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健康智慧与哲学思想,其“天人合一”、“治未病”等理念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展现出独特价值[1]。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已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2]。然而,当前中医药文化传播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全球化背景下,中医药的认知度与接受度仍受限于文化差异与科学话语体系的冲突[3];另一方面,国内传承面临代际断层,青年群体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弱化[4]。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创新传播策略实现中医药文化的“活态传承”与“现代转化”,成为学界与教育界的核心议题。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简称“大创项目”)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实践平台。研究表明,大创项目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跨学科整合能力与社会责任感[5]。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传播”项目为例,外语专业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成功将地域文化转化为国际传播资源[5]。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外语类或红色文化类大创项目,对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针对性探索仍显不足[6]。此外,中医药类大创项目常面临理论深度不足、技术应用滞后等问题[6],亟需构建兼具文化内核与创新表达的传播模式。
本研究依托大创项目《创悦中医:传承精粹,惠泽耄耋》的实践探索,聚焦中医药文化在数字时代的传播范式创新研究。该项目以老年群体(“耄耋”)为切入点,通过设计“三位一体”的传播体系——即社区嵌入式健康服务、沉浸式新媒体叙事与多模态符号设计,着力破解中医药文化传播中的代际隔阂与媒介壁垒。本研究基于《创悦中医:传承精粹,惠泽耄耋》实践数据,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并结合深度访谈及参与式观察,系统挖掘老年传承人的隐性知识传承机制。研究发现,中医药文化传播需平衡三重结构性张力——传统性与现代性(如阴阳五行理论与数字健康技术的融合)、专业化与大众化(如学术话语向生活叙事的转化)、本土化与全球化(如文化符号的普适性适配)。基于此,本文提出以文化符号再生产为核心,以代际共创为动力,以数字媒介为渠道,以社区嵌入为场景,为中医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路径。
2. 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与传承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医学实践上,更承载着中国传统的哲学智慧、伦理观念与生活方式。然而,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也面临着多方面的严峻挑战。
中医药文化的理论根基深植于中国传统哲学,其核心在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这一思想将人体视为自然界的微观映射,强调人与环境在时空维度上的动态平衡。《黄帝内经》提出的“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即揭示了人体生理节律与自然节气变化的同构性[7]。在此哲学框架下,中医发展出独特的认知范式:一方面,通过阴阳五行学说构建解释人体生命活动的符号系统,如以“木火土金水”对应五脏功能[8];另一方面,以“辨证论治”为方法论,突破疾病与健康的二元对立,形成个体化诊疗的实践智慧。这种“象思维”模式与西方还原论医学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关注整体关系网络,后者聚焦局部病理机制[2]。值得注意的是,中医的哲学内核并非静态教条,而是通过历代医家的阐释不断演进。例如,金元时期刘完素突破《内经》旧说,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理论,体现了中医理论在继承中的创新性发展。
中医药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在历史上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经典文献体系构成了理论传承的主轴,从《伤寒杂病论》到《温病条辨》,历代医家通过注疏、校勘与重编,使典籍持续焕发时代生命力。此外,中医通过民俗化渗透实现了文化的大众化扎根。端午佩香囊驱邪、冬至进补等习俗,将中医药知识转化为日常生活实践;而“冬吃萝卜夏吃姜”等谚语,则以口语化表达传递养生智慧[9]。这种“精英–民间”的双轨传承模式,确保了中医药文化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适应性传播。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医药文化的传播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其中,认知断层问题尤为突出。调查显示,仅23%的“90后”青年能准确阐释“五行相生”原理,多数人将中医简化为“养生偏方”集合,忽视其系统化理论根基[4]。国际传播壁垒则体现在文化转译困境中。术语误译导致核心概念失真,如“三焦”被直译为“three burners”,剥离了其作为气化枢纽的哲学内涵[3];同时,西方科学范式对中医“有效性”的质疑仍未消解,部分研究试图以随机对照试验(RCT)验证针灸疗效,却忽视中医个体化诊疗的特性[2]。此外,传播载体创新不足制约了文化活力。新媒体平台的中医内容仅占健康类视频的4.7%,且存在碎片化、娱乐化倾向[10],难以承载中医药文化的深层价值。
