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现代汉语中,离合词大多是动宾式的,在实际使用中常以扩展形式出现。然而,汉语中同样存在仿照动宾式离合词的扩展形式:
联合式:集个合、学完习、害什么羞。
补充式:扑个空、压个缩、演一场出。
偏正式:暂个停、同过学、微了笑。
主谓式:胆了怯、体个验、政了变。
单纯词:呻什么吟、滑天下之大稽、随你的便。
赵元任曾将这类非动宾式的扩展形式称为“假动宾式复合词离子化”[1]。为便于行文,本文将其简称为“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仿动宾式离合词体现了与动宾式离合词类似的离析使用特征,其语法特点与可接受度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旨在研究两个问题,一是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形式的演变及语法特点,二是这一形式在母语者中的可接受度。
2. 研究现状
早在上世纪就有学者对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进行研究,如陈列曾指出“劳完动”“学完习”类是一种语病[2]。邵敬敏把离合词分为动宾式和补充式结构,指出有少数偏正结构和联合结构仿照了动宾结构式的扩展形式,但没有深入探讨原因[3]。邹立志认为这是非动宾式动词的类推问题,属于超规范现象[4]。左富强从用如动宾的离合词出发,探讨了“洗澡”“鞠躬”等从非动宾式联合词演化为用如动宾的复合词的词化过程[5]。近年来,不少学者开始探讨动补式、并列式等复合词的动宾化问题,将这类现象的成因归结于错误的类推和泛化。而关于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的语法后果,学界持不同观点。李绍群认为这是语言经济性原则和人们认知方式变化的一种体现[6]。张巍将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归为不规范的语言现象,认为这是一种误用[7]。随着构式语法研究的深入,近年来也有学者开始从构式化角度考察这一现象。方绪军首次从构式化的角度探讨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情况,认为这反映了语法结构演变过程中“类推动念与类推固化相伴发生”的现象[8]。部分研究深入挖掘了离析词“哪门子”“个”“什么”的语义特征,但主要集中在动宾式离合词的构式演化,未系统研究仿动宾式双音节词的扩展问题。
以往研究主要聚焦于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的语法特点。部分研究探讨了这类形式的发展趋势,但尚无研究从母语者的接受度出发,探讨不同类型双音节词可接受度的差异。因此本文拟研究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的演变过程与语法特点,并开展抽样调查,以调查母语者对不同类型仿动宾扩展的可接受度以及对这类语言现象的看法,同时探讨有哪些形式已经出现固化倾向及其构式演化方向。
3. 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的不同类型
在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主要分为单纯词和复合词,复合词共有主谓式、偏正式、动宾式、补充式、联合式五大类。其中,汉语中离合词主要是动宾式复合词,其他五类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是在动宾式复合词扩展基础上的构式类推。
总体来看,仿动宾扩展的复合词以联合式为主,并且在历时发展过程中已经有部分词语演化为动宾式(如“洗澡、睡觉、登记、考试”)。其次是单纯词(如“滑稽”“犹豫”“荒唐”)和补充式(如“落后、扑空、压缩、演出”),在语料中出现频率较多。但主谓式(如“地震”“肉麻”“胆怯”“政变”)和偏正式(如“对象”“同学”“社交”“再见”)也出现了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的情况,只是出现频率相对较少。六种基本类型中动宾式扩展使用是符合语法规范的,联合式是仿动宾扩展的主要语言材料,其次是单纯词和补充式,主谓式和偏正式的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情况最少。不同类型双音节词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具有不一致性,因此需要对这一语言现象的语法机制深入分析。
4. 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的语法机制
4.1. 第一阶段: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的类推
动宾式扩展的强类推作用是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生成的核心驱动力。在类推过程中,存在“离合”和“套合”两大机制。曹贤文指出,动宾式离合词通过“离”和“合”构成词和短语,而“套合”则强调离析是复合词与构式框架的匹配结果,受形式、意义、构式框架限制[9]。由于其它类型的双音节词并不具备离合词的典型特点,因此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更适合用“套合”机制解释。
