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受事主语句的话题结构教学——以初、中级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为例
Topic Structure Teaching of Chinese Patient-Subject Sentences—A Case Study in Elementary and Intermediate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摘要: 受事主语句是现代汉语中体现汉语话题优先特点的一种句式,常出现在中国人口语对话中。但在目前的对外汉语实际教学中,受事主语句的教学常与被动句相联系,大多数情况下,受事主语句被归为无标记被动句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较少作为一种独立句式受到关注,受事主语句在汉语表达上体现的话题优先性也容易被忽略。本文尝试将话题结构理论对汉语受事主语句的分析与初中级的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培养汉语学习者的话题优先意识,深入了解汉语受事主语句乃至范围更大的汉语话题句。
Abstract: The patient-subject sentence is a sentence structure in modern Chinese that reflects the topic-prominent nature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it frequently appears in spoken conversations among Chinese speakers. However, in current practical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e instruction of patient-subject sentences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passive sentences. In most cases, patient-subject sentences are categorized as a form of unmarked passive sentences. Due to the lack of attention as an independent sentence structure, the topic-prominent feature embodied by patient-subject sentences in Chinese expression is often overlooked. 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tegrate the analysis of Chinese patient-subject sent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pic structure theory with elementary and intermediate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iming to cultivate learners’ awareness of topic prominence and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patient-subject sentences, as well as the broader category of Chinese topic-prominent sentences.
文章引用:陈璐瑶. 汉语受事主语句的话题结构教学——以初、中级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为例[J]. 教育进展, 2025, 15(3): 996-100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3499

1. 研究现状

1.1. 汉语受事主语句本体研究及概念界定

现代汉语中,学者们对受事主语句的界定各不相同。目前语法学界公认的看法是,受事主语句是根据主语与谓语动词语义关系来确定的句子类型,表示主语是谓语动词动作或行为所关涉的对象,表现为动作或行为的承受者或受影响者,以及造成的结果等。受事主语句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受事主语句指主语是其后面的谓语动词的受事的句子,其中包括带“被(叫、让、给)”字的受事主语句(即有标记受事主语句)和不带“被(叫、让、给)”字的受事主语句(即无标记受事主语句),狭义的受事主语句仅指不带“被”字的受事主语句。

早期关于受事主语句的研究大多是在讨论被动句的过程中才被提及的,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语言项目进行专门讨论。马建忠最早在《马氏文通》中把受事主语句当作被动句的附属类。张志公指出,受事主语句为“自然表明的被动句”[1]。王力一书中提出,这类句式是“没有‘被’字的被动式”或者说“受事主语句都是被动句”[2]。一直到龚千炎在《现代汉语的受事主语句》中提及“前头句首的主语是受事,就可以将那类句子叫做受事主语句,也可以叫做被动句。受事主语句既可以采用被动的形式标志来表示,也可以不采用被动的形式标志来表示”这一观点[3]。他将受事主语句和被动句等同且把“被字句”和“非被字句”都归为受事主语句,第一次将受事主语句从被动句的附属研究中解放出来,从此受事主语句便开始作为一种独立的句式受到汉语学界的重视。

1.2. 对外汉语受事主语句教学研究

受本体研究的影响,受事主语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大多包涵在被动句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有针对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被动句时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彭淑莉以听写的调查方式考察了留学生所接受到的六类汉语被动句的输出情况[4];祁晓倩运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留学生的被动句偏误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提出了汉语被动句教学的简化问题[5];王娟运用“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对留学生的被动句偏误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偏误的原因,并提出了教材和教法两方面的措施建议[6]。也有不少研究从语言对比的角度入手,面向不同母语背景的汉语学习者提出汉语受事主语句的教学策略:许晓倩对现代汉语无标记被动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对汉语无标记被动句和英语意念被动句的异同进行了对比,并针对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习得无标记被动句时的主要偏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7]

1.3. 受事主语句话题结构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1.3.1. 话题与主语的关系

