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数字化平台借助信息网络打破了时空界限,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时间选择。学生们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或训练,不受地点限制。自新世纪以来,“数字革命”中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数字化平台的兴起,它不仅为教育者带来了便利,同时也提出了如何高效利用这些平台及其丰富的资源来改进教学方法的新挑战。语言作为沟通的核心工具,其掌握与应用对于实现有效交流至关重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听力理解与口语表达能力被具体划分为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及更高要求三个等级。为了满足这些标准,大学英语课程设计应着重强调听说技能的培养。通过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多样化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越的语言学习环境[1]。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如在线平台和智能工具,不仅丰富了学习资源,还允许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水平制定专属学习路径,从而提升学习效率。这种综合性的策略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也为未来的外语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结合数字化平台与教育的模式,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个性化学习的发展[2]。
2. 文献综述
在数智化时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领域,为高职英语听力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综述旨在梳理相关文献,探讨数智化背景下高职英语听力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研究现状、成果及发展趋势。
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数智化教学资源日益丰富,为高职英语听力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众多学者聚焦于如何利用数智化工具优化听力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听力水平。
在教学模式创新方面,陈坚林(2020)在《数字时代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势与创新实践》中指出,数智化背景下应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智能教学软件等,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实现个性化学习。这种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例如借助在线讨论区、小组合作项目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和表达能力[3]。
数智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也是研究热点之一。刘丹丹(2021)在《高职英语听力教学中数智化资源的有效利用》中提到,丰富的数智化资源,如音频、视频、动画等,能够为听力教学提供真实、生动的语言环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筛选合适的数智化资源,将其融入听力教学过程中。比如,利用英文电影片段、英语广播节目等作为听力素材,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接触到更地道的语言表达,拓宽语言文化视野[4]。
关于教学策略,王芳(2019)在《数字化背景下高职英语听力教学策略探究》中提出,教师应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结合数智化工具,提高听力教学的有效性。例如,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设计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听力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听力技能。同时,借助智能语音评测系统,对学生的听力练习进行实时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学习策略[5]。
在教学效果评估方面,张勇(2022)在《数智化环境下高职英语听力教学效果评估体系的构建》中认为,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估方式已不能满足数智化教学的需求。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估体系,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在线学习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听力技能的实际提升等因素。利用学习管理系统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更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6]。
尽管在数智化背景下高职英语听力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教师对数智化教学工具的应用不够熟练,无法充分发挥其优势;数智化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筛选和整合难度较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在面对丰富的数智化资源时,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和自我管理能力。
未来的研究可以朝着加强教师数智化教学能力培训、优化数智化资源建设与管理、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等方向展开。同时,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高职英语听力教学中的深度应用,如利用智能辅导系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辅导,将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数智化背景为高职英语听力教学带来了诸多变革和发展机遇,也面临一些挑战。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充分利用数智化技术的优势,提高高职英语听力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本次调查围绕五个核心问题展开:
外部材料因素对高职学生听力水平的影响是怎么样的?
学生对使用数字化平台进行听说训练后的情况?
在数字化平台上进行听说训练时,学生们遇到了哪些挑战?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作用是什么?
数字化平台的交互性和友好度对学生学习效果有何影响?
