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助力绿色经济发展的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Strategies of E-Commerce to Help Green Economy Development
DOI: 10.12677/ecl.2025.144861, PDF, HTML, XML,   
作者: 冯金鑫: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电子商务绿色生态E-Commerce Green Ecological
摘要: 本文聚焦电子商务和绿色经济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电子商务如何赋能绿色经济发展。首先阐明二者之间的理论内涵并基于对现状的分析,系统梳理了电子商务在绿色消费、绿色生产及绿色物流等核心领域的应用实践与现存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策略建议,为电子商务与绿色经济深度融合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mmerce and the green economy, delving deeply into how e-commerce can empow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 economy. It first clarifies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s of both and,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systematically reviews the application practice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e-commerce in core areas such as green consumption, green production, and green logistics. On this basis, it puts forward targeted strategic suggestion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e-commerce and the green economy.
文章引用:冯金鑫. 电子商务助力绿色经济发展的策略研究[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4): 48-52.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4861

1. 引言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电子商务的蓬勃兴起,并使其成为驱动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电子商务不仅重塑了传统商业模式和消费形态,更在促进绿色经济转型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潜力。本研究聚焦电子商务赋能绿色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与实现路径,旨在为电子商务与绿色经济的深度融合提供策略建议。

2. 电子商务与绿色经济理论概述

2.1. 电子商务定义与特点

电子商务是基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现代化商业模式,它通过数字化平台整合商业活动的各个环节,实现消费者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高效互动。其核心在于利用信息技术打破传统商业的时空限制,提升交易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同时促进经济活动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电子商务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也推动了全球经济的数字化转型。电子商务囿于其网络性质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全球性。电子商务的应用范围不再局限于某一地区或国家而是实现了跨地区之间的合作。其全球性特征使得企业能够突破地域限制,面向全球市场开展业务,消费者也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购物,极大地拓展了市场空间。电子商务的全球性特征使企业能够打破地域限制,面向全球市场开展业务,消费者也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购物,极大地拓展了市场空间[1]。第二,高效性。一方面电子商务提高了信息传递和交易的效率。通过电子商务的线上平台,用户的交易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不再受到线下的限制。另一方面,电子商务还提高了对市场的响应速度。网络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电商可以迅速捕捉当下的消费热点以便于下一步的部署。第三,交互性。通过大数据日常的精准分析和判断,电子商务平台能够有效获取和掌握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这种定制化的服务模式不仅能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还能帮助企业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高销售额[2]

2.2. 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并减少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进,对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和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3]。其核心在于通过技术创新、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实现经济活动的绿色化和低碳化,推动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绿色经济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首先,绿色经济以可持续为核心特征。绿色经济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求做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保护以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最大程度避免对环境的无休止剥削和掠夺,促进经济的可持续绿色发展。其次,倡导绿色的生产方式。除了日常的生活方式之外,绿色经济还提倡绿色生产。企业一方面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采用低碳节能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可以大规模采用可再生能源,降低能源对环境的损耗。不仅可以有效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最后,绿色经济还强调绿色生活也就是环境保护。居民采用绿色的生活方式,绿色经济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和政府之间,居民作为社会的组成因子,也要做绿色生活,实现环境友好化。

3. 电子商务助力绿色经济发展的现状

3.1. 电子商务在绿色消费中的推动作用

电子商务不仅提供了广泛的绿色产品还提供了一个供消费的开放性平台,推动了绿色消费的普及。目前,许多电子商务企业还通过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来引导绿色消费,部分电子商务企业开始推出自己的绿色品牌,通过宣传环保理念、推广可持续生活等方式,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消费习惯[4]。首先,电子商务在平台开设专门的绿色和环保板块,让消费者能够更加便捷且直接的挑选商品。同时还通过提供供应链接和用户点评让消费者能够直接看到产品的信息,进一步增强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信任,也促进了绿色消费市场的组成。其次电商平台通过大数据的精准分析和推送,在获取了消费者购买和浏览记录周能够更加有针对性的为消费者推荐所需要的绿色产品。这种个性化推荐不仅提升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还有效引导了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行为。最后,电商平台还充分利用各种消费节日和文化,通过二者之间的双向联动,以促销和活动等方式促进消费者的环保商品的需求,从而推动经济的循环发展。