主语与话题原本是两个不同研究领域的概念术语,主语是句法学里的概念,与谓语相对;话题则是语用学里的概念,跟述题相对。这些语言学的概念术语都是国外语法学家根据印欧语的语法模式而设立的。印欧语注重形态变化而汉语强调意合,用西方的语法分析模式来分析汉语语法,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无法对应的情况。特别是对汉语句子中主语的确认,吕叔湘曾指出,由于“名词和代词没有格变,动词没有语态。主语是‘陈述的对象’[8],这只是一句空话。我们所能凭借的只有位置和施受关系这两项,而这两个标准给我们的答案,有时候一致,有时候不一致”,因此给句子分析带来很大困难。语言学界对于汉语句子成分的分析,由于引入“话题”的概念而出现了一个较大的转折。关于主语与话题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看法:

① 主语、话题等同说

赵元任最早将话题理论引入汉语研究,他指出,把主语和谓语当成话题和说明来看更为合适,而不是动作者和动作。赵元任从汉语的全局性特点出发,把话题和主语合二为一,把动词谓语前的时间词、处所词、其他名词性成分,乃至介词结构,一律看成是主语,得出“汉语的主语就是话题”的论断,这深刻揭示了汉语区别于印欧语基于论元关系构造愈发的特征。朱德熙《语法讲义》继承了赵元任的观点,认为主语是说话人最感兴趣的话题,谓语是对话题的陈述。他在《语法答问》中指出,说主语是话题,这是从表达角度来说的;说主语是施事、受事、与事等,这是从语义的角度来说的,话题会因主语不同产生变化,但句中各成分的语义关系不会变[9],可见朱德熙认为“话题”和“主语”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提法。虽然他们认为主语就是话题,但话题并没有取得句法位置,只是属于表达功能的范畴。

② 主语、话题不同性质说

胡裕树、范晓是国内最早正式提倡语法研究要从三个平面来进行的。他们认为主语属于句法平面,而话题属于语用层面。在句法平面,话题可以与主语重合,也可以不重合。例如“鸡,我不吃了。”这一句子,在句法平面,主语是“我”,“鸡”是一种特殊成分,位于主谓结构的外层,被称为“提示语”;在语用平面,“鸡”是话题,“我不吃了”则是述题。宋玉柱认为“话题虽然在很多情况下与主语相重合,但两者并非同一概念,因此不能用话题代替主语”,“两者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话题可以游离于句子结构之外”[10]

③ 话题占据句法结构说

为了避开句法上的主语是不是话语平面上的话题或什么时候兼作话题这些难以分清楚的问题,徐烈炯、刘丹青提出了话题占据句法结构说,把话题看作句法概念。在汉语的句子结构中,可以既有话题又有主语,可以只有主语没有话题,也可以只有话题没有主语,还可以既无话题也无主语[11]。他们认为,话题和主语其实也处于不同的层面,但汉语属于话题优先型语言,话题结构无须靠位移形成,它在句子层次结构中本身就占有一个位置,因而在分析句子时,本来属于语用层面的话题也可看作是与主语、宾语一样的句子基本成分。

1.3.2. 对外汉语受事主语句教学研究

由于许多语言不存在受事主语句,现代汉语受事主语句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语法点之一,同时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之一。它在形式上同施事主语句一样是“VP + NP”的形式,但是却与施事主语句大不相同,在语义上有一定的被动意义,刘雪美称受事主语句为“没有标记形式的隐性被动句”[12]。现代汉语中,受事主语句是特殊句式之一,而且受事主语句与“被”字句、“把”字句之间存在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因此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也常将这三者联系起来教学。然而,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对外汉语教材通常是先教意义被动句(即本文的受事主语句),再教“被字句”,而且两种句式的教学通常在初级阶段完成,但没有说明二者的区别。因此,留学生以为受事主语句和“被”字句可以互换,二者的区别只是“被”字的有无。于是该用意义被动句时,却误用“被”字句表述。对于受事主语句,汉语学习者常采用回避策略,将“被”字句无限泛化,所有被动概念都用“被”字句表达,造成了偏误。还有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的受事主语句都表被动,还有部分表说明、描写,例如:水果买到了。因为被动句的主要特征是使受事主语产生某种影响或结果,或者谓语及其谓语结构表示的是一种已经完成、已经实现的动作行为。因此,将受事主语句和被动句联系起来教学无法完全阐明受事主语句的特点。

