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广场景观设计的文化表达及其空间应用
Cultural Manifestation and Spatial Utilization in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Village Squares
摘要: 本文深入剖析了村民广场景观设计中的文化标识与空间操作,全面涉及乡土景观元素的体系构建、文化图腾的景观演绎、协作式的景观创作流程以及数字景观技术的应用。借助理论与实例的综合应用,揭示了该议题在文化传承、社区动员以及技术创新领域的影响力,并为此类研究及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启示。
Abstract: This paper provid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cultural identity and spatial operation within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village squares. It comprehensively addresses the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of local landscape elements, the interpretative role of cultural totems in landscapes, the collaborative process of landscape cre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landscape technology. By integrating theoretical frameworks with practical examples, this paper elucid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aspects in the domains of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community engagement,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Furthermore, it offers both a robust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practical insights for related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activities.
文章引用:徐南洵. 村民广场景观设计的文化表达及其空间应用[J]. 林业世界, 2025, 14(2): 254-259. https://doi.org/10.12677/wjf.2025.142030

1. 引言

乡野之间,镶嵌在乡村公共区域版图之上的村民广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蕴含着文化与社会交往的无穷深意。如何巧用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法,实现古老文化薪火相传与全新的创意交相辉映[1],引领乡村社区步入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随着时代巨轮滚滚向前、现代化浪潮激荡而来,成为亟待我们认真研究、深入探索的重大课题。

2. 乡土景观要素的系统建构

2.1. 地域性材料语言体系

地域性的材料和语言体系,在构建村民公共空间的独特风格和彰显乡土特色的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2]。深入挖掘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精髓,精心选用石材、木材、砖瓦等具有标志性的材质,无疑可以赋予景观设计鲜明的乡土文化印记。

在具体设计实践中,设计人员需要对材料的工艺选择和与周边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进行综合权衡,如山岭郊野,可巧取当地花岗岩或片石,以其自然之久远之质,铺成方基或点缀其间的山水小品。

2.2. 生态景观技术集成

带动村民公共空间景观不断迈向可持续未来的核心动力,就是生态化景观集成技术,考虑到社会日益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而山水规划中融入生态科技已是大势所趋,缺一不可。

在雨水管理系统的精心设计中,利用雨水花园等设施,巧妙地将渗水铺装材料配置在广场地表上,使雨水畅通无阻地下渗,对地下水系统起到滋养作用。在广场绿地养灌、景观水体补给等方面合理规划蓄积的雨水资源,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回收和节约利用。

2.3. 乡土植物资源合理利用

乡土景观:由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共同塑造的景观形态,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特征、历史演变和文化传统[3]

乡土植物是农村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植物,也是村民首选的景观设计参与物,乡草善用不仅能彰显地域特色和山水生态的和谐,还能唤起乡贤深厚的眷恋情怀和对家乡的情感共鸣。

在规划设计方案时,优先选择具有较强地域适应性、便于养护的原生植物种类,如银杏、国槐、垂柳等乔木,以及狗尾草、野菊、紫花地丁等草本植物,在计划设计规划时优先选用具有较强的地域适配性,便于维护的原有种植品种。借助植物随季节变化的生长特点,营造四季有赏、四季皆赏的景观风貌,具有鲜明的季节特色,如广场周边,春可栽桃树,杏可赏花,夏可种梧桐,栾可纳凉;秋可种柿子树、石榴树看果,冬可松柏点缀、添绿意,让广场四季各展其得、各具其貌。

乡土植物的合理利用,既丰富了山水的生态层次和人文底蕴,又使养护费用大幅下降。由于乡土植物能够顺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比外来品种更显生机和活力,加之抗病虫害能力较强,使养护管理工作更加简便易行,有效节约了长期经营支出。

3. 文化符号的景观转换

3.1. 叙事性空间序列设计

精心策划的空间布局和设计元素,巧妙地把乡村历史和民俗风情串联成生动的叙事脉络,使参观者在参观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个鲜活的文化故事之中,从而加深了对乡村文化的理解,加深情感的联结。

