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研究——以河南省D县为例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Public Cul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 Case Study of County D in Henan Province
DOI: 10.12677/ass.2025.144263, PDF, HTML, XML,   
作者: 丁 博: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关键词: 乡村振兴公共文化建设对策建议Rural Revitalization Public Cultural Construc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摘要: 当前,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地区发展进程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但与之相匹配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发展却一直处于滞后的状态。农村公共文化作为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广大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载体,是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和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要措施。本文主要运用案例研究法对河南省D县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根据河南省D县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根据存在的问题给出河南省D县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Abstract: Currently,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rural areas has accelerated,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has been continuously advancing.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public cultural construction has remained lagging behind. Rural public culture, as a carrier to meet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of the vast number of farmers and safeguard their basic cultural rights and interests, is a necessary measure to enrich the spiritual life of farmers and fulfill their aspirations for a better life. This paper mainly uses the case study method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situation of rural public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County D, Henan Province. Based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rural public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County D, Henan Province, it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ir causes. Finally, it provid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public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County D, Henan Province.
文章引用:丁博.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研究——以河南省D县为例[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4): 79-8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4263

1.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相关概念与意义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 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1]在之后的几年里,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陆公发布了中央一号文件,对我国怎么样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出重大战略部署,为我们当下如何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道路。

其提出的背景主要包括:一是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实现转型发展的现实情况。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阶段,我国的部分传统产业也开始逐步走上转型之路。利用乡村振兴可以充分发挥农村经济的优势潜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升级,支撑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二是目前我国存在城乡发展失衡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乡发展失衡问题愈加严重,因此需要实施乡村振兴来促进乡村各方面的发展,从而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三是当下我国农村发展建设中仍存在许多棘手的问题。例如农村人口贫困问题、农村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问题、人才流失严重问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乡村的发展,亟需通过乡村振兴来解决这些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我国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新道路的必然选择。乡村振兴的具体内涵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产业兴旺是基础,因为产业建设始终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程;生态宜居是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可以促进乡村风貌的转变,使乡村天更蓝、水更绿、生态更宜居,从而有利于更多人留在乡村,为乡村振兴提供人力资源;乡风文明是精神指引,优秀的乡风家风可以引领乡村建设的前进方向,可以提高乡村振兴的建设质量和水平。治理有效是核心,治理有效是指通过基层党组织和政府的相关政策措施,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乡村和谐稳定、充满活力;生活富裕是目标,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就是要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增进农民福祉,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1.1.2. 农村公共文化

文化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具有社会和历史积淀的产物[4]。而公共文化则是文化的一种具体分类,它是一种以整体性、公开性、共享性为特征的具体文化,其主要依托文化馆、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场所,借助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区域资源,从而实现文化的人民群众参与和文化资源共享。另外,公共文化的整体性、公开性和共享性,培养了人们在群体意识、公共观念以及文化价值观念层面上的群众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以实现文化的整合与和谐发展[5]。公共文化的首次提出是在2002年3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的建设[6]。”本研究中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在物质层面主要表现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在精神层面主要表现为农村不同类型的公共文化活动。

1.2.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意义

1.2.1. 有助于提升乡村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

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与此相对应的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转化,特别是目前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越来越具体化、全面化。这就对我国目前与之相对应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提出了紧急又迫切的要求。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要根据乡民们的具体文化需求来逐步开展。乡民们可以通过积极参与、融入公共文化活动,来共享文化建设成果,满足自己在精神领域方面的美好需求。通过不断地充实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从而提高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

1.2.2. 有助于推进乡村经济发展

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农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随着农村文化的推进发展,对农村的经济也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关辩证原理我们可以可知,优秀的、积极向上的文化能够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而相反腐朽的、落后的文化则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因此我国大力支持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另一方面,为顺应国家目前的文旅融合化发展趋势,我国多地农村大力发掘当地的特色文化产品,因地制宜地发展“文化业 + 旅游业”“文化 + 不同产业”等创新型发展模式,将当地的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创造了经济发展新形态,从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1.2.3. 有助于增强乡村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不断繁荣与发展,同时该报告还特别强调:“如果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文化便不会得以发展,就更不会使中华民族得以复兴[7]。”我国文化自信源自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种文化形态[8]。农村不仅仅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同时也是我国乡土文化的产生土壤。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政府始终以基层尤其是农村作为核心,切实贯彻重点文化惠及百姓的工程,更完善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规范与平等[9]。乡村文化的生命力和活力不断加强,广大村民们的文化自信也在乡村文化的不断发展中不断增强。

