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甲状腺结节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甲状腺内甲状腺细胞异常、局灶性生长的离散病变[1]。甲状腺结节患者早期多无明显症状,现代医学尚无特效的预防以及内科治疗手段,前线药物为甲状腺激素与放射性碘剂,副作用大[2]。本病诊疗关键点在于其良/恶性鉴别,随着失治迁延或随访周期长容易演变为恶性病变,需要长期通过影像学检查随访观察,加重患者心理负担。祖国医学注重辨证论治与治未病思想,根据患者体质与病情差异增强机体自我修复与抗病能力,并预防、控制疾病发展,减少结节恶化与复发的风险,在治疗甲状腺结节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3]。
袁肇凯教授是国家中医药教学名师,从事临床诊疗五十余年,在治疗甲状腺结节方面颇有心得。袁教授认为,良性甲状腺结节除了痰凝为发病之本,血瘀亦是常态,故袁教授在辨证施治之上擅用理血之品,显著改善患者病情。本研究对袁肇凯教授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中医处方进行整理,运用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方法进行分析,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挖掘袁教授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的用药规律,以为本病的中医药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病例均来源于长沙金润中医院袁肇凯教授专家门诊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中医处方,收集时间为2023年6月30日至2024年6月30日。
2.2. 诊断标准
甲状腺结节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甲状腺结节》[4]:① 影像学检查:甲状腺B超检查发现甲状腺有1个或1个以上结节,除外压迫周围器官及恶性肿瘤;② 症状:结节可随吞咽上下活动,结节无红肿热痛;③ 体征:甲状腺检查触及肿块;④ 甲状腺功能正常。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参照“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5],将本病证候分型设置为:气滞痰阻证、痰瘀互结证、痰浊阻滞证、其他证候。
2.3. 纳入标准
① 符合《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中规定的甲状腺结节诊断标准;②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处方用药等各项信息均记录完整;③ 后续随访治疗有效,症状体征改善。
2.4. 排除标准
① 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及其他重大疾病者;② 确诊甲状腺癌或后续甲状腺结节恶化,必须通过手术或放射治疗者。
2.5. 数据录入
根据上述纳入排除标准,收集符合病历,双人阅读并提取病历中患者基本信息、诊断、处方用药,使用Excel 2021将收集到的中药处方整理到表格文件,建立数据库。录入完成的数据由双人核对审查,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2.6. 数据预处理
2.6.1. 数据清洗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6]及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第3版《中药学》[7],并结合袁肇凯教授用药习惯,对处方数据库予以规范。将方中的药名统一为常用名,如枣仁–酸枣仁、法夏–半夏等。合写的中药统一拆分。
参照GB/T 16751.2-2021《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第2部分:证候》[8]对疾病证候名称进行规范。
2.6.2. 数据量化
将数据库中的中药字段以独热编码方式将处方数据库转换为整洁宽表,每行代表一条处方,每列代表一种药物,填充值1或0代表是否使用了该药物,如果药物被使用则赋值为1,否则为0。
2.7. 处方数据挖掘
运用R 4.4.1软件对中药的药性、药味、归经进行描述统计。使用arules包中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arulesViz包绘制关联规则网络图。筛选出高频药物(使用总次数 ≥ 15),计算欧几里得距离矩阵,使用完全连接法进行层次聚类,并绘制聚类树状图。
