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涵式发展的广西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质量提升策略研究——以百色学院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为例
Research on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reparatory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 in Guangxi Based on Connotative Development—Taking the Ethnic Minority Preparatory Education Base of Baise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摘要: 文章以“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基本理念,在分析广西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质量现状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管理架构、课堂教学模式、育人管理体系、文化传承与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基于内涵式发展的广西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质量的策略。
Abstract: Based on the fundamental concept of “promoting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quality situation of preparatory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 in Guangxi. Subsequently, it proposes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such education in Guangxi from aspects including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s, curriculum management frameworks,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s,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s,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文章引用:罗丹, 吴丽娜, 黎勇, 赵世安, 王松华. 基于内涵式发展的广西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质量提升策略研究——以百色学院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为例[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4): 124-131.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4226

1. 引言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模式聚焦于教育系统的提质增效,通过教育资源的集约化配置、教学体系的创新性重构以及教育质量的系统性升级,推动教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区别于以规模扩张为导向的外延式发展路径,该模式强调教育内在品质的优化提升。其核心架构包含四个维度:课程体系革新注重通用语言能力培养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协同发展,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矩阵;师资建设突出专业化发展路径,通过分层分类培训机制完善教师知识结构,打造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教学模式转型着力推进数字化教学改革,构建智能教育生态系统;科研体系强化应用导向,搭建教育理论与改革实践的互动平台[1]

作为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广西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承担着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培育民族地区建设人才的特殊使命[2]。当前该地区预科教育在办学规模与基础建设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在质量提升与特色发展层面仍面临结构性矛盾[3]。基于此,本研究拟构建适应民族地区实际的内涵式发展框架,探索通过教育要素的系统优化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从而有效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 内涵式发展理论框架与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适配性分析

内涵式发展作为高等教育发展范式的核心概念,其本质是通过优化教育系统内部要素配置、提升教育资源使用效率、增强教育创新能力,实现教育质量的系统性跃升[4]

2.1. 内涵式发展的特征

相较于外延式发展的规模扩张逻辑,内涵式发展强调质量、效益与可持续性的统一,其具有质量导向、系统优化、可持续性和个性化发展等特征。

质量导向是内涵式发展以教育质量为核心,强调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创新教学模式和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实现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系统优化是注重教育系统的整体性与协同性,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和育人机制等多方面要素,实现教育系统的高效运行;文化融合是指在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中,内涵式发展特别强调民族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通过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可持续性是指内涵式发展注重教育的长期效益,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和长效机制,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分层教学、个性化培养等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

2.2.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评价指标

为了更好地衡量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2.2.1.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包括教师的学历层次、专业背景、年龄结构等师资队伍结构,同时包括如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图书资料等的配备情况等教学设施与设备。也包括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多样性和创新性等课程资源[6]

2.2.2. 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教学质量包括教学方法与手段,如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情况、课堂教学的互动性等;学业成绩,如学生的学业合格率、平均成绩等;综合素质,如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

2.2.3. 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

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包括民族文化课程设置,如民族文化课程的种类、学时占比等;民族文化活动开展情况,如民族文化活动的参与度、影响力等;民族文化传承效果,如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度、认同感等[7]

2.2.4.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包括思想政治课程设置,如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等;学生思想动态,如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程度、思想政治素养等;育人机制,如“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情况。

2.2.5. 预科与本科教育衔接情况

该指标包括课程衔接,如预科课程与本科课程的衔接程度、学分互认情况等;学生适应性,如学生转入本科阶段后的学习适应性、学业成绩等;反馈机制,如预科与本科教育之间的反馈与调整机制。

2.2.6.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包括教师专业发展,如教师的培训机会、科研能力、教学成果等教师满意度,如教师对工作环境、职业发展的满意度等;教师稳定性:教师的离职率、流动率等[8]

3. 广西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质量存在问题

3.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广西通过建立预科教育基地(如广西民族大学和百色学院)等方式加强了预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但部分地区尤其是偏远少数民族聚居区,仍面临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包括师资短缺、教学设备陈旧、图书资料匮乏等。

3.2. 教学内容与方法有待优化

预科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仍存在不足。部分课程设置较为单一,缺乏多样化和弹性化,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教学方法相对传统,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的利用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9]

3.3. 学生学业基础差异较大

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学业基础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学生在进入预科阶段时,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导致教学难度增加。此外,预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需要进一步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10]

3.4. 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不足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部分预科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需要进一步优化,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1]

