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旅游业创新与升级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Tourism Innovation and Upgrading in the Context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摘要: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业的创新与升级至关重要。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增长点,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旅游业转型升级是我国实现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转变、实现我国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举措。本文首先阐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以及核心要点,其次说明了旅游业供给端发展的相关理论,运用旅游经济学理论和产业经济学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我国旅游业创新与升级进行总结,旨在为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助力旅游业实现创新驱动与转型升级,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旅游市场需求,增强旅游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the innovation and upgrading of tourism is of great importance. As a strategic pillar industry and a new growth point, tourism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ourism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China to transform from a big tourism country to a strong tourism country and to optimize and adjust its economic structure. This paper first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and core points of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then explains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pply side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uses the theory of tourism economics and industrial economics to elaborate. Finally,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summarizes the innov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aiming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help the tourism industry achieve innovation drive and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meet the growing diversified tourism market demand, and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文章引用:刘美思, 张盼, 杨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旅游业创新与升级路径研究[J]. 世界经济探索, 2025, 14(2): 194-200. https://doi.org/10.12677/wer.2025.142019

1.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以及国内经济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要战略举措应运而生,它犹如一场及时雨,为解决经济运行中的供给与需求结构失衡问题指明了方向。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增长、文化传播、就业促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合理、产品供给同质化、服务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难以满足市场的新需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与举措,为我国旅游业的创新与升级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契机。深入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旅游业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探索旅游业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升级路径,对于推动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能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与核心要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为应对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而提出的重要举措,具有深刻的内涵与多个核心要点。

() 内涵

从内涵方面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1]。这意味着改革着眼于供给端,旨在解决经济运行中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问题,通过优化供给来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 核心要点

其核心要点涵盖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几个关键方面。去产能针对产能过剩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整合优化产业资源,提升行业效率与竞争力,避免资源浪费,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去库存聚焦房地产等领域库存积压问题,运用政策手段合理消化商品房库存,平稳房地产行业,稳定上下游产业链;去杠杆关注经济主体高债务问题,促使企业控制债务规模、优化资本结构、增强偿债能力,金融机构也要加强风险管理、避免过度放贷,维持金融体系稳定;降成本利于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与竞争力,减轻企业负担,让企业有更多资金用于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扩大生产,增强发展活力;补短板聚焦于补齐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要加大对这些薄弱领域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也能挖掘出更多的经济增长潜力,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3. 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 旅游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旅游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增长趋势十分显著。从国内旅游人次来看,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旅游总人次为25.30亿、2023年国内出游人次达到48.91亿,比上年同期增加23.61亿,同比增长93.3%。旅游业展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民众将旅游作为日常休闲娱乐的重要选择。在旅游收入方面,同样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旅游业对全国GDP的综合贡献占比不断提高,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2]

(二) 旅游消费结构与需求变化

在旅游消费结构方面,游客在食、住、行、游、购、娱等各环节的消费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在“吃”的方面,游客不再满足于简单的饱腹,而是追求品尝当地特色美食,体验独特的饮食文化,像去成都旅游要品尝正宗的川菜、火锅,到西安要尝尝羊肉泡馍等;“住”的选择上,除了传统酒店,民宿、特色客栈等个性化住宿受到更多青睐,它们往往能提供更具当地风情和人文特色的居住体验。

出行上,除了常规的公共交通,共享交通如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在旅游景区周边的投放,方便了游客的短途出行,也增加了出行的灵活性。在游览过程中,游客对于品质和体验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局限于走马观花式的观光,而是渴望深度体验,例如参与文化主题活动、民俗体验等。同时,游客对于个性化的需求愈发凸显,定制化旅游产品受到欢迎,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爱好的游客群体希望能有契合自身特点的旅游线路和服务。

(三) 旅游产业格局与业态发展

我国旅游业的产业格局在不断演变,传统业态持续发展的同时,新业态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传统的旅行社行业,在经历了市场的洗礼后,正逐步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转型,更加注重旅游线路的设计创新以及服务质量的提升,为游客提供更加个性化、高品质的跟团游服务。酒店行业也在不断升级,除了星级酒店的品质提升,经济型酒店的品牌化发展外,高端度假酒店、主题酒店等特色住宿形式日益增多,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游客。景区方面,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游览环境的同时,注重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游览项目,增加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感。

