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指导作用研究
Research on the Guiding Role of Marxist Basic Principles in Contemporary Social Development
DOI: 10.12677/acpp.2025.144165, PDF, HTML, XML,   
作者: 魏雨婷:绵阳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绵阳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文化建设Marxism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Construction Culture Building
摘要: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学说是解决当代经济问题的思路,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是完善社区治理与社会保障体系的理论基础,并且他的文化观对促进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文化的融合起到支撑作用。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现代社会的现实影响进行系统分析,目的在于为社会治理与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马克思主义既为破解当代社会难题提供理论支撑,又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
Abstract: Marxist labor theory of value and surplus value theory are the ideas for solving contemporary economic problems. Marxist social theory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improving community governance and social security systems, and his cultural views play a supporting role in promoting cultural diversity and social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The article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practical impact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on modern society, 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social governance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Marxism not only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solving contemporary social problems, but also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for achieving sustainable social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魏雨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指导作用研究[J]. 哲学进展, 2025, 14(4): 304-309.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5.144165

1. 引言

马克思主义作为对社会发展,经济关系和文化现象进行深入解析的理论体系,一直以来都在当代社会中提供着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马克思主义核心原理对现代社会许多层面都起着关键作用,尤其对经济发展,社会建设以及文化塑造。深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更好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当代社会的指导意义,既有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内涵的理解,又可以为当今社会所面临诸多复杂问题的解决提供现实依据。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述

2.1.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两个组成部分,前者着重研究物质世界的性质和发展变化,而后者着重研究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辩证唯物主义倡导以物质为世界之本,强调其客观实在性和独立性,认为自然界及其社会变迁是由内在矛盾所驱动[1]。社会每个历史阶段都具有一定的物质条件,这些物质条件的改变又促进了社会发展和进化。历史唯物主义又进一步阐明了社会的生产方式为社会关系提供了依据,而人类的存在与社会进步又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互动关系之上。强调社会的发展动力来自于人对物质条件的满足和改造,经济基础的改变必然导致上层建筑的改变,并由此带来历史进步和社会形态更替。

2.2. 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学说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两大内容,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交换价值反映了这一点。马克思注意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劳动者创造了远远大于其报酬的价值,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剩余价值学说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财富积累这一核心机制作了进一步揭示,它强调资本家剥削劳动者剩余劳动使资本增值,这一理论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质的同时,为认识今天全球经济财富分配和社会不平等问题提供了深厚的理论依据。

2.3. 社会形态更替规律与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指出,社会历史发展是个不断变革的过程,各种社会形态都有必然的历史联系。社会形态更替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所产生的,并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关系的不断变化而使原有社会形态为新社会形态所代替,不但揭示出人类社会由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道路,而且为认识当今社会是怎样通过制度创新和科技进步而获得全面发展的提供理论依据[2]。马克思主义突出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为社会进步的终极目标,只有解放生产力,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进步。

3. 经济发展层面的指导作用

3.1.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当代经济实践中的应用

马列主义经济理论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经济发展,这一观点与当代社会分层理论相契合。该理论揭示了不同群体在产业结构中的作用差异,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系下,资源分配的不均衡现象。现代经济中,网络资源和资本的集中化趋势反映了生产关系的长期失衡,这与韦伯关于社会分层及阶层流动性的研究相呼应。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进一步分析了市场运行中的资源配置问题,指出交易成本对市场效率的影响,为优化市场运作、提升生产效率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有助于理解经济体系中的资源流动机制及其对整体经济发展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学说及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辩证统一的思想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市场经济背后本质的运作机制。当今社会市场经济促进社会发展,仍离不开资源分配,财富积累及劳动关系的理论思考和运用。

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运用于当代经济也能通过剖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来进一步促进经济改革。经济基础的改变常常给上层建筑以深刻的冲击,这一冲击在目前技术革新与社会变革的背景下表现得尤为突出。随着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等新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力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意味着在推进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相关的政策需要能够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趋势,实施结构性调整、健全经济制度、推进资源高效配置、合理配置社会财富。