3.5. 预科与本科教育衔接不畅

预科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有效衔接仍需加强。部分预科生在转入本科阶段学习时,面临课程衔接困难、学分互认不畅等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业发展。

3.6. 师资队伍建设仍有提升空间

广西在预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但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和专业能力仍需进一步优化。特别是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师数量不足,影响了整体教学质量[12]

4. 广西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质量内涵式发展提升策略的必要性

4.1. 顺应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发展形势的需要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历经从政策扶持型试点到规模化发展的演进历程,当前面临从增量扩张向提质增效的范式转换。以百色学院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为例,其预科教育基地在2013年至2024年间学生规模增长逾四倍,反映出外延式扩张的阶段性特征。然而,在高等教育普及化与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单纯依赖招生规模扩大的“规模驱动型路径”已显现局限性,如教学资源稀释、生均投入不足等问题。转向质量效益并重型发展,既是适应教育现代化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规模–质量”结构性矛盾的关键路径[13]

4.2. 贯彻执行国家民族教育政策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推动民族教育发展,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自主培养工作的通知》等,国家政策导向已从规模保障转向质量建设维度。这种战略性调整要求教育实施主体必须构建与政策导向相契合的质量保障体系,实现政策目标与实践成效的深度耦合[14]

4.3. 破解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发展困境需要

当前少数民族预科教育面临困境:基础设施配置不均制约教学效能,培养体系衔接度不足影响育人成效,管理机制存在断层导致运行阻滞,师资结构失衡削弱发展动能。这些矛盾困境反映了传统发展模式与质量诉求的结构性冲突。通过系统化改革方案,创新培养模式、重构管理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已成为突破现实困境的根本出路[15]

5. 基于内涵式发展的广西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质量提升策略

5.1. 构建“德育为先,夯实基础,衔接本科,突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形式可以通俗的可以理解为大学前的“过渡学习班”,在预科阶段的教育中,首先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并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基础教育阶段的薄弱环节(比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通过分阶段强化训练帮助他们达到大学入学要求;同时开展大学学习方法培训,包括开设应用文写作、数学建模、茶艺文化、少数民族手工等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提前适应高等教育模式的同时特出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特色。这种教育模式就像搭建了一个“双轨立交桥”,既修补高中阶段的知识漏洞,又铺设大学专业学习的预备轨道,最终形成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连贯培养链条,特别适合帮助边疆民族地区学生实现平稳的学习转型[16]

根据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这种特殊教育模式,百色学院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掌握本科专业的一些基本学习方法和技能,确保向本科学习阶段输送合格学生,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基础强化班管理办法》(教民〔2010〕11号)、《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管理暂行规定》(桂教〔2012〕15号)、《广西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桂教规范〔2021〕16号)等有关政策文件要求,结合预科教育学院的实际,把培养目标制定为: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自觉树立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团结务实、勇于争先创新的精神,基础知识扎实,文化素养较高,初步掌握本科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能适应大学专业学习需要,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与自主学习能力,综合能力较强,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服务地方社会需要的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构建了“德育为先、夯实基础、衔接本科、突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德育工作和民族理论与政策教育放在预科教育的首位,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强化预科学生对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并适当拓宽学生知识面,使学生初步了解和适应大学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具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区情优势,突出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相结合的教学特色,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奋斗建设壮美广西。

5.2. 搭建“突出重点、加强基础、兼顾专业、拓宽知识”的课程设置架构

预科教育课程应遵循“突出重点、加强基础、兼顾专业、拓宽知识”的原则,设置学科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课程。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学科基础课程为必修课,主要开设初等数学、微积分基础、英语、应用写作、八桂乡情、普通话表达与交流、阅读与鉴赏(文史类)、中国传统文化(文史类)、基础物理(理工类)、普通化学(理工类)等课程[16]

5.3. 推行“思政融合+三维协同”的课堂教学创新模式

百色学院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针对民族预科生源结构特点,构建思政元素全链条融入机制的协同育人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教学全过程,创新实施差异化教学策略。该模式通过知识衔接重构、能力分层培养、教学策略优化三个维度,建立适应多元基础学生的教学机制。而三维协同是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知识衔接维度、能力培养维度和教学实施维度等三方面的联动,而是指教学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等教学要素上实施三维协同。

在知识衔接维度上,采用“温故–拓新”教学法,建立中学与预科的知识衔接桥梁。如在函数概念教学中,通过引入复合函数、邻域等新概念,构建知识迁移路径,既巩固基础又拓展认知边界,实现知识增量达30%以上;在能力培养维度上,实施“双基 + 三能”培养体系,在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的同时,重点提升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和创新实践能力等三方面。通过增加实践课时,建立理化学科与本科学院共享实验室等等,有效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在教学实施维度上,推行研究式,项目式,分层式多种课堂形式,建立难点知识图谱,开发微课资源库,实现个性化学习支持。

