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多模态教学的理论基础
1.1. 多模态教学理论的内涵
“多模态”是指使用多种不同感官模式来传达信息或进行交流的方式,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学习不再拘泥于教材中的文字,而是可结合视觉、听觉等多种途径,实现视频、图像、文本、语音等多种方式的协同[1]。
多模态教学就是通过人的多种感官与外部环境建立互动,利用图文、视频等素材,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剧等方式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的一种教学方式。多模态教学通过引入图像、音频或视频等多媒体学习资源,为学生呈现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增强了学生多渠道、多层次解读文本、获取信息的能力[2]。多模态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需求灵活选择适合的媒介和教学方法,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深度学习,培养他们的多模态学习思维。
以上可以看出多模态教学理论的核心在于通过如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符号资源的协同作用,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加工和意义建构。所以其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理解及分析:
1) 符号学维度
基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多模态教学是多元符号系统的意义共建。不同模态(如听觉、视觉、触觉)通过互补、强化或层级关系,共同构建知识的表征体系。例如,在英语听力教学中,语音符号的线性特征与视觉符号的空间特征形成互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语言信息。
2) 认知维度
依据Paivio的双重编码理论,多模态教学通过言语编码系统和意象编码系统的双通道加工,优化信息处理效率。例如,在听力训练中,语音输入与视觉图示的同步呈现可以降低认知负荷,提升信息保持率。
3) 社会文化维度
借鉴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多模态教学是文化工具中介的认知活动。通过物质工具(如智能白板)、心理工具(如思维导图)和人际工具(如角色扮演),学习者能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协商意义,建构知识。
1.2. 英语听力教学的特点
英语听力教学具有语音瞬时性、语境依赖性、推理实时性、信息模糊性的特点,只有对其深入了解和认识才能更好地将其与多模态教学理论相结合。
1.2.1. 语音瞬时性
英语听力材料的语音流具有不可逆性和瞬时性,要求学习者在短时间内完成语音解码、语义提取和语境推理。这一特点对学习者的工作记忆容量和加工速度提出了较高要求。
1.2.2. 语境依赖性
听力理解高度依赖语境信息,包括物理语境(如场景声音)、语言语境(如上下文线索)和文化语境(如文化负载词)。缺乏语境支持会导致信息理解偏差。
1.2.3. 推理实时性
听力理解是一个动态的推理过程,学习者需要在语音输入的同时进行预测、修正和整合。这一过程涉及高阶思维能力,如语用推理和信息整合。
1.2.4. 信息模糊性
英语听力材料中常存在语音模糊现象(如连读、弱读),增加了信息解码的难度。学习者需要借助副语言线索(如语调、重音)和非语言线索(如说话者表情)来消除歧义。
1.3. 英语听力教学的理论适配性分析
1.3.1. 符号学视角
多模态教学通过视觉符号(如图表、动画)和动觉符号(如手势模拟)补偿语音符号的瞬时性缺陷。例如,在教授英语连读规则时,同步呈现语音频谱图和发音器官动态示意图,可使抽象语音规则具象化。
1.3.2. 认知学视角
多模态输入符合双重编码理论,通过言语和意象双通道加工优化信息处理效率。例如,在听力训练中,语音输入与视觉图示的同步呈现可以降低认知负荷,提升信息保持率。
1.3.3. 社会文化学视角
多模态教学通过情境化工具(如VR场景模拟)和文化注释弹窗,帮助学习者构建语境支持。例如,在听力训练中插入文化注释弹窗解释“Thanksgiving”等文化负载词,可缩短学习者信息整合时间[3]。
多模态教学理论通过符号共建、认知优化和社会文化中介,有效应对了英语听力教学的语音瞬时性、语境依赖性和推理实时性等挑战。
2. 传统中学英语听力课堂的现状
2.1. 传统英语听力教师的教学现状
教师是教学最为重要的实施者[4]。在传统的英语听力课堂中,教师的教学在诸多方面存在局限性。如果不认清这些挑战并对英语听力教学加以改善,则会大大影响教学效果。
在教学内容上,不少教师死板地以教材为中心,依赖现有的教材而忽视真实的语料、教学情境等,使得听力教学便脱离了现实情境,缺乏真实性;在教学方法上,大部分教师偏向单方面的“填鸭式”输入,与学生的互动不足。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在被动地接受信息及机械性记忆,缺乏主动参与感与自主思考;就教师自身而言,很多教师自身能力与培训不足。部分教师对二语习得理论、听力认知策略等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有限,难以设计科学的听力教学活动。还有一部分教师由于考试压力、课时紧张等原因,始终沿用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有待提升。
传统听力课堂的革新需要教师突破“应试导向”思维,将语言能力培养与实际应用场景结合,同时借助技术工具和教学理念升级提升课堂效率与学生参与度。