3.2. 电子商务促进绿色生产

电子商务平台通过优化供应链和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了绿色生产的发展。首先,电商平台通过大数据的精准分析可以有效整合生产资源,降低了生产环节的浪费,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其次,电商平台还收集消费者的购买偏好,更好的了解市场需求,定制下一步的生产计划。有效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资源的浪费,同时在包装上也进一步优化,减少了资源的浪费。最后,各电商企业还着重对员工的绿色培训。工厂的管理层和全体员工都需要深刻认识到绿色生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更是为了企业的未来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单独企业具有绿色意识不够,员工的绿色意识也至关重要。企业通过宣传普及的方式向员工宣传绿色知识,让员工做到绿色生产的同时也能够做到绿色消费。电子商务平台通过开展环保教育和培训,增强员工的环保意识并提高绿色生产技能,各企业及员工践行绿色生产理念[5]

3.3. 电子商务在绿色物流中的实践

电商平台还要加大在绿色物流中的实践,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首先,健全建立物流配送体系,电子商务平台通过大数据以及已有的地图路线,优化了配送路线有效减少了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从而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其次,电子商务平台推广绿色包装材料和技术,减少了包装废弃物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同时也减少了自然环境的掠夺。提高了物流的环保性。此外,电子商务平台还通过建立绿色仓储和物流中心,进一步减少了物流环节的能源消耗。相比起传统的人工仓储管理系统,智能仓储管理系统减少了人员的消耗,在提高了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许多企业已经完成了绿色仓储的建设,如欧舒丹作为一家以天然成分为基础的全球性化妆品和健康产品制造商和零售商,秉承着对地球的责任担当,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开展了多项绿色物流实际行动。从绿色仓储、绿色包装、绿色运输三个方面建立了绿色仓储体系。

4. 电子商务助力绿色经济发展的策略

4.1. 坚持绿色生产

积极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准确掌握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偏好和决策等正式需求,将数据分析结果作为产品创新升级的参考和指导,在全部生产流程中增加绿色供给,积极使用可再生能源和碳排放较少的清洁能源,认真履行节能减排政策[6]。首先,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充分利用大数据,在获取了用户的购买信息以及日常浏览偏好后,分析出用户的购买取向,再根据自身的产品适时为用户推送,提高购买率。此外,企业还可以利用技术升级这一方式实现绿色经济,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其次,企业积极利用低碳和可再生技术构建绿色生产体系。不仅提高商品的生产时效还能提高生产效率。此外,企业还应借助公众平台提高公信力,加强公众信任。最后,采用精细化管理的方式。企业在产品设计和生产环节需对电子商务模式和绿色技术发展持积极态度,响应国家提出的绿色生产目标,落实产品的绿色设计和制造。积极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准确掌握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偏好和决策等正式需求,将数据分析结果作为产品创新升级的参考和指导,在全部生产流程中增加绿色供给,积极使用可再生能源和碳排放较少的清洁能源,认真履行节能减排政策[7]。设定碳排放标准,提供一站式绿色服务解决方案,更有效地实现绿色生产目标。