以联合式动词“比赛”的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为例:a. 客观事物之间存在客观联系,比如有两个人在共同做某一件事情;b. 在这一过程中,两个人突然开始比较谁做得更好或更快。这一行为在实际语境中表现为“比”,即他们的动作开始偏向于比较;c. 说话人通过感官感知并形成直观形象或直觉。例如看到两人比赛后,心中产生比较的概念;d. 在说话人的认知域内抽象形成意象图式。比赛的情境中,比较行为是核心特征之一。这个图式在认知域中不断加强,逐渐转化为可以语言化的结构;e. 由意象图式形成具体的概念框架。这个意象图式进一步被组织成一个具体的概念框架,即“比赛”这一活动本身,包括参与者的互动、竞争及最终结果;f. 概念框架投射到认知域中所储存的最能表示该概念框架的表达构式。“比赛”扩展为动宾式离合词扩展形式,强调了“比”的动作和“赛”的关系;g. 动宾式扩展形式“V起O来”被套合到新的语境中,产生新的修辞构式“比起赛来”。
4.2. 第二阶段: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的泛化
开始进入到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的修辞构式中的一般是结构上类似动宾式的双音节词,比如联合式复合词“鞠躬”“考试”“洗澡”等。但随着这类修辞构式使用频率增加,就会在特定的话语场景中向其他类型双音节词泛化,突破与动宾结构的语法契合限制。
(1) 老赵……然后又弄了个官干,两口子没事儿了纸上谈个兵,壮个情,吹个捧,肉个麻,忙得的不亦乐乎。
(2) 武林盟主是学武之人最尊荣的名位,小龙女却半点也不放在心里,随口笑道:“随你的便罢,反正我是不懂的。”(金庸《神雕侠侣》)
施春宏指出,构式压制指的是在组构成分进入构式过程中,构式向组构成分提出需要满足的准入条件,如果不完全吻合则通过调整以满足准入条件[10]。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的泛化同样运用了构式压制与套合理论,对进入其中的成分实现意义的再分析。在(1)中,“V + 个 + O”是典型的动宾式扩展构式,句中为达到排比效果,将动宾式词语“谈兵”后的三个双音节词类化为同样的格式,主谓式复合词“肉麻”因而进入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构式。(2)中“随你的便”是对单纯词“随便”的扩展,语境中体现了说话人漫不经心的主观感受,因此说话人将“随便你”这一已有的概念框架投射到动宾式“V + 代词 + O”这一语法构式之中以加深语气,形成“随你的便”的修辞构式。
张巍认为这类对单纯词和其他结构复合词的拆分“沿袭前人的误解误用和今人望文生义”[7]。但从整体发展情况来看,这些习非成是的不规范形式实际上是这一修辞构式泛化的产物,由于使用频率不高,没能在现代汉语中固化。结合语料,偏正式“对象”、主谓式“肉麻”、联合式“体操”的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出现频率较低,可见泛化产生的部分扩展形式只是停留在小范围内,而且在创造之后并没有进入交际语言系统,是人们在口语表达过程中为追求表达新奇进行的主观加工。
4.3. 第三阶段: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的固化
不同类型双音节词的构式演化的发生速度与可接受度各异,体现了构式固化进程的不一致性。根据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的构式意义,可以得出不同类型双音节词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构式的固化程度受到以下因素影响:
第一,词语的动性与宾语名词性。从其产生根源来看,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是受动宾式离合词影响过度类推的结果,其合语法性很大程度依赖于与动宾式的相似程度。以联合式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比起赛来”和“体了一堂操”为例。在“比起赛来”中扩展成分是标记时体的“……起……来”,对位于宾语位置的名词“赛”具有启后性,组合起来传递了“开始了比赛”的新信息,成为整个结构的信息焦点,“来”更多是起到音节上的协调韵律作用;“体了一堂操”中,扩展情况比较复杂,插入成分既有修饰前项的时体成分“了”,又有修饰后项的数量成分“一堂”。受动宾结构影响,仍由宾语“操”充当焦点,起到了整体凸显宾语“一堂操”的作用。但是“体”直接用作动词的情况非常少,不符合动宾结构的语用意义。由此可见,组成成分兼具动性较强的语素和焦点准名词化的联合式复合词最接近固化。
第二,词语的语法接受程度与社会心理普遍性。以偏正式复合词的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军完了训”为例,当“我们已经军完了训”进入听话人的认知域后,会面临两种语法接受路径:一种是这个句子符合听话人认知域中所存储的各种规则,“V + 完 + X”,听话人便能自然接受其意义表达,并赋予其合语法性。另一种路径是这个句子完全不符合认知域中所存储的各种规则,于是听话人开始数据驱动的搜索和处理,形成初步的意象图式,但一般表达“军训结束”这一语义应该用“军训结束”或“军训完”。新形成的意象图式关系在加工过程中与认知域之前存储的语言规则建立联系,形成新的抽象表征系统,在交际中不断吸纳新的词汇进入该新构式。
从社会心理角度看,“军训”一词具有社会群体性,对于缺少相关经验的群体来说,“军完了训”这一明显带有事件化色彩的描述性形式只能上升为认知经验,而难以进入实际使用层面。这反映了双音节词本身投射的社会心理对仿动宾式固化的影响。
5. 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的语义特征、语法结构与语用功能
