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脱贫县农村电商发展路径及借鉴意义调查——以贵州省长顺县为例
Investig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Path and Reference Significance of Rural E-Commerce in Western Poverty Alleviation Counties—Taking Changshun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摘要: 文章用案例研究法,通过梳理贵州省脱贫村县——长顺县的产业发展现状,总结出脱贫乡村产业振兴所面临的困境。对比分析三家代表性企业,并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方面综合考察企业发展情况,帮助其突破发展瓶颈,踏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对此提出三条经验总结:首先,强化农村人才引领,积极探索电商发展新模式;其次,要围绕“三级物流”建设,丰富产业园在城配、仓储、包装、冷链等方面的功能,实现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不同环节资源共享;最后,要加快电商平台推广,拓展农产品销售新渠道。在此基础上,结合政府规划和现存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服务“黔货出山”工程,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现黔南州农产品内销外销“两提升”,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Abstract: The article uses the case study method to summarize the dilemma faced by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tatus of Changshun County, a poverty-alleviated village and county in Guizhou Province.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three representative enterprises, and comprehensively examine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from three aspects: economic benefits, social benefits, ecological benefits, to help them break through development bottlenecks and embark on the “fast lan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this regard, three lessons are summarized: first, strengthen the leadership of rural talents and actively explore new models of e-commerce development; second, it is necessary to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level logistics”, enrich the functions of the industrial park in urban distribution, warehousing, packaging, cold chain and other aspects, and realize the sharing of resources in different links of the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 supply chain; finally, it is necessary to accelerate the promotion of e-commerce platforms and expand new channels for the sal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On this basis, combined with the government’s planning and existing problems, feasibl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serve the “Goods Out of the Mountains” project and promote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Realize the “two upgrade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al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Qiannan Prefecture, and “double victories” i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邹启伟. 西部脱贫县农村电商发展路径及借鉴意义调查——以贵州省长顺县为例[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4): 580-590.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4924

1. 问题提出

“三农”问题长期以来都受到党和国家的密切关注,其内容涉及到中国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等多个方面,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和社会的繁荣稳定。近年来,针对“三农”问题,党和国家已经推出一系列针对性政策。党的二十大会议中也明确提到:“要重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我们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中国城乡经济的加速发展,农村电商逐步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一种新型商业模式,农村电商不仅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能够满足城市居民对农村特产的需求,在城乡的融合发展和城乡要素的相互流动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农村电商经营状况来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所提供的资料,2021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高达2.05万亿元,占全国网络零售额的15.66%,同比增长11.3%。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全国各地农村电商相关主体的积极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农村电商以稳中向好的态势不断发展。然而,我国农村电商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也十分显著。2021年东部地区农村网络零售额占比最大,高达78.7%,而西部地区占比仅为6.5%。即使西部地区农村电商发展保持着9.4%增速的良好水平,但也必须客观认识到,西部地区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

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脱贫乡村产业发展亦是巩固脱贫成果与防止返贫的有效之策。从全国脱贫攻坚的经验来看,各地均有可取之处,不少地区培育出主导产业,部分地区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文旅 + 农业,数字 + 农业等)使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化,但部分贫困村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亦存在不少问题,导致贫困村摘帽后其产业发展停滞不前。如,农业投入回报率不高,规模报酬与规模效应低;土地撂荒较多,利用率低;主导产业不明显,特色产业不突出;产业不具可持续性,长期经济效应差,产业发展带动扶贫模式的精准性不足,贫困户难以受益。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西部地区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脱贫乡村产业振兴存在诸多困境,如何帮助贫困地区产业寻找高效发展模式,踏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是本文研究意义所在。