2.8. 网络药理学分析
对于从处方数据挖掘得到的核心药物,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Herb数据库搜集药物活性成分,筛选出口服生物利用度(OB) ≥ 30%、类药性(DL) ≥ 0.18的活性成分,ADME预测靶点,根据Uniprot数据库导出的人类基因数据对已筛选出的药物活性成分进行Gene symbol的注释。对于甲状腺结节病使用genecard和OMIM数据库检索相应靶点并去除重复数据,使用R筛选活性成分与疾病的靶点交集,并绘制韦恩图。将药物有效成分、药物–疾病交集靶点基因等数据导入Cytoscape (version3.9.1)软件绘制药物–靶点–良性甲状腺结节疾病网络图。
将药物–疾病共有靶点列表上传至String在线网站工具,置信度设置为0.4,不显示游离靶点,其他采用默认值,构建PPI蛋白互作网络图。导出结果文件,使用Cytoscape (version3.9.1)软件筛选核心蛋白。
使用David数据库,将物种设置为Homo Sapiens,对药物与疾病共有靶点进行基因本体 (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阈值设定为P < 0.05,预测核心组方活性成分在治疗甲状腺结节过程中基因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和相关信号通路。
3. 结果
3.1. 处方用药频次分析
处方选用率是指单味药物在所有处方中的使用次数与处方总数的比率。总体使用率是指单味药物在所有处方中的使用次数与处方中中药使用总数的比率。共纳入192张有效处方,涉及83味中药,所有处方中中药使用总数为2325次,使用总次数 ≥ 15的中药共有23味,单味药物使用次数、处方选用率、总体使用率见表1。
Table 1. Usage of singl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Total Usage Frequency ≥ 15)
表1. 单味中药使用情况(使用总次数 ≥ 15)
序号 |
药名 |
使用次数 |
处方选用率 |
总体使用率 |
1 |
海藻 |
181 |
94.27% |
7.78% |
2 |
夏枯草 |
177 |
92.19% |
7.61% |
3 |
柴胡 |
171 |
89.02% |
7.35% |
4 |
皂角刺 |
163 |
84.90% |
7.01% |
5 |
青皮 |
163 |
84.90% |
7.01% |
6 |
连翘 |
162 |
84.38% |
6.97% |
7 |
川芎 |
157 |
81.77% |
6.75% |
8 |
玄参 |
157 |
81.77% |
6.75% |
9 |
当归 |
156 |
81.25% |
6.71% |
10 |
土鳖虫 |
137 |
71.35% |
5.89% |
11 |
丹参 |
96 |
50.00% |
4.13% |
12 |
牡丹皮 |
66 |
34.38% |
2.84% |
13 |
甘草 |
62 |
32.29% |
2.67% |
14 |
浙贝母 |
57 |
29.69% |
2.45% |
15 |
香附 |
36 |
18.75% |
1.11% |
16 |
水蛭 |
32 |
16.67% |
1.38% |
17 |
莪术 |
32 |
16.67% |
1.38% |
18 |
昆布 |
24 |
12.50% |
1.03% |
19 |
延胡索 |
23 |
11.98% |
0.99% |
20 |
蒲黄 |
22 |
11.46% |
0.95% |
21 |
三棱 |
16 |
8.33% |
0.69% |
22 |
橘核 |
16 |
8.33% |
0.69% |
23 |
生地黄 |
16 |
8.33% |
0.69% |
3.2. 药性、药味、归经分析
(A) (B)
(C)
注:(A) 各药性用药频次雷达图;(B) 各药味用药频次雷达图;(C) 各归经用药频次雷达图。
Figure 1. Radar chart of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medicinal properties, flavors, and channel tropisms in Chinese herbal prescriptions
图1. 中药处方药性、药味、归经用药频次雷达图
