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文化词汇的多模态教学策略——以茶文化词汇为例
Multimodal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Chinese Cultural Vocabulary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A Case Study of Tea Culture Vocabulary
摘要: 本文借鉴多模态教学模式,探讨茶文化词汇的教学策略。文章阐述了文化词汇的特点、分类及相关教学研究,介绍了多模态教学法的理论与应用,给出了茶文化汉语词汇的基本教学策略和分类。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别词汇特征,结合多模态教学模式,提出直观展示法、对比分析法、场景创设法、动作演示法、体验感受法等教学策略,旨在提升茶文化词汇教学质量,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Abstract: This paper draws on multimodal teaching models to explore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tea culture vocabulary. It elaborat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classification, and related teaching research of cultural vocabulary, introduces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multimodal teaching methods, and presents basic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classification for tea culture-related Chinese vocabulary. On this basis, in light of the featur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vocabulary and by integrating multimodal teaching models, it proposes teaching strategies such as intuitive display, contrastive analysis, scene creation, action demonstration, and experiential perception, aiming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ea culture vocabulary teaching and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文章引用:张书沁. 对外汉文化词汇的多模态教学策略——以茶文化词汇为例[J]. 国学, 2025, 13(2): 265-271.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5.132040

1. 引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词汇教学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共识,特别是在中高级教学阶段。比起初级阶段,中高级阶段的学习者更需要学习文化词汇。文化词汇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模式,其中的文化涵义在理解和使用上都给汉语学习者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不能准确清晰地理解汉文化,就容易被困在学习的瓶颈期,影响学习积极性。茶文化是汉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与之相关的词汇贯穿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在传统节日、仪式、商务场合还有最日常的迎来送往中,相关的用语都占据相当大的部分,然而少有相关的系统的教学方法。虽有关于茶文化的教学,但专门的词汇的教学方面几乎是空白。

2. 文化词汇概说

2.1. 文化词汇的特点

目前学术界对于文化词语有着丰富的界定标准。根据常敬宇(2009)的观点,文化词语与普通汉语词汇的区别在于其是否蕴含了特定的民族文化内涵[1]。而杨德峰(1999)对文化词语的定义是:那些在特定文化环境中形成,或者与特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的词汇[2]。王国安(1996)认为汉语文化词语反映了中国特有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社会经济体系、自然地理和风俗习惯[3]

总的来说,汉语文化词汇有五个特点:民族性,地域性,文化性,隐含性和稳定性,民族性意味着文化词汇属于特定的民族,为该民族所独有。地域性说明文化词汇的产生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产生于该民族生存繁衍的地域之内。文化性指这些词语具有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沉淀出的文化含义,能折射出这一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审美。隐含性表明一些文化词汇是该民族成员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观察到一些现象并进行联想,然后创造了一些词语来简洁或是幽默的表达含义,这些词语在推广后赢得了大众的认可。这种类型的文化词表达的都不是字面意思且其他民族的语言中不具有那些含义。非常典型就是动物类词语,比如“夜猫子”比喻爱熬夜的人,“吹牛”表示说大话,“千里马”代表很有才能的人。稳定性是指这些词汇在结构和意义上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在日常交际中形成了一种惯性,不能随意更改,否则会阻碍交流。茶文化词汇的民族性,地域性,文化性和稳定性都很强。

2.2. 文化词汇的分类

学者们对文化词汇分类各持己见,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我认为以张岱年、方克立(2004)的文化结构四层次说作为基础将文化词汇进行分类比较好。文化结构四层次说的第一层是物态文化层,即“物化的知识力量”,“由人类加工自然创造的各种器物构成,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第二层是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包括:社会经济、婚姻、法律、家族制度,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艺术、科技等。第三层是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式构成”,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第四层是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氤氲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4]。而文化词汇是文化结构的词语体现,因此可以将文化词汇分为:物态文化词汇、制度文化词汇、行为文化词汇、心态文化词汇。这样的分类方式不仅清晰明了,也能大范围的覆盖到各个领域的文化词汇。在这个分类体系里,茶文化词汇涵盖了物质、行为、心理三个维度。

2.3. 文化词汇教学文献研究

何颖(2004)主张在教授汉语文化词汇时应遵循文化解释的指导方针,把文化词汇划分为三个范畴:知识性文化词汇、交际性文化词汇以及普通词汇,然后对这三类词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5]。范娟娟(2024)依据文化结构四层次说,提出了四种类别词汇的教学原则和具体教学方法[6]。王衍军(2013)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了几种教学效果较为明显的教学策略:关键词汇聚合法、文化融合与语言教育并重策略、词汇联想技巧以及主题讨论法[7]

