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是少先队工作的主责主业,少先队光荣感是少先队工作的落脚点。因此,少先队员光荣感应当是评价少先队工作成效的关键指标。基于此,本文旨在通过构建少先队员光荣感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少先队员光荣感现状进行量化评价,以期对少先队员光荣感现状的总体特征和差异特征进行准确把握。
2. 少先队员光荣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少先队员光荣感内涵界定
目前,关于少先队员光荣感界定的文献较少,仅有赵国强、华耀国等几位专家对此概念进行了较为清晰的阐述,主要观点包括:第一,少先队员光荣感的本质是对队员组织意识的培养,涵盖对组织价值的认同、渴望加入组织的荣誉以及为组织奉献的责任[1]。第二,少先队员的光荣感是组织成员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与责任感。第三,组织光荣感是组织成员对组织的认同感、从属感和责任感的综合反映,是组织角色在观念上的体现。第四,少先队员的光荣感,是队员内心所具备的一种心理状态,即能够使自身利益与组织利益达成一致,并且会因组织取得的成就而由衷地产生自豪之情[2]。综上所述,少先队员光荣感主要体现为组织认同感、组织荣誉感、组织责任感。
1. 组织认同感
Riketta提出,组织认同源自人的情感,是个体针对组织所展现出的归属感、自豪感以及忠诚度等情感的呈现,也是组织的程序与价值观念渐渐转化为个人情感倾向的过程[3]。就少先队组织而言,少先队员在研习少先队章程后,遵循其规定,践行责任义务,从而将少先队的价值观念融入自身情感,即对少先队组织的认同。经组织认同进程,少先队员对少先队的认知从浅薄趋向深厚,情感从淡薄迈向浓烈,评价从被动消极转为主动积极,行为从散漫无序渐成规范有序。故而,少先队组织认同感包括组织认知、组织情感、组织价值以及组织行为。
2. 荣誉感
从个体心理层面看,荣誉感是自我意识的情感体现。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基本生理与安全需求满足后,人们会追求归属与爱以及尊重需求,而荣誉感与尊重需求紧密相连,个体在群体中表现出色或符合群体价值观时,会赢得他人尊重与赞誉,从而产生荣誉感[4]。在伦理学中,它被视为一种道德情感,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有追求高尚与美德的天性,践行美德并获得社会认可会产生愉悦且自我肯定的情感即荣誉感[5],从社会学角度,它是社会激励个体行为的机制[6]。
在少先队组织中,少先队员的荣誉感体现于做人、立志、创造等方面所展现出来的卓越之处。当他们的这些优秀表现赢得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肯定与赞赏时,自豪等情绪体验便会油然而生。少先队员根据自身经验和组织环境理解认知组织给予的荣誉,即为认知层面表现;凭借经验和环境体悟感受荣誉就会形成情感偏向,是情感维度回应;为获取荣誉积极克服困难、调适态度并竭力付出,是行为层面行动。因此,少先队员荣誉感包括荣誉认知、荣誉情感、荣誉意志等。
3. 责任感
责任感是个体依照社会规范与道德要求,自觉且自发地担当责任的体现[7] (朱智贤,1989),具体展现为个体承担责任并予以行动的行为意向[8] (谭小宏、秦启文,2005);责任感也是一种情感体验,是对负责之事的信念与认知,具体表现为个体对自身、周边世界、社会以及民族的情感以及遵循社会秩序、践行责任义务时的情绪感受[9] (王红祯,2015)。当个体在深入领会社会责任内涵与道德责任范畴后,会依循责任要求,践行自身责任义务,把社会责任价值观内化成为个人的情感认知[10]。历经这一过程,个体对于责任感的认知由朦胧转为明晰,情感从淡薄渐趋浓烈,自我评价从被动敷衍迈向主动笃定,行为养成从毫无规划变为自觉自律[11]。由此,责任感包括责任认知与责任行为。
2.2. 少先队员组织光荣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 评价指标的拟定
通过对少先队员组织光荣感内涵的梳理与明确界定,初步确立少先队员组织光荣感的二级指标,即组织认同感、荣誉感以及责任感。依据这三个二级指标的内涵界定,对二级指标展开分解,构建出三级指标,初步搭建起少先队员组织光荣感评价指标库,见表1。
Table 1. Preliminary evaluation index database of the sense of honor of the young Pioneers organization
表1. 少先队员组织光荣感评价指标库(初步)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少先队员光荣感 |
组织认同感 |
组织认知 |
组织情感 |
组织价值 |
组织行为 |
荣誉感 |
荣誉认知 |
荣誉情感 |
荣誉意志 |
责任感 |
责任认知 |