图1展示了袁肇凯教授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中药处方的药性(四气)、药味(五味)及归经情况。结果显示,在药性方面,累计出现8种药性,使用频次共计2348次,其中温性用药频次最高,微寒和寒性次之,三者占据主要比例;平性用药较少,而微温、热、凉、大热等药性药物使用频次最低。在药味方面,共出现9种药味,共计3878次,苦味和辛味用药频次最高,合计占据了大部分比例,甘味和咸味次之,其他药味如酸、涩、淡等使用频次较低。在归经方面,共涉及12条经络,累计使用频次为6026次,肝经用药频次最高,远超其他经络,胃经、肺经、胆经次之,而大肠经、膀胱经等经络的用药频次最低。
3.3. 药物功效分析
参考“十四五”规划教材《中药学》对中药功效属性的分类,依据功效主治对192张处方中83味中药进行分类并分析,见图2。内环各个大类别标签下的百分比为本大类别药物数占83味中药的比例。外环为各大类别下的子分类,子分类的百分数备注为各子分类占所属大类别药物的比例。图2内环展示了使用频次最高的6个大类别,从高到低依次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补益药、理气药、解表药。图2外环展示了各大类别下的子分类分布情况,活血化瘀药包括活血化瘀、活血止痛、活血调经和破血消癥等子类,清热药包括清热泻火、清热凉血和清热解毒等子类,化痰止咳平喘药以化痰药为主,补益药以补气药为主。
注:内圈为大类别,其的标注百分比为在83味中药里的占比数;外圈为子类别,其标注的百分比为该子类别在所属大类别的占比数。
Figure 2. Schematic diagram of efficacy distribution of 83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in 192 prescriptions
图2. 192张处方共83味中药的功效分布示意图
3.4. 关联规则分析
支持度表示在所有处方里,A中药与B中药出现在同一张处方的概率,表2展示了支持度排序前10的10组药对,共涉及6味中药。置信度具有方向性,置信度(A→B)表示在所有出现了A药的处方里,出现A药时也出现B药的概率。
置信度(B→A)表示在所有出现了B药的处方里,使用B药时也使用A药的概率。提升度值大于1,说明出现了A药提高了B药出现的概率,两味药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表2展示置信度排名前10的10组药对,以及各组间的提升度,共涉及6味中药。
Table 2. Top 10 herb pairs by support level
表2. 支持度与置信度前10药对对比表
序号 |
支持度前10药对 |
支持度 |
共现频次 |
置信度前10药对 |
置信度 |
提升度 |
1 |
夏枯草、海藻 |
89% |
171 |
青皮→海藻 |
100% |
1.06 |
2 |
柴胡、海藻 |
87% |
167 |
皂角刺→海藻 |
100% |
1.06 |
3 |
青皮、海藻 |
85% |
163 |
连翘→海藻 |
100% |
1.06 |
4 |
皂角刺、海藻 |
85% |
163 |
土鳖虫→柴胡 |
100% |
1.12 |
5 |
连翘、海藻 |
84% |
162 |
土鳖虫→海藻 |
100% |
1.06 |
6 |
青皮、柴胡 |
84% |
162 |
青皮→柴胡 |
99% |
1.11 |
7 |
夏枯草、柴胡 |
84% |
161 |
当归→柴胡 |
99% |
1.11 |
8 |
连翘、柴胡 |
84% |
161 |
土鳖虫→青皮 |
99% |
1.17 |
9 |
柴胡、皂角刺 |
84% |
161 |
皂角刺→柴胡 |
99% |
1.11 |
10 |
青皮、连翘 |
82% |
158 |
当归→海藻 |
99% |
1.05 |
对支持度和置信度排名前10的中药进行综合分析,挖掘得到:海藻、夏枯草、柴胡、青皮、皂角刺、连翘、当归、土鳖虫等药物,为了保证关联规则的准确性,并尽可能地发掘潜在规则,故将支持度阈值设置为90%,置信度阈值设置为70%,关联规则分析网络如图3所示。
Figure 3. Association rule network diagram of 83 herbal medicines in 192 prescriptions
图3. 192张处方中83味药物的关联规则网络图
3.5. 聚类分析与核心药物筛选
通过对高频药物(使用总次数 ≥ 15)进行聚类分析以发掘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的潜在药物群组,基于药物功效及共现关系等形成了2个主要聚类。通过综合上述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的高频药物、处方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拟采用得到的2个主要大聚类为192张药方中产生的核心新方,作为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的代表性药方进行后续网络药理学分析。组方1所含药物包括:丹参、玄参、土鳖虫、海藻、夏枯草、川芎、当归、皂角刺、柴胡、青皮、连翘。组方2所含药物包括:牡丹皮、甘草、香附、延胡索、浙贝母、蒲黄、水蛭、莪术、昆布、三棱、地黄、橘核(图4)。
