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企业刷单现象财务后果研究
A Study on the Financial Consequences of the Order Manipulation Phenomenon in E-Commerce Enterprises
摘要: 随着电子商务行业的蓬勃发展,刷单行为作为一种不正当竞争手段,逐渐成为影响行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文章通过对电商企业刷单行为及其财务后果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刷单行为对企业财务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同时,文章提出了防范和治理刷单行为方面的建议,以期为电商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Abstract: 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he e-commerce industry, the act of brushing orders, as an unfair competition method, has gradually become a prominent issue affec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This article conduct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act of brushing orders by e-commerce enterprises and its financial consequences, and explores the impact of the act of brushing orders on the financial health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At the same time,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preventing and governing the act of brushing orders,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e-commerce industry.
文章引用:陈梦茹. 电商企业刷单现象财务后果研究[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4): 813-818.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4955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行业迅速崛起,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9.74亿人,较2023年12月增长5947万人,占网民整体的87.9%。电子商务交易规模持续增长。然而,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刷单行为尤为突出。文章从财务视角出发,分析刷单行为的后果,并提出治理建议。

2. 电商企业刷单行为概述

2.1. 电商企业刷单现象的背景

刷单是指电商企业通过虚构交易记录、伪造物流信息等手段,提升店铺销量和信誉度,以获取更高的搜索排名和用户流量的行为。这种行为表面上看似能快速获取流量和竞争优势,实则对企业的财务健康、市场秩序和长期发展构成严重威胁[1]

电商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平台的搜索排名机制通常以销量和好评率为标准。商家为了在海量商品中脱颖而出,获取更多的用户流量和订单,往往会选择刷单这种不正当手段。

此外,一些电商平台对新商家的扶持政策有限,导致部分商家为了快速提升店铺权重和信誉,不惜冒险刷单。同时,刷单产业链的成熟也为商家提供了便利,进一步加剧了刷单现象的蔓延。有研究表明,刷单产业链涵盖了刷手招募、刷单组织、物流信息伪造等多个环节,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灰色产业链。

2.2. 刷单方式

2.2.1. 利用熟人或员工刷单

部分商家组织员工、亲友等进行虚假交易,通过刷单提升店铺的销量和好评率。这种方式虽然操作简单,但容易被平台识别,因为交易行为往往缺乏真实的浏览轨迹和多样化的支付方式。一旦被发现,将面临严厉的处罚,例如根据电商平台规则,此类行为可能导致店铺被扣分、限制流量等处罚。

2.2.2. 雇佣专业刷手或第三方平台

商家通过刷单团队完成虚假交易,刷单团队通常会模拟真实用户的购物行为,包括浏览商品、下单、支付、收货等环节,以增加刷单的真实感。这种行为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给电商平台的监管带来了巨大挑战。

2.2.3. 利用技术手段刷单

一些商家运用技术手段进行刷单,通过编写程序或脚本,模拟大量虚假用户在短时间内对店铺进行访问、下单操作,从而快速提升店铺的销量和信誉度。同时,为了使刷单行为看起来更真实,他们还会利用技术手段伪造物流信息,如通过与一些不良物流企业合作,获取虚假的物流单号和物流轨迹信息。

3. 电商企业刷单行为的财务后果

3.1. 税务风险

刷单行为带来的税务风险是电商企业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刷单本质上是一种虚假交易行为,然而,这些虚构的交易在电商平台的记录中却被当作真实销售进行处理,导致电商企业向税务局申报的销售收入与电商平台大数据统计的销售收入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一旦税务机关认定刷单交易为虚假交易,企业不仅需要补缴相应的税款,还可能面临高额的罚款[2]。这些罚款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财务成本,还可能因为无法税前扣除而进一步加重企业的负担。

此外,刷单行为还可能影响企业的纳税信用评定。一旦被发现编造虚假计税依据,企业的信用等级将被扣分。税务机关会对这类企业实施严格管理,对其后续经营产生不利影响。纳税信用等级的降低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税务合规性,还可能影响企业在融资、招投标等方面的信誉,进而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和市场开拓难度。