责任行为 |
2. 评价指标的修订
评价指标初步拟定之后,采用专家评议法针对指标库内的各项指标展开修订与完善工作,进而构建起少先队员光荣感评价指标体系。
(1) 指标评分阶段。向专家学者、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中队辅导员与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发放问卷共50份,回收有效问卷45份,有效回收率达90%。研究对象依据指标的操作性定义,对指标合理性在1~5分的范围内进行评分,其中1分表示非常不合理,2分表示不合理,3分表示一般,4分表示合理,5分表示非常合理,同时设置了一道开放性题(意见与建议题)。通过对评分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所有指标的平均分都超过了4.3分,且同级指标的组间标准差处于0.7以下。意味着专家、少先队各级辅导员以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在总体上对指标体系持有较为一致的看法,并且基本上认可该体系。
(2) 专家研讨阶段。邀请了四名专家对少先队员光荣感评价指标进行研讨,研讨范畴涉及指标如何划分、每个指标的名称以及相应定义,专家们积极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经研讨,少先队光荣感的指标框架得到了专家学者的认可。
(3) 指标修订阶段。研究团队充分汇总专家给出的建议,深入细致地对指标予以修订完善,最终明确了3个二级指标与9个三级指标。
(4) 评价指标的确定。通过一系列流程,研究团队最终确定了少先队组织光荣感评价指标体系,有关该体系的具体指标和操作性定义见表2。
Table 2. Finalized evaluation index database of the sense of honor of the young Pioneers organization
表2. 少先队员组织光荣感评价指标库(确定)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定义 |
少先队员光荣感 |
组织认同感 |
组织认知 |
少先队员能够准确说出少先队的章程、历史、主要活动形式和组织架构等基本知识,了解少先队在不同时期的主要任务和贡献 |
组织情感 |
少先队员在参与少先队活动时的情绪表现和主动参与度 |
组织价值 |
少先队员在日常行为中是否践行少先队所倡导的价值观 |
组织行为 |
少先队员参与少先队组织的各项活动的频率和质量 |
荣誉感 |
荣誉认知 |
少先队员能够清楚地知道在少先队组织中,哪些行为和表现可以获得荣誉,同时,能够理解不同荣誉(如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的意义和价值。 |
荣誉情感 |
少先队员在获得荣誉或看到他人获得荣誉时的情绪反应 |
荣誉意志 |
少先队员为了获得荣誉所付出的努力和在追求荣誉过程中的坚持程度 |
责任感 |
责任认知 |
少先队员能够明确自己在少先队组织中的责任和义务,并且能够理解这些责任对个人和集体的重要性 |
责任行为 |
少先队员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极承担自己的任务,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并且在出现问题时,能够主动承担责任并尝试解决 |
2.3. 调查问卷的构建
1. 问卷初步确定
团队在完成对“少先队员光荣感”相关文献的系统归纳整理之后,依据已有的指标体系,大量借鉴过往研究成果,积极开展非正式访谈,初步编制出《少先队员光荣感现状调查问卷(预测版)》问卷。
初步形成的调查问卷共有31个题目,具体题目划分如表3,第一部分个人信息包括学校名称、年级、性别、是否担任班级干部、是否担任少先队干部;第二部分为少先队员光荣感量表题,从三个维度对少先队员光荣感进行测量,具体题项见(表4)。
Table 3. Composition table of the preliminary version of the questionnaire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ense of honor among young pioneers
表3. 少先队员光荣感现状调查问卷(预测版)构成表
问卷构成 |
问卷内容 |
对应题号 |
第一部分 |
个人信息 |
1~6 |
续表
第二部分 |
光荣感 |
组织认同感 |
7~16 |
荣誉感 |
17~24 |
组织责任感 |
25~31 |
Table 4. Items of the sense of honor scale for young pioneers
表4. 少先队员光荣感量表题
序号 |
题目 |
7 |
我知道少先队的队徽、队旗、队歌和红领巾的象征意义 |
8 |
我了解少先队员的“六要”和“四不要”行为规范 |
9 |
成为少先队员让我感到自豪 |
