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太阳能作为资源无限、低碳环保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方向[1] [2]。然而,传统固定式光伏系统因无法动态追踪太阳位置,其日均能量捕获率不足20%,严重制约了发电效率。尽管双轴跟踪技术可通过调整方位角与高度角显著提升效率,但现有方案仍存在两大瓶颈:
高成本依赖:基于GPS或视觉识别的跟踪系统单套成本超过2000元,难以规模化推广;
控制复杂性:传统PID算法在双轴协调控制中易受环境干扰,导致响应滞后与能耗过高[3]。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低成本光敏电阻双轴跟踪系统,其核心创新在于:
硬件优化:采用光敏电阻组与LM124运放构建差分光强检测电路,硬件成本降低至200元(较光电二极管方案成本减少70%);
控制策略创新:设计AT89S51单片机分时驱动策略,通过分时控制步进电机减少双轴同步误差,日均能耗占比降至12%。
本研究通过搭建实验平台验证系统性能,结合理论模拟与实际测试数据,为中小型光伏电站提供高性价比的跟踪解决方案,推动太阳能高效利用技术的普及化发展。
2. 太阳能自动跟踪装置工作原理
2.1. 太阳能自动跟踪装置结构示意图(图1)
1﹑9——紧固螺钉;2——轴承端盖;3——滚动轴承;4——底座;5——底座盖;6——“二组”大齿轮;7、19、22、25——普通平键;8——“二组”齿轮轴;10——圆柱滚子轴承;11——套筒;12——联轴器;13——“一组”齿轮轴;14——支架;15、20——螺栓;16——电池板支架;17——电池板;18——“一组”大齿轮;21——“一组”小齿轮;23——小齿轮传动轴;24——“二组”小齿轮;26——“二组”。
Figure 1. Two-dimensional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solar automatic tracking device
图1. 太阳能自动跟踪装置总体结构二维示意图
2.2. 太阳能自动跟踪装置的结构与工作方式
设备结构:步进电机1固定在底座外壳上,步进电机1的输出轴连接小齿轮1,小齿轮1与大齿轮啮合。大齿轮转动带动电池板支架南北方向运动。(一组齿轮箱装在底座外壳上,能同步运动)。步进电机2安装在底座上,步进电机2的输出轴连接小齿轮2,小齿轮2与大齿圈啮合带动主轴运动,使得电池板东西方向运动。
机构实现自动跟踪的原理:利用光敏电阻特性,当太阳光线发生偏离时控制部分发出控制信号驱动步进电机1带动小齿轮1转动,小齿轮1带动大齿轮和主轴转动;同时控制信号驱动步进电机2带动小齿轮2,小齿轮2带动齿圈和太阳能板转动,通过步进电机1、步进电机2的共同工作实现对太阳方位角和高度角的跟踪。
3. 机械设计参数
3.1. 控制系统参数
3.1.1. 核心控制器
1. 型号:AT89S51单片机;
2. 存储器:4 KB程序存储器,128 B数据存储器;
3. 工作频率:最高12 MHz;
4. I/O端口:32个,支持中断、定时器、串口通信。
3.1.2. 光电传感器
1. 类型:光敏电阻(两组,东西/南北方向各一组) [4];
2. 检测原理:光强差异驱动电机调整;
3. 信号处理电路:四运放LM124,含电压跟随器与减法器。
3.1.3. 步进电机参数
1. 步进电机1 (南北方向调整):
1) 型号:57BYGH1001 (混合式步进电机);
2) 电压:5 V,电流:3 A,最大静力矩:250 N·cm;
3) 机身长度:100 mm,输出轴直径:10 mm。
2. 步进电机2 (东西方向调整):
1) 型号:8700系列螺杆轴混合式步进电机;
2) 最大推力:2270 N,位移分辨率:0.127 mm;
3) 工作电压:5 V,相电流:3.12 A。
