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预设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与启示
The Application and Implications of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in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摘要: 学习者对语用预设的正确掌握,会有助于其对听力内容有更准确的理解和分析;而教师将语用预设知识点渗透到听力教学的流程当中,则对于发展学习者语言推理能力也会有一定帮助,从而加深听力理解。教师协助学生掌握语用预设理论的核心概念,培养他们的预设意识,采用预设手段,增强听力的微观技巧,突破听力的瓶颈,从而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听力理解能力和英语水平。通过实例分析如何在英语听力中应用语用预设策略,会为英语听力教学带来一定的启发。
Abstract: Learners’ correct mastery of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will help them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listening content more accurately and teachers’ application of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in the process of listening teaching will also be helpful to the development of learners’ linguistic reasoning ability, thus deepening their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Teachers assist students in mastering the core concepts of the theory of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cultivating their sense of presupposition, adopting means of presupposition, enhancing the micro-skills of listening, and breaking through the bottlenecks of listening, so as to further enhance their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English proficiency. Analyzing how to apply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strategies in English listening through examples will bring some inspiration to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文章引用:陈苑娇. 语用预设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与启示[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4): 158-16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4328

1. 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指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其中语言能力指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以及在学习和使用语言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意识和语感”[1]。学生只有“能听懂”,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因此,我国在教育政策上对英语听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听的过程中,能抓住日常生活语篇的大意,获取主要事实、观点和文化背景”、“能根据重音、语调、节奏的变化,理解说话人所表达的意义、意图和情感态度”。

在英语听力考试中,要想对听力内容有一个更精准的分析与理解,就要学会对听力预设信息进行巧妙感知。教师常常单纯地将学生听力水平不佳归咎于词汇和语法这些表层原因,而忽略了预设理论对听力教学的重要性。听力内容常常包含言简意赅的话语。这就要求受试者在繁冗的听力材料中挖掘出隐含在内的语用预设,了解出题人测试的意图,从而在最短时间内作出答案[2]。本文从语用预设理论出发,将其应用于英语听力实例中,找到有助于学生英语听力能力提升的教学方法。

2. 听力对话中的语用预设分析

预设与说话者及其他语言外因素联系密切。在特定语言环境下,一句话可以具有多种预设,而一种预设又可以具有多种意义,这就是预设的“语境的多维性”。以下将通过实例分析怎样在做听力试题中利用语用预设推断答案,将该策略进行充分的应用。

2.1. 抓住共知预设信息

例:

W: I’m sorry I missed your soccer game, but I had the flu.

M: Don’t worry about it, we couldn’t have played worse.

Q: What does the man mean?

分析:共知性,语用预设为交际双方所共有。它是发话人和听话人所共知的信息。从发话人的“I missed your soccer game”中可得知男士之前打过足球赛,这是两个人都默认的信息。男士叫女士对错过自己的足球赛这件事放宽心,说因为“we couldn’t have played worse”。会话双方对会话有某种共有的认识,也就是会话之间有一种共同的预设关系。

2.2. 推断说话人之间的关系

例:

W: Mike, you are late again. I’ll call your parents next time.

M: I promise it won’t happen again.

Q: Who’s the woman?

分析:对话中我们了解到发话人说的Mike又迟到了,还提出call your parents这样的信息。只有老师会给学生的父母打电话,而不是学生通知老师的家长,是这段对话所蕴含的语用预设。因此,通过这一预设我们不难推断对话双方的关系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例:

W: Mr. Watson, I wonder whether it’s possible for me to take a vacation early next month?

M: Did you fill out a request form?

Q: What is the prob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peakers?

分析:此题中我们注意到女士说的“I wonder whether it’s possible for me to...”句型和恳请的语气,说明男士比女士的级别要高。和上司或老板交谈时要用正式、尊敬的话语,并且语气要真挚、诚恳,是这道题所蕴含的语用预设。而且此处还是请求上司批示休假事宜,通过预设可以推断两人应是经理与员工的关系。

2.3. 掌握预设诱发语

预设隐含了作者未明说过的信息与命题,而最为有效的鉴别方式就是对预设诱发语的把握。Levinson [3]总结了13类预设语,包括含义动词、判断动词、时间状语从句,叙实动词、分裂句、问句、表示反复的词语等。

例:

(1) l need another cup of coffee. >> l have drunk a cup of coffee before.

(2) l forgot to take my umbrella. >> l should have taken my umbrella.

(>>后面的句子是原句的预设内容)

分析:例(1)中的预设诱发语是表示反复的词another,例(2)中的预设诱发语是含蓄动词forget。预设以某种词汇,语法手段暗含于句中,通过对这些词汇、语法手段预设功能的观察,学生能够分辨出隐含信息,这样才能正确领会说话者的用意。

2.4. 推测说话人的真实含义或态度

例:

W: You are taking a course with Professor Johnson. What’s your impression so far?

M: Well, many students can’t stay focused in his class without first drinking a cup of coffee.

O: What does the man mean?

分析:在这个题目中,命题者和学生共知的背景知识是“喝咖啡可以提神”,可得出的预设是“只有喝过咖啡才能在单调乏味的课上集中注意力”,因此很容易从男士的回答中推出预设义:这位教授的课程比较枯燥无趣。

2.5. 推断会话发生的地点

例:A. In a recycling plant. B. At school. C. At their home. D. In a newspaper office.