10 |
我喜欢参加少先队的活动,如升旗仪式、主题队会等 |
11 |
我为能佩戴红领巾而感到骄傲 |
12 |
我认为少先队员应该诚实守信,乐于助人 |
13 |
我愿意按照少先队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
14 |
我经常佩戴红领巾,并爱护它 |
15 |
我会积极参与少先队活动,不偷懒 |
16 |
我会主动向身边的同学宣传少先队的知识和理念 |
17 |
我知道成为“优秀少先队员”是一种荣誉 |
18 |
我了解少先队的各种奖章和荣誉的含义,如“红领巾奖章”、“优秀少先队员”等 |
19 |
我知道获得少先队的荣誉需要付出哪些努力和表现 |
20 |
当我获得少先队荣誉时,我感到非常开心和自豪 |
21 |
我会珍惜和保管好我获得的每一枚奖章和荣誉证书 |
22 |
我希望能在少先队活动中得到更多的荣誉,以证明自己的努力和进步 |
23 |
我会为了获得少先队荣誉而努力表现 |
24 |
我会积极主动参与少先队的活动和竞赛,争取获得更多的荣誉 |
25 |
我知道作为少先队员,我有责任帮助同学,爱护环境 |
26 |
我明白少先队员应该为学校和班级做出贡献 |
27 |
我认为少先队员应该成为同学们的榜样,带头遵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
28 |
我会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如借笔、解答问题等 |
29 |
在班级或学校活动中,我会主动承担任务,如打扫卫生、布置教室等 |
30 |
我会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如社区清洁、敬老院探访等,为社会做出贡献 |
31 |
当看到同学或他人有不文明行为时,我会主动上前劝阻或提醒 |
2. 问卷预测与分析
在完成前期的编制与修改工作后,团队成员针对《少先队员光荣感现状调查问卷(预测版)》开展了初步试测活动。本次试测的核心目的在于对调查问卷的设计合理性、题项区分度以及问卷信效度达标情况进行检验。在正式启动问卷发放和收集数据之前,团队成员在江西省景德镇Z小学实施了小范围的问卷预测试工作。
① 试测对象
研究选取江西省景德镇市Z小学为试测学校,对该校三、四、五、六年级少先队员运用不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试测,发放问卷120份,全部回收后,去除有缺失项及规律答题等问题的问卷,最终得到107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9.17%,样本构成详情见表5。
Table 5.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respondents in the questionnaire pilot test (N = 120)
表5. 问卷试测对象基本情况(N = 120)
项目 |
类别 |
人数 |
百分比 |
性别 |
男 |
66 |
55% |
女 |
54 |
45% |
年级 |
三年级 |
38 |
31.67% |
四年级 |
33 |
27.5% |
五年级 |
26 |
21.67% |
六年级 |
23 |
19.17% |
学校所在地 |
城镇 |
77 |
64.17% |
乡村 |
43 |
35.83% |
是否担任队干 |
是 |
89 |
74.17% |
否 |
31 |
25.83% |
② 信度分析
本研究选择Cronbach’s α信度系数、折半系数来考察少先队员光荣感总体及各维度的信度。少先队员光荣感总体及各维度的Cronbach’s α分别为0.974、0.88、0.859、0.84,折半系数为0.909、0.895、0.884、0.782,均大于0.7,详见表6,表明此问卷信度较好。
Table 6. Reliability test
表6. 信度检验
量表 |
题项数 |
Cronbach’s α |
折半信度 |
总体信度 |
31 |
0.974 |
0.909 |
认同感 |
10 |
0.880 |
0.895 |
荣誉感 |
8 |
0.859 |
0.844 |
责任感 |
7 |
0.840 |
0.782 |
③ 效度分析
(1) 内容效度
采用专家评议法评价《少先队员光荣感现状调查问卷》的内容效度,三位专家在评议过程中判定此问卷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少先队员光荣感水平,并且问卷的测量项目与测量内容完全一致。
(2) 结构效度
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对所提出的理论模型与实际数据的拟合状况加以检验,进而对量表的结构效度作出评价。从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来看,其中
