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The Implications of Dewey’s Moral Education Thought for the Moral Education Work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ae.2025.154570, PDF, HTML, XML,   
作者: 杜 娟: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杜威道德教育高校德育Dewey Moral Education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摘要: 高校是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的道德教育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杜威作为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其道德教育思想对许多国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思想形成于美国社会整体转型及美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缺陷显露之时,奠基于实用主义哲学和机能心理学。通过杜威道德教育思想蕴含的道德教育的目的、道德教育的内容、道德教育的方法结合对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道德教育目的性丧失、忽视学生主体性等问题,提出应变革道德教育理念、注重发挥大学生主体性等方式促进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发展。
Abstract: Universities are the main battlegrounds of education, and their moral education bears the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of cultivating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of socialism. John Dewey, as a great philosopher and educator in the 20th century, has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moral education of many countries. His moral education ideas were formed during the period when American society was undergoing an overal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defects of traditional American moral education ideas were revealed. They are based on pragmatism and functional psychology. By combining Dewey’s ideas on the purpose, content, and methods of moral education with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China’s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work, such as the loss of the purpose of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neglect of students’ subjectivity,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concept of moral education should be changed and the subjectivity of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be emphasize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杜娟. 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 教育进展, 2025, 15(4): 448-45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4570

1. 引言

杜威作为20世纪西方教育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其道德教育思想至今在学界和教育界的影响仍旧十分深远。“目前流行的各种道德教育模式几乎无一不是源于杜威的传统,尽管他们的研究结果超出了杜威的理论假设,但在某些方面仍留有杜威思想的痕迹。”[1]我国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结合道德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吸收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合理内核,为推动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2.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及理论渊源

2.1.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

2.1.1. 美国社会的整体转型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正处于历史上的重要转型时期。美国社会中的各个领域都显露出新变化与新特点,各个行业的蓬勃发展与新兴行业的迅速崛起使得美国的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美国从一个落后农业国中托生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一举跃为世界经济排名靠前的国家之一。

在工业化进程中,19世纪末的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生产力得到极大提升,工业化进程也由此加快,垄断资本主义随之而来,工业化进程加大了美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激化了社会矛盾。与此同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为教育事业提供资金保障的同时,也使得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在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必然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激增导致生活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社会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在移民问题上,大量移民的涌入使得美国人口结构呈现多元化特点。但这些移民往往文化程度较低,只能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如工人、餐饮服务人员、家政从业人员等,加之美国的种族歧视较为严重,因此,移民高度渴望通过教育来改变现状,在获得人身尊重的同时增加收入提升生活质量、提高社会地位。综上所述,社会矛盾的激化及社会的动荡使人们开始思考以何种方式、何种力量来改变社会现状,道德教育就成为了当时美国国民的救命稻草,创新和改革道德教育的呼声也高涨起来。

2.1.2. 美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自身缺陷

美国早期的道德教育具有非常浓厚的宗教色彩,教会承担了学校的大部分责任,完整阅读并理解《圣经》被当做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教会通过苛刻的纪律、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严格的惩罚旨在将人培养成思想统一、服从性高、信念一致的整齐划一的“标准人”,并不在乎个人的意志和自由全面的发展。对待道德问题更是偏向唯心主义的立场,寄希望于上帝,试图通过与上帝沟通来解决道德问题。此外,欧洲各国对传统德育制度改革也给美国带来了一定的压力,美国亟需新的德育思想和实践来改变现行德育制度从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发展的需要。杜威对这种清教徒式的道德教育方法抱有很大的意见,他认为道德不是从与圣经、上帝或者他者灌输而来,而是从人们自身的社会实践中习得的,学校的德育课程安排也不应该仅仅限于单一式、灌输式的简单问答与教授,应该扩展至生活的各方面,使得学校、社会与个人紧密联系,形成系统性的德育体系。

美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自身缺陷的显露和欧洲各国的德育制度改革使得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在此时应运而生,可以说时代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杜威,为其道德教育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历史条件与时代机遇。

2.2.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2.2.1. 实用主义的哲学基础

实用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流派,在美国历史上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实用主义的基本立场正如其名,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一个“实”字上,认为现象、意识、理论在哲学的不具备决定性意义,而强调实践,认为只有采取行动、开始实践才是获得物种生活资料得以维持生计的手段,只有获得实在的成效并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东西才能达到生活的最高目标。许多美国人将其称之为“实用哲学”,更有人认为实用主义体现了所谓的“美国精神”。