5.1. 语法结构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的主要方式是插入和移位,其中插入是最常用的。根据与前后项的关系,插入成分可以分为充当前项成分的补语和后项成分的定语两大类(见表1)。充当前项成分的补语主要是时体成分、结果成分、数量成分、领属成分、修饰成分、疑问成分等六类,充当后项成分的定语一般是修饰成分、领属成分、数量成分、疑问成分[11]。运用移位进行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的双音节词较少,如“考试——试已经考完了、鞠躬——这个躬是给他鞠的”等,这一类词主要是固化程度较高的联合词,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演化为完全意义的动宾式结构。
Table 1. Data table for the average accuracy of questionnaire classification statistics
表1. 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构式整理
结构 |
样例 |
X + 助词 + Y |
落后——落了后、学习——学着习、比赛——比了赛 |
X + 结果 + Y |
比赛——比完赛、演出——演完出、服务——服好务 |
X + 数量 + Y |
选举——选一次举、暂停——暂个停、演出——演一场出 |
X + 数量 + Y |
选举——选一次举、暂停——暂个停、演出——演一场出 |
X + 什么/啥/哪门子 + Y |
奇怪——奇什么怪、旅游——旅啥游、祝贺——祝哪门子贺 |
5.2. 语用功能
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的语用功能首先体现在其语体分布上。语体是话语在功能风格上的体现,根据王海峰的统计,离合词离析形式主要出现在自然口语、小说、戏剧中,以口语语体为主,语体越庄重、越书面化出现频率越低[12]。笔者借鉴其考察,选取了“比起赛来”和“要什么紧”,提取了CCL语料库中北京自然口语转写语料、网络文章、小说、散文、新闻报道、学术著作、法律文本等不同语体的语料[13],发现语体规范度最高的学术著作和法律文本中均未出现,出现最多的是小说和新闻报道,共57次,且均出现于人物对话之中,可见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是一种非规范的口语表达形式,主要语用场合是小说或新闻报道中的人物对话。
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将补充说明的内容用作扩展,体现了个体化的指示视角。
(3) 不了,从那以后再也没迟过到。
(4) ……只是死盯着贾岛式的苦吟派和落了魄的吴敬梓、曹雪芹、蒲松龄,把贫穷加努力即是成功当作培养作家的不二法门。
(5) 她好像也和我同过学,有模有样地问我这个那个的。
“迟过到”“落了魄”“同过学”其实都可以通过补充说明相应的语义,如“迟到过”“落魄了”“当过同学”,但在例句中都运用了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的方式。以“迟到”为例,如果是“迟到过”,“过”是这一结构的补语,语法地位较低。但“迟过到”将“过”纳入同一个行为域内,语法关系更加紧密,这也体现了说话人对事件内部的观察。
部分仿动宾式离合词的扩展成分是数量成分,如“个”“次”“场”等,体现了说话人的主观量评述。
(6) 人家不过是采个访,我是以命搏命。
(7) 觉新咳了一声嗽,站起来,向厢房走去。(巴金《春》)
“采访”“咳嗽”中插入表示数量的“个”“一声”等动量成分,反映了说话人对这一动作行为的程度评述,使其个别化,能指代具有特殊状态的具体动作行为。
部分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会将疑问成分作为扩展的主要内容,能充分体现说话人的情感色彩。
(8) 每次到县时,法院总是说:“你着什么急!法院不是光管你这一件事!……”
(9) 请什么客?祝哪门子贺?可别寒碜人了。
上述例句中,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形式主要是在词语中间插入了疑问成分“什么”“哪门子”,体现了说话人的情感色彩。“什么”和“哪门子”本身具有反问的语气,插入双音节词中提升了其语法地位,能满足说话人的情感需要,传达强烈的语气。
综合以上论述,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主要出现在口语中,反映了说话人的个体化指示视角、主观量、情感色彩,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6. 基于不同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形式的可接受度调查
根据以上分析,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由动宾式离合词扩展的基本形式类推而来,语法结构丰富,但不同的语法结构可接受度不同,部分已完成构式演化,但还有部分格式仍处在类推、泛化阶段。在语用上,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的产生和运用具有较强的临时性、主观性,因此仿动宾式离合词能否稳定发展并成为新的语言材料仍有待考证。
基于这一研究现状,本文开展了一次可接受度调查,从CCL语料库中的仿动宾离合词扩展实例中,分别提取了不同类型双音节词的典型扩展形式,以调查母语者对不同类型仿动宾式离合词的可接受度,以及对这类语言现象的看法,同时探讨有哪些形式已经出现固化倾向及其构式演化方向。
6.1. 设计和方法
6.1.1. 目的