的值为2.162,P值小于0.001,CFI为0.900,IFI为0.902,TLI为0.980,RMSEA为0.049,这些数据表明理论模型与实际数据拟合效果良好(具体数据详见表7)。与此同时,所有条目的因子负荷系数均在0.5以上(如图1所示)。综合而言,该量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拥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可行性颇高,且内容通俗易懂便于理解,有利于受试者进行调查,完全能够作为测量少先队员光荣感的有效工具。
Figure 1. Path diagram of the first-order three-factor structural model of the sense of honor of young pioneers
图1. 少先队员光荣感1阶三因子结构模型路径图
Table 7. First-order confirmatory factor fitting
表7. 一阶验证因子拟合
指标 |
|
RMSEA |
GFI |
IFI |
IFI |
少先队员光荣感 |
2.162 |
0.079 |
0.900 |
0.902 |
0.980 |
标准值 |
≤3 |
≤0.08 |
≥0.09 |
≥0.09 |
≥0.09 |
3. 少先队员光荣感评价过程
3.1. 样本数据来源
本研究依据少先队员光荣感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少先队员光荣感评价量表。量表以线上问卷和线下问卷形式对全省各地市小学3~6年级学生进行了整群抽样调查。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0份,回收问卷5821份,回收率达到97%。剔除无效问卷179份,共收回有效问卷5510份,问卷有效率为94.66%。
Table 8. Demographic variables
表8. 人口统计学变量
题目 |
选项 |
频率 |
百分比 |
有效百分比 |
学校性质 |
城镇 |
2430 |
44.1 |
44.1 |
农村 |
3080 |
55.9 |
55.9 |
年级 |
三年级 |
1201 |
21.8 |
21.8 |
四年级 |
1207 |
21.9 |
21.9 |
五年级 |
1394 |
25.3 |
25.3 |
六年级 |
1708 |
31.0 |
31.0 |
性别 |
男 |
3102 |
56.3 |
56.3 |
女 |
2408 |
43.7 |
43.7 |
班干(队干)经历 |
是 |
3130 |
56.8 |
56.8 |
否 |
2380 |
43.2 |
43.2 |
是否担任少先队干部 |
是 |
601 |
10.9 |
10.9 |
否 |
4940 |
89.1 |
89.1 |
从表8可以看出,调查样本农村学校学生与城镇学校学生较均衡,农村学校的学生人数略高于城镇学校的学生人数。在年级分布上,各年级学生人数相对均衡,没有出现明显的偏差。性别方面,男女比例相对接近,男生略多于女生。此外,有44.6%的学生担任了班级干部,而担任少先队干部的学生则相对较少,仅占14.5%。
3.2. 信效度检验
1. 信度分析
本研究选择Cronbach’s α信度系数来考察少先队员光荣感的信度。一般而言,Cronbach’s α信度系数在0.9以上则认为量表信度极好,在0.8~0.9之间则认为信度较好,在0.7~0.8之间则认为信度达标;当信度在0.7以下则认为量表需要修订。SPSS的运算结果见表9:
Table 9. Reliability test
表9. 信度检验
量表 |
题项数 |
Cronbach’s α |
|
25 |
0.951 |
2. 效度分析
结构效度是考察量表维度划分情况的,本研究选择探索因子分析来考察《少先队员光荣感》量表的维度划分情况。运算结果见表10:
Table 10. Validity test
表10. 效度检验
KMO和巴特利特检验 |
|
|
KMO取样适切性量数 |
|
0.924 |
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 |
近似卡方 |
4900.99 |
|
自由度 |
630 |
|
显著性 |
<0.001 |
由上表的数据可知,量表数据的KMO值为0.924 > 0.6,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5的巴特利球型检验(P < 0.05),说明此量表信度良好。
3.3. 少先队光荣感总体特征
根据表11可知,从平均值来看,认同感的平均值为3.91,荣誉感的平均值为4.01,责任感的平均值为3.99,光荣感的平均值为3.96。这表明,整体上这些个案对于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以及光荣感都持有较积极的态度。具体来说,荣誉感得分相对最高,显示出个案在获得荣誉或者对荣誉相关的认知、情感和追求方面表现较为突出。而认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得分较为接近且处于中等偏上区间,意味着个案在对组织的认同、责任担当意识以及对光荣的感知上都有一定程度的积极表现,但仍有可提升空间。
