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课程思政知识领域文献计量研究(2020~2024)
A Bibliometric Study on the Knowledge Domain of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Courses (2020-2024)
摘要: 研究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为文献来源,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借助COOC、DIKW、VOSviewer和VisMap等文献计量、数理统计和知识图谱绘制软件,对2020~2024年我国外语课程思政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知识图谱绘制,涵盖发文量、研究机构、作者和关键词等方面,深入剖析其分布规律与演化趋势,全面梳理该领域的研究脉络。研究结果表明:1) 2022年以前,国内外语课程思政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呈直线逐年增长态势,2022年达到峰值,此后呈现波浪式缓慢下降趋势;2) 高频作者具有明确且稳定的研究侧重点与期刊偏好,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外语类核心期刊及高校学报;3) 作者之间及机构之间的合作强度不足,合作关系较为松散,尚未形成广泛且紧密的合作网络,亟待加强合作;4) 2022年以前,研究主题集中于外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实践路径”、“教学方法”等外语课程思政实施有效途径的探索。2022年“教育信息化”、“可视化分析”、“课程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2023~2024年,研究主题聚焦于“三进”“融入路径”、“教学反思”“评价体系”“国际传播能力”“语言能力”。本研究深入分析了外语课程思政知识领域的研究脉络及前沿动态,可为未来研究提供借鉴。
Abstract: This study takes the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 academic journal database as the source of literature. It employs bibliometric analysis methods and utilizes software such as COOC, DIKW, VOSviewer, and VisMap for bibliometric analysis,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knowledge graph drawing. The study constructs knowledge graphs for the research field of foreign language course-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FLE) education in China from 2020 to 2024. It covers aspects such as publication volume, research institutions, authors, and keywords, and deeply analyzes their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evolutionary trends to comprehensively trace the research trajectory of this fiel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Before 2022, the publication volume in the field of FLE in China increased linearly year by year, reaching a peak in 2022, after which it showed a slow, undulating decline; 2) High-frequency authors have clear and stable research focuses and journal preferences, with their research results mainly published in core foreign language journals and university academic journals; 3) The cooperation intensity among authors and institutions is insufficient, and the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s are relatively loose. No extensive and tight cooperative network has been formed, which urgently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4) Before 2022, research themes were mainly focused on exploring effective ways to implement FLE, such as “teaching models”, “curriculum settings”, “practice paths”, and “teaching methods”. In 2022, themes such as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visual analysi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From 2023 to 2024, research themes focused on “integration into the three main areas”, “integration paths”, “teaching reflection”, “evaluation system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nd “language ability”. This study deeply analyzes the research trajectory and cutting-edge dynamics of the FLE knowledge domain and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文章引用:张长烨, 陈芳, 王安月, 廖锦浩. 外语课程思政知识领域文献计量研究(2020~2024)[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4): 132-140.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4227

1. 引言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开启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新征程。高校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年,在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中,教育部进一步强调“高等文科教育必须牢牢把握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性,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在此背景下,2021年5月,教育部推出了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以及教学研究中心,着力推动形成“校校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近年来,思政元素在课程中的有机融入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正在逐步实现,各高校不断挖掘课程的特色与优势,积极探索优质资源,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国内课程思政领域的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据CNKI学术期刊库统计,2020年至2024年期间,课程思政主题的中文期刊论文达60,007篇。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语课程思政”的研究相对匮乏,仅为1307篇。因此,有必要对外语课程思政的发展历程进行一次深入的思考,回望我国外语教育服务国家需求的初心[1],坚定外语教育的根本目标,进而探索适合国家发展需求的外语课程思政模式。