3.1.4. 电源模块
1. 稳压芯片:7805三端稳压器;
2. 输入电压:直流 > 7.5 V或交流 > 5 V;
3. 输出电压:+5V;
4. 模数转换模块;
5. 芯片:ADC0809;
6. 分辨率:8位,通道数:8路。
3.2. 齿轮传动设计[5]
3.2.1. 第一组齿轮(东西方向调整)
1. 齿轮类型:直齿轮,7级精度(GB/T 10095-2020)。
2. 材料与热处理:
1) 小齿轮:40 Cr (调质,280 HBS);
2) 大齿轮:45钢(调质,240 HBS)。
3. 几何参数:
1) 模数m = 1.5 mm;
2) 齿数z1 = 24,z2 = 77;
3) 分度圆直径d1 = 36 mm,d2 = 115.5 mm;
4) 中心距a = 75.75 mm,齿宽b = 42 mm。
3.2.2. 第二组齿轮(南北方向调整)
1. 齿轮类型:直齿轮,7级精度(GB/T 10095-2020) [6]。
2. 材料与热处理:同第一组齿轮。
3. 几何参数:
1) 模数m = 2 mm;
2) 齿数z1 = 25,z2 = 100;
3) 分度圆直径d1 = 50 mm,d2 = 200 mm;
4) 中心距a = 125 mm,齿宽b = 50 mm。
3.2.3. 强度校核(以第一组齿轮为例)
1. 接触疲劳强度:
1) 小齿轮接触极限应力
,大齿轮
;
2) 许用接触应力
,取KHN1 = 0.97,KHN2 = 0.98,安全系数S = 1;
3) 校核公式:
,满足要求。
2. 弯曲疲劳强度:
1) 小齿轮弯曲极限应力
大齿轮
;
2) 许用弯曲应力
,取KFN1 = 0.85,KFN2 = 0.88,安全系数S = 1.4;
3) 校核公式:
,满足要求。
3.2.4. 轴设计参数
1. 第一组齿轮轴
1) 材料:45钢(调质);
2) 最小直径:30 mm;
3) 轴承型号:61,806深沟球轴承(30 × 47 × 7 mm)。
2. 第二组齿轮轴
1) 材料:45钢(调质);
2) 最小直径:32 mm;
3) 联轴器:平键GT型联轴器,孔径30 mm。
3. 轴强度校核:
1) 按弯扭合成应力校核,公式:
[7];
2) 45钢许用应力[σ − 1] = 60 MPa,校核结果满足要求[8]。
4. 自动跟踪系统的设计
4.1. 系统总体结构
本系统由光电传感器、步进电机、AT89S51单片机及外围电路构成[8]。系统的总体结构图如图2所示。太阳能电池板采用双轴控制结构,可分别执行水平与垂直方向调节。系统上电复位后,垂直方向电机进入旋转状态,单片机实时检测电压采样信号:当检测到电压上升趋势时维持当前转向;若出现电压下降,则同步触发电机反向运转,实现光伏板对太阳方位的持续追踪。
Figure 2. Overall structure diagram of the system
图2. 系统的总体结构图
4.2. 系统的流程图
Figure 3. Main system flowchart
图3. 系统主流程图
开机之后,上电复位,系统完成初始化流程,随即检测当前光照时段。若处于夜间模式,系统将触发中断服务程序,进入等待状态,系统进入光电追踪模式。
系统主流程图如图3。
光敏电阻光强比较法流程图;这部分的程序设计很简单,只需要单片机检测4个光敏电阻所对应的单片机的4个引脚的电位的高低,就可以判断当时太阳的朝向,并对电动机发出相应的命令,程序流程图如图4所示。
Figure 4. Flowchart of the photoresistor light intensity comparison method
图4. 光敏电阻光强比较法流程图
5. 实验验证与性能分析
5.1. 实验平台搭建
为验证系统设计的可行性和理论分析的准确性,搭建了基于光敏电阻的双轴太阳能自动跟踪实验平台。平台硬件包括:
1) 传感器模块:两组光敏电阻(东西/南北方向),LM124运放电路实现差分光强检测。