从标准差来看,认同感的标准差为0.84,荣誉感的标准差为0.84,责任感的标准差为0.83,光荣感的标准差为0.76。其中,光荣感的标准差最小,介于0.76,这表明个案在光荣感维度上的得分差异相对较小,即大部分个案对于光荣感的评价较为集中,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而认同感、荣誉感和责任感的标准差较为接近且相对稍大,分别为0.84、0.84和0.83,这意味着在这些方面,个案之间的得分存在一定差异,虽然整体趋势积极,但不同个案在认同的深度、荣誉感受的强烈程度以及责任意识的强弱上存在一定的多样性。
整体上,这些个案在光荣感方面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而在认同感、荣誉感和责任感方面既有着积极的整体态势,又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这反映出在这些情感和意识的表现上,既有共性基础,也有个性差别。因此,在后续相关工作或研究中,对于光荣感可以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其一致性带来的积极效应;对于认同感、荣誉感和责任感,既要注重整体提升策略的推进,也要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个案的特点进行个性化引导和培养,例如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或教育方式,满足不同个体在这些方面的发展需求,从而促进整体在这些组织情感和意识上的进一步提升与完善,推动相关组织或群体在文化建设和个体发展协同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果。
Table 11.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ense of honor
表11. 光荣感现状
维度 |
最小值 |
最大值 |
平均值 |
标准差 |
认同感 |
1 |
5 |
3.91 |
0.84 |
荣誉感 |
1 |
5 |
4.01 |
0.84 |
责任感 |
1 |
5 |
3.99 |
0.83 |
光荣感 |
1 |
5 |
3.96 |
0.76 |
有效个案数(N = 5510) |
3.4. 少先队员光荣感差异性分析
少先队员光荣感会受到个体因素的影响,因此本部分分别考察了不同学校性质、年级、性别、是否在班级担任干部、是否在少先队担任干部在少先队员光荣感量表整体及各维度上的差异性。
1. 少先队员光荣感的城乡差异
选择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的少先队员光荣感差异,结果如下:
Table 12. Urban-rural differences in the sense of honor of young pioneers
表12. 少先队员光荣感的城乡差异
维度 |
城镇 |
农村 |
T |
P |
组织认同感 |
3.98 ± 0.95 |
3.85 ± 0.75 |
1.18 |
0.24 |
荣誉感 |
4.25 ± 0.81 |
3.81 ± 0.81 |
4.08 |
<0.001 |
责任感 |
4.12 ± 0.89 |
3.9 ± 0.79 |
1.98 |
0.049 |
光荣感总和 |
4.11 ± 0.84 |
3.85 ± 0.71 |
2.51 |
0.013 |
从表12的分析结果可以清晰看到,学校性质在少先队员光荣感总体及荣誉感、责任感上存在显著差异,P值全部小于0.05,即学校性质能够影响少先队员光荣感。在城镇和农村之间,存在显著的组织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的差异,城镇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表现普遍优于农村学生。
2. 少先队光荣感的年级差异
选择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年级的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差异,结果如下:
Table 13. Grade differences in the sense of honor of the young pioneers
表13. 少先队光荣感的年级差异
维度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F |
P |
组织认同感 |
4.05 ± 0.55 |
3.48 ± 0.78 |
3.83 ± 0.88 |
4.22 ± 0.81 |
12.5 |
<0.001 |
荣誉感 |