Figure 4. Dendrogram of herbal medicine clustering with total usage frequency ≥ 15
图4. 使用总次数 ≥ 15的药物聚类树状图
3.6. 核心药物网络药理学分析
3.6.1. 药物–成分–靶点–疾病互作网络图
对2组核心药方分别搜集重要活性成分。组方1搜集到27个重要活性成分,对应223个基因靶点;组方2搜集到19个重要活性成分,对应113个基因靶点。良性甲状腺结节共搜集到1094个疾病基因,对药物靶点进行基因注释后,组方1有117个药物–疾病交集靶点基因(图5(A)),组方2有29个药物–疾病交集靶点基因(图5(B))。
(A) (B)
Figure 5. Intersection genes between active components of two core herbal medicine groups and benign thyroid nodules
图5. 2组核心药物活性成分与良性甲状腺结节的交集基因
如图6所示,药物–疾病交集靶点基因网络图中,蓝色矩形节点以矩阵形式分布,代表药物–疾病交集靶点基因;各色椭圆节点代表药物活性成分;右侧红色节点代表良性甲状腺结节疾病。组方1包含117个药物–疾病交集靶点基因,17个药物活性成分(图6(A));组方2则包含29个药物–疾病交集靶点基因,8个药物活性成分(图6(B))。
构建2个组方的药物–疾病交集靶点基因PPI蛋白互作网络图,见图7。筛选核心蛋白,核心组方1所涉及的关键蛋白主要有ACHE、PON1、IFNG、IL1β、EGFR、GNRH1、NFE2L2等,核心组方2设计的关键蛋白主要有ADA、G6PD、AXL、JAK1、LGALS3等。
(A)
(B)
Figure 6. Network diagram of intersection target genes between two prescription groups and disease
图6. 2个组方药物–疾病交集靶点基因网络图
(A)
(B)
Figure 7. PPI network of core targets in two prescription groups
图7. 2个组方核心靶点PPI互作网络图
3.6.2. 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A)
(B)
Figure 8. GO enrichment analysis of two prescription groups
图8. 2个组方GO富集分析图
如图8(A)所示,组方1在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 BP)层面上有10个富集,主要涉及正向调控细胞迁移、负向调控基因表达、细胞对肿瘤坏死因子的反应等。基因所处细胞亚定位(Cellular Component, CC)富集10个,主要涉及细胞核质、细胞质、膜外侧、细胞表面蛋白。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 MF)有10个,主要涉及信号受体结合、核受体活性、蛋白质同源二聚体活性、细胞因子活性、蛋白酶结合。图8(B)展示了组方2的GO富集结果,生物学过程层面9个富集,主要有对抗生素的反应、巨噬细胞衍生泡沫细胞分化的负调控、白介素-6介导的信号通路。基因所处细胞亚定位层面有7个富集,主要有细胞质、细胞膜、受体复合体等。分子功能8个富集,主要有跨膜受体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蛋白结合、蛋白激酶活性、ATP结合等。
(A)
(B)
Figure 9. KEGG pathway enrichment analysis of two prescription groups
图9. 2个组方KEGG通路富集图
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图9),两个核心组方目标基因在癌症、炎症免疫及代谢调控等通路中显著富集,但两组结果的侧重点存在明显差异。组方1 (图9(A))的目标基因显著富集于癌症相关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及AGE-RAGE信号通路,同时与Lipid and atherosclerosis等代谢紊乱相关通路密切关联。IL-17和TNF信号通路的富集反映其在炎症因子调控及免疫活化中的关键作用,体现了组方1在炎症反应和代谢失衡调节中的分子基础。组方2 (图9(B))的目标基因集中富集于病毒感染相关通路(如Kaposi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丙型肝炎)、免疫调节通路(如PD-L1/PD-1检查点通路)及纤维化逆转通路(如PI3K-Akt)。此外,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通路和Th17细胞分化通路的富集表明其在免疫逃逸、纤维化病理及药物耐药调控中的作用。