2.2. 传统英语听力学生的学习现状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最为重要的主体[4]。学生对课堂的吸收程度直接影响其学习效果、成绩等,所以有效的听力学习至关重要。然而就英语听力课堂而言,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仍旧存在许多问题,如若不加以重视和改善,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学习方法上,学生更倾向于机械地记忆而非主动思考与反思。大部分学生倾向于通过反复听录音来记住答案,而不是真正理解听力内容。这样并不能真正地实现听力学习,事倍功半;在学习态度上,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依赖教师播放录音和讲解答案,缺乏主动参与听力活动的动力。学生也更关注听力题目的正确答案,而非听力能力的提升,学习目标较为功利化;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注意力分散,参与度低。由于听力材料单调或语速过快,部分学生容易走神,难以全程专注。听力课堂活动又以“听录音 + 做题”模式为主,学生缺乏表达和互动的机会,课堂气氛沉闷。
传统中学英语听力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现状反映了教学模式和资源的局限性。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引入多样化资源和技术工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听力能力和学习兴趣。
3. 多模态教学在中学英语听力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3.1. 听觉模态的应用
在中学英语听力课堂中,听觉模态作为核心模态,直接关联学生对语音、语调、节奏等语言要素的感知与理解。然而,传统的听觉模态应用往往局限于“听录音 + 做题”的单一模式,缺乏系统性和策略性[5]。以下是针对听觉模态的优化应用策略,旨在提升听力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首先,将听力材料设计精细化,如在构建语料库时注意分层,将素材分为初、中、高等级。初级着重慢速、清晰发音的短对话,搭配日常问候这样的重复性句型。中级着重播客片段、电话录音等自然语速的真实对话,融入常见连读和弱读现象[6]。高级着重英音、美音、澳音等多口音材料及复杂语境,譬如学术讲座、辩论片段等。其次,将听觉策略的训练系统化,如预测与联想训练、关键词捕捉法训练、意群切分训练等[7]。在做预测与联想训练时,可以播放对话开头前暂停,让学生预测后续场景和内容。如播放“Can I help you?”,让学生预测是发生在商场还是医院或其他场合的对话。在做关键词捕捉法训练时,可以在听力中标记时间、地点、人物等关键词,训练学生通过听觉快速定位信息的能力。在做意群切分训练时,可以在播放长句时插入短暂停顿,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意群划分。如“I went to the park//with my friends//yesterday”。再次,将听觉活动设计动态化,如盲听、影子跟读等。在做盲听挑战时,可以关闭字幕、图片等视觉辅助,纯靠听觉完成信息提取任务。如听一段环境录音来判断对话发生的场景。在做影子跟读时,可以在播放短句后要求学生延迟1~2秒跟读,同步模仿语音语调,强化语音记忆。
听觉模态的深度开发需跳出“听录音”的固化模式,通过策略化训练、动态活动设计等,将“被动地听”转化为“主动解码”,实现教师更高水平的听力教学及学生更高一层的听力学习能力。
3.2. 视觉模态的应用
在中学英语听力课堂中,视觉模态通过图像、图表、视频等非听觉符号,能够有效辅助学生理解听力内容、降低认知负荷,并增强语言与意义的关联[7]。以下是视觉模态在听力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应用策略,旨在通过“视觉支架”提升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和课堂参与度:
首先,视觉素材的选择多元化。如静态图像的应用,可以在听力前展示与主题相关的场景图片,激活背景知识或用图文卡片呈现听力材料中的核心词汇;动态视频的应用,可以在听力前播放与听力主题相关的动画片段、纪录片节选等短视频,通过视觉理解辅助后续听力任务。其次,视觉模态应用的分层化,初、中、高不同等级用不同的视觉模态策略。如初级阶段可以选择图片配语音,用简单图片匹配短句,如“It’s sunny”配太阳图片;中级阶段可以选择信息图对比,听两段观点后,用维恩图对比异同;高级阶段可以对影视片段进行深度解读,观察电影人物的微表情与肢体语言,分析其与台词的隐含关系。再次,用视觉模态辅助听力活动设计。如预测视觉任务,在听力前展示一组人物表情、地点场景等的图片,让学生推测对话主题或情节走向;视听同步训练,在播放短片时第一遍观看带英文字幕的视频,第二遍关闭字幕仅听音频,第三遍用关键词字幕填空。最后,一系列视觉工具的运用。如实物道具,用实物模型辅助理解,譬如在听“购物对话”时展示商品标签、货币道具。互动白板、PPT动画等数字工具。在使用互动白板时,实时标注听力材料中的重点;在应用PPT动画时,用动态效果逐步呈现信息,譬如点击显示关键词,拖拽图片匹配对话内容。
视觉模态的应用需遵循“辅助而非替代”的原则,始终服务于听力理解的核心目标。通过科学的视觉支架设计,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从“依赖视觉”逐步过渡到“脱离视觉”,最终实现纯听觉情境下的自主理解。
3.3. 触觉模态的应用
在中学英语听力课堂中,触觉模态通过身体动作、实物操作、触感体验等方式,能够激活学生的动觉智能,增强对抽象语言信息的具象化理解[8]。触觉模态的应用突破了传统“静坐听音”的模式,尤其适合注意力易分散或偏好动手学习的青少年群体。以下是触觉模态在听力教学中的一些应用策略:
首先,将肢体动作融入听力训练。如TPR (全身反应法)拓展,听指令完成动作,将语法感知与身体反应结合,譬如“Touch your nose if you hear a past tense verb”;场景模拟表演,在听完对话后,用肢体语言还原场景,强化语境理解[9]。譬如模拟“问路”时指方向、“购物”时递钱找零等。其次,将实物操作融入听力任务。如道具匹配游戏,准备与听力主题相关的实物,学生边听对话边根据指令操作道具,譬如听“厨房用具”主题时提供刀叉等模型,发出“Put the knife next to the plate.”诸如此类的指令;触感盲盒挑战,将物品放入不透明盒子中,学生通过触摸猜测物体,再听描述验证答案。譬如“It’s round,smooth,and smells sweet—what is it?”。
触觉模态的应用需遵循“感知–联结–创造”的渐进路径:初期通过简单触觉体验建立语言与身体的联系(如触摸实物学词汇),中期引导触觉参与信息加工(如操作道具完成听力指令),后期鼓励触觉媒介的创造性输出(如用装置艺术诠释听力文本)。这种“动手听英语”的模式不仅提升听力能力,更培养了英语听力学习的核心素养。
3.4. 其他模态的应用
在中学英语听力课堂中,除了听觉、视觉、触觉模态外,嗅觉模态、味觉模态、动觉甚至时间模态等均可通过多感官联动提升语言学习的沉浸感和记忆效果。以下是非传统模态的应用策略:
在应用嗅觉模态时,可以采用情景还原法,如在听一段关于咖啡店的对话时,点燃咖啡味香薰等释放气味,让学生通过气味推测对话场景;在应用味觉模态时,可以让学生蒙眼品尝甜、咸、酸等不同味道的食物,听对话后猜测角色选择的菜品[8];在应用动觉模态时,可以将听力材料的节奏转化为身体打击乐,譬如听诗歌朗诵时,用拍手、跺脚来区分重音与非重音;在采用时间模态时,可以采用悬念停顿法,即在播放对话时随机暂停,要求学生用肢体动作预测后续内容。
通过打破“五官界限”,教师可将英语听力课堂转化为多维度感知实验室,使语言学习从“耳朵接收”升维为“全身浸入”。这种创新不仅提升学生的听力技能,更培养了跨感官联想,这正是当今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维度。
4. 多模态教学资源在中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策略
多模态教学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具有独特价值,它对于学生的问题导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具有启发与帮助作用。
4.1. 问题导向的学习
教师可以在听力后提出开放性问题,如“你对演讲者的观点有何看法?”或“如果你是演讲者,你会如何表达?”,鼓励学生深入思考;也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辩论,让学生表达不同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4.2. 任务型活动的设计
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如记者、评论家等,模拟采访或评论,激发其创造性思维;也可以设计项目任务,如制作英语播客或视频,要求学生整合信息并表达观点,培养综合能力。
4.3. 批判性思维的引导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听力材料中的观点、论据和逻辑,评估其合理性;也鼓励学生反思材料中的偏见或假设,提出质疑,培养独立思考能力[9]。
4.4. 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听力内容进行创意写作或表演,如续写故事、改编剧本等;也可以结合其他学科,设计跨学科听力任务,激发创新思维。
4.5. 技术工具的运用
教师可以使用在线平台如Padlet、Flipgrid等,让学生分享观点并进行互动讨论;也可以利用VR技术创建沉浸式听力环境,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创造力。
4.6. 反馈与评价
教师可以采用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也可以通过即时反馈工具,帮助学生及时调整思维策略。
4.7. 合作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如共同分析材料、制作展示等,促进思维碰撞;也可以鼓励学生互相讲解听力内容,提升理解和表达能力。
4.8. 教师角色
教师应作为引导者,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而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通过示范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思维方法。
通过以上这些策略,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多模态资源,培养学生在英语听力课堂中的高阶思维能力。
5. 结论
多模态教学理论为中学英语听力课堂提供了全新的教学路径,通过整合多种感官模态并进行协同应用,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学习兴趣和综合语言能力[10]。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教学理念的更新,多模态教学将在英语听力课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提供更加丰富、立体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