汉语的语法研究一直是借鉴西方语法研究的模式,西方印欧语言主要是以形态表示语法意义,而汉语是意合型语言,语句的表达不需要印欧语系那样严密的语法照应和形态标记,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手段主要是语序和虚词。用西方研究语法的模式来套汉语,必然会存在大大小小的分歧,汉语受事主语句便是典型例子之一。汉语意合的特点决定了跟句子任何句法成分有语义关系的成分都可以做大主语,这就为受事主语句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语义条件。但在西方语法研究的模式下,汉语受事主语句这一句型虽背负着“受事主语句”这一名称,但却无法按照西方语法研究模式来分析其句法成分,可见用以结构分析为主的传统语法体系来分析汉语语法势必会出现偏差。

对外汉语教学至今仍沿用以结构分析为主的传统语法体系,纵观目前各类对外汉语教材,虽然在品种、类别上都力求有所突破,但在语法这一块始终还是不敢超越1996年国家汉办(现称“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颁布的《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及语法等级大纲》。《语法等级大纲》对句法的描写很充分,而对语义制约关系的描写比较薄弱,至于语用功能的描写则基本上是个空白。此后语法大纲的多次修订仍是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保持以句法结构为轴心这一编写原则。在长期的教学中,很多难点之所以成为老大难问题,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对这些语法现象的认识只停留在形式上或表层语义关系,尚未揭示出深层的语义关系及语用功能有关,这也就是沈家煊提到的“汉语是还未‘语法化’的语言”这一观点,他认为,汉语中的语法范畴和御用范畴不像印欧语系那样区分明显,而是语用包含着语法,“从语法到语用,汉语没有一个‘实现’的过程”。

早年,吴中伟曾建议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用两套术语,即主语和话题,他把主语定义为表示行为动作、活动变化、性质状态的主体,把话题定义为句子中表示关涉对象的部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加强语义和语用教学,以补句法之不足。他在其编写的对外汉语教材《当代中国》中引入了“话题”的概念,把传统所谓的“主谓谓语句”的大主语看作话题,把所谓“意义上的被动句”、“宾语前置”(“主谓谓语句”)等用“话题化”概念从语用上作统一的解释(《当代中文》编写说明,2003)。这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汉语话题优先的特点,为汉语受事主语句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新视角。

2. 对外汉语受事主语句话题结构分析的教学实践与建议

2.1. 教学实践

受事主语句在对外汉语中的地位并不突出,且话题结构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极少应用,留学生对此较为陌生。因而将话题结构理论运用于汉语受事主语句的对外汉语教学,需要打破留学生已经习惯的汉语分析方法。

在最新发布的2021年版《国际中文教育水平等级标准》中,“受事主语”出现在HSK四级语法等级大纲中,大纲给出的例句为“饭都吃光了。//这本书我已经看过三遍了。”等“NP受 + (NP施) + VP”格式的句子。其实,留学生在学汉语之初就在课堂中潜移默化地接触了大量类似的受事主语句,例如在学习结果补语时会学到大量受事主语句,例如“作业做完了。/考试考完了。”但那时学生还没有孤立地、系统地学习过受事主语句,不了解受事主语句的结构体现了汉语话题优先的特点。因此,笔者根据《国际中文教育水平等级标准》,面向汉语水平初中级的留学生设计了一份有关汉语受事主语句的话题结构分析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案。由于受事主语句出现在日常口语交际的频率更高,笔者将教学材料设计成对话类文本,同时也将在教学中引入多次模拟真实交际场景的对话练习,强调口语表达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说汉语时的话题意识。

短文如下:

家里很多东西都用完了

(文丽和丈夫曾超在超市购物,遇到了同事晓茉……)

晓茉:啊!文丽,没想到在这儿遇到你了。

文丽:好巧啊晓霞!我刚把酸奶装进来,一转身,就碰到你了。

晓茉:你竟然会来超市购物,真是难得。

文丽:家里很多东西都用完了。正好今天有空,来逛一逛超市。这家超市我还是第一次来,不是很熟悉。

晓茉:这家超市物品种类丰富,价格也便宜,离我们小区又近,在这里买东西真是太方便了。你买了什么?

文丽:果酱、酸奶和橄榄油。就一个月不到的时间,果酱吃完了,酸奶喝完了,连橄榄油也快用完了。

晓茉:你们家用橄榄油炒菜吗?

文丽:是啊,听说橄榄油营养价值更高,我们就把花生油换成橄榄油了。

晓茉:这么多东西,你一个人拎得动吗?