2) 执行机构:57BYGH1001步进电机(南北方向)、8700系列螺杆步进电机(东西方向),齿轮传动比为4:1。
3) 控制核心:AT89S51单片机,ADC0809模数转换模块。
4) 数据采集:基于LabVIEW的实时角度监测系统,精度±0.1˚。
实验地点为广州某光伏测试场(纬度23.1˚N),测试周期为2023年6月连续3天(晴天、多云、阴天各1天),对比组为固定倾角(23.5˚)光伏板。
5.2. 跟踪精度测试
5.2.1. 理论模拟
基于步进电机步距角(1.8˚)与齿轮传动比(4:1),单步调整角度为0.45˚,考虑传感器误差后理论跟踪误差为±1.4˚ (表1)。
Table 1. Theoretical tracking error analysis
表1. 理论跟踪误差分析
参数 |
数值 |
步进电机步距角 |
1.8˚ |
齿轮传动比 |
4:1 |
单步调整角度 |
0.45˚ |
传感器检测误差 |
±0.5˚ |
综合跟踪误差 |
±1.4˚ |
5.2.2. 实际测试
通过角度传感器实测跟踪误差,晴天条件下误差范围为±1.6˚,多云天±2.1˚,与理论值基本吻合。误差主要源于光敏电阻的灵敏度限制。
5.3. 发电效率对比
5.3.1. 模拟结果
引用MATLAB仿真数据:晴天发电量提升28%,多云天18%,阴天仅3% (建议停用跟踪)。
5.3.2. 实验结果
实际发电量测试结果(表2)显示,晴天提升26.5%,多云天16.8%,与刘豪杰光伏太阳能双轴自动跟踪装置设计及其性能测试论文中的33.4%光照度提升趋势一致(差异源于地域辐照度差异) [9]。
Table 2. Power Generation Efficiency Comparison (Unit: kWh/m2)
表2. 发电效率对比(单位:kWh/m2)
天气条件 |
固定式系统 |
跟踪系统 |
提升率 |
晴天 |
5.2 |
6.6 |
26.5% |
多云 |
3.8 |
4.4 |
16.8% |
阴天 |
1.2 |
1.3 |
3.0% |
5.4. 能耗与经济性评估
5.4.1. 能耗分析
系统日均能耗306 Wh,占发电量的12%,符合IRENA (2023)对双轴系统的能耗预期(8%~15%) [10]。通过分时控制策略,能耗较传统连续跟踪降低21%。
5.4.2. 成本优势
硬件总成本200元,较传统GPS/视觉方案(单套 > 2000元)降低70%。
5.5. 综合讨论
跟踪精度:实测误差±1.6˚,满足中小型电站需求,但需进一步优化光敏电阻灵敏度。
效率提升:实际提升率略低于模拟值,可能受实验的辐照强度波动影响。
经济性:低成本方案适合分布式屋顶光伏。
6. 结语
本文设计并验证了一种基于光敏电阻的双轴太阳能自动跟踪系统,通过低成本硬件与分时控制策略实现了高效能量捕获[11]。主要结论如下:
1. 跟踪精度:理论计算表明,系统跟踪误差 ≤ ±1.4˚,与同类光敏电阻方案相比精度提升20% (文献误差±1.8˚);
2. 效率提升:模拟数据显示,晴天条件下发电量较固定式光伏板提升28%,多云天提升18%,能耗占比12%,符合中小型电站经济性需求;
3. 成本优势:硬件总成本控制在200元以内,较传统高精度跟踪系统降低70%,具备规模化推广潜力。
本系统的核心价值在于“以低精度传感器实现高性价比跟踪”:通过差分光强检测电路与分时控制策略,平衡了成本、精度与能耗的矛盾。实际应用中,可优先部署于分布式屋顶光伏或农业光伏互补项目,进一步结合气象数据优化跟踪启停策略。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
1. 引入机器学习算法预测云层运动,减少阴天环境下的无效调整;
2. 探索光敏电阻与微陀螺仪融合方案,提升复杂光照条件下的抗干扰能力;
3. 开发模块化设计,支持快速安装与维护,降低部署成本。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