已有学者从文献计量视角系统分析和梳理了外语课程思政相关研究[2]-[5],为后续研究者进一步了解该研究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与参考。但遗憾的是,已有研究的数据检索最新截止时间为2022年12月[2],未能动态跟进近2年来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全面了解外语课程思政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现状,科学把握研究重点及发展趋势,本研究基于数字人文视阈,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2020~2024年国内有关“外语课程思政”主题的相关文献所涉及的发文年份、文章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和发文期刊等重要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构建共现网络模型。通过定量分析法,本研究将全面剖析国内外语课程思政知识领域的文献发表量、研究人员及机构合作情况、研究热点、研究的演化、进展及研究趋势,旨在为深化外语课程思政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CNKI)为文献来源,采用数字人文的研究方法,借助COOC (Co-Occurrence) [6]、DIKW (Data-Information-Knowledge-Wisdom) [7]、VOSviewer和Vismap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图谱软件,全面绘制2020~2024年间我国外语课程思政知识领域研究脉络。本研究以“外语”AND“课程思政”为检索项,对2020~2024年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检索,共获取1307篇论文。利用COOC软件对Refworks格式导出的文献进行合并、去重、清洗、提取,排除了外语课程思政领域的会议摘要、杂志征稿信息、书评、资讯等不相关或相关度较小的38篇文献,最终共筛选出1269篇相关文献作为文章的数据来源。

2.2. 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分析法(bibliometrics)聚焦科学文献的外部特征,“采用数学与统计方法来描述、评价和预测科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8]。文献计量分析可以克服研究者对其研究领域进展做出主观性评价的缺陷[9],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变人文知识的获取、标注、比较、取样、阐释、呈现、传播的方式。

笔者借助COOC软件提取文献数据的发文年份、作者、单位、关键词、期刊等信息,将数据导入DIKW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再利用COOC、VOSviewer和VisMap绘制可视化图谱,选用发文量较多的机构、作者和高频关键词进行代表性分析。具体参数设置如下:关键词阈值 = 10,作者阈值 = 3,机构阈值 = 5,期刊阈值 = 5,建立高频关键词的聚类矩阵,形成高频关键词聚类图谱。首先,对文献数据发文年份变化规律、作者、机构等进行描述性及可视化分析处理,厘清外语课程思政领域的研究脉络;其次,对外语课程思政领域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及关键词的词云图进行分析,探究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最后,绘制外语课程思政领域关键词演化趋势图,预测外语课程思政领域的演化趋势。

3. 外语课程思政领域的研究现状分析

3.1. 外语课程思政领域论文数量演化情况分析

作为科学知识的载体,期刊论文的数量变化是直接反映学科领域发展的重要标志。文献计量研究能够揭示知识领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预测文献量的增长趋势、判定科学发展阶段。外语课程思政领域文献数量年代分布详见图1,通过此图能够反映出国内外语课程思政领域研究论文呈现出直线逐年上升的趋势,直到2022年达到峰值,这说明国内学者对外语课程思政主题的研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22~2024年,发文量呈先下降后缓慢下降的趋势,说明在该样本期内学术界对外语课程思政这一研究领域产生较浓厚的兴趣和密集的研究。这主要是由于国家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外语课程思政的重视和引领,不断出台关于国际传播人才和外语课程思政的政策、纲要及建议。随着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不断推进,外语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当前,外语课程思政领域的研究已初露端倪,但整体而言,仍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由此趋势可预见,未来将有更多学者投身于外语课程思政的研究工作,这从侧面反映出该领域仍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亟待深入挖掘与拓展。从发表期刊质量来看,外语课程思政领域的发文质量有待提高。检索发现仅有核心期刊和CSSCI文章185篇,仅占总发文量的15%左右。

Figure 1. The chronological distribution of literature quantity in the field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foreign language courses