2. 文献综述

2.1. 农村电商助农增收,城乡二元结合可持续发展

陶涛认为电子商务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潜在收益,使农户在销售产品过程中从获得生产者价格转向获取消费者价格,为农户收入增长提供可靠路径[1]。程欣炜认为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电子商务可以实现线上线下直接互动,帮助小农户及时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并显著提升农户人力资本,为优化农产品流通体系、促进小农户有机衔接现代农业提供有效方式。因此,通过电子商务赋能的农户可以有效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并能够享受数字红利、提高收入水平[2]。邱泽奇认为农村电商通过对小农户进行赋能,使其能够直接与消费者产生联系,大幅减少中间环节,促进传统弱势群体分享数字红利,改变农户在产业链和市场结构中的弱势地位,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强化农产品的逆周期调节,有效降低产品滞销风险[3]

2.2. 发展农村电商,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主要障碍

狄琳娜认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发展农村电商是确保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目标的有效途径。但面对市场需求波动时,农村电商对高质量产品及服务的供给疲软无力问题依旧突出[4]。刘岱认为西部农村电商发展遇到的瓶颈主要是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滞后、农村电商诚信体系建设不完善、农村电商的开放、共享程度不够等相关方面,并提出了建设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四位一体的电商服务网络,完善农村电商发展的政策环境等政策措施,助力农村电商发展,推进贫困地区乡村振兴[5]。聂召英和王伊欢研究发现,随着农村电商的转型,小农户与互联网市场的关系逐渐趋于断裂。如何发挥政府的治理作用,并为农村电商的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成为基层乡村治理的新任务和新挑战[6]。PENG Chao认为有形市场的地域限制是乡村生产者面临的一大问题,而农村电商能够将农产品的配给和市场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促进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的转型,进而促进农村居民增收[7]

综上所述,从研究内容看,尽管学术界就农村电商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做了大量研究,但现有文献缺乏从县域层面对农村电商企业进行多层次、全方面的分析,难以掌握农村电商企业所面临的桎梏因素。从研究数据来看,大多数研究主要基于宏观数据或者行业数据研究电子商务的增收效应,但可能因为数据不够准确而缺乏微观解释力,通过实际调研获取一手资料的文献并不充分,相对不足以满足于现实活动中的需求。鉴于此,本文基于长顺县农村电子商务总体发展情况,依托代表性农村电商企业的走访问谈,为全面审视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实现路径,也为拓宽城乡二元融合提供一定的政策参考。落实电子商务对乡村振兴的助推功能,以期决胜同步全面小康、实现高质量发展。

余下部分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案例方法和案例选择;第三部分为案例方法和案例选择;第四部分为理论分析;第五部分为案例分析;第六部分为存在问题;最后部分为发展路径借鉴。

3. 案例方法和案例选择

3.1. 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运用了以下4种调研方法:

(1) 文献法:根据研究目的,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运用文献分析法,通过收集和分析既有的、以文字形式为主的文献资料系统地了解研究主题——农村电商的发展现状、搭建访谈框架并合理设计访谈问题。

(2) 案例分析法:正式调研前,课题组首先进行了小范围预调研,根据预调研得到的案例调整、完善下一步访谈内容。

(3) 访谈法:通过与调研对象面对面的双向互动,进行有计划地口头交流,从微观个体了解长顺县农村电商发展现状。

(4) 实地研究法:课题组成员亲自到农村电商企业、农村电商服务站、农村电商物流中心种植、运输的真实环境中,通过看、听、问、想、体验、感受等一系列方式,深入感知这些企业从事或经营农村电商相关工作所需面对的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以期更加全面地了解农村电商所处真实环境,进而结合理论基础展开进一步分析。

3.2. 案例选择

深处麻山腹地的长顺县是贵州省石漠化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2020年实现贫困县“摘帽”、2021年成为了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县。近年来,长顺县依托优质农产品资源、借力农村电商,不断向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本文选取长顺县作为调研对象,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所得调研成果对其他地区县市也具有借鉴意义。