杜威认为客观真理是不存在的,衡量真理的标准是其是否存在效用。同时,他将主客体、知与行、意识与物质等都归结为“经验”,继承了詹姆斯的“彻底经验主义”,将一切都归纳进“经验”的范畴。其教育哲学的核心即经验论,在他的著作《经验与教育》概括得十分完整。他在《经验与教育》中说,教育是“属于经验、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2]。杜威将自己长期在校工作的经验与深化后的实用主义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2.2.2. 机能心理学基础

生物本能论在杜威道德教育思想中占据重要位置,究其根本在于他深受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在他看来,“儿童心理活动实质是其天生本能的发展过程。儿童的能力、兴趣、需要和习惯都是建立在他们原始本能基础之上的”[3]。由此可知,心理素质在他看来不是后天所习得的,是一种先天的、本能的、无需实践的,即通过遗传就能获得的。他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不依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而需依靠人的本能,包括社交本能、发展本能、表现本能等等。

杜威想将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很多方面结合起来进行讨论,以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但这样做的缺陷在于,想要抓住的方面越多,失去的往往也更多,有时也会存在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在某一方面的情况,从而造成矫枉过正的现象。

3.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意涵

3.1. 道德教育的目的

杜威认为道德和教育是同时发生的,二者的过程是同一的。他指出“道德是教育最高最后的目的”[4]而形成人格则是一切教育的目的,作为一切教育根本的学校教育也不例外。首先,使得儿童能够独立自主生活,获得独立生存能力是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达到这一目的需要作为实践主体的人通过实践活动对自身经验进行不断地改造才能实现,这样一来,人就掌握了必备的社会技能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世界观。其次,道德教育的另一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踏入社会、适应社会、回馈社会的能力。在道德教育中,社会与个人并非相互独立、互不干涉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关系,杜威认为,道德不能单纯地归结于社会或者是个人的,道德教育更是如此,他认为在社会生活中推动个人发展,在个人发展中实现社会进步是一个好学校所应该具备的。

3.2. 道德教育的内容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是以实践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他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改造。首先,教育即生活,也就是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所提到的“教育是生活的需要”,简明地阐释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杜威将教育与生活都作了分类,他认为教育分为两种,即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生活也分为两种,即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在论述教育即生活时杜威所提到的生活其实更倾向于社会生活,因为人所特有的活动的各个方面都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同时,他指出:“我们以同样丰富的含义使用‘经验’这个词”[5],社会群体若是想要延续,想要得以发展就必须依靠经验的不断累积和增长,而经验的不断累积和增长又依靠教育,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即生活。其次,教育即生长,杜威将生长分为三类,即身体生长、智力生长、道德生长,一方面身体生长是道德和智力生长的基础,另一方面身体生长与道德和智力生长是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杜威指出:“生长本身是惟一的道德目的。”[6]而道德又是教育最后最高的目的,因此,教育即生长。最后,教育即改造,杜威看来,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他提倡在道德教育过程摒弃传统德育的理念和模式,转而利用反省道德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反思思维、提升学生道德水平。

3.3. 道德教育的方法

在杜威看来,道德教育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贯彻民主法则,用民主的方法去进行道德训练。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抛弃传统强行灌输的方法转而采用商量、讨论、探究的方式去推动学生智力和道德的发展,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不会引发学生的反感,使之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从被动思考或是被动接受教育转为主动思考主动汲取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道德判断力。第二种是知行合一法则,知与行的关系,自古至今,中外许多思想家都进行过探讨,杜威则明确提出了“从做中学”的论断,强调知行合一,他指出:“经验的变成首先是做(doing)的事情。有机体决不徒然站着,一事不做”[7]。那么,在实践过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些困难我们既无法预知也无法提前规避,在此过程中就会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越是存在阻力,越会唤起精力。因此,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就像一盏明灯,起着指引作用,在发掘到学生兴趣点之后,要积极引导、鼓励、支持学生,相信学生有能力去做好自身的兴趣所在。即使在此过程中,学生犯了错误或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老师也要以包容的心态去对待。这样以来,随着活动的扩展,学生在德育过程和自身活动中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将会有所提升,自我认同感和自我能力也会在活动过程中逐渐增强。