从题干中,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一个场景题。因此,在做听力练习时,我们需要特别关注所有出现的地方,并根据提供的信息来判断哪些地方可能是陷阱,这些地方可能会误导我们。

例:

W: Can you go upstairs, gather the newspapers in your room, and bring them downstairs, honey? I’m going to make a run to the recycling plant.

M: Can I do it after school? I’m really in a hurry.

Q: Where are the speakers? [4]

分析:在这场对话里,首先出现了upstairs/downstairs和room,我们可以预设出对话发生的地点是在室内,而且两人同在一处地方。尽管后续文本出现了recycling plant和after school,但是I’m going to和I’m really in a hurry暗示说话者此时并不在回收站和学校,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两人说话时正在家中。

例:

W: This shirt is too large for me. I want to change it to Medium-size.

M: I’m sorry you can’t. The shirt has been damaged.

Q: Where does this conversation take place?

分析:这段对话主要是对地点和场景的评估。根据服装店是按顾客身材的尺寸大小卖衣服这一语用预设,我们从shirt和Medium-size可推断出对话发生在服装店。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听力内容,甚至是分析听力选项,运用预设理论推断会话主题、引申含义等。所以学生掌握语用预设知识,就会对听力内容有更准确的理解与分析,促进听力理解。

3. 预设技巧对听力教学的启示

通过对语用预设策略的应用,学生能够更加迅速且准确地找到听力方法,提升听力理解能力。如何更好地将该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教师从以上案例中可以得到一定的启发。

第一,要培养学生语用预设的推断能力。教师对听力内容进行讲解时不囿于听力材料,可以穿插语用预设知识。教师要在平常的教学中训练学生对话语的语用预设的感知能力。为学生提出语用推理的任务并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大量的练习中增进各类预设意识和语用推理的能力。学生听录音前运用预设策略,先用有限的时间迅速地熟悉选项并由此推测录音内容,能够让学生在听完录音之后更好地进行思考并回答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听录音时运用预设技巧,更易于推断和理解听力内容。教师要把预设理论这一听力技巧教给学生。听力教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识别听觉语言信号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学生根据语言信号推断出预设信息的能力[5]

第二,拓展学生对英美文化与风俗的背景了解。在听力教学中,介绍英语国家所对应的文化知识是一个必然的环节。教师要拓展教学内容,充实学生文化背景知识,拓展和母语通用的背景知识。要做到自主学习,多了解目标语国家的文化习俗背景,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习英语语言的兴趣,还可以加强文化预设的修养[6]。在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需要解释听力的字面意思,同时,须有意识地引领学生用正确的思维方式,相符的文化情境来思考问题。在话语理解中,必须考虑到西方文化的独特性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在思维、价值观、感情表达等很多方面,两种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在听力过程中,有时由于学生对英语所处的文化背景不甚了解,从而阻碍了对听力材料的接收和理解。那么,在听力原文内容的讲解过程中,就有必要介绍补充相关语言背景的介绍,使学生深刻领悟题目的精髓。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观看针对性的英语原声戏剧、影视作品等,再由学生来演绎这些经典片段;同时,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录像及图文资料,介绍英语国家的代表性文化习俗等。只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英语文化知识结构,才能比较容易理解具有丰富文化背景的听力材料,学生听力能力自然可以得到实质性提升。

第三,学生还应主动强化自己对预设知识的掌握,此外还必须能够实现自主学习,对目标语国家文化和习俗背景有更多的了解;同时,还要注意对英语词汇、语法等进行深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认知模式,理解西方的语言习惯,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提高听力的理解能力,掌握关键的词汇、句子结构等基本知识是绝对必要的。此外,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使他们能够正确运用语音语调来理解句子中所表达的含义,并通过联想记忆把新信息与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复习巩固。基于这个前提,有计划地增强听力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对于提高听力的整体质量具有倍增的效果。

4. 结语

外语课就其本质而言,是一门融合语言基础知识、文化背景知识和语言运用技能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7]。语用预设对正确理解会话含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要大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语用预设方面的知识,培养有自主学习能力、语言推理能力、熟悉英语语言文化的学生。英语听力通常取材于真实的会话情景。因此,教师应努力挖掘和利用好英语语言材料背后蕴含的语用预设,并以此来指导英语教学实践活动,进而培养学习者运用语用策略进行交际的能力。通过对听力理解中的预设分析,我们可以明确地认识到,语用预设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可以帮助听众解读话语中的隐含含义,并深入理解话语的真实意图。在听力教学过程中融入语用预设知识,对于推动听力教学,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12.
[2] 王惠敏. 大学英语交际性听力测试中的语用预设分析[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3): 89-92.
[3] Levinson, S.C. (1983) Pragma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 郑树棠. 新视野大学英语(听说教程)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51-54.
[5] 龚蕴华. 语用预设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J]. 考试周刊, 2009(37): 107-109.
[6] 徐宏琳. 语用预设与听力理解[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5, 9(4): 95-96.
[7] 井升华. 面向21世纪深化大学外语教学改革[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