(四) 旅游产品供给单一与同质化

在当前的旅游市场中,部分地区的旅游产品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供给单一与同质化问题[3]。以一些海滨旅游城市为例,众多景区提供的旅游项目往往局限于沙滩浴场、海上摩托艇等常规活动,缺乏自身独特的创意与特色元素。游客无论去到哪座海滨城市,所体验到的内容都大同小异,难以感受到与众不同的旅游氛围和文化内涵。

再看古镇旅游,很多古镇在开发过程中,过度模仿知名古镇的商业模式,千篇一律地充斥着相似的小吃摊、纪念品店以及风格相近的古建筑修复,却忽略了挖掘自身独有的历史故事、民俗风情等。这种旅游产品缺乏特色和差异化的情况,无法真正依靠产品本身的魅力来赢得市场份额,长远来看不利于旅游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五) 旅游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旅游服务质量是影响游客旅游体验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当前旅游服务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4]

酒店服务存在不规范的情况,一些经济型酒店在卫生清洁、设施维护等方面达不到应有的标准,给游客带来不佳的居住体验;而部分高端酒店虽然硬件设施较好,但在服务细节上不够贴心,例如响应客人需求不够及时等。

景区管理不善同样不容忽视,有些景区在旺季时对游客流量缺乏科学有效的疏导,导致游客长时间排队等候、游览秩序混乱;还有的景区在环境卫生维护上不到位,垃圾随处可见,影响景区美观和整体形象。这些服务质量方面的问题,综合起来降低了游客对旅游的满意度,阻碍了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六) 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在交通方面,每到旅游旺季,很多热门旅游景区周边常常出现交通拥堵,公共交通运力不足的情况,游客进出景区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部分偏远地区的景区道路状况不佳,可进入性差,限制了游客的到访。例如一些山区的自然风景区,道路狭窄崎岖,大型旅游车辆难以通行,使得很多游客望而却步。

住宿设施的布局也不尽合理,在一些热门旅游城市的核心景区附近,酒店数量虽多,但价格偏高,而稍远一些的区域住宿选择又相对有限,不能很好地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和预算。

餐饮方面同样存在问题,景区内的餐饮往往存在价格虚高、品质参差不齐的现象,导致游客在就餐时面临诸多不便和困扰。这些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高品质旅游需求。

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我国旅游业创新与升级的启示

() 优化资源配置

1、调整产业要素投入

需从去产能、去库存、补短板方面综合考量。

旅游业中部分传统的、落后的旅游项目或经营模式存在产能过剩问题,比如一些缺乏特色、千篇一律的观光型景区,游客吸引力不断下降,接待量不饱和,却仍占用大量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使这类景区展开改造升级或转型工作,淘汰那些质量低、缺乏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供给,然后把由此释放出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重新调配到更有市场前景以及创新潜力的旅游项目里,让资源利用变得更为高效合理[5]

在旅游地产领域,改革促使通过合理的营销策略、与旅游线路整合等方式来消化一些位置不佳、配套不完善的度假酒店、旅游公寓等库存,同时也避免盲目新增旅游地产项目,引导资源向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等方面倾斜,保障旅游产业各环节的资源供需平衡。

针对旅游业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大资源投入力度。例如我国部分偏远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交通不便,通过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投入,改善道路状况、增加航线等,打通旅游发展的瓶颈,实现旅游资源与客源市场的有效对接。

2、优化区域资源布局

打破区域间旅游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格局,避免资源过度集中在少数热门旅游目的地,造成旅游旺季人满为患、生态环境压力大等问题,而一些有潜力的小众旅游地却无人问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资源向那些旅游资源独特但开发不足的地区流动,例如鼓励中西部地区利用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优势资源,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引入等方式打造特色旅游景区和线路,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均衡布局和协同发展。

() 创新产品供给

1、创新打造旅游品牌

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和IP对于提升旅游目的地或项目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市场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迪士尼乐园就是一个极为成功的案例,充分彰显了旅游品牌和IP营销的强大力量。例如像米老鼠、唐老鸭这类可爱的卡通形象,以及《冰雪奇缘》《狮子王》等极具影响力的动画故事,这些独特的IP元素皆是迪士尼乐园核心吸引力的构成要素。在品牌建设方面,迪士尼注重营造梦幻、欢乐、充满童话色彩的氛围,从乐园的整体建筑风格、园区布局到服务细节,都始终围绕着这一品牌定位进行精心打造。