3.2.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与国内经济问题

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经济全球化既是对经济活动国际化的研究,也是对资本主义发展逻辑的拓展和加深。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全球化进程不是简单的经济融合过程,它是资本主义体系固有的扩张需要,试图通过全球化的市场来最大限度地累积资本[3]。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辩证统一的理论有助于剖析经济全球化中存在的内在矛盾和潜在问题,特别是全球财富分配不均、劳动者权益保护等方面。

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学说及生产方式演变理论有助于深刻认识全球化过程中涉及资本积累机制和劳动关系重组问题。全球化经济体系在促进生产力全球化进程中,既加快了资本集中,又使资本主义市场内部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特别是劳动力市场和生产资源配置。国内经济要应对全球化挑战,既要顺应全球市场变化,又要注重国内资源合理使用与社会公平公正。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帮助各国在全球经济大环境中,维持独立的经济发展,并在全球化大潮中进行合理资源调配和结构调整,从而确保本国经济稳定发展。

4. 社会建设层面的指导作用

4.1. 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与社区治理实践

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对社会关系,生产方式和阶级斗争等诸多方面都有深入的探讨,它的理论基础对于认识当代社区治理问题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角度。社会治理核心是如何规范和化解社会成员间利益冲突、维护公共秩序、增进社会公平和公正。马列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强调社会结构内部的矛盾及其对发展的推动作用,这一观点与帕金的“排斥与包容”理论相契合。在现代社会中,资源与服务的获取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群体在社会分工中的角色与机会存在差异。多元化的管理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更广泛的社会参与,推动整体社会运作的协调发展。“治理多中心”理论表明,社会权利的多元分布有助于优化资源流动与分配,增强不同群体的协作与互动。这一理论视角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以理解复杂社会结构中的资源共享与制度调节机制,并进一步促进社会系统的稳定与发展。社区治理进程中涉及到社会资源配置,社会成员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供给等根本性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指导社会治理更注重资源公平分配和社会关系协调发展[4]

马克思主义也强调对阶级尤其是劳动阶级与其他社会阶层利益关系的分析,现代社区治理不应仅仅着眼于社会阶层间的鸿沟,而更应着眼于如何采取有效的政策手段来缩小贫富差距和增进社会阶层间的交往和整合。社区治理以推动社会全面和谐、共同发展为终极目标,而这一目标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政策制定中应关注社会成员平等权利、公正待遇等。

4.2.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与现代社会保障体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强调个人的发展不只是单纯的物质满足,而是精神、文化和社会交往各个方面的综合提升,这一思想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尤其对如何保障每一位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教育机会和医疗保障,给予实际支持。社会保障体系以维护社会成员的生活、教育、医疗基本权益为中心目标,以保证社会成员遇到困难时能够获得适当的救助与支持。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认为,个人发展一定要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社会整体进步又是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社会保障体系既是个人困境得到及时救济的一种表现,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还是推动社会成员公正地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一种保证[5]。马克思主义这个思想强调社会保障体系在保证社会基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应该给社会成员更多地提供机会与资源来推动社会成员经济,文化与教育方面的全面发展。

当今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发展既是应对经济增长也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表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目标的实现指明了道路,也促使我国社会保障政策更加重视促进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与社会参与感的增强。要求政府在设计社会保障政策时,要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位置,确保每个个体在社会中获得平等的机会和保障。通过以马克思主义理念为指导,使社会保障体系能够较好地适应当代社会不断多元化发展的需要(见表1)。

Table 1. The core connection between marxist comprehensive human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ecurity system

