙,旋律深邃而悠长。通过对自由意志内涵的深度剖析、命运观念历史脉络的细致梳理以及二者交织关系全方位、多维度地深入探究,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这种交织并非是简单的、线性的对立或统一关系,而是一种充满动态变化、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网络。它犹如一座深邃的哲学宝藏,在道德责任的界定、人生意义的追寻以及社会与文化发展的进程等诸多关键领域,蕴含着无尽的智慧结晶与深刻启示。在未来漫长的哲学探索征程以及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实践中,我们有必要持续深入地研究这一关系,以更加敏锐的哲学洞察力、更加严谨的逻辑思维去解读人类自身在宇宙中的存在状态,在命运的必然性与自由意志的自主性之间巧妙地寻求平衡与和谐共生之道,从而为推动人类文明的持续进步与繁荣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与理论支撑。正如黑格尔在其哲学体系中所试图揭示的,历史是自由意志与必然命运相互作用的过程,人类在不断认识和把握这种关系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精神的升华,我们应秉持这种哲学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在现代社会的多元语境下,继续探索自由意志与命运交织所带来的无限可能与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 [荷兰]斯宾诺莎. 伦理学[M]. 贺麟,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
[2] [德]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M]. 韩水法,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
[3]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尼各马可伦理学[M]. 廖申白,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
[4] [德]尼采.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 孙周兴,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23.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61.
[6] [法]罗曼∙罗兰. 米开朗琪罗传[M]. 傅雷, 译.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20.
[7] [法]让-保罗∙萨特.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 周煦良, 汤永宽,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8] [法]让-保罗∙萨特. 存在与虚无[M]. 陈宣良, 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