4.01 ± 0.53 |
3.67 ± 0.76 |
4.03 ± 0.92 |
4.21 ± 0.89 |
4.529 |
0.004 |
责任感 |
3.94 ± 0.56 |
3.66 ± 0.85 |
4.01 ± 0.89 |
4.18 ± 0.8 |
7.157 |
<0.001 |
光荣感 |
4.01 ± 0.46 |
3.62 ± 0.7 |
3.95 ± 0.8 |
4.23 ± 0.8 |
9.442 |
<0.001 |
从表13的分析结果可以清晰看到,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少先队员光荣感总体及其各个维度上均有显著差异,P值全部小于0.05。在组织认同感、荣誉感组织责任感均存在三年级到五年级存在逐渐递减的状态,在六年级又有普遍上升趋势,总体呈现三年级 > 六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3. 少先队员光荣感的性别差异
Table 14.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sense of honor of young pioneers
表14. 少先队员光荣感的性别差异
维度 |
男 |
女 |
T |
P |
组织认同感 |
3.76 ± 0.93 |
4.10 ± 0.68 |
−2.711 |
0.002 |
荣誉感 |
4.89 ± 0.93 |
4.16 ± 0.70 |
−3.083 |
0.019 |
责任感 |
3.91 ± 0.91 |
4.11 ± 0.72 |
−1.850 |
0.066 |
光荣感 |
3.84 ± 0.86 |
4.12 ± 0.62 |
−0.419 |
0.007 |
根据表14可知,在组织认同感、荣誉感和综合的光荣感这几个方面,男、女少先队员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女生在组织认同感和综合的光荣感上均值高于男生,而男生在荣誉感上均值高于女生;在责任感方面则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女生均值略高于男生。
4. 少先队员光荣感的班干(队干)经历差异
选择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是否担任班级学生干部对少先队员光荣感差异,结果如下:
Table 15. Differences in the sense of honor of young pioneers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being class (team) cadres
表15. 少先队员光荣感的班干(队干)经历差异
维度 |
是 |
否 |
T |
P |
组织认同感 |
4.04 ± 0.73 |
3.73 ± 0.94 |
2.794 |
<0.001 |
荣誉感 |
4.18 ± 0.63 |
3.78 ± 1.01 |
3.706 |
0.006 |
责任感 |
4.15 ± 0.67 |
3.8 ± 0.99 |
3.204 |
<0.001 |
光荣感总体 |
4.12 ± 0.6 |
3.76 ± 0.93 |
3.484 |
<0.001 |
从表15的分析结果可以清晰看到,是否担任班干(队干)在少先队员光荣感总体及其各个维度上均有显著差异,P值全部小于0.05。总体上来看,担任班干(队干)这一经历与学生的少先队光荣感相关感受有着密切的联系,担任班级干部的学生均表现出更高的水平。
3.5. 学校性质(城乡)与年级的交互作用对光荣感各维度的影响分析
通过上述的差异性分析可知,城镇六年级学生的荣誉感显著高于农村六年级学生(F = 5.32, P < 0.01),而城乡差异在三年级中不显著,表明年级与学校性质可能存在交互效应。根据表16可知:
Table 16. Test table of the inter-subject effects
表16. 主体间效应检验表
因变量 |
效应 |
III类平方和 |
自由度 |
均方 |
F值 |
显著性(P) |
偏Eta² |
认同感 |
修正模型 |
32.427 |
7 |
4.632 |
7.877 |
<0.001 |
0.2 |
截距 |
565.341 |
1 |
565.341 |
961.326 |
<0.001 |
0.813 |
学校类型 |
1.748 |
1 |
1.748 |
2.972 |
0.086 |
0.013 |
年级 |
22.94 |
3 |
7.647 |
13.003 |
<0.001 |
0.15 |
交互作用(学校类型 × 年级) |
7.486 |
3 |
2.495 |
4.243 |
0.006 |
0.054 |
续表
荣誉感 |
修正模型 |
25.858 |
7 |
3.694 |
6.008 |
<0.001 |
0.16 |
截距 |
665.654 |
1 |
665.654 |
1082.625 |
<0.001 |
0.83 |