3. 大创项目传播中医药文化
针对上述困境与挑战,由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团队主导设计的“创悦中医”小程序应运而生,该小程序是《创悦中医:传承精粹,惠泽耄耋》大创项目的核心成果,以“技术赋能文化传承,代际共筑健康生态”为理念,聚焦老年群体健康需求与中医药文化传播困境。团队充分发挥自身语言学科优势,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重构中医药文化传播路径。
开发之初,团队主要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通过广泛的问卷调查收集了1200份有效样本,量化分析了老年用户的数字健康素养和中医药文化认知水平。此外,团队成员与70余位老年中医爱好者进行了深度访谈,深入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和痛点。在设计与开发阶段,团队采用敏捷开发模式,建立快速迭代机制,每周随机邀请200名测试用户,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日志,及时对界面布局和功能设计进行优化升级。为确保研究科学性,团队采用三角验证法,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与用户行为数据进行交叉验证,研究信度达到0.87。
3.1. 功能架构与适老化设计
“创悦中医”采用“一体两翼”功能架构。主体为智能问诊系统,两翼分别为文化传播模块与社区互动平台。界面设计上,小程序全方位采用高对比度配色(对比度 ≥ 4.5:1)、大字体显示(最小字号 ≥ 18 px)及语音导航功能,以降低数字鸿沟带来的使用门槛。智能问诊系统拥有一键直达的核心功能,老年用户可通过首页面的大图标按钮“专家问诊”一键开启问诊服务,无需复杂跳转或多次点击。此外,小程序还支持“按疾病”查找专家,此功能采用中医分科体系,其疾病的分类层级不超过两级,有效减少了老年用户的操作步骤。问诊流程上,系统突破传统线上问诊的机械化模式,创新性地融入了中医“四诊合参”思维。用户可通过多模态交互方式完成诊断数据采集:语音描述症状(问诊)、上传舌苔与面色照片(望诊)、佩戴智能手环同步脉象数据(切诊)。与此同时,系统深度融合中医“天人合一”理念,基于用户所在地的实时节气变化与地域气候特点,智能生成个性化健康报告,为用户提供从诊断到调理的全链条中医健康管理服务。
3.2. 中医药文化模块的沉浸式表达
为实现中医药文化的深度传播与代际传承,“创悦中医”的文化模块以“技术赋能文化转译,场景重构认知体验”为核心理念,设计了一套多层次的沉浸式表达体系。
第一,“盲盒实验室”。将中医“因时制宜”的智慧与当代人偏爱的惊喜感深度融合。每日首次进入小程序时,用户可一键点击“盲盒实验室”,解锁当日专属养生锦囊,如时令药膳配方(秋分时节的“百合银耳羹”搭配语音解说其润燥原理),或是穴位按摩指南等等。每逢节气转换日,盲盒会升级为“时节限定”,如夏至开启凉茶制作指南。此外,实验室将会每日更新中医药民俗科普,验证传统习俗的科学性。运营数据显示,该模块日均开启率达72.3%,用户平均停留时长4.6分钟。
第二,“互动挑战营”。小程序将每日设计十道趣味题(如熬夜后喝哪种茶最合适?A. 菊花茶B. 红茶C. 珍珠奶茶),用户答对三题以上可解锁当日“健康签”,每个电子“健康签”的设计都不一样,带有系统生成的中医金句,如“子时入睡,养肝护胆”。此外,用户完成答题后,系统将根据题目难易度向用户发放相应的积分,积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用户可利用积分兑换一些养生产品,亲身体验中医养生的魅力。
第三,“全球中医潮”。为打破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壁垒,“创悦中医”特意设计了“全球中医潮”板块。该板块以海外认知度高的药材(人参、枸杞)为切入点,逐渐与国际用户建立情感联结。团队利用自身外语学科优势,每日向用户更新和推送双语版中医知识科普,包括民间传说、趣味冷知识、中药科普等等。
3.3. 代际共创的社区生态
小程序设立“银龄智囊团”专区,邀请老年中医爱好者上传经验药方、养生心得,经平台审核后标注“耆老认证”标签;青年用户可通过“代际任务”协助老人完成视频录制、数据整理,获取传统文化积分兑换线下体验课程。这种“经验数字化——知识共享——反哺实践”的闭环设计,既激活了老年群体的隐性知识储备,也构建了跨年龄层的中医药文化学习共同体。
项目试运行期间,累计服务用户3200余人,调研数据显示,老年用户对小程序文化模块的满意度达87.6%,且45%的青年用户通过平台与家中长辈建立了规律性健康互动。这一实践验证了数字技术对中医药文化代际传承的催化作用。
“创悦中医”小程序的成功实践,主要得益于其创建的“数字化转译(Digital Translation)–沉浸式交互(Immersive Interaction)–社区化共创(Community Co-creation)”的“D-I-C”模式。该小程序采用模块化设计,支持功能组合与拓展,其开发与维护成本适中,可根据地域文化特征进行本地化调整,为中医药文化的现代传播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4. 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创新策略
文化再生产理论是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的社会学理论,其核心内容包括文化资本、符号暴力、惯习、场域以及文化再生产的机制。
该理论提出,文化不仅仅是静态的遗产或传统,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教育、家庭、媒体等社会机制不断被再生产,从而维持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
基于数字技术赋能与文化再生产理论,本研究通过《创悦中医:传承精粹,惠泽耄耋》项目的实践探索,提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三维创新策略体系,涵盖内容生产机制、参与式传播范式与技术驱动路径。