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对接

马克思主义理念

对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目标

实际应用示例

人的全面发展

保障个体的多方面需求

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教育机会、医疗保障等

经济基础与社会关系的辩证统一

确保公平的资源分配与机会平等

通过社会政策平衡不同群体的利益, 减少社会不平等

全面提升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

促进社会成员的平等发展与参与社会

建立以教育、健康、 就业等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人的自由和社会福利的全面提升

实现个体权利的全面保障

推动全面福利政策, 如养老金、医疗保障等

5. 文化建设层面的指导作用

5.1.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文化多样性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强调指出,文化作为社会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组成部分,既体现了社会经济形态,又对社会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向产生某种影响。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各个方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社会在不断进步,全球化进程在不断加快,文化多样性已经成了当代社会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于认识文化多样性具有深厚的理论支撑,尤其是全球化、信息化语境中各种文化间的相互碰撞、相互交融,更要求我们对文化内涵及价值进行重新审视、反思。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点强调,文化的演变是分阶段的,并深受社会构造的影响。文化的再生产过程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其中包括个人、家庭、社区以及国家等主体,它们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相互影响。布迪厄的“文化资本”观点进一步阐释了文化生产和消费中不同群体的角色差异,并强调了文化资源的累积和分布对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影响力的影响。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哈贝马斯的“公共性”观点强调,文化不只是社会互动的桥梁,它在集体交往和社会关系的建立中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这一思想既体现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于现代性问题的思考和批判,又反映出该时代人们对未来生活方式的追求[6]。通过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结构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发展中的多样性互动、文化融合以及各种文化形态的变迁,这为我们探索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各种可能路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不同阶层、不同社会群体在文化需求、文化表达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视多元文化背景下促进文化平等和分享。文化多样性既是各民族,各国家,各社会群体文化差异的反映,又是各种文化力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互动的产物。在此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文化理论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不仅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而且要找准社会结构的合理定位,促进各种文化间的协调交流和共同发展(见表2)。

Table 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xist cultural view and cultural diversity

2.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理念

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实际应用示例

文化是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

促进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解与尊重

强调文化平等与社会包容

文化的阶级性与历史性

促进文化多样性中的公平交流与创新

推动文化政策的多元性与普遍性

文化与社会变革的相互作用

促进文化多样性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支持少数民族和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 统一关系

确保文化多样性在全球化中的合理融合

鼓励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伴随着移民潮与全球化,文化多样性日益凸显,如何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和谐发展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着重指出文化的多样性不能作为社会分裂之源,而是推动社会发展之动力之源。马克思主义这一观点对当代社会文化政策制定具有深刻指导作用,它促使文化政策既注重传统文化保护又促进多元文化整合和创新。

5.2. 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思想对当代文化建设具有深远影响,尤其对推动社会进步和推动文化创新,起着决定性作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强调文化作为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既体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变革,又是促进社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7]。马克思主义思想强调文化既要为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服务,又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给当代文化建设以科学分析框架,其认为文化既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体现,又在某种程度上促进着社会的进步。当代社会文化建设既要丰富物质文化,又要发展精神文化,尤其是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着重指出,建设文化需要立足于社会实际需要,旨在促进社会成员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在这个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思想给了我们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特别是对全球化语境下如何维护文化独立性和促进文化创新有着重大指导意义。

6. 结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理论指南对当代社会各领域仍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在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马克思主义都给了我们一个博大精深的分析工具与理论框架。就经济领域而言,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学说有利于对当代经济体系不平等问题进行剖析,为社会经济政策的改进提供理论支撑。在社会建设方面,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为社区治理及社会保障体系创新提供实践路径,注重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在文化建设中,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促进文化多样性和社会文化融合,促进全球化语境中文化创新和多元共存提供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在现代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仍然具有显著的价值,特别是在社会结构、资源分配和文化影响力等方面提供了深刻的见解。韦伯和布迪厄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分析时,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分析方法。从韦伯提出的“核心理论”到布迪厄的“符号权力”观点,这些理论都深入地解释了社会关系中资源的流动和文化的影响机制,为理解现代社会的结构性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在未来的发展中,进一步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可以有效地引导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 潘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其当代重要指导作用[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 39(8): 25-27.
[2] 吴金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当代社会教育的价值[J]. 青春岁月, 2020(20): 390.
[3] 周春晓. “中国话语”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专题教学的路径研究[J]. 大学, 2024(15): 59-62.
[4] 陈明珠, 陈磊.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研究——评《转型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J]. 当代财经, 2022(9): F0002.
[5] 尉海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研究——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4版)》[J]. 管理世界, 2020, 36(6): F0003.
[6] 王燕.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在马克思主义经典阅读中的引领作用[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1(7): 99-104.
[7] 田鹏颖. 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1(z1): 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