在课程结构优化上,构建“3 + X”课程体系,确立语文、数学、英语为核心主干课程(占总课时60%以上),按专业方向设置模块化选修课程,形成“基础 + 专业”的课程链条;在教学节奏调控上,实施弹性进度管理,对语音训练等关键模块延长20%课时,开发分层测试系统,实现教学进度的动态调整;在教学内容分层上,将大学班和学院班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设计差异化教学目标。对基础薄弱群体实施“小步渐进”教学法,对学优生推行“项目引领”培养模式,形成梯度发展格局[2] [9]

该模式实施后,学生学业合格率提升至98%以上,有效解决了因生源差异导致的教学质量不均衡问题。通过建立过程性评价体系,将课堂参与度、项目完成质量等纳入考核指标,形成多元化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4. 以“三全育人”为主线,构建十大育人管理体系

“三全育人”理念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系统性创新工程,它强调通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方式,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育人格局。这种育人模式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单一主体、单一环节、单一方式的局限,将育人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融入到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力量的作用,形成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百色学院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主线,构建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和组织育人“十大育人体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16]

5.5. 以“‘芒果花开杯’民族文化系列活动”为抓手,打造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特色

预科教育学院是全校少数民族学生最集中的学院,每个学生来自广西不同地方,都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接触到自己民族的特色文化。但由于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民族融合,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对于传统的民族文化逐渐淡忘,民族文化意识趋于淡泊。为了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增进他们之间的民族文化交流,进一步弘扬传承传统优秀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增进民族团结和谐,打造学院文化育人特色,激励广大学生为民族地区发展奋发学习,预科学院决定依托百色革命老区,围绕“民族性、革命性、边疆性”,组织开展“芒果花开杯”民族文化系列活动和特色教育活动,凝练学院办学特色[16]

自2014年以来,学院每年都立足百色革命老区,紧密围绕民族性、革命性、边疆性,充分挖掘和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组织开展“芒果花开杯”民族文化系列活动,活动内容主要包括:

1) 英语演讲比赛。以英语主题演讲的形式开展。比赛从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各班级中海选少数民族选手,通过对学生英语口语能力、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的训练和比赛,进一步提高了少数民族学生的能力自信、学习自信,激发和带动广大少数预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也为预科学生面向世界、放眼世界提供了舞台。

2) 民族团结知识竞赛。以班级为单位,同学们自由组合的形式,以少数民族文化为题材,对同学们进行抢答测试的形式开展。民族团结知识竞赛使学生更系统地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作用。

3) 民族团结征文比赛。以民族团结为主题作文,激励学生讴歌民族团结的盛象,促进民族的认同和民族团结。

4) 民族团结知识板报比赛。以班级为单位,创作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板报进行比赛。比赛不但促进了班级的团结,还进一步巩固了民族团结在同学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5) 少数民族服饰展。为广大师生展示了我国少数民族人民的服饰魅力。服饰展以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服饰展出为主、全国的少数民族服饰展出为辅,向广大师生展示了少数民族的服饰魅力。服饰展出期间,学院鼓励少数民族学生穿戴本民族盛装在校园相聚。通过举办“芒果花开杯”民族服饰展,提高了广大师生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认识[17]

6) 民族手工艺品展。鼓励少数民族学生们发掘本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特色,并在长辈的传授指导下学会制作民族手工艺品,活动的举办不但使民族手工艺品得到传承,还向广大师生展示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智慧[17]

7) 壮族“三月三”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少数民族体育比赛的形式开展,不但使得民族体育竞技得到广泛的发展,达到了同学们强身健体目的,同时塑造了学生积极进取、奋勇拼搏的品质[17]

8) 家乡美民族文化摄影比赛。赛前学院号召学生在春节期间以家乡的特色饮食、节日盛会、独特建筑、壮美山河、民族风情等作为素材依据,拍摄保存带来学校共同展示,这是向全院师生展示少数民族本土风情的最直接形式,对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迈出了大的步伐。

9) 书法作品展书法展是配合学院开设的特色课程《书法》而举办的,学生通过学习书法课程,练习书法。举办“芒果花开杯”书法展,将学生的优秀书法作品集中展出,不仅可以检查《书法》课的教学成果,而且能够极大地提高同学们学习书法的兴趣和欣赏书法艺术的能力。