通过打造独特的具有吸引力的品牌IP,迪士尼乐园吸引来了全世界各地的游客,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记忆,同时这也为其他旅游品牌或项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推动产业融合创新

(1) 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

借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产业融合的促进作用,深度挖掘各地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文化资源,融入到旅游产品中,开发出如文化主题公园、历史文化街区游览、民俗文化体验游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旅游产品。例如西安大唐不夜城,其市场竞争力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密不可分,是西安文化旅游的标志性项目。其他地方在开发各地主题旅游时,应充分立足本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新的表现形式,让游客能够深度参与其中,感受与众不同的旅游氛围,从而提升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可以见得,打造具有历史底蕴和地方特色主题的旅游文化产品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各地在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产品时,应充分立足本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积极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让游客能够深度参与其中,从而提升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2) 旅游与农业融合

丰富的旅游产品类型,推动了乡村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助力。如浙江省安吉县余村通过将竹林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了竹文化旅游,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将农业种植与休闲旅游相结合,打造了乡村旅游品牌,提升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北京市房山区韩村河村将农业种植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打造了集采摘、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农业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利用当地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自然景观,发展了以花卉、蔬菜等为主题的观光农业,成为国内外游客喜爱的旅游目的地;日本北海道富良野地区以葡萄酒庄和葡萄种植园为基础,发展了集品酒、观光、休闲为一体的农业旅游项目,成为世界著名的葡萄酒旅游胜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纳帕谷地区以薰衣草、向日葵等特色农作物种植为基础,发展了丰富的乡村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度假。

(3) 旅游与工业、体育、教育融合

促使工业旅游转向旅游工业,开发工业遗址旅游、工业产品销售式旅游等项目,比如青岛啤酒厂开放参观生产线,并设置啤酒文化博物馆、特色啤酒品尝销售区域等,将工业生产过程与旅游体验相结合,赋予传统工业新的活力与价值,为游客提供了别样的旅游产品选择。

在一些海滨城市推出帆船、冲浪等水上运动旅游项目,满足喜欢水上运动游客的需求;山区则开展徒步、攀岩等户外运动旅游产品,适合喜爱户外运动、追求冒险刺激的游客。同时,像马拉松赛事举办地也会结合当地旅游资源,吸引参赛选手及家属在参赛之余游览当地景点,带动旅游消费,实现体育与旅游的相互促进。

学校、教育机构与旅游企业合作,开发出众多富有教育意义的研学线路,比如一些历史文化名城推出的古建筑、博物馆研学之旅等深受欢迎,让学生们在游玩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通过旅游与这些产业的融合创新,丰富了旅游产品的类型,拓展了旅游业的发展空间,为游客带来了更多元化的选择,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实现多赢的局面。

3、鼓励新业态与新模式创新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励旅游业利用这些技术打造新的旅游产品形态。例如智慧旅游产品不断涌现,游客可以通过手机应用实现景区智能导览、实时了解景区客流量、提前预订个性化旅游服务等;还有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应用于旅游,让游客可以足不出户提前感受旅游目的地的魅力,或者在实地游览时获得更丰富的虚拟交互体验,如通过AR看到古建筑历史上的原貌等。

例如“8·8”九寨沟地震之后,九寨沟景区谨遵习近平总书记“高质量恢复重建”嘱托,严守相关灾后恢复重建典范创建要求,紧紧围绕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工作,完成了景区智慧旅游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项目建设任务,大幅提升信息化水平。

在智慧旅游建设过程中,中国电信为九寨沟景区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例如建设了全国景区首块超高清8K + 3D智慧屏,大屏位于九寨沟沟口,面积达318.25平方米,分辨率达到了8K级别。与目前广泛应用的HD高清相比,8K点阵数是前者的16倍,通过丰富的色彩呈现、超高清的画质,可实现更为精细的视觉效果,并将动物毛发、绒毛、水波纹、淡云、游鱼等影片细节真实还原[7]