在实际设计中,可以精心打造一系列富有深刻文化意义的景观节点,在沿途巧妙布局,蕴含丰富文化意蕴的游览路径。这些节点或涵盖了诸多元素,如雕塑作品,就出自历史故事,亭台楼阁,抚慰传统风貌,情景小品再现民俗风情。这些节点通过有序的编排衔接,共同构建了一个故事空间序列,层次清晰、连贯,比如,在一个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的乡村,围绕“春播夏种、秋收冬储”四季主题,精心策划了四个特色鲜明的景观节点。

叙事性的空间顺序设计,在引导游客游览线路、深化体验的同时,增强了景观的文化传播力。设计人员在特定的交会点,通过空间序列节奏和变化的巧妙规划,引发多元感官体验和情感共鸣,引导游客视线流转和行走轨迹,丰富参观内涵。

3.2. 符号化景观装置设计

在景观小品创作中,巧妙运用抽象提炼、形态变形、要素重组等多种设计策略,将现代材料工艺的技艺和谐融合,最终使传统韵态和现代风貌交相辉映、相得益彰[4]

在实际操作环节,设计人员深入乡村传统建筑、手工艺品和民间艺术,从中汲取经典窗花图案、农具造型、民俗符号等充满象征意义的图示元素,将现代设计理念和精湛工艺技术巧妙融合,构思设计出创意。以传统纺轮为灵感,通过比例放大、线条通畅的勾勒,精心打造了宏大的金属艺术装置,使其呈现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同时在雕塑表面对文字、图案等进行精雕细琢,使作品的文化底蕴进一步增加。

3.3. 文化符号的多元展现

文化符号: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承载特定意义的象征性元素,如语言、图像、仪式等。它们体现了特定群体的历史、价值观和身份认同,是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载体。

从多维度深度拓展实体景观装置,直观展现文化符号的表现方式,比如借助灯光设计,在夜晚低垂时,营造出别样白天的文化气息。在广场的关键节点或标志性设施上,智能照明系统巧妙部署,通过灯彩图案投影,将传统节日的灯饰造型、民间传说作用形象等一系列与乡村文化紧密相连的形象呈现,让文化符号呈现更加丰富多彩。

巧妙融入声学元素,精心打造音乐之巅、风铃阵等装置,将传统民歌、地方戏或洋溢着浓郁地域风情的诗画音韵,通过声情画意的交织,为参观者打造品味乡村文化独特魅力的视听盛宴。同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将乡村历史影像、文化活动纪实等真实公共区域的电子屏或互动终端进行展示,让参观者在深入拓宽其文化体验内涵和边界的同时,直观地欣赏乡村的过去辉煌和当代风采。

4. 参与式景观营造机制

4.1. 协同设计工作坊模式

在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规划的道路上,协同设计研讨会模式是新颖的、有益于深化参与深度的过程。以讲习所为例,邀请设计师、行业专家与老乡们共襄盛举,认真倾听老乡的意愿和需求,力促老乡一家独大的地位得以彰显,确保贴近农村实际和乡亲们日常生活,让设计成果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5]

研讨会上,首次将景观设计的核心理念、策略和技巧向村民详细阐述,意在让村民对设计过程有一个初步认知。为广纳老乡们所了解的真知灼见,本次调研精心策划实施了实地踏勘、直面交流、方案评估等一系列互动环节,将这些反馈意见全部融入到最终的设计成果之中。尝试以广场功能区规划为例,村民可以提出增设健身休憩设施、搭建社交聚集空间等良策,以日常活动模式和个人喜好为依据,设计人员对设计方案进行了精心听讲,相应进行调整优化,使之更加完善。

成功举办需要主办单位提前谋划,对工作流程进行细致的规划、设计工具和资料的准备,与设计人员一道诚邀合适的专家加入。营造平等开放的交流氛围,可以促进村民与设计师之间的理解与合作,携手打造山水设计佳作,既切合村民实际需求,又突出乡村特色,共同构筑美好愿景。