学校类型 |
0.804 |
1 |
0.804 |
1.307 |
0.254 |
0.006 |
年级 |
9.457 |
3 |
3.152 |
5.127 |
0.002 |
0.065 |
交互作用(学校类型 × 年级) |
1.714 |
3 |
0.571 |
0.929 |
0.427 |
0.012 |
责任感 |
修正模型 |
21.116 |
7 |
3.017 |
4.785 |
<0.001 |
0.132 |
截距 |
623.827 |
1 |
623.827 |
989.477 |
<0.001 |
0.817 |
学校类型 |
0.194 |
1 |
0.194 |
0.308 |
0.58 |
0.001 |
年级 |
13.905 |
3 |
4.635 |
7.352 |
<0.001 |
0.091 |
交互作用(学校类型 × 年级) |
3.832 |
3 |
1.277 |
2.026 |
0.111 |
0.027 |
1. 模型整体有效性:对于认同感、荣誉感和责任感这三个因变量,修正模型均显著。这充分表明所纳入的学校类型、年级及其交互作用等因素共同构建的模型,能够切实有效地解释因变量的变异情况。不过,各模型对因变量变异的解释比例有限,提示教育研究需进一步挖掘其他潜在影响因素,以更全面地理解学生情感状态的形成与变化机制。
2. 截距的重要性:在三个因变量的分析中,截距均极为显著,且对因变量变异的贡献占比很大。这清晰地表明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基础水平,深刻影响着学生的认同感、荣誉感和责任感。这个基础水平可能涵盖学生的先天性格特质、早期家庭教育形成的价值观以及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熏陶等多方面因素,是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要基石,后续教育干预需充分考虑这一基础因素的影响。
3. 学校类型的影响:学校类型对认同感、荣誉感和责任感的主效应均不显著,这说明在当前研究范围内,不同学校类型在塑造学生的这三种情感方面,并未展现出明显差异。无论是学校的办学性质、资源配置还是社会声誉等外在属性,都未能成为影响学生情感发展的关键因素。这或许暗示学校间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核心方面存在较高程度的趋同性,使得学校类型的差异在学生情感培养上难以凸显。
4. 年级的影响:年级对认同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均呈现出显著的主效应,明确显示不同年级学生在这三种情感上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在认知水平、社交经验、自我意识等方面不断发展变化,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学生对学校、集体和自身责任的认知与感受,进而导致情感状态的差异。其中,年级因素对认同感变异的解释力最强(15%),对荣誉感和责任感变异的解释力相对较弱(分别为6.5%和9.1%)。这提示教育者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育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在不同阶段情感的健康发展。
5. 交互作用的影响:学校类型和年级的交互作用仅对认同感有显著影响,对荣誉感和责任感无显著影响。在认同感方面,该交互作用可解释5.4%的变异,说明不同学校类型下,各年级学生认同感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教育者在制定提升学生认同感的策略时,需要综合考虑学校类型和年级的特点,充分发挥两者的协同作用,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而在荣誉感和责任感培养上,学校类型和年级之间相对独立的作用模式,也为教育实践提供了不同的思考方向,可分别从年级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
4. 研究结论及建议
4.1. 研究结论
1. 少先队员光荣感总体特征:少先队员对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以及光荣感持较积极态度。其中荣誉感得分最高,在荣誉认知、情感和追求方面表现突出;认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得分相近且处于中等偏上区间,仍有提升空间。
2. 个体因素影响差异显著
(1) 城乡差异:城镇学生在组织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总体上表现更优。可能是城市小学师资强、活动资源丰富,而农村学生受家庭背景等因素影响,在组织参与和感受上相对较弱。