4.1. 内容创新:符号转译与叙事重构
中医药文化的深度传播,亟需突破传统知识体系的术语壁垒与认知隔阂。基于文化再生产理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需以符号转译为核心抓手,构建跨媒介的文化解码系统——将中医的抽象概念(如“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转化为现代受众易于理解的形式(如多模态交互符号)。例如,利用AR (增强现实)、VR (虚拟现实)等现代先进技术设计互动游戏,让用户充分理解“阴阳平衡”的动态变化。这种多模态的符号转译不仅降低了大众的认知门槛,还增强了用户的参与感和沉浸感。
此外,叙事重构是内容创新的另一重要维度。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文本叙述,而应结合现代叙事手法,如故事化、场景化、情感化等,赋予中医药文化新的生命力。例如,通过短视频、微纪录片等形式,讲述中医药名家的传奇故事,或者以中医药在抗击重大疾病中的贡献为切入点,展现其科学价值和文化意义。经此,中医药文化能够更好地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情感需求相契合,从而提升传播效果。
4.2. 形式创新:参与式传播与具身认知
传统单向传播模式难以激活文化传承的内生动力,传播者应鼓励受众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文化参与者,通过用户生成内容、社群互动等方式实现中医药文化的再创造和再传播。社群互动是参与式传播的重要载体,通过建立中医药文化爱好者社群,用户可以分享经验、讨论问题、参与线上线下的活动,形成一种文化共同体。例如,“创悦中医”设计的“银龄智囊团——青年创客”协同生产机制,对隐性知识进行了数字化转化,以实现知识的动态积累与创新性传播。老年群体的经验智慧与青年群体的技术创造力相结合,形成了中医药文化传播的良性生态。
此外,区块链技术的激励机制在中医药文化传播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能够有效提升用户的参与度和传播效果。例如,用户在平台上分享高质量的中医药相关内容(如养生知识、诊疗经验、文化故事等)时,传播者可以利用智能系统自动向用户发放相应的积分奖励。这些积分不仅可以用于兑换健康管理服务、中医药产品,还可以用于参与平台内的其他增值服务,如在线问诊、个性化健康咨询等。这种模式不仅能增强用户的黏性和忠诚度,还能形成良性循环,推动中医药文化的持续扩散。
4.3. 技术创新:数据驱动与智能辅助
数字技术重构了文化接受的逻辑链条,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赋能路径。通过分析用户行为,动态识别其知识盲区与兴趣焦点,确保内容与用户需求的持续匹配。例如,对关注“失眠”问题的用户,系统优先推送“中医睡眠哲学”微课,并关联“酸枣仁汤”方剂解析,形成问题导向的内容矩阵。
此外,传播者可利用机器学习实现内容的个性化推荐与传播策略的动态调优。基于用户画像数据,结合协同过滤算法与深度学习模型,构建个性化推荐引擎。智能辅助系统可实时分析用户的评论与反馈,识别其情感倾向与知识需求,进一步优化推荐策略。例如,系统可根据用户的相关数据(如健康数据、文化认知水平),推荐个性化的中医养生方案,以确保文化传播的动态适配。此外,系统可持续学习用户行为数据,动态优化传播策略,以保证用户的参与度。
5. 结论
本研究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创悦中医:传承精粹,惠泽耄耋》为实践载体,系统探讨了中医药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困境与创新传播路径。研究发现,中医药文化的活态传承需突破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代际与技术之间的多重张力,其核心在于构建“文化内核——技术工具——社会场景”的协同创新机制。
首先,在理论层面,提出“双向解码”内容生产策略,通过符号转译与叙事重构,将中医的哲学内核(如“天人合一”、“辨证论治”)转化为适配现代认知的交互符号,有效解决了术语晦涩导致的传播壁垒。其次,在实践层面,验证了“代际共创”模式的可行性。老年群体作为隐性知识持有者与青年群体作为技术转译者的协同合作,不仅激活了传统文化的内生动力,更构建了跨年龄层的文化认同纽带。最后,在技术应用层面,通过数据驱动的精准传播与生成式AI的知识再生产,证实了数字技术对文化传承的赋能价值——从单向灌输转向动态适配的传播逻辑,显著提升了用户参与度与行为转化率。
项目的实验数据表明,采用创新策略的中医药文化传播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2.3倍,且青年群体对中医理论的认知准确率从18%提升至67%。这一成果为中医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尽管本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中医药文化的创新传播仍面临深层挑战,首先,代际传播的可持续性问题。代际共创模式高度依赖社区参与,需设计长效激励机制(如“文化积分–健康服务”兑换体系),避免项目周期结束后知识链断裂。其次,政策协同与学科融合的问题。政府与各学科科研单位需共同努力,完善民间中医知识数字化保护法规,避免非遗资源流失。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创新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唯有在坚守文化本真性的前提下,以开放姿态拥抱技术变革与社会需求,方能实现“古法新生”的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4年度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省级项目“创悦中医:传承精粹,惠泽耄耋”(S202410214009X)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