1. 外语课程思政领域文献数量年代分布

3.2. 外语课程思政领域作者和发文期刊情况分析

学科领域高频作者和发文期刊能够反映出外语课程思政领域的核心研究力量,图2显示发文量前五的作者为黄国文、杨洋、刘正光、杨金才和文秋芳三位学者,检索后发现,黄国文共发文7篇,均刊发于CSSCI和AMI期刊,其中4篇刊发于《中国外语》;杨洋共发文5篇,均刊发于大学学报;刘正光共发文5篇,发表在《中国外语》《外语教学》(2篇)《外国语》等CSSCI期刊和大学学报上;杨金才共发文4篇,均发表在《中国外语》《外语学刊》《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等CSSCI期刊;文秋芳共发文4篇,均发表在《外语届》《中国外语》(2篇)《外语电化教学》等CSSCI期刊。笔者提取发文期刊频次并生成词云图(图3)后发现发文量最大期刊是《海外英语》,而核心期刊《中国外语》《外语电化教学》《高教学刊》《外语届》是外语课程思政研究领域学者青睐的期刊。通过对作者和期刊进行多维交叉分析(图4),我们发现外语课程思政领域学者有稳定的研究侧重点和期刊偏好,其研究成果集中刊发在外语类核心期刊上。高频作者凭借其在特定领域的深厚积累和持续产出,能够精准地把握研究方向,从而发表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Figure 2. Ranking of authors in the field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of foreign language courses

2. 外语课程思政领域发文作者排名

Figure 3. Ranking of publishing institutions in the field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of foreign language courses

3. 外语课程思政领域发文机构排名

Figure 4. Multi-dimensional cross analysis of authors and journals in the field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foreign language curriculum

4. 外语课程思政领域作者和期刊多维交叉分析

3.3. 外语课程思政领域高频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体现的是科研论文的核心理念,是进行文献检索的重要指标。关键词共现可以将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反映文献的研究内容及特点。笔者共检索出1176个关键词绘制词云图(图5)。累计出现关键词频次4815次,“课程思政”出现频数最高(1106次),“外语教学”、“实践路径”、“立德树人”、“新文科”、“教学设计”“混合式教学模式”、“产出导向法”、“外语专业”、“教学改革”、“文化自信”、“思政元素”、“高职英语”、“教学实践”、“国家意识”、“外语教师”出现频次均超过20次,说明研究者对外语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实现路径和教学改革更为关注。全面反映了随着外语课程思政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研究视角更为丰富多元,教育信息化、课程思政教学评价领域研究持续深化。

Figure 5. Clustering diagram of keywords in the field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foreign language curriculum

5. 外语课程思政领域关键词聚类图

3.4. 外语课程思政领域作者合作情况分析

笔者共检索出1692个作者。累计出现作者频次1897次。笔者拟通过绘制外语课程思政领域的作者合作网络(图6),识别合作团体和高影响力作者。研究发现,外语课程思政领域作者合作强度不大,合作关系不太紧密,并未形成广泛、紧密的合作网络。结合普赖斯定律的相关内容,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 M p =0.749 n pmax n pmax 为发文量最多作者的论文数目[10]。全部核心作者的发文量达到总文献量的50%,意味着形成了核心作者群。检索发现,外语课程思政研究领域发文量最多的为7篇,M取整数为2。发文量2篇以上的作者共计127人(累计发文285篇),占总文献量的22%,小于普赖斯定律的要求。验证了我国外语课程思政研究领域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作者合作和机构合作强度不大,合作关系不太紧密,尚未构建起广泛且紧密的高影响力学者合作网络。这种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术交流的深度与广度,影响科研成果的产出效率和质量。学者们要积极回应时代召唤,加强外语课程思政领域学术研究。通过建立更加紧密的协作机制,促进知识共享与资源整合,推动学术共荣与文明互鉴。

Figure 6. Author co-occurrence cluster diagram

6. 作者共现聚类图

3.5. 外语课程思政领域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解析

笔者在构建“外语课程思政”为主题的文献关键词共现矩阵的基础上,绘制关键词共现聚类图(图7)。这些高频关键词置于社会网络的各个中心节点,在节点之间的连接频数体现关键词的共现关系,最终形成共现网络模型。关键词越处于网络共现模型的中心位置,其影响力就越大。

Figure 7. Cluster diagram of co-occurrence of keyword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field of foreign language curriculum

7. 外语课程思政领域关键词共现聚类图

4. 外语课程思政研究领域的演化趋势预测

突变术语(burst terms)是指那些在特定时间段内使用频次突然显著增加,或在较短时间内突然出现的术语。通过分析这些术语的词频时间分布和变化趋势,可以从大量文献主题词中精准提炼出突变术语。这一方法有助于清晰地分析和了解某一学科的研究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11]。绘制外语课程思政领域的关键词累计演化路径(图8)。有利于追踪学科前沿动态,帮助领域内学者更好地把握学科的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Figure 8. The cumulative evolution path of keyword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field of foreign language curriculum