3. 多模态教学法

3.1. 多模态教学模式概述

多模态教学模式建立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基础之上,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则起源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以Kress和van Leeuven在1996年出版的《阅读图像——视觉设计语法》(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为标志[8]。朱永生(2007)对模态做出定义:模态指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语 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9]。张德禄指出:“多模态话语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10]多模态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多种模态,例如语言模态的口头讲解、视觉模态的图像、听觉模态的声音、触觉模态的操作等各种模态,来构建一个自然的语言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学习者在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多个感官方面的活跃性,以深化他们对语言的全面理解和感知。

3.2. 核心原则与方法

1. 多感官参与:通过语言、视觉、听觉、嗅觉、姿态、空间模态等多模态的刺激,帮助学习者强化理解,加强记忆,提升学习效率。

2. 真实语境创设:教师要多在课堂上创建接近现实的交际环境,可以用媒体技术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任务型活动。

3. 个性化适配:根据不同学习者的认知风格(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匹配不同的教学方法。

3.3. 多模态教学模式应用现状

多模态教学模式在国内外有广泛的应用,最初主要集中在英语教学方面。程如璋(2011)就动画视频,声音,文字几种模态给出了外语教学的例子,提出多模态的信息输入方式能让学生的英文词汇记忆在不知不觉中完成[11]。后来逐渐有学者开始探究多模态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姜艳艳、李登桥(2016)将多模态教学模式运用在语法点教学上,并以“把”字句为例[12]。但是少有学者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应用多模态教学模式。

4. 茶文化汉语词汇概述

4.1. 相关研究

茶文化方面已有许多教学方案。雪颖熙(2014)将四川茶馆作为场景,根据地域特色定制了茶文化现场教学计划[13]。彭湘(2015)收集了关于中俄茶文化的语言素材,研究了茶文化教学的基本原则、方式和主题[14]。冯静楠(2020)以“产出导向法”为理论基础,以茶文化课程为实例,从激励、促进和评价三个维度进行教学方案的构建[15]。周雨玄(2022)设计了一门以潮州工夫茶为主题的体验式学习汉语文化课程,为将我国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创新思路[16]

然而,针对相关字词的教学领域只有少量学者涉足。杨倩(2012)对“茶”字作为会意文字的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实践[17]。赵璐(2017)以泰国当代茶文化为出发点,结合泰国佛教和西方咖啡文化的特点,提出了适合在泰国教学的茶文化词汇[18]

4.2. 茶文化词汇分类

1. 根据文化四层次说分类

茶文化词汇跨越了物态,行为和心态三个层次。

1) 物态文化词语

饮食方面:茶的种类(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红茶、黑茶以及它们各自的代表茶如六安瓜片、龙井茶、白毫银针等),这些茶叶是经过对茶树这一自然资源加工而成的饮品,属于饮食范畴。

器具方面:茶具(茶壶、茶杯、茶盘、茶漏、茶则),它们是人类为了满足喝茶需求,通过加工各种材料(紫砂、瓷器、竹、木等)制作出来的器物。

建筑方面:品茶场所(茶馆、茶室),它们是人类建造的供人进行品茶活动的场所,属于建筑范畴。

书籍方面:茶文化书籍(《茶经》),它是人类对茶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创作形成的物品,也是加工的产物。

2) 行为文化词语

传统礼仪和习俗方面:茶会,它是一种品茶聚会,通常有特定的主题和礼仪,属于约定俗成的与茶相关的活动习俗;

茶叶加工行为方面:茶叶加工术语(杀青、揉捻、发酵、烘焙),这些是在茶叶制作过程中形成的固定操作流程和方法,属于人类在茶叶生产领域约定俗成的行为。

3) 心态文化词语

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方面:茶道所包含的茶的品饮艺术和精神,茶艺中的冲泡技艺和表演等,反映了人们对于茶的价值认知和审美追求;韵味、陈香等品茶术语,体现了人们对茶叶风味和香气的审美感受;回甘虽然是一种口感描述,但也蕴含着人们对茶滋味的独特体验和审美评价,这些都反映了民族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心态文化层面的内容。