3.2. 平台处罚

刷单行为不仅违反了电商平台的交易规则,也损害了其他商家的公平竞争权益和消费者的知情权。因此,电商平台一旦发现商家存在刷单行为,通常会采取一系列处罚措施。

首先,电商平台会删除刷单产生的虚假销量和好评,以恢复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其次,电商平台会对刷单商家进行罚款。罚款金额通常根据刷单行为的严重程度和平台的处罚政策而定,可能涉及数万元至数十万元的罚款。这些罚款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财务成本,还可能因为无法从税前扣除而进一步加重企业的经济负担。此外,电商平台还可能对刷单商家进行降权、封店等处罚。这些处罚措施不仅会影响商家的当前经营,还可能对其长期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3.3. 声誉损失

声誉是企业的重要无形资产,它关乎企业的品牌形象、市场地位和消费者信任。刷单行为通过虚构交易和好评来误导消费者,严重损害了企业的诚信形象。

一旦刷单行为被曝光,企业将面临来自消费者、媒体和公众的广泛质疑和批评。这种负面舆情不仅会影响企业的品牌形象,还可能引发消费者的抵制和投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声誉的损失会导致企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

3.4. 法律风险

刷单行为可能引发消费者和其他商家的诉讼。消费者可能会以欺诈为由主张合同无效,要求退还商品款项并赔偿损失。其他商家则可能因刷单行为损害了其公平竞争权益而提起诉讼,要求赔偿因刷单造成的损失。这些诉讼不仅会增加企业的法律成本,还可能因为败诉而面临赔偿责任[3]

工商管理部门可以对刷单行为处以行政处罚。这些处罚可能包括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业整顿等。刷单行为若情节严重,还可能触犯刑法相关规定。例如,若以刷单为手段骗取平台补贴或进行其他非法活动,还可能构成诈骗罪等刑事犯罪。这些刑事风险不仅会对企业的经营者个人产生严重影响,还可能危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4. 刷单现象下各相关主体存在的问题剖析

4.1. 电商平台存在的问题

4.1.1. 平台监管机制不完善

电商平台在对刷单行为的监管上存在诸多漏洞,尚未形成一套有效的识别和打击刷单行为的机制,难以精准识别虚假交易行为。例如,对于一些通过技术手段模拟真实用户行为的刷单操作,平台往往难以察觉,导致大量刷单行为得以逃脱平台的监管。此外,平台对商家的处罚措施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一些轻微的刷单行为,平台的处罚力度不足以形成有效震慑。

4.1.2. 技术手段不足

电商平台在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交易数据监测和分析方面还存在不足,无法及时、准确地发现异常交易行为。同时,平台在与外部机构如政府监管部门、物流企业等的数据共享和协同监管方面也存在障碍,难以形成合力打击刷单行为。

4.1.3. 对商家管理不严

电商平台在商家入驻时的审核机制不够严格,使得一些不良商家有机可乘。同时在商家经营过程中,电商平台对商家的日常经营活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商家的刷单行为。

4.2. 政府监管部门存在的问题

4.2.1. 执法力度不够

政府监管部门在对电商行业的监管上存在执法力度不足的问题。一方面,监管部门对电商平台的检查和监督不够深入和全面,难以发现平台内部存在的刷单问题。另一方面,对于商家的执法检查也存在随机性和片面性,未能形成系统性和常态化的监管机制,导致一些商家心存侥幸,继续从事刷单活动。同时政府监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合作机制,在打击刷单行为时难以形成合力。

4.2.2. 法律法规不完善

现有的法律法规在针对刷单行为的界定和处罚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和滞后性。对于刷单行为的具体认定标准不够明确,导致在实际执法过程中难以准确判断和处理刷单行为。此外,相关法律法规对刷单行为的处罚力度相对较轻,无法对刷单行为形成强有力的威慑。

4.3. 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4.3.1. 经营理念偏差

部分电商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将刷单视为一种快速提升销量和信誉的手段,忽视了诚信经营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性。这种错误的经营理念使得企业对刷单行为的危害认识不足,甚至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刷单行为不会被发现或即使被发现也不会受到严重处罚。

4.3.2. 财务内控不健全

电商企业在财务管理制度和流程上存在缺陷,未能有效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企业对交易数据的记录、审核和报告缺乏严格规范,容易被刷单行为所干扰和篡改。同时,企业对财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足,导致财务人员在处理刷单业务时缺乏辨别能力和风险意识。