3.2.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某职业院校非英语专业的二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为了确保样本的代表性,我们随机选择了两个不同层次的班级,并由同一位教师负责英语授课。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外部因素对学生听力能力的影响,同时观察学生在数字化平台上的自主训练过程,识别其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
3.3. 数据采集
采集了学生在连续两个八周的数据。
4. 数字化平台训练方案实施及效果分析
4.1. 数字化平台训练方案实施
4.1.1. 训练模式
本研究采用指定任务训练模式,教师在过程中进行监控和指导,确保学生按照既定目标完成学习任务。
4.1.2. 训练任务设计
(1) 任务内容:
听力与口语练习:包括中级难度的英语听说试题,旨在提升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水平。
(2) 特定话题训练:以《英语视听说》(在线学习版)第一单元“Daily Life”为例,学生需完成该单元中五个子目标(ABCDE),重点掌握关于中国节日的介绍、节假日相关表达以及国外节日的知识。
4.1.3. 训练目标
(1) 听力理解:学生应能够准确理解有关中国节日的介绍,并掌握相关的听力技巧。
(2) 词汇与表达:熟悉并运用与节假日相关的常用表达。
(3) 跨文化知识:了解并掌握一些国外节日的基本信息。
4.1.4. 实验班级设置
为了验证不同专业背景下的训练效果,本研究选择了两个不同的专业班级进行实验:
法律专业:
A班:法律2311班
B班:法律2321班(方案一)
旅游专业:
A班:旅游2411班
B班:旅游2421班(方案二)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在相似的教学环境下比较不同专业学生的训练成果,为后续优化训练方案提供实证依据。
4.2. 数字化平台训练方案设计及效果分析
方案一:
表现/班级 |
期望值 |
A2321班 |
B2321班 |
整体表现(听说) |
班级人数 |
|
前八周 |
后八周 |
前八周 |
后八周 |
60 |
62 |
人均完成习题数100 |
100 |
20 |
52 |
31 |
60 |
平均分 |
90 |
38 |
89 |
45 |
92 |
任务表现(听力) |
完成任务数 |
6 |
3 |
6 |
5 |
6 |
完成度(%) |
100 |
44 |
85 |
52.5 |
90 |
平均分 |
90 |
45 |
92 |
51 |
95 |
首先,关于训练班级及时间安排。在方案一中,A2311班(60人)和B2321班(62人)进行了为期16周的听说训练。训练任务主要集中在听力与口语表达的结合上,要求学生在这16周内完成共计100道听说题。每周的基础训练时间为40分钟,总计16周即640分钟。其次,关于听力任务设置听力任务包括6个具体项目,每个项目的平均期望分数为90分。这些任务旨在全面评估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最后,班级表现对比。整体来看,B2321班在各项指标上的表现均优于A2311班。综上所述,整体表现方面,B班的整体成绩高于A班。任务完成度方面,B班的任务完成率为52.5%,而A班仅为44%。自主学习表现方面,尽管A班存在一些问题,如人均完成题目数较少,表明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但B班在这方面表现更佳。
自主训练分为前后两个八周的阶段进行。在后八周期间,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显著改善,完成率从初期水平提升至超过一半,接近90%。此外,任务的平均得分也较前八周有所提高。这表明,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任务完成效率得到了显著增强。
方案二:
教师 |
训练目标 |
训练任务 |
学生训练活动 |
设计意图 |
观察指导 |
A:话题讨论——本部分的话题讨论围绕三个核心方面展开:节日相关词汇的掌握、语言能力的拓展以及会话技能的提升。具体设计包括: 词汇学习:通过节日主题,学生将学习并掌握一系列相关的词汇。 听力与复述:训练学生听懂对话内容,并能够准确复述所听到的信息。 角色扮演学生可以选择不同角色进行互动练习。 |
(1) 图像匹配:学生需要将12个短语与对应的12张图片进行匹配,以增强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2) 听力填空:学生听一段27秒的短对话,并根据听到的内容完成句子填空,以此提高听力理解和写作技能。 (3) 日常活动复述:学生需复述两个问题:“你每天做什么?”和“你每天的计划是什么?”,这有助于巩固口语表达能力。 (4) 描述日常事务:学生使用连接词如“首先(first)、接着(next)、然后(then)、最后(finally)”来描述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以提升逻辑表达能力和连贯性 |
(1) 话题词汇掌握。本部分旨在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与特定话题相关的词汇,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巩固记忆。 (2) 听力训练在听力训练中,学生将进行常速表达的简单听力练习,以提高其对自然语速的理解能力。 (3) 角色扮演与人机对话为了增强实际应用能力,学生可以选择不同角色,与电脑进行对话互动。这种练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会话技巧,还能增强他们在真实交流情境中的自信心。 (4) 日常活动描述作为一项综合练习,学生使用连接词如“首先(first)、接着(next)、然后(then)、最后(finally)”来描述自己的一天。 |
了解学生对词汇的掌握听力能力表达能力学会在表达中使用承接词如:first,next,then,
finally |
(1) 节日图片展示:五张节日相关图片。 (2) 图片句子匹配:五张图片与五个句子配对。 (3) 单词填空:用给定单词完成句子。 (4) 选词填空:挑选正确单词填充句子。 |