长顺县位于贵州省中部,地处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贵州“三山”的麻山腹地。全县总面积1543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占77.9%。2014年全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由17个乡镇撤并为5镇1乡1街道,共88个村(社区),总人口27万人。长顺县地处内陆贫困山区,交通落后、基础薄弱、资源匮乏、信息闭塞、动力不足等诸多因素制约,因此经济发展一度处于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财政支撑弱的状况。2002年被列为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2014年全县共有6个贫困乡镇(其中代化镇是省级极贫乡镇)、39个贫困村(其中深度贫困村24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717户,83,501人,贫困发生率36.06%。

2017年商务部公布的“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中贵州省全省有20个县入围,但长顺县的经济基础之薄弱、第一产业占比之高、农村电商发展之迅捷在其中都具有典型代表性。自2017年获得国家电子农村进乡村示范县以来,截止至2019年,新建镇、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30个,累计完成不少于3500人次的电子商务培训,开展线上线下电商主题活动不少于12场,完成了长顺区域公共品牌的策划及创建。根据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州商务局披露,2021年全县网络零售额为15,557.63元,增速高达41.57%,由此可以看出长顺县目前正处于电子商务发展的快速道上。长顺县人均可支配收入(见图1)。

从GDP的增速情况来看(见表1),尽管长顺县在整个黔南州的GDP总体水平不高,但是其2022年的增速排在全州第二名。GDP总体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是长顺县的基础较为薄弱,总体GDP依然处于全州较为落后的水平,但是长顺县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发展速度。2022年长顺县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中,负重前行,稳住了经济基本盘。全年完成全县地区生产总值97.52亿元、同比增长3.2%,高于全省、全州平均水平,位居全州第二。第一产业产值完成19.74亿元、同比增长3.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8,200元、同比增长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532元、同比增长7.06%。在贵州省高质量考核中,长顺县连续两年在II类县中保持在“好”的等次。数据表明在党和国家以及当地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近些年的发展彰显了长顺县的生产能力的提高,切实给人民带来了生活水平的提高,确实给长顺县带来了较为快速的经济增长。

Table 1. GDP and growth rate of Qiannan Prefecture

1. 黔南州的GDP及增速情况

排行

区域

2022年增速(%)

2022年GDP (亿元)

1

福泉市

7.8

238.14

2

长顺县

3.2

97.52

3

荔波县

2.9

77.28

4

平塘县

2.6

101.41

5

贵定县

2.1

134.46

6

都匀市

1.6

240.93

7

三都水族自治县

1.4

98.33

8

瓮安县

0.6

175.99

9

罗甸县

0.2

90.59

10

惠水县

−0.9

150.39

11

独山县

−2.6

140.74

12

龙里县

−9.5

226.41

数据来源: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数据来源:长顺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Figure 1.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in Changshun County

1. 长顺县人均可支配收入

4. 理论分析

赋能理论的“赋能”一词来源于“赋能授权”或“赋权”(empowerment),从管理领域发展到电子商务领域,意指互联网或电子商务赋予人们更多能力[8]。为突出农村电商对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作用,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农村电商赋能机制(见图2)。

(1) 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农村电商兴起前,农村居民技能与获取信息方式单一,从品种选择到种养殖过程中面临的信息困境较难解决,消费选择匮乏。但是在农村电商兴起之后,农村居民不仅通过农村电商提升技能与信息获取方式,更在此基础上拓宽创业平台和增收渠道,郭曼研究发现农村电商既作用于传统生产资料、创新配置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也通过作用于农村生产运营模式数字化转型而释放人力资本、拓展农民就业渠道,这将优化家庭禀赋、增加农民收入并丰富消费选择,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9]

(2) 促进乡村特色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乡村特色企业在未使用农村电商时,对于特色产品的销售与创新较为困乏,伴随农村电商发展,越来越多乡村特色企业注重与农村电商结合发展,不仅提升特色产品销售额,还推动农产品与农村加工产品的创新发展。朱玉琴认为农村电商与互联网信息交互,推动了物流、金融、信息技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形成了紧密的产业链,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可以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推动城乡产业的融合发展。更提升生产效率与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乡村特色企业经济效益提升[10]