测试母语者对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主要类型的接受度和意义判断。
6.1.2. 调查方法与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运用“问卷星”发放线上问卷,共有150位母语者参与调查。最终收到有效问卷146份,无效问卷4份。
6.1.3. 问题数量分配、测试方式和分值计算
本次调查共17个问题,其中前两题是个人基本信息调查,第(3)~(15)题是六种基本类型双音节词的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的样例,每一类型选出了具有代表性的2~3个格式如下:
(10) 偏正式:(A + V)军训,(V + N)对象。
(11) 补充式:(V + A)落后,(V + V)演出。
(12) 主谓式:(N + A)肉麻,(N + V)地震。
(13) 联合式:(V + V)比赛,(A + A)要紧,(N + N)体操。
(14) 动宾式:(V + N)见面,洗澡。
(15) 单纯词:(音节 + 音节)犹豫,幽默。
第(16)~(19)题是部分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格式的样句,目的是了解受访者对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存在于语境中的接受度,样句如下:
(16) 原来,李兰英在去年的瑶族“盘王节”盛会上对歌,与老挝八家寨的一位瑶族青年对上了象。
(17) 你按你的铃,他讲他的演。
(18) 谁见面的时候向他点了头、微了笑,都被他牢牢记在心里,终生感激。
(19) 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荒天下之大唐。
第(20)~(22)是个人看法调查,主要是调查受访者对这类语言现象的整体认识,问题如下:
(20)您是否觉得以上的形式国家应该加以规范,不允许它们作为书面用语使用呢?
(21) 有人会在生活中用到这些表达,说明这是一种语言变化的现象。您同意这种观点吗?
(22) 您认为以上这些形式以后会被越来越多人接受吗?
为便于问卷收集,本调查前两个板块对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的接受度调研主要采用传统的范畴化方法,即要求受访者从以下三种判断中进行选择:a. 能说;b. 能说但别扭;c. 不能说。三类选项分别代表受访者对样例规范性的肯定、质疑和否定。第三板块是对母语者关于这一语言现象的看法调查,采用是非问的选择题形式。本次调查中某一选项的分值指选择该选项的受访者百分比。
6.2. 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的可接受度
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的可接受度,我们进行了对比分析,其接受度有较大的差异,具体见下表:
Figure 1. Acceptability of partial formal and supplementary participle detachable words
图1. 偏正式与补充式仿动宾式离合词可接受度
Figure 2. Acceptability of subject-predicate and associative participle
图2. 主谓式与联合式仿动宾式离合词可接受度
Figure 3. Acceptability of joint, simplex, verb-object imitative verb-object separable words
图3. 联合式、单纯词、动宾式仿动宾式离合词可接受度
Figure 4. Acceptability of extended sample sentences containing imitative verb object compound words
图4. 含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样句可接受度
根据图1~3,六大类型双音节词的扩展形式可接受度差异明显。其中,动宾式扩展的可接受度最高,超过89%;联合式和单纯词扩展次之,表现出较高的语法化潜力。补充式相对较低,偏正式与主谓式扩展形式的可接受度普遍偏低,可见其与动宾式构式的契合度较弱。
在调查的第一板块,六大主要类型的三个选项都是非零值。事实上动宾式的两个扩展形式是符合语法规范的,作为对照组存在,但仍有受访者选择“可以说但别扭”和“不可以说”,这说明受访者对于动宾式扩展、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的接受度都存在一定分歧。
第二板块聚焦于语境下的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可接受度问题(见图4),共设计了四个样句,分别包含偏正式、联合式、单纯词三类,且选择的是在CCL语料库中出现频率较少、可接受度较低的形式(例如“对象”在第一板块的调查中认为“可以说”的受访者仅有9.56%)。但当这三类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形式放在具体
Figure 5. The personal opinions on the extension of imitative object compound words
图5. 关于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的个人看法
的语境中时,受访者对这一类语境中的扩展形式接受度显然增高,选择(a)的比例平均增加了15%~45%。