4.2. 社区园艺治理机制

以激发村民积极参与园艺活动、共同营造和维护社区优美环境为目标,构建完善社区园技组织管理机制,以营造互利互惠、和谐共融的氛围,增强村民社区归属感和责任感。

定期组织村民参加园艺维修,如:规划修枝、灌溉、施肥等,为增强村民的园技动手能力,举办园技能培训、交流会等活动,同时通过设立社区园德基金、发动义务服务等方式,在资金、人力等方面给予园性工程支持。

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确保社区园艺治理体系高效运转,制度化的管理策略可以增强治理的实效性和公正性,保证好看、卫生。

4.3. 村民参与的激励机制

参与式设计是一种设计方法,强调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与利益相关者(如最终用户、社区成员)共同合作,确保设计结果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和期望。

建设高效的激励体系,对于增强村民参与园林绿化建设的积极性和持久性至关重要。在荣誉激励层面,可设置“最佳园林”、“园艺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和相应奖项,对景观营造、建设、管理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个人或团队进行表彰,增强村民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同时,还要建立物质激励机制,如采用劳动积分制,使参建景观活动结束后,参评人员可根据自身贡献程度,以实际奖励的方式换取日常生活用品、园艺用具等,从而获得相应的积分。并广泛宣传树立村民优秀典型,通过在社区内部树立典型、进一步激发村民参与热情,鼓励大家主动投身到园林绿化建设中来,携手打造和谐美丽环境,让大家共同参与、共享成果。

村民参与激励机制的设计,需要在公平性和持久性两方面考虑,持续的激励引导,可以培养村民主动投身公共事务的习惯和自觉,为农村社区长盛不衰、蒸蒸日上打下坚实基础。

5. 数字化景观技术应用

5.1. GIS辅助下的场所精神重塑

在村民广场景观规划设计中,GIS技术的作用举足轻重,不仅能够帮助场所心灵重塑,在文化内涵和空间品质上,GIS科技也将得到显著提升。设计者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通过直观的可视化手段,对乡村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方式、历史文化等多元信息进行全面的采集和解析,深刻洞察乡村自然和人文特征[6]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确保其与周边自然景观、历史文化脉络的完美融合,就能精准选址布局广场。同时,通过深入解剖乡村古迹、人文景观等资料,将这些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到广场规划中。在实践中,巧妙串联散乱的历史遗存,共同织就完整的历史文化展示网,就能打造出一条沿广场边的历史文化旅游路径。这样,游客可以一边欣赏广场活动,一边亲身感受乡村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反过来提升了这一区域的吸引力和情感联结。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可以大大增强设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决策制定提供坚实的数据依据。设计者和决策者可以通过地理空间数据的分析,对乡村的资源分布和生态环境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并能对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影响进行评估,从而作出比较智慧的决定。

5.2. 元宇宙背景下的景观拓展

村民广场景观设计以元宇宙科技为引领,迎来创新新纪元,实体村民广场与虚拟景观相结合,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营造丰富多彩的文化互动环境。这种一体化模式在丰富群众文化体验的同时,也为城乡融合发展增添了动力,村民广场早已不是单纯的休闲场所,而是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其中充满活力、富有创意的互动空间。

在公共广场设置一些触发节点,游客可以触发、查看虚拟景观和文化叙事内容,这些节点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游客可以通过网络观看传统舞龙舞狮表演等虚拟历史人物在广场活动,了解承载在特定建筑背后的文化故事,也可以参与到虚拟民俗体验中。通过这种方式,让参观者对文化遗产有更切身的感受和了解,增加互动体验,使其在参观过程中更有乐趣,参观人员也可以通过这种新颖的展示方式,把这些宝贵的文化传统更好地保留下来,传承下去。

在村民公共空间设计中引入元宇宙技术的用户的接受程度,都是需要综合考量的,在设计虚拟景观与文化互动内容时,确保呈现一致的浸入式体验,必须融入实体广场的布局与文化的内涵。这样,村民在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的同时,也能在元宇宙空间感受其境地体验,通过协调实体与虚拟空间的关系,增强村民参与感和互动性,推动社区文化传承创新发展。