(3) 推动生态环境绿色可持续发展。农村居民愈发重视居住环境,改变种养殖理念,生产过程更加绿色可持续,乡村特色企业销售特色产品时以绿色为销售特征,将乡村特色产品绿色特征作为突出亮点。邱晨光认为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改进生产设备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耗和废物排放量,逐渐落实资源粗放型向资源节约型产业转化,实现绿色生产的目标[11]。除了农业、制造业绿色发展外,还可以依托乡村特色自然及文化资源,结合互联网宣传营销手段,适度发展旅游业、休闲农业,既能促进农民增收,又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Figure 2. Rural e-commerce empowers the logic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2. 农村电商赋能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逻辑

5. 案例分析

5.1. “电商 + 自营物流网络”

贵州新合共配物流科技有限公司是长顺县供销合作社就长顺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的快递物流到村配送项目规划下成立。成立于2019年11月4日,地点为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长寨街道威远鑫宏物流园。公司积极探索将区域物流配送体系与电子商务充分融合,依托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载体,利用农村电商服务网络体系,有效整合快递企业、物流企业和电商企业资源,在黔南州率先开展“电商 + 物流”城乡高效配送模式,旨在搭建“县、乡、村”城乡配送三级物流体系,探索解决区域“农产品进城难”和“工业品下乡难”的问题,搭建城市和乡村物流配送转接平台,促进全州城乡物流配送发展。秉承“连接城乡、服务三农”的经营理念,积极实施快递下乡工程采取自建和直营方式。公司仓库面积合计约800平方米,就业人员12人,投放专用配送车辆5台,县级运营中心监控系统1套、乡镇服务站监控系统5套、安检设备1套、传送设备1套。目前开辟配送干线5条,业务服务3万余村民用户。已累计完成快递包裹到村配送约25万件,农产品上行寄递约20万件,并且数据在日益剧增,平均为农产品上行降低物流成本20%以上。

生态成效:该项目采取集中配送方式,既有效减少了村民到乡镇收寄包裹的往返车辆废气排放,也减少了各家快递企业分别往返县城和乡镇的车废气排放。在运输过程中,随着绿色新能源配送车辆的投放使用和周转筐的循环使用,绿色环保的生态效益将更加凸显。

行业成效:该项目打通区域内“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见图3),实现全县城乡配送整体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快递物流行业的良性发展,带动相关衍生行业如生产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运输业、包装业、零售业等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产业繁荣。可持续影响:持续运营该项目,不仅可以从生活上方便当地居民收发快递,更可以促进农产品上行,工业品下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产品朝着规模化、专业化的高效产业模式发展,并且可促进当地人口就近就业,减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Figure 3. Flow chart of the company’s logistics system

3. 公司物流体系流程图

社会公众满意度:该项目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家里老人、小孩有年轻人就近照顾教养,减少留守老人和儿童数量,减少相应的社会问题,帮助他们增加收入、及时方便地接收和寄出快递,且服务态度好,社会公众对该项目满意度高。

5.2. “电商 + 订单农业”

河南新穗农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2022年通过招商引资落户长顺县广顺镇。该公司厂房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经营范围广泛,主要销售豌豆苗、大白菜、萝卜、辣椒等30余种蔬菜。

公司通过与周边村镇的农户合作,为村民提供幼苗,村民种植的蔬菜均由公司进行收购。以线上线下双向拓销、产销对接的方式,精简周转环节,降低运输、人力、库存成本,实现了效益的增加,并给周边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提高了农户的生活水平。客户在主要销售平台——美团和拼多多下单,分拣好后按照订单通过平台即刻配送到客户手中。通常是客户前一天下单,第二天便可收到货品。公司根据预估系数估计用户需求,月销售额可达300万元。尤其在疫情期间,具有“免接触配送”优势的线上电商平台更是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这种销售模式实现以供给端为需求到以消费者为需求的转变,新穗农公司的销量也因此得到提升。