2. 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省D县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河南省D县位于南阳市西南部,全县辖2369平方公里,28个乡镇(街、区) 626个行政村、185万人。该县以农业为主,且拥有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楚汉的发源地之一。境内有八里岗仰韶文化遗址、吾离陵、宋代福胜寺塔、邓国春秋园、花洲书院等名胜古迹,并在2021年获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2.1. 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省D县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实践

2.1.1. 积极挖掘利用当地文化资源

D县农村特色文化资源丰富,人民政府近些年充分利用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加强对历史和文化名村的保护,积极挖掘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来满足当地村民的文化需求。第一,保护传承非遗资源,加强D县农村戏曲艺术的保护和扶持力度,如越调、宛梆、罗卷戏等,促进形成“人才–精品–效益”的良性循环格局。各乡镇均成立戏曲队、舞蹈班、舞龙队等形式多样,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队伍。第二,利用南水北调起点的地理位置,打造南水北调红色教育基地,宣传弘扬南水北调精神,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第三,探索各乡镇的地方文化资源,坚持合理利用历史和考古遗迹,将其打造为文化活动场所。

2.1.2. 扎实推进文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2018年,D县对湍北空地新建图书馆,建成设计面积达15,700平方米、馆藏图书13万册、阅览位近1000个的高标准“国家二级图书馆”,图书馆功能区划分为成年书籍阅览区、青少年阅览区、低幼阅览区、红色书籍阅览区、展览区等。目前,公共图书馆装修改造工程已完工,图书馆的自助借还、检索机、朗读亭等信息化设备以及书桌、自习室等办公家具也均已安装完成、图书已分类上架,图书馆所需要的专业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已经配齐。除了建设公共图书馆外,D县博物馆新馆也于2023年8月正式免费对外开放,展览面积达2000平方米,展出文物400余件,通过文物的展示、图文展板的介绍、多媒体互动设备的延伸,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全新的文化享受。

2.1.3. 大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D县还建立了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文化志愿者招集、学习管理培训制度,来扩大文化志愿者数量,提高文化志愿者服务的专业化、标准化水平。至2024年中旬,每个村(社区)都至少要有3名注册文化志愿者,全县文化志愿者注册人数更是达到了1000人以上;每个乡镇都至少建立了1支不少于10人的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公共图书馆、博物馆至少建立了1支不少于20人的文化志愿服务团队。并且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每年都会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项常态化、多元化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截止到2024年中旬,D县乡镇政府联合各党支部有效地组织开展了“党员公益我先行”活动,同时还陆续开展了“知识大讲堂”“党员冲在前”“一对一帮扶”等系列志愿活动,以此来不断增强村民的文化意识,在农村营造了浓厚的文化传播和学习氛围。

2.2. 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省D县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效率低

在D县某村进行走访调查时得知,尽管该村近些年来投资建设了大大小小许多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但很多却成为了“摆设”,使用效率并不高。一些已建成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存在部分被挪用、挤占的现象,甚至有一些设施刚完成上级的考核验收后便被闲置,并没有真正让群众参观使用。此外,由于缺少专职负责讲解、看管、组织活动的相关工作人员,一些文化设施甚至出现了一锁了事的现象,导致很多设施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并且设施利用不均衡的问题也存在。一方面,由于内部设施利用不充分,如图书阅览室因藏书量不多、更新速度慢、开放时间短等原因,导致借阅人数寥寥。另外设施的吸引力也不高,由于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相对较为陈旧,且缺乏持续更新和养护,导致设施对群众的吸引力不足。一些文化设施老旧、破损,已经无法满足群众的日常需求,进一步降低了设施的使用率。部分基层文化机构组织的节目得不到农村群众的广泛讨论喜爱,而农家乐书屋的许多藏书也偏离“三农”的特点,农民不仅看不懂、而且用不上。

2.2.2. 公共文化建设后续管理不足

D县为了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现代化,在组建文化整体队伍,建设文化设施等方面的确投入了很多资金,但是在公共文化建设的后续管理问题上,却存在着监管不到位、很多建设虎头蛇尾的现象。比如乡村文化书屋的运行上,就有个别村民向我反馈问题,例如书屋管理员上班时间不固定、借书还书系统操作不熟练、借书还书经常出现操作错误以致耽误时间、态度一般化等。由于D县后续管理运行的不到位,导致很多公共文化建设刚开始的时候大肆宣传,各种活动轮番登场,但后期就没有动静了,出现无人光顾的现象,使得公共文化活动开展的实践意义大打折扣。