() 提升服务质量

1、促进旅游企业提质增效

旅游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旅游企业面临资金压力时,会更加注重优化资本结构,合理控制债务规模,减少盲目扩张带来的经营风险。这促使企业将精力聚焦到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上,比如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员工服务水平、优化旅游产品设计等方面,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来稳定客源、增加收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落实各项降成本政策,如税收优惠、降低能源价格、减少行政性收费等,旅游企业有更多资金用于员工培训、改善服务设施等,进而可为游客提供更专业、更舒适的服务。例如酒店企业可以利用节省下来的成本更新客房设施、提升餐饮品质,旅行社可以加强导游队伍的专业素养培训等。

2、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1) 交通服务方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构建更加便捷、高效的旅游交通网络,不仅是加强城市与景区之间的干线交通连接,还注重景区内部交通的优化,如增加景区摆渡车、建设生态步道等,提高游客出行的便利性,优化游客游览体验。例如,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新推出的“遇见重庆8D山城”主题列车,就为游客带来了独特的旅游体验。类似于重庆这样基于本地自然特征因地制宜的开展交通规划的案例不胜枚举,将原本不占优势的地理特征在科学设计之后成为吸引全国游客的一大特色,这也在提醒旅游规划者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将交通服务放在重要位置上。

(2) 信息服务方面

打造综合性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并且能根据游客的个性化需求进行智能推荐,帮助游客更好地规划旅游活动,提高旅游决策的科学性和满意度。借助先进的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携程可以深入了解用户的旅游偏好、消费习惯以及潜在需求[8]。例如,对于偏好海滨度假的用户群体,携程可以根据他们过往的预订酒店地点(多集中在海边城市)、选择的度假时长、参与的水上活动项目等数据信息,精准判断出其对海滨旅游目的地的具体喜好。基于这些分析结果,当有新的海滨旅游产品推出,或者相关目的地有优惠活动时,携程就能及时向这类用户推送个性化的推荐信息,提高用户预订的可能性。

可见,在线旅游平台对旅游大数据的有效分析与利用,不仅满足了用户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也推动了整个旅游业朝着更加精准、高效、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为旅游业的创新与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和实践经验[9]

(3) 监管与保障服务方面

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旅游企业经营行为,严厉打击宰客、强制消费等不良现象,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同时,健全旅游投诉处理机制,及时解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营造良好的旅游消费环境,提升游客对旅游服务质量的整体评价。

5. 结语

综上所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变革。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要素投入,优化区域资源布局,让旅游资源得到更高效、合理的利用,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和错配,提升了旅游业的整体运营效率。在创新产品供给方面,打造旅游品牌、推动产业融合创新以及鼓励新业态与新模式创新,极大地丰富了旅游产品的类型,满足了不同游客群体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拓展了旅游业的发展空间,提升了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在提升服务质量上,促进旅游企业提质增效以及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从企业微观层面到行业宏观层面,全面提升了旅游服务的品质,为游客创造了更加优质、舒适的旅游体验。

在未来的发展中,旅游业应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同时,还要关注旅游市场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发展策略,不断优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动我国旅游业朝着更高质量、更具特色、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在全球旅游市场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逄锦华. 融入全球价值链,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J]. 财富时代, 2023(5): 29-33.
[2] 张紫玲. 新形势下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策略研究[J]. 生产力研究, 2022(1): 18-27.
[3] 柴登辉. 桂林旅游文创产品的设计与推广研究[J]. 山西青年, 2020(5): 144-186.
[4] 马小婷. 绿色旅游供应链视角下乡村旅宿业发展的思考[J]. 西部旅游, 2023(22): 95-97.
[5] 王晓蔚. F工务段桥梁大修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改进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21.
[6] 柏林. 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与品牌建设策略研究[J]. 西部旅游, 2024(5): 34-36.
[7] 8K大屏、5G无人机亮相九寨沟, 解锁智慧景区新体验[J]. 通信与信息技术, 2021(6): 18-19.
[8] 李培蕊. 基于多案例分析的在线旅游平台商业模式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 郑州大学, 2017.
[9] 严伟, 严思平, 田诗. 耦合协调度视角下数字经济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J]. 商业经济, 2024(8): 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