产品质量方面,公司所售每种产品均需接受质检。除电商平台按照一定的抽样标准外观进行质量检查以外,新穗农公司还会定期对产品进行农残检测。此外,必要时期,公司也会利用冷库储存产品以保证产品质量。在农村电商发展以前的交易模式主要为一对一现货交易,农产品交易的效率低,市场不够集中,且不具备较好的交易信息对称性,农产品市场很可能存在交易风险,管理混乱,存有农产品掺假掺杂的情况。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对提高特色产业产品品质和竞争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农村电商能够有效摆脱了时空限制,解决农产品生产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建立生产、流通、消费高效衔接的新型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实现“以质量为优势”的转变。

5.3. “基地 + 实体 + 平台 + 同城配送”

本次调研的第三家代表性企业创始人是长顺人王朝平,2015年以前,北漂多年的王朝平返乡建立了长顺县农品台绿壳鸡蛋养殖基地,随后他于2015年11月成立的贵州农品台网络有限公司,该公司设有长顺生鲜体验馆、绿壳鸡蛋养殖基地、草菇种植基地、高钙苹果生态园等,主营业务为生态农业生产、土特产销售等。

经过一年多的运营后,王朝平通过订单、网络、实体店三种渠道实现产品销售,现已在长顺、惠水等地运营。该模式不仅解决了毕业大学生创业、返乡青年就业问题,还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仅在惠水,就带动大学生创业6人,解决种养殖基地销售问题10余家,还解决了居民买菜难的问题,促进了经济的消费。

王朝平在发展壮大自己的基地的同时,还发挥了重要的致富带头作用,积极与当地百姓签订合作协议,回收百姓家里生产的绿壳鸡蛋,雇佣当地百姓务工,为百姓解决销售难和部分无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带动百姓增收。据农品台的员工介绍,存在一部分当地员工,家里孩子外出工作,只剩老两口在家,自家土地已经被征收,平时在家无事可做,于是便成为农品台网络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虽然工资相比于省外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在家附近就有工作,每月有3000元的工资收入,同时可以照顾家里的事情,这提升了他们的生活幸福感。此外,产品物流配送方面也十分便利,今天快递出去,明天产品便可以运到客户的手里。

2016年,公司开始组建自己的团队,自建网络平台,开始销售长顺县“四宝”,即绿壳鸡蛋、紫王葡萄、高钙苹果核桃等农产品。由于当时的农产品产量少、质量好、无公害,同时又是发源地产品,一经发布,便被疯狂抢购,有时甚至有价无市,产品供不应求。2019年8月,王朝平找准定位,毅然购入一个平台,进行二次开发。目前,农品台自己的APP上市,在广州有2家实体店,在贵州有1家实体店。产品销往沿海一带、江浙一带、贵州省内,年销售额有望突破千万。

通过案例分析发现,农村电子商务不仅能够改善农民自身素质,提升农户生产经营质量并帮助农户科学种养殖,更能够带来正外部性,拓宽农户收入渠道、提供农户就业机会、增强产业发展动力促进农户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善农户生活质量。

6. 长顺县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6.1. 农村电商的专业性人才匮乏

首先,长顺县农村电商从业者的专业性知识储备不足以适应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一方面,企业因对农村电商了解不深而无法充分利用电商优势促进企业发展。另一方面,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大多具有文化素质较低、对新事物的接受周期较长、对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认知较为片面等特征,对农村电商的参与度不足。本应作为农村电商参与主体的广大农民群众和当地企业对农村电商的整体认同程度较低导致当地农村电商发展缺乏关注度,从而对其发展形成基础性障碍。其次,农村电商发展面临“本地人才孵化慢”的困境。虽然部分地区已经开展了电商相关知识的培训活动,但培训效果却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培训所讲知识不能充分匹配相关人群对于农村电商的实践型需求。二是培训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对于当地居民而言实操性方面有所欠缺。最后,农村地区的电商人才引进面临层层障碍,高端人才难引进、难留住的问题十分凸显。尽管地方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的补贴政策,但相比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地区,人才下沉意愿不强。有时甚至出现县区培养人才,但部分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流向城市地区,最终未能服务当地乡村农村电商发展。