10) 学生文艺晚会。以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为主题的迎新晚会和结业晚会是预科师生的视觉盛宴。元旦晚会结业晚会分别12月底、6月中旬举办,预科师生欢聚一堂,载歌载舞掌声如潮。在元旦晚会中师生共同为学院的美好发展前景共同祝祷。预科学子从最初踏上金色桥梁,再到追寻自己的青春梦想,这个奋斗求知、成长成才的过程随着结业晚会的尾声完满落幕。

通过“芒果花开杯”民族文化系列活动抓手,一是丰富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校园文化生活。预科学子的学习任务较重,“芒果花开杯”民族文化系列活动形式多样,学子们寓学于乐,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提升了学院各族儿女的归属感、参与感和幸福感,展示了学院民族教育的成果,推动了学院民族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二是传承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芒果花开杯”民族文化系列活动经过精心组织、上下联动、全面铺开,为广大预科学子提供方向,引导预科学子们挖掘优秀民族文化,使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逐步成为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文化盛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实践、成为进一步提升预科学院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宣传载体。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三是增进民族团结。多样的民族文化与民族习俗,他们在预科教育阶段构成了一个真正的多民族融合的集体。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充分利用这种民族文化资源的优势,打造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办学特色。这不仅激发了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团结互助意识,还极大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活动不仅为同学们施展才华的空间,也扎实推动了民族文化、边疆稳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等各方面的发展。

5.6. 构建“提高准入门槛–强化职后发展–完善评价激励”的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落实“民族预科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支撑。当前广西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的教师队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师生比例不达标、职业发展通道单一、教学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百色学院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通过构建“提高准入门槛–强化职后发展–完善评价激励”的闭环机制,实现教师队伍的内涵式发展。

在准入机制上,要求学历能力双达标,在学历要求基础上,增设岗位能力的测试来审查新入职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以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通过开展入职教师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能力的校内外培训,要求未满35岁教师每学期要上一节以上的汇报课,每年至少参加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并申报一项校级以上教研项目、鼓励新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的科研项目,强化教师的职后发展;从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多维度完善评价机制。该体系实施后,近三年来百色学院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的教师队伍呈中新教师课堂教学优良率、教学成果年均增长率、教师职业满意度等显著提升,而青年教师离职率、教学事故率、无故缺课率等显著下降。

6. 结语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招生规模趋于稳定,内涵式发展成为必然成为核心发展方向。本研究通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管理架构、课堂教学模式、育人管理体系、文化传承与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等等方面的优化和完善,构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质量提升模式,本研究不仅拓展了民族教育理论体系,更为全国乃至东盟预科教育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数字化转型,构建“智慧预科”教育平台,推动民族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民族人才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基金项目

广西教育规划2021年度课题资助(项目编号:2021A024)、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任务书编号:2024GXNSFAA010478)、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项目编号:220505876240149)、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项目编号:2024KY0757)。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李银华.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J]. 新西部, 2019(6): 110-111.
[2] 林志杰, 等. 广西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M].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
[3] 姚鹏. 改革开放40年民族预科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19, 7(3): 35-41.
[4] 周洲. 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N]. 光明日报, 2024-08-10(06).
[5] 潘懋元. 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 从外延式到内涵式[J]. 教育研究, 2019(3): 5-12.
[6] UNESCO (2022) Protec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Education.
[7] 王炳照. 民族教育的文化使命与创新发展[J]. 民族教育研究, 2021(4): 5-12.
[8] 顾明远. 教育大辞典[M]. 第3版.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0.
[9] 林志杰, 等.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广西模式”的探索与创新[M].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9.
[10] 谢治菊. 我国少数民族本科预科教育: 特点、问题及对策——以贵州省为例[J],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17, 5(5): 39-47.
[11] 蒋永红, 杨社平. 衔接型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目的研究[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4, 20(4): 89-91.
[12] 胡炳仙, 梁好. 新时代高校民族预科的办学定位[J]. 高等教育研究, 2018(5): 50-56.
[13] 蒋永红.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预”、“补”之争成因分析及对策[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3, 19(3): 104-108.
[14] 王奎正. 预科教育培养模式研究[M]. 汕头: 汕头大学出版社, 2018.
[15] 李银华. 少数民族预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理论观察, 2020(6): 70-72.
[16] 张亚兵. 民族预科教育中建设民族文化系列品牌活动探究[J]. 才智, 2019(32): 113.
[17] 凌春辉. 高校服务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实证研究——以百色学院为个案来源[J].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8(6): 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