2. 根据构词法分类

根据词的结构类型,所选的茶文化词汇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 偏正式

绿茶:“绿”修饰“茶”,以茶叶外观特征来命名,表明茶的色泽特点为绿色(白茶、黄茶、红茶、黑茶、乌龙茶)。

茶壶:“茶”限定了“壶”的用途,即专门用于盛装茶的壶,是偏正结构,“茶”是修饰语,“壶”是中心语(茶杯、茶盘、茶漏、茶则)。

茶道:“茶”限定了“道”的范畴,“道”在这里有方法、道理、原则的意思,“茶道”指关于茶的艺术、哲学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道理和原则(茶艺)。茶馆:“茶”表明了“馆”的经营内容或服务对象,“馆”指场所,“茶馆”就是供人喝茶的场所(茶会、茶室)。

茶经:“茶”限定了“经”的内容范围,“经”有经典、著作之意,“茶经”是关于茶的专门著作。

2) 补充式

回甘:“回”是动词,有返回、回味之意,“甘” 表示甘甜的滋味,“回甘”描述的是品尝茶叶后,口腔中回味出甘甜的感觉。

3) 并列式

韵味:“韵”和“味”意思相近,都与茶的风味、感觉有关,二者并列组合成词,共同表达茶所具有的独特风格和意味。

揉捻:“揉”和“捻”都是动作,揉捻茶叶是制茶过程中的一个工序,对茶叶施加揉和捻的动作。

烘焙:“烘”和“焙”都是烤制的动作,“烘焙”是制茶时对茶叶进行加热处理的工序。

5. 茶文化汉语词汇的多模态教学策略及优势

根据上一部分两种不同分类方式的比对,可以发现物态文化词语都是偏正结构,行为文化词语部分是动宾结构,部分是并列结构,心态文化词语在三种结构当中都有分布。针对不同词汇类别的特征可以明确相应的教学方法,物态文化词语的教学要注重直观性,行为文化词语的教学要注重实践性,心态文化词语要注重体验性。偏正式词汇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修饰语对中心语的限定作用,动宾式词汇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动宾结构中动作与对象的关联。再结合多模态教学模式,利用语言、视觉、听觉、嗅觉、姿态、空间模态来构建自然语境。

5.1. 茶文化汉语词汇多模态教学策略

1. 实物展示法:在教学中,教师准备西湖龙井(绿茶)、正山小种(红茶)、大红袍(乌龙茶)、君山银针(黄茶)、普洱茶(黑茶)、寿眉(白茶)六种茶叶,让学生观察茶叶的外观和汤色,引导学生了解“绿”和“红”“黄”“黑”“白”对“茶”的修饰作用。同样,教师讲解“茶壶”一词时,可以带茶壶实物去班上,展示实物,讲解其用途并现场泡茶。这样学习者更容易理解“茶壶”一词中“茶”字的功能限定作用。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老茶,和新茶进行对比,这样学习者就可以通过闻茶香来理解“陈”茶这个词汇的含义。

2. 对比分析法:教师可以将“茶壶”与“酒壶”进行对比,引导学习者关注“茶”和“酒”对壶用途的界定。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老茶,和新茶进行对比,将“陈香”和“清香”进行对比,说明“陈”和“清”是对不同香味的形容,进而让他们深入理解偏正式构词法中修饰语对中心语的限定作用。

3. 场景创设法:针对“茶道”“茶馆”“茶会”“茶室”“茶经”等词汇,教师可创设对应的场景辅助教学。比如,模拟一场茶道表演,让学习者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感受茶的艺术、哲学以及背后蕴含的生活方式,以此理解 “茶道”中“茶”对“道”的范畴限定;搭建简易的茶馆场景,安排学习者分别扮演茶客和服务员,在互动交流中使用“茶馆”一词,体会“茶”对“馆”经营内容的限定。组织茶会活动,让学习者亲身参与,感受茶会氛围和流程,理解“茶会”中“茶”对活动主题的限定。

4. 动作演示法:对于“杀青”“发酵” 等词汇,教师可播放专业制茶师傅制茶的视频,在关键工序处暂停,详细讲解每个动作的目的和产生的效果,帮助学习者理解动宾结构中动作与作用对象之间的联系。若条件允许,还可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茶叶制作过程,参与实践,增强理解。

5. 体验感受法:在教授“回甘”一词时,教师可让学习者亲自品尝茶叶,引导他们感受品尝后口腔中回甘的过程。在学习者体验结束后,解释“回”是回味的动作,“甘”是该动作带来的结果,帮助他们理解补充式构词法的特征。此外,组织品茶活动,让学习者在品茶过程中分享自己感受到回甘的时刻和程度,进一步加深对“回甘”的理解。