口头回答这些节日都是哪个国家的China, America… 匹配词汇拓展训练 |
进一步掌握词汇,巩固话题词汇 |
(1) 听力选择:听短对话并勾选听到的短语或句子。 (2) 复述对话:复述所听内容。 (3) 角色扮演:选择角色与电脑进行对话。 |
表达人机对话 |
通过反复复述、记忆并能够进行人机对话。 |
B:谈论业余时间 |
(1) 视听选择:观看视频并勾选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的活动。 (2) 发音区分:练习动词结尾“s”的发音。 (3) 听力拓展:进行扩展听力练习。 (4) 元音区别:听对话并选出正确的选项,专注于元音的区别 |
听两遍音频,选择动词词尾“s”的正确发音,并跟读这些单词。 |
通过视听选择题和辨音练习,提升学生的听力敏感度和注意力 |
C:谈论爱好和兴趣 |
(1) (Listening)视听看一段视频,勾选出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的活动。(2) (Effective
Expression)有效表达:谈论爱好和兴趣。(3) Goal Check任务目标考核 |
话题表达What do like doing in your free time? In my free time, I love… My favorite hobby is…回答问题,选项选择 |
Goal C通过句型提示,强化句型表达。 |
在方案二中,采用了实用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练习,并融入了中国文化和国情的相关内容。每个视听说单元分为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围绕音频素材展开,例如,第一单元的音频素材聚焦于节假日,包含四个板块(A、B、C),分别对应四个教学目标(Goals)。第二部分:涵盖视频素材和拓展练习。另外,在前八周的训练中,学生对第一部分内容的完成情况并不理想,因此尚未进入第二部分的拓展练习阶段。这表明初期学生可能需要更多时间来适应新的学习材料和方法。然而,在后八周的继续训练中,学生的进步显著。第一部分的完成度和成绩均有明显提升,约有一半的学生顺利进入了第二部分的拓展训练。这一变化反映了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任务完成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5. 结果与分析
高职学生的英语听说技能训练需要科学且策略性的方法。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数智化平台的情感态度各异,主要取决于其英语听说水平。总体反馈表明,多数学生的听说基础较为薄弱,面对难度较大的材料时积极性不高,学习动机不足。排除技术问题(如登录、操作、设备等),学生在训练中遇到的问题多与其学习能力相关。例如,口语训练中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学生不敢尝试表达,导致语音难以识别。在发音准确度、朗读流利度、词汇语法、话语长度、连贯性及交际灵活性五个维度的考核中,训练结果不尽如人意。
调查还发现,教师的引导和监督对学生训练影响显著。教师的鼓励和激励成为学生继续训练的动力。因此,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
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缺乏主动意识;第二,英语基础差异不同生源地的学生英语听说水平参差不齐,词汇量不足是常见问题;第三,训练时间不足,学生普遍训练时间不够,存在短时间内集中完成任务的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策略,首先,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根据学生兴趣选择合适的训练材料,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再次,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体验和调节能力,重新定位自我,优化学习过程。最后,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确保训练方案科学合理,以提升训练效果。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不足
由于研究能力的限制,当前对数智化语言学习系统在教学有效性验证方面仍存在不足。未来的研究将着重加强教师信息素质的培训和应用效果评估,以弥补这一缺失;另外,英语听说训练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学生心理状态和外部环境等。在数智化平台上进行自主训练时,平台本身的局限性也会对训练效果产生一定影响。因此,选择合适的训练平台至关重要。学生的自主训练并非完全自发,而是基于教师发布的任务型训练。教师通过平台发布具体任务,学生根据这些任务进行训练。这种模式下,学生在选择训练材料方面的自主性有限,可能导致学习兴趣不高,进而影响其情感态度的表现。因此,在分析学生的情感态度时,实际结果可能与预期有所差异。
6.2. 对研究的展望
新世纪以来,“数字革命”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是数智化平台的迅速崛起。这一技术浪潮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将人们紧密相连,极大地提升了生活的便利性。然而,当数智化平台应用于教育培训时,其有效性如何评估成为一个关键问题。面对数智化平台提供的丰富资源,如何高效地加以利用成为另一个待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探索更有效的途径,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升教育质量和学习效果。上述与数智化平台相关的问题,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探讨。我们期望更多学者和从业者加入信息化时代的潮流,共同推动这一领域的进步和发展,为教育创新和技术应用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