2.2.3. 公共文化建设人才队伍缺乏

在D县进行走访实地调查时,发现了解到大多数村庄公共文化建设出现了人才队伍缺乏的情况。一方面是专业人才总量严重不足,目前不仅仅是D县农村,我国很多农村地区都面临着专业文化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无论是图书馆学、音乐学、美术学还是舞蹈等相关专业人才都非常匮乏。并且人才结构也不尽合理,现有的农村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中,往往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文化素养不高等问题。这导致他们在组织和策划具体文化活动时,很难满足农民的不同类型文化需求。并且D县农村人才流失现象也特别严重,由于农村地区条件相对来说比较艰苦,而且河南农村工资也相对较低,很多优秀的文化人都往往会选择离开农村,前往大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公共文化专业人才队伍缺乏的问题。

2.3. 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省D县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2.3.1. 村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

在笔者在走访的5个村庄了解到村民的整体文化水平都不高,大多数以小学和初中学历为主。甚至村里的中年干部文化水平也很一般的现象,由于个别文化水平不高,就出现了对国家一些大政方针政策的不理解或执行方式不完整、不正确的问题。其次,由于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或为了孩子享受更好教育医疗住房条件而选择迁往附近的大城市,因此村里面剩下的就多以上年纪的中老年群体居多,村里便失去了公共文化建设的最具吸引力的年轻群体。因为年轻群体普遍对新事物、新技术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因此年轻群体的大量迁移导致了D县大多数村庄文化水平下降,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水平。

2.3.2.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制度体系不健全

目前D县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制度体系也不够健全。一是政府缺乏资金投入。D县政府在打造公共文化空间虽然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但在实际效果上来看其实并不理想,例如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标准,D县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还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对照最新的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标准要求,D县很多乡镇综合文化站都没有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可见D县政府对公共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还不够。二是农村文化建设监管机制不健全。很多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虽然设备配备齐全,但由于文化建设监管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很多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存在被挤占、挪用、闲置。当前,D县虽然成立了公共文化领导小组,但在实施过程中却面临重重阻力,各部门间相互推诿责任,导致工作无法向下开展。三是公共文化管理模式老套。我国农村公共文化管理模式长期以来都主要依靠政府上令下达的方式,农村参与文化建设比较被动,而政府却很少主动了解村民真正的文化需求,便出现了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形式单一、活动模式缺乏人情味的问题,影响了广大村民的参与热情。

2.3.3. 公共文化建设缺乏人才培养机制

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体系中,人才基础是第一资源[10],笔者在D县实地走访调查中发现,D县政府严重缺乏对公共文化建设人才培养机制。当前D县文化专业相关人才引进难度较大,在每年的公务员考核中往往文化专业的名额很少,而人才招聘、激励机制的欠缺也使真正文化专业的人才不愿意前往农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虽然D县鼓励各类人才积极投身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也出台了一些鼓励政策,但目前来看成效甚微。同时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专业人才培育体制也不尽完善。既然引进人才较为困难,那么就需要培养本土人才,但由于D县缺乏完善的农村文化人才培育体制,相关培训形式单一、内容浅显,培训时间短、内容更新较慢,多种因素导致目前公共文化人才不能适应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需求。

3. 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省D县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对策

3.1. 健全农村公共文化制度体系,为乡村振兴做好顶层设计

3.1.1. 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制定公共文化建设科学规划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党组织在其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至关重要[11]。必须要重视发挥D县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积极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确保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轨道前进;同时也要制定科学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规划。D县党组织首先要明确建设目标,结合D县当地实际情况,明确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各类具体目标,比如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传承和弘扬当地的传统文化、促进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等。其次要丰富文化活动内容,规划中要安排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如举办传统文化节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文艺演出等,激发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兴趣。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如手工艺品制作、乡村旅游等,为农民增加收入来源,同时推动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最后要加强监管和评估,建立科学的监管和评估机制,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确保各项规划任务得到有效落实。