4.2. 推动绿色物流循环

电商经济得以发展的一大重要条件就是物流畅通。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绿色物流中也应充分利用电子科学技术,例如大数据、物联网和区块链等。通过使用这些互联网技术促进绿色仓储、绿色运输和绿色包装的发展,并促使它们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得绿色物流达到的绿色效果最大化[8]。首先,各个电商企业在物流包装上应该采用可降解材料进行包装。过度包装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会对运输造成不便,过度包装浪费大量资源。包装所使用的纸张、玻璃、塑料等材料来源于木材、石油、钢铁等国家紧缺能源。不仅加剧了资源的浪费,而且许多包装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不能有效回收利用,就会变成生活垃圾,进一步污染环境。其次,利用技术提高运输效率。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以及已有的路线地图,规划出效率最高和最安全的运输路线,降低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同时利用大数据的追踪定位,购买者可以追溯源头,提高安全性。最后,电商企业还应该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利用。相比起传统油车,新能源汽车能够更加有效的减低对环境的污染,新能源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不会产生任何尾气,相比于燃油车,新能源汽车对大气质量的影响更小。

4.3. 打造绿色消费模式

绿色消费是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首先,充分利用电商直播的平台如抖音、淘宝等媒介充分展现产品的细节,促进绿色消费。同时,电商直播还招聘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头部主播,通过招聘具有绿色形象或者影响力的头部主播,吸引消费者前来观看,从而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促进绿色消费。招聘主播的时候还应设立主播准入门槛,避免出现主播素质低下,产品讲解不清的现象。同时还可以建立专门的绿色信息库,收集大众消费偏好以便于推送合适价位的绿色产品。其次,电商平台还可以通过折扣或者补贴等方式促进消费者绿色消费。在经济条件的影响下,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受到自身工资水平以及大环境的影响,电商平台利用折扣或者返现刺激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或者购买绿色产品给予一定的积分补贴。最后,加强绿色产品体系建成,设立专门的绿色产品消费板块,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消费选项。同时针对年轻的消费者,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开展绿色消费的打卡或者快闪活动,鼓励消费者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从而扩大影响力。

4.4. 政策支持与监管创新

加强政策支持和监管。电商平台的平稳运行单靠市场自身难以实现,需要政府的监管支持。可以通过金融和税收激励措施支持企业采用环保和可持续的业务模式,同时强化对政策的宣传和推广,提高企业和公众对发展绿色经济的认识[9]。首先,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条例,由于电商平台发展过快,而法律的制定又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电商平台刚开始发展的时候相关法律条例无法及时补充支撑,导致了部分不法现象的出现。但是在电商平台发展至今,尤其是其分支直播带货的兴起,法律条例的监管或不可缺。其次,政府还应该积极鼓励政府减少碳排放。企业在日常生产过程中应选择低耗能且环保的产品避免环境污染,同时在物流上也要进行优化,减少碳排放。通过绿色物流绿色消费等渠道企业可以积极开展行动,允许企业之间进行碳排放权交易。最后,加强监管。除了法律条例之外,企业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检查评估等方式确保企业的绿色生产,日常的检查和监管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等行为。

5. 结语

电子商务是数字经济的重要因子,也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技术和市场的不断发展,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也是必然趋势。未来电子商务也必然与绿色经济不断融合为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企业、政府、居民三方合力共同推动绿色经济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 成淼. 电子商务助力绿色经济发展的策略分析[J]. 商场现代化, 2025(4): 26-29.
[2] 马晓晴. 新时期电子商务助力绿色经济发展的策略研究[J]. 现代商业研究, 2024(6): 5-7.
[3] 蒋金荷. 可持续数字时代: 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高质量融合发展[J]. 企业经济, 2021(7): 23-30+161.
[4] 王帅. 数字经济对区域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兰州: 兰州大学, 2022.
[5] 马晓晴. 新时期电子商务助力绿色经济发展的策略研究[J]. 现代商业研究, 2024(6): 5-7.
[6] 曹暨慧. 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 经济研究导刊, 2021(7): 31-33.
[7] 梁琳. 电子商务助力绿色经济发展的策略分析[J]. 商展经济, 2024(8): 39-42.
[8] 白婷婷. 电子商务发展背景下的绿色物流研究[J]. 中国储运, 2022(9): 115-116.
[9] 赵妍洁. 电子商务发展对我国现代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J]. 老字号品牌营销, 2024(13): 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