4.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大学生道德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道德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道德教育体制与机制。在此过程中,大学道德教育工作也涌现出了大学道德教育目的性丧失、忽视学生主体性等问题。从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出发,结合我国大学道德教育存在的实际情况,构建好的大学道德教育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

4.1. 变革道德教育理念

道德教育理念之于大学道德教育,如同水之于鱼,云之于雨,二者息息相关,密不可分。道德教育观念的好与坏决定着大学道德教育的方向与前途,新时代,大学道德教育展现出了许多新问题,变革现有的道德教育理念就成为了提升大学道德教育的迫切要求,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杜威在其道德教育思想中所一直强调的,他指出“一切行为都最终地、主要地产生于个体的内部需要”[8]道德教育要注重人的主观的、内部的需要,从人的主观需要出发,充分尊重被教育者的意愿,降低人被对象化的程度,使得道德教育更加人性化、多元化、立体化,要将以人为本作为道德教育和其他所有教育的前提条件;二是注重能力培养,我国当前的道德教育课程多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但道德教育应该将获取道德知识的方法以及思维训练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要使得学生用已经具备的道德知识和思辨能力作为理论基石,在此基础上去实践、去感知、去探索,从而建立起一套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体系;三是丰富教学方法,虽然在当今的道德教育中已经运用了问答、翻转课堂等教育方法,但是灌输式与说教式的教学方法依旧十分常见。这时,在课程教学中就需要丰富教学方式,如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或体验式情景教学方法,拉近道德教育主客体增加之间的关系,增加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有效性以提升教学效果。

4.2. 注重发挥大学生主体性

在当前的高校道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作为道德教育的主体与客体,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往往存在着一种对立关系,即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将学生作为他者并通过自身的权威或者其他外部力量向学生灌输固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则,学生在接受这些道德观念和道德规则的过程中丧失了其自身的主体性,从而变成了在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上“整齐划一的人”即所谓的美德集合体。可道德教育的目的绝非如此,道德教育是一个建构过程而非灌输过程,在高校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该转变道德教育的观念,承担自身的责任,树立双主体性的道德教育理念,最好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在充分了解学生性格的基础之上善于抓住学生的优点,针对每个学生的长处进行引导式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二是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将自己与学生摆在同一位置,不借助自身权威向学生强行灌输自己的理念,可以通过互动教学的方式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达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目的,寓教于乐,寓教于行。三是尊重学生劳动成果,教师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学会欣赏学生、鼓励学生、信任学生、包容学生,坚持教学相长,努力完善自身,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4.3. 加强道德实践教学环节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实践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将道德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一是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二是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锻炼道德品质。三是注重实践教学的评价与反馈,通过实践报告、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反思实践过程中的道德问题,提升道德认知水平。

4.4. 强化道德教育的针对性

高校德育工作应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年级和个性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一是针对不同专业,结合专业特点开展道德教育,如医学专业注重职业道德教育,法学专业注重法治精神教育等。二是针对不同年级,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一年级注重适应性教育,二年级注重专业道德教育,三年级注重毕业道德教育。三是针对学生个性特点,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如对于内向学生,注重引导其参与小组讨论;对于外向学生,注重培养其领导能力。

4.5. 建立健全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

高校德育工作应建立健全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确保道德教育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一是建立道德教育的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协同合作。二是制定道德教育的规章制度,规范道德教育的实施过程。三是加强道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四是建立道德教育的评估机制,定期对道德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5. 结语

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为我国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应结合实际情况,吸收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合理内核,变革道德教育理念,注重发挥大学生主体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建立健全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从而推动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发展,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余世建, 汪俊. 杜威德育思想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 36(3): 94-96.
[2] 王元明. 行动与效果: 美国实用主义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3] 吴健敏. 杜威的教育思想对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影响[J]. 教育评论, 2001(6): 58-60.
[4] 杜威. 哲学的改造[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 7.
[5] 赵祥麟. 杜威教育论著选[M]. 王承绪, 编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 98.
[6] 李兰娟.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D]: [硕士学位论文]. 漳州: 闽南师范大学, 2013.
[7] 杜威. 哲学的改造[M]. 合肥: 安徽出版社, 2006: 46.
[8] 杜威.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 赵祥麟, 等,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