4. 讨论
4.1. 用药规律分析
从药性上看,处方以温性药物为主,同时配伍寒性和微寒药物。温性药物温中散寒、调和气血,寒性与微寒药物清热泻火、散结化痰,用以应对良性甲状腺结节中常见的痰凝、郁热病理状态。整体用药偏向寒凉,针对“郁久化热、痰瘀互结”这一核心病机。药味方面,辛味和苦味药物使用频次最高,咸味次之。辛味药物散行通络、行气化痰,苦味药物清热泻火,咸味药物软坚散结,体现了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的辨证用药特点。在归经上,用药以肝经为主,兼顾胃经、肺经、胆经。肝主疏泄,肝气不畅导致气滞、痰凝、血瘀,从而形成结节。袁教授选用入肝经药物以恢复肝的调达功能,配伍入胃、肺、胆经药物化痰理气、疏通经络、消散结肿。整体用药体现了以“气滞、痰凝、血瘀、郁热”为核心病机的辨证施治思路。
4.2. 高频药物分析
处方中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为海藻、夏枯草、连翘等清热化痰、软坚散结的专病专药,辅以皂角刺、川芎、丹参、土鳖虫等活血化瘀药物,以及清热、化痰、补益、解表类药物,形成了多层次、复合化的治疗模式。海藻使用频次最高,达192张处方中的181次,体现其在“痰凝成核”病机中的核心作用。《本草纲目》记载海藻“消瘿散结”,软坚化痰、消散核肿是其主要功效,是袁教授针对“痰凝成核”这一核心病机的重要选择。夏枯草以其“散瘿”功效紧随其后,对应于“郁久化热”的病理状态。《神农本草经》指出夏枯草“散瘿”,体现了其清热解郁、消散结节的专药作用。连翘则以清热解毒、消瘿散结见长,针对气滞血瘀、热毒郁结的复杂病理状态效果显著。活血化瘀类药物在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如皂角刺、川芎、丹参、土鳖虫等贯穿治疗全程。皂角刺以“托毒排脓、活血散结”为主;川芎、丹参活血通络、行气止痛;土鳖虫破血逐瘀,对坚硬肿块作用尤佳。活血化瘀类药物通过打破痰瘀交阻的恶性循环,促进气血畅通及结节消散。这些高频药物的搭配充分体现了“活血与祛痰并重”的治疗思路。
4.3. 甲状腺结节辨治总纲
良性甲状腺结节在中医理论中多归属“瘿病”或“瘿瘤”范畴,其核心病机为痰浊、瘀血、郁气交阻。《外科正宗·瘿瘤论》[9]云:“瘿瘤之症,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明确了痰瘀互结是本病的核心病机。现代中医认为其本质为“痰聚而病”,表现为痰、气、瘀三者交织的病理特点,常见证型包括痰气交阻、痰瘀互结、肝火旺盛[5] [10]。患者多无明显不适症状,但病机复杂,疾病发展具有连续性。痰、气、瘀三者并非独立静止,而是相互作用、动态变化的过程[11]。袁教授提出,“痰瘀同治”是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的核心思路,需从整体辨证出发,标本兼治,统筹兼顾痰瘀互结与气机郁结的治疗逻辑,避免单一治疗的局限性。针对复杂病机,袁教授在治疗中以海藻、浙贝母化痰软坚、消散核肿,辅以川芎、丹参活血化瘀,精准应对痰瘀交阻的病理特点。夏枯草、连翘等清热散结药物则用于缓解“郁久化热”的病理演变,改善结节的炎性环境。同时,柴胡疏肝理气,促进气血津液运行,化解气滞所致的结节。补益类药物如当归、甘草扶正祛邪,调整气血,标本兼顾。《本草纲目》[12]记载,当归“理血去瘀”,甘草“益气助痰化”,体现了扶正与祛邪的有机结合。此外,针对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气郁生热”的演变机制,袁教授结合《内经》“热者寒之”理论,常配伍玄参、连翘等寒凉药物,清热解毒、消瘿散结,缓解结节内部炎性环境,有效阻断郁热加重病情的恶性循环。综上,袁教授强调“治痰勿忘活血,活血须理气”的整体治疗原则,通过化痰、活血、清热、理气的多维手段,标本兼治调节整体病理环境,从而解决痰瘀交阻这一核心问题,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
4.4. 数据挖掘探究对证思路