8. 外语课程思政领域的关键词累计演化路径

我们可以发现2022年以前,外语课程思政领域主要的研究主题集中于外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实践路径、教学方法等外语课程思政实施有效途径的探索。2022年,“教育信息化”、“可视化分析”、“课程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突显出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准确研判、把握科技发展机遇并主动前瞻布局,通过教师专业发展,强化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通过引入和整合前沿技术,结合教育部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积极推进外语课程思政建设。

2023~2024年,“三进”“融入路径”、“教学反思”“评价体系”“国际传播能力”“语言能力”作为外语课程思政领域的关键词突显出来,学者们开始探索“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背景下,如何抓好“三进”,持续推进外语课程思政,坚定师生理想信念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国际语言服务人才,助力我国从语言服务大国迈向语言服务强国。学者们的关注点已经从领域研究初期的课程思政必要性、思政元素提炼和融入路径、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教学改革等方面延伸到了课程思政评价研究。在未来,我们有必要从“学生需求”“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共同体”等角度深入挖掘学生需求,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课程思政评价激励机制,从而有效促进育人效果。同时,应着重开展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评价研究,建立健全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管理与评价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外语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5. 结语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为文献来源,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借助数理统计和知识图谱绘制软件,对2020~2024年我国外语课程思政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知识图谱绘制,深入剖析其分布规律与演化趋势,全面梳理该领域的研究脉络。研究发现:1) 2022年以前国内外语课程思政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呈直线逐年增长态势,2022年后呈现波浪式缓慢下降趋势。2) 高频作者有稳定的研究侧重点和期刊偏好,其研究成果集中刊发在外语类核心期刊和高校学报上。3) 作者合作和机构合作强度不大,合作关系不太紧密,尚未构建起广泛且紧密的高影响力学者合作网络。4) 研究主题始于外语课程思政实施有效途径的探索,逐渐开始关注教育信息化和教师专业发展,最新的研究聚焦于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本研究聚焦于2020~2024年外语课程思政知识领域的文献,深入剖析了该领域的研究脉络与前沿动态,旨在为未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然而,由于研究时间范围的局限性,本研究仅集中于上述五年间的文献,未能全面涵盖国内外外语课程思政领域研究的整体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结论的广泛性与全面性。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进一步扩大样本范围,突破时间限制,纳入更广泛的文献资源,以更全面地反映外语课程思政领域的研究全貌,为外语课程思政领域的研究提供更具价值的见解和建议。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数字人文”视阈下英语财务报告语篇推销策略对比研究(202313021038)和浙大城市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跨境电子商务(SK2214)的研究成果。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陈祥雨. “非英专+英语”复合型外语课程思政模式探索[J]. 中国翻译, 2022(6): 62-65.
[2] 马茂祥, 陈沛志. 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前沿分析[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4): 149-156.
[3] 赵应吉, 董保华. 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2015-2021) [J]. 外国语文(双月刊), 2024(6): 129-139.
[4] 王雪梅, 霍炜. 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综述(2018-2021) [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4): 309-314.
[5] 王晓军. 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研究回顾与展望[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4): 40-51.
[6] 学术点滴, 文献计量. COOC一款用于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绘制的软件[Z/OL].
https://github.com/2088904822
, 2024-02-04.
[7] 学术点滴, 文献计量. 金字塔(Data-Information-Knowledge-Wisdom, DIKW)软件一款用于数据挖掘的软件[Z/OL].
https://github.com/2088904822, 2024-02-04.
[8] 邱均平, 王日芬. 文献计量内容分析法[M]. 北京: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08.
[9] 金胜昔, 林正军. 国内翻译认知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 外语教学, 2016(5): 96-101.
[10] 宗淑萍. 基于普赖斯定律和综合指数法的核心著者测评——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6, 27(12): 1310-1314.
[11] 单宇, 范武邱, 谢菲. 国内科技翻译研究(1985-2015)可视化分析[J]. 上海翻译, 2017(2): 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