5.3. 数字化技术提升景观维护与管理效能

村民公共空间维护管理,数字化技术应用功不可没,要利用智能灌溉系统,制定精细化灌溉策略,有效避免水资源浪费和过度灌溉对作物的潜在危害,通过集成传感器对土壤含水量和气象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同时,建立了详细记录植物生长状态和设备维护过程的数字化景观养护数据库,为高效、精准的养护策略提供了数据支撑,如通过分析植物成长资料,制定促进其健康成长施肥的特殊方案。根据设备使用频次和损耗情况,在降低维修费用的同时,制定优化维修科学维修更换方案,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也为村民公共空间管理效率提高的同时为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不断发展的数字化技术给村民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维护公共空间的新挑战,用好数字化科技为村民打造宜居宜业生态环境、促进公共的空间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适应。在今后的发展中,数字化技术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村民共享数字化科技带来的便利和效益,实现管理策略更精准,给村民提供更多维护和管理公共空间的可能。

园林绿化养护管理采用数字化技术,在提高质量的同时,也降低了人力成本,减少了资源浪费。智慧灌溉和监控系统的自动化运行,减轻了管理人员操作和巡查的负担,使管理人员处理各种问题的速度更加准确,从而促进了整体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这种数字化技术的使用,使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更加智能便捷,为美化提升城市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体现了先进科技在城市管理中的巨大价值和作用,也顺应了当前社会对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需求。

6. 结论

展现地域特色和村民公共空间的文化传承,构建乡土景观元素的系统框架至关重要。通过建立地域材料的语言体系,既强化广场的文化标识,促进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又增强广场的自然美感,全面提升广场品质和社会价值[7],同时结合生态景观技术和乡土植物资源的科学配置。这样的制度框架,既是对环境的美化,也是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的提升,对社区和谐发展的促进,让村民和游客更好地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通过这样的努力,为人们在其中感受文化魅力、体验自然之美,打造更富魅力的乡土风貌。

将文化符号转化为景观元素,是提升乡村公共空间文化内涵和审美吸引力的关键。将抽象的文化理念转化为生动的景观形式,通过巧妙的空间布局设计、现代化的山水建筑、多元化的文化符号展示,让人们在参观过程中深切感受到独特的乡村文化魅力。游客在这样的环境里,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当地文化的魅力,增进彼此间的沟通和了解。乡村公共空间通过文化符号景观改造,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吸引力,更能够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

保障乡村公共空间设计方案符合村民意愿、促进社区进步、参与式景观营建机制是一项重要策略。采取协同设计研讨会、社区园艺管理、激励计划等方式,有效激发村民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达到双赢的目的,增强村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通过村民参与管理,既能提升公共空间的质量和功能,又能促进小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参与机制不仅仅是简单的建设项目,而是推动乡村振兴、实现村民与社区共享的一种方式。

在设计乡村广场时,数字园林技术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通过GIS技术的支持,重新塑造了场地本质,在景观设计上拓展了新的领域。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景观维护管理,使广场智慧化的特点更加凸显,文化传播的效果得到提升,这种创新推动了乡村文化的不断演进,探索出传承弘扬的新战略。

参考文献

[1] 邓伟, 张少尧, 张昊等. 乡村振兴: 山村土地功能——景观结构与空间效应的探究[J]. 山地学报, 2024, 42(4): 431-441.
[2] 王静. 文旅融合背景下越地乡土村落景观设计策略探究——以上虞桃园村为例[J]. 现代园艺, 2024, 47(8): 76-78.
[3] 任新科, 孙青丽, 朱巨星. 当代新乡土景观设计特征与策略研究[J]. 城市建筑, 2024, 21(3): 219-222.
[4] 张浩楠. 文旅融合视野下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2.
[5] 张蕾. 景观意象理论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
[6] 代露艳. 株洲农村中心社区广场景观设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株洲: 湖南工业大学, 2013.
[7] 张鸿雁. 城市意象要素的本土化文化认知[J]. 城市问题, 2004(5): 6-11,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