结合关联规则与聚类分析结果得出的两组核心组方皆体现出了化痰、散结、理气、活血等治疗思想,但在具体功效和应用上有所侧重。组方1以海藻、夏枯草、玄参为主要药物,侧重清热化痰、软坚散结;血药选用土鳖虫、丹参、当归等,活血消癥并兼顾补损,同时顾护气机,以柴胡、青皮、连翘等药物顺气清郁热。该组方核心功能为“祛痰清热、理气活血”,适用于痰瘀互结、气郁化热的病理状态,尤其多见于病程早期至中期,病机特点以痰瘀并重、气机郁滞为主。组方2则选用昆布、浙贝母等祛痰力更强的药物,血药多选水蛭、三棱、莪术等破血逐瘀之品,同时辅以丹皮、蒲黄、地黄等药物以理血止血清热,延胡索破血止痛,橘核、香附专入肝经以疏郁消肿散毒。此组方整体活血化瘀的作用更为显著,偏向“破血逐瘀、软坚散结”,适用于病程后期或瘀结较重的患者,特别针对顽固性结节、纤维化病灶具有更强的病理软化与疏解作用。
血瘀与痰凝难以分割。“血水同源”源起于《黄帝内经》,历经多朝代更迭发展,历代医家补充阐释,金代李东垣指出“血与水本不相离”,明代缪希雍道:“水属阴,血亦属阴,以类相从”,水与血在生理上同源密不可分,病理上亦见水血互累,《素问·调经论》[13]云:“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血证论》亦指出:“病水者,亦未尝不病血”。瘿病患者水滞成痰,血焉能独善,仲景《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袁肇凯教授承此箴言,知痰之为病,当先理血,在长期临床实践基础上提出:“瘿病当常理痰,理痰勿忘通瘀”,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时,若无活血禁忌证,皆可考虑辅以活血之法,一则防痰湿久滞生瘀疾患生变,二可顺应血水生理病理特性,令治痰活血相得益彰,疗效更为显著。
4.5. 网络药理学分析与“痰瘀同治”理论验证
网络药理学分析揭示了袁教授核心组方在甲状腺结节治疗中的用药思路,验证了“痰瘀同治”理论的现代药理学机制。组方1主要以祛痰清热、活血消癥为主,靶点集中于炎症与免疫相关通路(如TNF-α、IL-6、STAT3)及癌症和代谢调节通路(如PI3K-Akt、AGE-RAGE),通过调控NF-κB、MAPK信号通路抑制促炎因子[14],组方1可减轻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同时调控细胞增殖和代谢紊乱,适用于炎症明显、代谢紊乱较重的结节患者。此外,IL-17和TNF通路的显著富集表明组方1在调节免疫微环境和缓解炎症方面具有独特作用,特别适合痰瘀并重、兼气郁的病理状态。组方2以破血化瘀、祛痰散结为主,靶点偏向于病毒感染、免疫耐药及纤维化相关通路(如PD-L1/PD-1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PI3K-Akt信号通路) [15] [16]。组方2通过多维度调节纤维化因子(如COL1A1、TGF-β)的过度表达,逆转纤维化病理,同时改善免疫逃逸和药物耐药问题,临床应用更适合病程后期、瘀血结节明显或纤维化程度较高的患者。此外,与病毒感染通路的显著关联显示组方2在免疫失衡状态下的广泛适应性,EGFR耐药通路的富集进一步表明其在复杂药物耐药病理中的调控潜力。
预防癌化恶变是良性甲状腺结节治疗的关键问题,中医药打靶不仅需要在宏观上命中病靶,如使用海藻连翘等消除结肿,更要精准针对生化指标、蛋白基因分子结构等微观靶。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自身抗体、癌胚抗原等指标靶点需要重点关注[17]。根据网络药理学分析,核心处方的药物中,柴胡主要包含山奈酚、槲皮素[18],川芎含杨梅酮[19],当归含有β-谷甾醇[20],连翘含木犀草素[21],各种活性成分主要聚焦于抗癌、抗炎作用,可抑制机体炎症反应,直接或间接地调控激素、自身抗体、癌胚蛋白等指标靶点。通路富集以癌症、炎症通路为突出重点,药靶相合,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得到效果验证,患者预后良好,复发率及癌变率降低。
5. 总结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非监督学习和多层网络分析,深入探讨了袁肇凯教授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的用药规律及其理论依据。网络药理学的分析验证了中药复方通过多靶点、多通路的综合作用机制。未来需通过进一步临床研究和现代药理学验证,为中医药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供更多支撑。
基金项目
第七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国中医药办人教函(2021)272号;湖南中医药大学科研基金“揭榜挂帅”专项(2022XJJB002);湖南省青年科技创新人才项目(2022RC1021)。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