文丽:我丈夫和我一起来的,他去买草莓和橘子了。

晓茉:原来是这样。

(文丽和丈夫曾超买完了东西,在收银台结账……)

文丽:我刚刚碰见了一个同事,和她打了招呼,顺便聊了一会儿。水果买好了吗?

曾超:水果买好了,今天的水果种类多、很新鲜,而且还打折。

文丽:轮到我们结账了,快帮帮我,把购物筐里的东西拿上来。

曾超:别着急,我先把我们自己带的购物袋拿出来,东西结好账了就一件件装进去。

具体教学方案如下:

《受事主语句的话题结构分析》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已考取HSK3级、准备考HSK4级的汉语学习者

教学目的:(1) 使学生基本掌握用话题结构学习汉语受事主语句

(2) 培养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的话题优先意识

(3) 帮助学生在口语方面取得更大进步

教学重点:(1) 汉语受事主语句的特殊性

(2) 使用话题结构对汉语受事主语进行分析

教学难点:让留学生理解汉语是一门话题优先性语言,同时,使用话题结构对汉语受事主语句进行分析需要跳出以往传统主谓式的语法习惯和表达习惯。

教学时长:一个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在一篇新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先对文中生词进行教学,疏通生词后再结合课文进行语法点的教学,因此本教学设计将“受事主语句”放在第二课时进行教学。导入部分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在此处将教师提问的句子也设置成受事主语句,提问的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可以自然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导入部分也紧扣本节课所要教学的语法点,可以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语料。

师:同学们好,还记不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生:学了生词。

师:那生词都学会了吗?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都做完了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课文,课文同学们都预习过了吗?

二、语法点学习

1) 教师提问,要求学生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

问:文丽为什么去超市?

(家里很多东西都用完了,来不及网购了。)

问:这家超市怎么样?

(这家超市物品种类丰富,价格也便宜,离我们小区又近,在这里买东西真是太方便了。)

问:文丽为什么要买果酱、酸奶和橄榄油?

(因为果酱吃完了,酸奶喝完了,连橄榄油也快用完了。)

问:水果也买到了吗?曾超说今天的水果怎么样?

(水果也买到了。曾超说今天的水果种类多、很新鲜,而且还打折,他真想每种水果都买一点。)

2) 教师罗列学生答案中的受事主语句,介绍受事主语句的结构和汉语话题优先的特点。

问:同学们认为以下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你们对这些句子有什么认识?

(句首都是名词,大多与句中动词具有动宾关系。)

果酱完了。——吃完果酱

② 酸奶喝完了。——喝完酸奶

③ 橄榄油也快用完了。——用完橄榄油

水果到了。——买到水果

⑤ 每种水果一点。——买水果

问:这些句子都有什么特点?

(受动词支配的名词在句子的开头。)

问:同学们还想到哪些类似的句子吗?

(考试考完了。/衣服洗好了。/生词学会了吗?/课后作业做完了吗?课文预习过了吗?……)

师:这些句子和我们平常所说的“考完试了。/洗好衣服了。/学会生词了。/做完课后作业了。”等这些句子不太一样。为什么这些受动词支配的名词会出现在句子的开头呢?

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汉语的一个重要特点——话题(Topic)优先的特点,想说什么就把什么放在最前面,然后再说明它的状态或结果。也就是说,我想先告诉你我要说的是什么东西,再和你说这个东西怎么样了。那么句子结构也可以直接简单划分为:话题–说明。

3) 找出下列句子或短文的话题与说明。

果酱|吃完了。

(话题) (说明)

酸奶|喝完了。

(话题) (说明)

③ 橄榄油|也快用完了。

(话题) (说明)

④ 水果|买到了。

(话题) (说明)

⑤ 每种水果|都买一点。

(话题) (说明)

⑥ 这家超市|物品种类丰富,价格也便宜,离我们小区又近,在这里买东西真是太方便了。

(话题) (说明)

三、语法点练习

1) 根据所提供的词语,将划线部分进行替换,以两两对话的形式展开。

① A:怎么了?

B:眼镜摔坏了。

② A:作业做完了吗?

B:还没做完呢。/快做完了。

③ A:这张照片怎么样?

B:这张照片一点儿也不清楚

2) 判断各题话题,并选出最合适的表达。

① 妻子:自行车钥匙去哪儿了?