第三板块主要调查受访者关于这一现象的个人看法(见图5)。受访者倾向于认为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是一种口语表达形式,国家应予以规范,不能将其作为书面语使用。同时69%以上的受访者认为这是一种语言变化发展的现象,未来会被更多人所接受。
6.3. 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的构式化整体趋势
第一,联合式和补充式复合词的构式化潜力较高。这两类在结构上与动宾式高度契合,在语用上能承担句法焦点功能。调查显示,联合式“比起赛来”和补充式“落了后”的可接受度分别达到73.97%和58.22%,已初步显示出规范化趋势。未来,这些形式可能在现代汉语中逐步固化,甚至进一步扩展至书面语域中。
第二,偏正式和主谓式复合词扩展形式的语用范围有限。偏正式和主谓式与动宾式构式差异较大,句法功能更多局限于定语或主语角色,主要停留在口语表达中。然而在特定语境中,这些形式可能通过对举或类推获得暂时的语法地位。例如,“肉个麻”和“军完了训”在语境中的可接受度显著高于单独使用,反映出语境对扩展形式发展方向的强制约性。
第三,单纯词的扩展形式呈现准名词化倾向。单纯词的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形式(如“犹什么豫”)通过插入情态、数量或情感标记,逐步增强了词语的语义焦点功能。这类词语中的部分语素,如“豫”和“紧”,在扩展中语法功能进一步弱化,表现出准名词化的特征。未来,这些扩展形式可能在主观化和语义强化的过程中固化。
7. 结论
7.1. 可接受度较高的双音节词内部结构演化趋势
根据本次调查并综合相关研究,可接受度较高的几类双音节词内部都出现了准名词化倾向与语素弱化趋势。例如“落了后”、“要什么紧”、“犹什么豫”,这里的“紧”“豫”意义相对抽象,但形式上整体作宾语,被称为准名词。从历时角度看,已有不少用如动宾的双音节词出现充当宾语的语素词性弱化为准名词的现象,如“洗澡”,在古代汉语中“澡”最初的含义是洗手,但随着该词的离析使用逐渐产生了“洗全身”的隐喻义。最终在现代汉语里,“澡”被错析为名词性语素,“洗澡”成为动宾式复合词。本次调查中可接受度较高的“要什么紧”和“犹什么豫”也体现了准名词的倾向,由此可推测未来能固化为动宾结构的双音节词,大多需要经历准名词化阶段,部分联合式复合词的构词语素可能率先完成由其他词性的独立语素到名词性黏着语素的过渡。
7.2. 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的构式创新趋势
总体来看,尽管偏正式、主谓式的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可接受度最低,但可以预见的是这类复合词在数量上将会不断增长。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使用肇始于口语表达,并在交际中得到认可并固化,而这类形式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产生路径:
第一,对举使用。例如调查中第二板块的例句“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荒天下之大唐”,在四个例句中的可接受度最高,达到了63%,可见语境条件对仿动宾式构式的推广具有启动作用。这类使用频率低、可接受度低的偏正式、主谓式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最有可能在对举和并列使用的语境中进入母语者的认知域,形成新的概念范式。
第二,语境类推。偏正式、主谓式可能受到语境中动宾式复合词离析使用的影响,类推产生新的扩展形式。
(13) 后来听说有的小个体户顶雷被关进了看守所,有的官员被免了职和双了规,当然还有被调到省里去了,……
在(13)中,如果没有“免职”的动宾式扩展,也不会产生后面“双规”的仿动宾式类推。这类句法启动现象较为常见,通过这种方式也将产生更多的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形式。虽然调查显示大部分受访者认为这是非规范的口语表达,不宜进入书面语,但他们同样认同其作为语言变化现象的存在价值,在未来其构式化也将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与演化速度。
本研究通过对仿动宾式双音节词扩展形式的语感调查与构式语法分析,全面探讨了这一语言现象的形成机制、语法后果与发展趋势。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现象起源于动宾式离合词的类推,受语言经济性原则的驱动,通过构式类推、泛化与固化等机制逐步在现代汉语中获得了一定的语法地位。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的语义特征、语法结构与语用功能都反映了其强烈的口语属性,主要用于非正式场景。调查结果表明,尽管受访者普遍认为这类表达属于非规范用法,不能应用于正式场合,但他们也认同其作为语言变化现象的存在及未来可能被更多人接受的趋势。
未来,仿动宾式离合词扩展的构式演化可能呈现以下趋势:第一,部分联合式与补充式复合词的扩展形式将进一步固化为规范表达;第二,偏正式与主谓式复合词在语境类推和对举使用的推动下,扩展形式的数量可能逐步增加,但仍主要停留在口语或非正式书面语中;第三,单纯词的扩展形式可能通过准名词化逐渐强化其结构焦点,在表达主观情感上发挥重要作用。
致 谢
本论文由四川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学生黄樾在通讯作者四川师范大学王飞华老师指导下完成,特此致谢。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