3.1.2. 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强化多方资金保障

D县政府应出台更多促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有关政策法规,确保D县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D县下属的各级乡镇政府应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或工作机构,负责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等工作[12]。明确不同部门的职责划分,凝聚工作合力,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政府应积极推动城市优质文化资源向农村流动,通过“送文化下乡”“结对帮扶”等方式,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在强化多方资金保障这方面,从一方面来看,政府应当逐年增大对D县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确保D县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有充足的资金财政保障。同时政府要整合各项财政支农资金,通过优先支持发展D县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类相关项目,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从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政策引导、税收优惠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公共文化建设[13]。鼓励各方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可以通过捐赠或者赞助的不同方式广泛参与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来,形成多元化资金收集机制。

3.2.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乡村振兴强化人才保障

3.2.1. 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能人

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能人对于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传承和保护乡村文化资源具有非常重要意义。一方面D县政府要完善发现机制。通过走访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乡村地区的文化资源和人才状况,掌握第一手资料。然后建立档案,对乡村文化能人进行分类建档,记录他们的基本情况、特长、成就等信息,为后续的培育和管理提供依据[14]。另一方面要加强培育力度,D县政府应成立乡村文化培训小组,到各乡镇开展定期培训,组织乡村文化能人参加各类文化、艺术、技能等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为乡村文化能人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如举办文化节庆、艺术展览、技艺展示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才华和成就。最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资助等方式,扶持乡村文化能人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3.2.2. 推进农村专业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农村专业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提升乡村振兴建设水平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对于提升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专业化、理论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要明确建设目标:通过培训、教育等方式,提高农村专业文化人才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农村文化事业,增加农村专业文化人才的数量;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形成老中青相结合、专业互补的人才队伍结构。另一方面D县政府也要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对农村专业文化人才在培训、项目申报、资金帮扶等方面给予大力的优惠政策。建立科学有效的鼓励机制,对在农村文化建设事业中取得突出成就的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和劳动创造力。最后要加大培训力度。定期举办各类文化、艺术、管理等方面的培训班,提高农村专业文化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农村专业文化人才参与文化活动策划、执行等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3. 创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赋能

3.3.1. 科技赋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

D县政府可以打造集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等多元化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VR、AR等,让传统文化以新的形式呈现,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和交流,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加强大数据建设,推动“互联网+”向传统公共文化空间渗透,实现乡村传统公共文化空间的数字化升级[15]。利用数字化手段,如三维、全息、全景等方式,展示乡村独特的文化魅力,让受众获得全方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利用互联网直播平台,组织乡村文化节、民俗活动直播等,拓展乡村文化的传播渠道。鼓励科技企业与乡村合作,开发地方文化旅游小程序,整合地方乡村额文化旅游景点、文化活动信息,从而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私人化的导游服务。

3.3.2. 科技赋能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D县政府可以通过科技赋能的方式,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比如,在新型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内设置一些非遗文化专题体验区、民风民俗特点的展示区等,吸引游客体验乡村文化,增加旅游收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路线,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升游客体验,促进乡村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文化产品形式和内容,如开发数字文化产品、文化创意产品等,满足市场需求。通过抖音、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不同类型的社交媒体等渠道推广乡村文化产品,大力开拓销售产品的渠道,提升D县乡村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鼓励乡村居民利用现代传媒平台参与公共文化生活,如通过快手、抖音等平台展示乡村文化活动、展现乡村新风貌。

4. 结语

在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背景下,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不仅是保障农民的文化发展权,更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16]。因此,D县各方主体必须要根据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下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制度体系,为乡村振兴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乡村振兴强化人才保障;创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赋能,为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15.
[2] 团十九大报告学习问答[N]. 中国青年报, 2023-08-16(001).
[3]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6(003).
[4] 魏恩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M].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6: 1-2.
[5] 肖剑忠.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与思考[M].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8: 22.
[6] 陈鹏鸣.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思考[J]. 中国出版, 2016(7): 28-32.
[7]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 2017-10-28(001).
[8] 张晓光. 文化自信的三大源泉[J]. 前线, 2016(12): 17-19.
[9] 郭超. 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文化精品下乡惠民述评[N]. 光明日报, 2017-10-01(005).
[10] 刘立权. 乡村振兴背景下W县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保定: 河北大学, 2024.
[11] 马敬焱.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 农村·农业·农民, 2024(11): 59-61.
[12] 张少君. 困境与突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研究[J]. 艺术百家, 2022, 38(2): 57-63.
[13] 于洋.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策略研究[N]. 中国文化报, 2022-12-16(003).
[14] 王春霞.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研究——河南省焦作市文化服务建设为例[J]. 现代农业研究, 2021, 27(3): 72-73.
[15] 武斌.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青岛: 青岛大学, 2021.
[16] 刘子群.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