丈夫:哎呀!(A)。

A. 钥匙还在自行车上插着呢 B. 自行车上还插着钥匙

② 小王:这本书很好看,我借给你吧。

小李:不用了,(A)。

A. 这本我书看过了 B. 我看过这本书了

③ 孩子:妈妈,我饿了。

妈妈:(B),你赶快起床,我先去上班了。

A. 妈妈做好早饭了 B. 早饭妈妈做好了

3) 根据前后文使用括号里所给出的话题写出你认为最正确的句子。

小明早上起来吃早饭,发现厨房的面包不见了,身边的弟弟看见以后说:“别找了,面包我昨天吃掉了(话题:面包)。”于是小明饿着肚子去上学了。在去学校的路上,小明突然摔倒了,他努力爬起来回头一看,原来是地上有个小石头绊倒了他。接着小明发现自己已经摔得不像样,浑身是泥,眼镜摔坏了(话题:眼镜),衣服弄破了(话题:衣服),鞋子弄脏了(话题:鞋子),书包也丢在了一遍(话题:书包),可是眼看就要迟到了,小明拿起书包赶紧往学校跑去。虽然小明赶到了教室,但是作业却忘在家里了(话题:作业)。在老师严厉的批评下,小明忍不住哭了起来。

2.2. 教学建议

将话题结构理论运用于汉语受事主语句的对外汉语教学相对于传统对外汉语教学而言无疑是一种创新,如何使留学生尽快适应新的语法分析方法,尽可能减少“施事 + 受事”的惯性思维对他们的影响,是对对外汉语教师的一大考验。

2.2.1. 培养学生的话题意识

在留学生接触汉语之初,由于学生的词汇量较少,认识的句子也极其简单,或许不用特意强调汉语的话题优先特点,但教师可在课上课下与学生的交流中将汉语话题优先的特点渗透进去,例如“今天的作业下周交”、“这个句子我们学过”等。

2.2.2. 提问具有引导性

对于留学生来说,他们最不能理解的就是受事作为主语出现在句子的开头,因此教师在提问时需要帮助学生规避他们的思维定势,以“受事怎么了/怎么样?”进行提问。例如在上文的教学设计中,语法点学习的第三部分要求学生找出下列句子的“话题”与“说明”,教师可在这部分进行引导性提问:果酱/酸奶/橄榄油怎么了?/这家超市怎么样?

3. 教案不足与受事主语句教学反思

本篇教案主要面向初中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并希望能以全新的视角向学生介绍汉语中名为“受事主语句”的这一类句子。由于本次教学设计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话题意识,笔者所编写的课文中出现的“受事主语句”较多为单句。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要想帮助学生学会更地道的汉语表达,必定离不开从语篇的角度分析汉语的特点。若从话题的角度去分析汉语篇章,教学范围也就不仅限于受事主语句而是话题句更大的范畴了,受事主语句只是话题句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且,随着学生接触到的汉语句子以及篇章越来越多,如何去判别某一句子是不是受事主语句也是一大难点。研究表明,受事主语句由于没有形式上的判断标记,只能依靠语义层面上考察谓语动词与主语、宾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判断起来十分困难。本篇教案也无法避免使用“句子结构:受事主语 + 动词 + 其他成分”这一“句型公式”来笼统地“识别”受事主语句,也无法脱离句子的结构来介绍受事主语句。以上是将话题结构理论运用到受事主语句教学中可能出现的两大难题。

参考文献

[1] 张志公. 汉语语法常识[M].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53.
[2] 王力. 中国现代语法[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85.
[3] 龚千炎. 现代汉语里的受事主语句[J]. 中国语文, 1980(5): 34-39.
[4] 彭淑莉. 留学生习得“被”字句固定格式的偏误分析[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9(2): 67-70.
[5] 祁晓倩. 对外汉语视角中的被动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厦门: 厦门大学, 2008.
[6] 王娟. 留学生学习汉语被动句的偏误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 2007.
[7] 许晓倩. 基于汉英对比的无标记被动句的多角度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 沈阳师范大学, 2012.
[8] 吕叔湘. 语法修辞讲话[M].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79.
[9] 朱德熙. 语法答问[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5.
[10] 宋玉柱. 现代汉语特殊句式[M].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1.
[11] 徐烈炯, 刘丹青. 话题的结构与功能[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6.
[12] 刘雪美. 现代汉语受事主语句及相关问题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