在茶文化汉语词汇教学中,教师还需要特别关注学习者对于这些词汇的准确理解和使用。比如,需要引导学习者正确使用“沏”,“泡”来代表沏茶的动作,而不是使用其他词汇,如“冲”或者“烧”。同时,对相关历史文化背景进行适当的介绍,文化词汇与相关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密切相关,与汉语二语学习者的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如果不介绍历史背景,会造成学生理解困难。另外,还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比如,不要选择太复杂的词汇。关于茶文化,其实很多的中国人了解得也不是很深入,不需要把学生教成行家,只要做到科普就行。

5.2. 茶文化汉语词汇多模态教学优势

1. 加深汉语词汇理解。多模态教学通过文字、图像等多模态呈现茶文化词汇,让抽象词汇具体化,能充分激发汉语学习者在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多个感官方面的活跃性,深化他们对茶文化词汇的全面理解和感知。

2. 增强词汇记忆。多模态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趣味性,多形式活跃大脑。学习文化词汇时,既看汉语字体、听发音,又结合图片、视频或实物,能有效增强词汇记忆效果。

3. 激发能动性。多模态教学因为模态形式多样化,利于模拟场景,生动有趣,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促使学生良性互动,提高主观能动性。

4. 适应多种学习风格。汉语学习者学习风格不同,多模态教学利用图像、视频、音频、多媒体等模态,能满足不同偏好,适应视觉性、听觉型、动觉型等不同类型学习者的特质。

5. 实现语言目标。在学习汉语词汇的过程中,多模态、多媒体技术模拟真实的语言使用场景,有利于加速学生“输入–内化–输出”的语言学习过程,实现用汉语交流这一最终学习目标。

6. 结论

文化词汇作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比较特殊的一项,是用于观摩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窗口,也是也是解决跨文化人际沟通的钥匙。茶文化词汇承载着汉民族对外的闪亮名片——茶文化,在教学当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现有教学方法存在不足。本文系统梳理了文化词汇教学的学理基础,归纳其民族性、文化性等五大特征及物态/制度/行为/心态文化的四级分类体系。继而解析多模态教学法的理论架构,强调其通过整合视觉、听觉、动觉等多模态符号资源构建沉浸式学习环境的优势。针对茶文化词汇教学现状,本研究创新性地建立双重分类框架:从文化形态维度划分为制茶器具(物态)、制茶动作(行为)、茶道精神(心态)三类;从构词法维度区分为偏正式、动宾式、补充式等结构类型。基于此分类体系,结合多模态教学理念,提出直观展示法、对比分析法、场景创设法、动作演示法、体验感受法等教学策略,希望能够为今后的相关教学提供一些思路。

参考文献

[1] 常敬宇. 汉语词汇文化[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 王国安. 论汉语文化词汇和文化意义[M]. 北京: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6.
[3] 杨德峰. 语言与文化交际北京[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4] 张岱年, 方立克. 中华文化概论[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5] 何颖. 析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原则之文化阐释的原则[J]. 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19(6): 124-127.
[6] 范娟娟. 汉语文化词语分类及教学策略研究[J]. 汉字文化, 2024(13): 171-174.
[7] 王衍军. 谈对外汉语“文化词汇”的类聚性及教学策略[J].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3(3): 34-40.
[8] 张德禄, 等.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与外语教学[M]. 北京: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9] 朱永生.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 外语学刊, 2007(5): 82-86.
[10] 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 中国外语, 2009, 6(1): 24-30.
[11] 程如璋. 多模态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1, 20(11): 140-142.
[12] 姜艳艳, 李登桥. 多模态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把”字句的教学为例[J]. 教学研究, 2016, 39(4): 91-93.
[13] 雪颖熙. 以茶为主题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 2015.
[14] 彭湘. 对俄留学生汉语教学中的茶礼仪教学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6.
[15] 冯静楠. 以茶文化为例的对外汉语“产出导向法”教学设计探索[J]. 福建茶叶, 2020, 42(10): 228-229.
[16] 周雨玄. 留学生潮州工夫茶文化课教学探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3.
[17] 杨倩. 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茶”的教学设计[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西北大学, 2013.
[18] 赵璐. 茶文化与汉语词汇教学[D]: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