5. 电商企业刷单行为的防范与治理建议

5.1. 电商平台的责任与行动

5.1.1. 完善平台规则

电商平台对于刷单行为承担着重要的监管责任,为了有效遏制刷单行为,电商平台需要不断完善交易规则和技术监管手段。

电商平台应明确禁止刷单行为,并将其纳入平台的交易规则和处罚政策中。通过制定严格的规则和标准,明确刷单行为的定义、认定和处罚措施,为平台的监管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5.1.2. 加强技术监管

电商平台应加强对交易数据的监测和分析。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交易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智能分析,及时发现异常交易行为。例如,通过监测交易频率、交易金额、物流信息等指标,识别出潜在的刷单行为。另外电商平台还应鼓励商家树立诚信经营的理念,通过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4]

5.1.3. 加强商家管理与处罚机制

电商平台可以建立健全的处罚机制。对于存在刷单行为的商家,根据其违规情节的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程度的处罚措施。例如,对于初次违规的商家,可以给予警告、罚款等处罚;对于多次违规或情节严重的商家,可以采取降权、封店等更为严厉的处罚措施。

5.2. 政府监管部门的政策举措

5.2.1. 加强执法力度

政府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电商行业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刷单行为。通过定期检查、约谈等方式,督促电商平台履行监管责任,完善交易规则和技术监管手段。同时,对于存在监管失职或纵容刷单行为的电商平台,依法进行处罚和问责。

政府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商家的执法检查。通过随机抽查、专项检查等方式,对商家的交易行为进行实地核查和调查取证。对于存在刷单行为的商家,依法进行处罚和曝光,形成有效的震慑作用[5]

此外,政府监管部门还应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合作。例如,与税务部门合作,加强对刷单行为的税务稽查和处罚;与市场监管部门合作,加强对刷单行为的行政处罚和信用监管。通过部门间的协同作战,形成打击刷单行为的合力。

5.2.2. 完善法律法规

为了更有效地打击刷单行为,政府监管部门还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通过立法和修法,为打击刷单行为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相关立法部门可以对刷单行为进行明确界定和分类,并根据其危害程度和情节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处罚标准和措施。这有助于统一执法尺度,提高执法效率和公信力。

5.3. 企业自身的自律与管理

5.3.1. 树立正确经营理念

企业应认识到刷单行为的危害性和违法性。刷单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和电商平台的信誉体系。因此,企业应坚决抵制刷单行为,树立正确的市场竞争观念。其次,企业应注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创新。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和改进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

5.3.2. 健全财务内部控制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流程。明确财务数据的记录、审核和报告流程,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6]

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交易数据进行智能分析,识别出潜在的刷单行为。一旦发现异常交易行为,应立即进行调查和核实,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此外,企业还应加强与电商平台和政府监管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及时了解和掌握电商平台和政府监管部门的政策和要求,积极配合其监管和检查工作。

6. 结论与展望

电商企业刷单行为不仅面临直接的税务成本和法律制裁,还可能导致市场份额缩减、品牌形象受损。企业应坚守诚信经营原则,电商平台和监管部门也需加强监管和治理,共同推动电商行业的健康发展。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监管的加强,多方协同、齐抓共管,重塑电商行业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良好环境,推动电商行业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实现可持续发展[7]

参考文献

[1] 卢代富, 林慰曾. 网络刷单及其法律责任[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29(5): 26-33.
[2] 王美玉, 谢聪敏. “金税四期”下的中小电商企业: 涉税风险、税收筹划[J]. 商业会计, 2024(21): 110-114.
[3] 武晓莉. 看不到差评消费者为何不放心[N]. 中国消费者报, 2024-11-07(003).
[4] 王珍. 电商平台“刷单”现象的法律规制与伦理反思[J]. 法制博览, 2024(26): 21-23.
[5] 胡灵芳. 论我国网络交易虚假信用评价行为的法律规制[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工商大学, 2023.
[6] 雷妍. 新时期电商企业税收管理存在的风险及对策研究[J]. 中国市场, 2024(26): 195-198.
[7] 李丹. 网络交易虚假评价行为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45(7): 4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