6.2. 农村电商的物流冷链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农业生鲜产品具有时令性强、易腐坏,消费者对其价格较为敏感和消费者对其质量要求较高等主要特点,而冷链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使得一些生鲜产品的运输配送难以达到保鲜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物流成本,增加的物流成本一旦体现在生鲜的价格水平上,会使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降低。冷链基础设施的不完善还有可能导致生鲜在运输和贮藏的时候损耗度较高,降低产品的质量,从而增加来自于损耗的成本,质量稍次的生鲜产品流入市场,甚至会导致消费者对品牌失去信任,如何让生鲜产品尽可能长久的保持新鲜至关重要。

6.3. 农村电商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竞争力薄弱

调研发现该县各家电子商务各自为战,体量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当地龙头企业为爱民米业集团,该集团主要以谷物、豆及薯类批发、销售;稻谷种植、收购、销售;稻谷储备;大米加工、销售;建材销售;工程机械出租;食用植物油加工销售等为主要业务,而长顺当地有绿壳鸡蛋、高钙苹果、紫王葡萄、高钙苹果醋、刺梨酒、野生蜂蜜、手工木雕等多种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不能很好地带动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经营,这些特色农产品完全由小体量企业个体或者农户自身来经营,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降低成本,抑制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另一方面,目前国内电商平台众多,部分电商平台体量巨大,在电子商务中具有绝对优势。打造自己的电商平台,能够降低推广的成本,合理、有效、有针对化地推出本地的农产品,使有限的优质农产品得到充分的配置,但如果发展本土化的电商平台,一方面要和诸如淘宝、美团这样的大型电商平台相互竞争,另一方面消费者习惯于已有的电商平台,对于新兴的电商平台信任度不足,对平台上的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存在疑虑。诸多的不利因素会导致本土的电商平台难以得到很好的发展。

7. 长顺县农村电商发展路径借鉴

7.1. 强化农村电商人才引领

首先,要多维度刺激农户与企业的认知偏见,通过电商培训会等宣传讲解形式普及农村电商的优势所在,提高特定人群对农村电商的参与度。其次,建议围绕重点电商企业培育、优化电商综合服务。通过搭建互动平台、灵活引进专业电商企业和团队、将农产品电商运营外包等途径来促进当地企业与专业团队合作,拓展其产品销路,进而为“黔货出山”拓宽渠道。此外,要优化针对性培训措施,为本地电商人才的孵化增添“催化剂”。从直播电商、短视频电商、社群电商等门槛相对较低的电商形式入手,对具备条件的农户、返乡务工人员、大学生、合作社社员、企业等进行针对性实操培训,帮助解决网点注册、产品宣传等初期难题,培育农村电商带头人。

再次,要着力降低人才引进的障碍。正视高素质人才难引进、难留住的问题,落实政策保障,切实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对有在当地创业意向的人才,强化资金支持,适当提供经营补贴、销售补贴、技术支持等,为其子女入学提供适当的优惠条件。通过广泛吸纳人才为当地发展注入活力。

最后,着力将务工人员的流动性保持在较小的浮动区间内。一方面,地方政府应适当限制滥办酒席现象,企业可以通过推行长期工绩效、福利机制鼓励短期工向长期工转换。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来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扎根乡镇,提供长期稳定的就业岗位,同时进行积极劝导,鼓励“短期偏好性”劳动者尝试从事长期、稳定性的工作。