(2) 年级差异:不同年级学生在少先队光荣感及其各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呈现三年级 > 六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的趋势。三年级因初入队新鲜感强得分高,四至五年级新鲜感减弱得分降低,六年级因升学压力和怀旧情绪,认同感增强,得分回升。
(3) 性别差异:女生在组织认同感和综合光荣感上均值高于男生,男生在荣誉感上均值更高,责任感方面虽无显著差异但女生均值略高。这与男女生社交倾向、规则意识、成就动机及社会期望等差异有关。
(4) 班干(队干)经历差异:担任班干(队干)的学生在光荣感总体及各维度得分更高,因为他们参与班级管理和活动组织机会多,能更深入融入组织。
4.2. 建议
1. 促进城乡少先队资源均衡配置
省级教育部门设立专项“农村少先队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农村学校少先队活动室的标准化建设,配备先进的活动设施;定期组织农村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培训,提升其业务能力;同时,采购丰富多样的教具,满足各类少先队活动需求,切实缩小城乡硬件设施差距。此外,构建城乡结对共享机制,按照“1所城镇小学 + 2所农村小学”的模式结成帮扶对子。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联合队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同使用标准化的教材,确保教育内容的一致性;通过云端红色研学等形式开展活动联办,有效降低农村少先队活动成本,提升活动质量。
2. 打造分年级梯度化培养体系
针对低年级(3~4年级)少先队员,以充满仪式感的教育活动和趣味性竞赛为主要形式,开展“红领巾成长日记”活动,鼓励队员记录在少先队的点滴成长;举办“小队争章挑战赛”,激发队员的集体荣誉感,强化他们对少先队的归属感。对于高年级(5~6年级)少先队员,则侧重于责任实践和情感升华,组织“母校感恩行动”,引导队员感恩母校和少先队的培养;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增强队员的社会责任感,并结合升学教育,让队员深刻认识到自身的使命,进一步提升对少先队的情感认同。
3. 推行性别差异化引导策略
为充分发挥女生的社交优势,组织开展“红领巾关怀行动”,鼓励女生积极参与班级互助活动,关心帮助同学;走进敬老院开展敬老服务,传递温暖与爱心,在实践中深化责任感。针对男生,设立“月度荣誉勋章”评选活动,设置“纪律之星”“创新达人”等多个荣誉称号,通过具有竞争性的活动激发男生的荣誉感。对于获得荣誉的男生,给予低成本但具有激励性的奖励,如颁发奖状、在班级进行公开表彰等,增强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和进取精神。
4. 拓宽学生干部参与渠道
在班级内设置多样化的“临时队干”岗位,如活动策划员、纪律监督员等,每学期进行2~3次岗位轮换,确保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参与组织管理的机会。对于大型少先队活动,将其细分为多个小型任务,如活动主持、道具准备等,非队干学生只要完成相应任务,即可获得“贡献贴纸”作为鼓励,有效降低学生参与活动的门槛,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5. 构建动态监测与反馈机制
每学期末,通过设计简洁的10题在线表单问卷,对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变化进行量化测评。根据测评数据深入分析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及时调整和优化少先队活动设计,确保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建立市级少先队工作交流群,每月分享1~2个低成本且具有创新性的活动案例,如农耕体验活动让队员亲近自然、了解农事,环保手工活动培养队员的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等,促进各学校之间相互学习、借鉴,推动少先队工作的创新发展。
本研究通过量化分析揭示了江西省少先队员光荣感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并基于成本控制与实操性提出分层、分类改进策略。建议以城乡结对、年级梯度活动、性别差异化引导为核心抓手,辅以全员参与机制与动态监测,实现少先队工作的精准化与可持续发展。后续需进一步探索家庭、社区与学校的协同育人模式,全面巩固少先队员的组织认同与价值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