7.2. 推动冷链物流合理布局和功能升级

首先,针对冷链物流行业所面临的“两难境地”,建议着力建设专业型冷链物流公司。具有产品保鲜需求的企业依托规模化经营的专业型冷链物流公司进行仓储和冷链运输,这样一来,既可降低仓储和冷链运输的成本,又能保证产品质量,使企业摆脱这样的“两难境地”。

其次,完善调整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布局。加强产地冷链相关建设的扶持力度,加大对特色农产品产区和相对落后地区的基础交通建设的投入。制定产地预冷指导方案,促进预冷技术的合理应用,并关注产地冷链政策细节和落实性,对于季节性需求明显的主体,鼓励建设租赁型冷库;对于商超和生鲜电商作业范围跨度大的企业,鼓励建设产地生鲜集配中心、数字化产地仓及便捷的移动式冷库。

最后,加快冷链物流数字化,加速搭建智慧冷链体系,以智慧供应推动并促进农村电商发展。智慧供应链平台通过纳入农户和各主体基本信息,将上游生鲜农产品资源整合归类,加速各主体和环节互动,实现农产品与冷链设备的快速匹配,有助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不同环节资源共享。

7.3. 围绕电商平台推广推动全县电商发展

一是强化电商市场主体的培育和孵化,引导县域电商企业入驻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美团、抖音、快手、“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832平台)、“一码贵州”等各大电商平台,通过电商直播、线上线下推广等方式将长顺农产品销往全国,进一步拓展长顺县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二是组织本县具有代表性的农特产品到北京、广州等对口帮扶城市,参加全国性和地方性展销会和产销对接会等活动,在品牌推广和宣传上下足功夫,挖掘更多消费市场,将“品长顺”品牌推向全国一线城市。

三是每年争取50万元资金申报《长顺县消费协作项目》,投入到生产、宣传、销售、物流等环节,对长顺县农副产品、扶贫产品网络零售作出重大贡献的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给予支持;对组织、宣传黔南旅游产品,组织游客前来黔南旅游作出重大贡献的企业、旅行社等经营主体给予支持。

参考文献

[1] 陶涛, 樊凯欣, 朱子阳. 数字乡村建设与县域产业结构升级——基于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的准自然实验[J]. 中国流通经济, 2022, 36(5): 3-13.
[2] 程欣炜, 林乐芬. 农产品电商对小农户有机衔接现代农业发展效率的影响研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6): 37-47.
[3] 邱泽奇, 乔天宇. 电商技术变革与农户共同发展[J]. 中国社会科学, 2021(10): 145-166.
[4] 狄琳娜. 中国农村产业振兴体系构建——难点识别、体系架构与制度保障[J]. 社会科学家, 2018(8): 43-48.
[5] 刘岱, 杨佳骏, 柏群, 饶静, 姜文. 乡村振兴视角下西部地区农村电商发展对策探讨[J]. 商业经济研究, 2020(7): 143-145.
[6] 聂召英, 王伊欢. 链接与断裂: 小农户与互联网市场衔接机制研究——以农村电商的生产经营实践为例[J]. 农业经济问题, 2021(1): 132-143.
[7] Peng, C., Ma, B. and Zhang, C. (2021)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Commerce: Village Involvement and Demonstration Policies in Rural China.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 998-1011.
https://doi.org/10.1016/s2095-3119(20)63422-0
[8] 林广毅. 农村电商扶贫的作用机理及脱贫促进机制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6.
[9] 郭曼, 郭庆. 共同富裕目标下农村电商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与增收模式[J]. 农业经济, 2025(1): 142-144.
[10] 朱玉琴, 李勍. 农村电商对城乡流通一体化发展的影响——基于资源要素配置机制视角[J]. 商业经济研究, 2024(19): 98-101.
[11] 邱晨光. 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效应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荆州: 长江大学,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