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游产品提升策略——以北京市为例
Study Tour Product Enhancement Strategies—A Case Study of Beijing
摘要: 自2013年起,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中小学生研学旅游的发展,研学旅游产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我国现阶段研学旅游产品发展的时间很短,存在诸多问题,如价格虚高、质量参差不齐、研学效果难以把控和评估等问题。本文对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关注并运用田野调查法对其展开研究,剖析问题本源,提出对应的提升策略,以期为研学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助力。
Abstract: Since 2013,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has issued relevant policies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study tour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market scale of study tour products has been continuously expanding.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time of study tour products in China at the present stage is very short, an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such as high prices, uneven quality, and difficulty in controlling and evaluating the study effect. This article pays attention to this social hot issue and conducts research on it by using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method, analyzes the root cause of the problem,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strategies, in order to provide assistance for the healthy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study tours.
文章引用:侯玉茹, 郭畅, 沈绍岭. 研学旅游产品提升策略——以北京市为例[J]. 世界经济探索, 2025, 14(2): 232-238. https://doi.org/10.12677/wer.2025.142023

1. 引言

2016年12月19日,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下文称《意见》),明确了研学旅游的概念。研学旅游‌是指将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以中小学生为主体,通过集体旅行和集中食宿的方式,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会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意见》要求学校要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课程体系。

我国的研学旅游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孔子带领其学生周游列国,清朝末年也有许多学生出于救国思想出国游学。而我国当代的中小学研学旅游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2013年之前为酝酿准备阶段。自2013年起,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以推动研学旅行的发展,我国中小学生研学旅游进入局部试点阶段。2016年进入全面实施阶段[1],2021年国家出台“双减”政策加速了学校和家长教育理念的变化,家长和学生开始关注和追捧寓教于游的研学旅游,研学旅游产品市场规模急剧增加。参加研学旅游的人次不断攀升,体现了我国人民对于高质量的教育水平和文化体验日益增长的需要。2019年全国研学旅行人数增至480万人次,2021年达到494万人次,2022年突破600万人次[2],预计2026年,中国研学游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422亿元,市场发展空间广阔[3]。然而,研学市场呈现井喷式发展的背后,是供给侧研学旅游产品的混乱。由于当代研学旅游产品发展时间较短,组织研学旅游的学校和机构经验较少,目前市场上的研学旅游产品还未形成体系,产品质量参差不齐[4]。加之研学旅游产品进入到大众视野的时间还很短,学生和家长辨别研学旅游产品质量的经验少,对于研学产品难以评估和分辨。因此,导致了虽然目前研学市场一片繁荣景象,而产品体系、价格体系、质量体系都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家长表示让孩子参加研学旅游就像是“开盲盒”,虽然参加研学旅游能够缓解学生们的学习压力,开阔眼界,但研学旅游活动链条长,涉及主体类型多样[5],其质量和效果难以把控,给家长和中小学生带来许多困扰。因此,促进研学旅游的发展,使中小学生从中受益,需要我们正视这些问题,提出应对策略。

由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是研学旅游实践发展的先锋,而北京又是全国中小学生首选的研学旅游目的地之一,因此本文以北京市研学旅游产品为例展开研究。北京市不仅是我国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教育中心、对外交往中心,而且是五朝古都,尤其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明朝和清朝的国都,所以北京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古代遗址遗迹。此外,北京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教育水平先进具有开展研学旅游的良好条件。

本文采用田野调查法,扎根实践,剖析研学旅游产品存在的问题,寻求应对策略,以期为我国研学旅游产品的完善和进步提供助力。囿于个人精力和能力的限制,本文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研究内容不能包含所有的研学旅游产品,没有采用更加全面的调查问卷,可能只具有部分代表性,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够继续补足和完善。

2. 调查实施过程

本研究采用田野调查法中的完全参与观察法,即研究者深入研学旅游活动中,以参与者的身份融入研究场景,通过近距离观察和互动收集数据。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2.1. 研究角色定位

研究者以“研学导师助理(安全员)”的身份参与研学旅游活动,既协助导师组织活动,又作为普通参与者与学生互动。这种双重角色使研究者能够在不引起学生戒备的情况下,自然观察他们的行为和互动。在活动开始前,研究者向组织方和学生简要说明自己的“助理”身份,但未透露研究目的,以避免影响学生的自然表现。

2.2. 研究场景与对象

研究场景:本次研究调查在河北省某地级市“探秘北京”主题的研学旅游活动中进行,活动为期3天,涵盖北京天安门广场、故宫博物院、八达岭长城、清华大学、国家科技馆、中国航空博物馆的参观学习。

研究对象:在2024年10月至2025年1月河北省某地级市,以班级为单位报名参加北京研学旅游的中学生中,选取10期(连续周的每周五至周日,每期约48人),参与活动的238名初中生(年龄12~15岁)和258名高中生(年龄15~19岁)。每期(即每辆大巴车)分为6个小组,每组8人,重点观察其中2个小组的学生行为及互动。

2.3. 数据收集方法

参与观察:研究者全程参与研学活动,包括乘车、参观、用餐、小组讨论等环节。在活动中,研究者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表情、互动方式等,记录其行为模式和心理状态。

田野笔记:研究者每天活动结束后撰写田野笔记,详细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学生的典型行为以及研究者的反思。笔记内容包括:① 描述性记录:如“学生在参观博物馆时表现出浓厚兴趣,但部分学生在听讲解时注意力不集中”。② 反思性记录:如“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可能与讲解内容过于学术化有关”。③ 非正式访谈:在活动间隙,研究者以闲聊的方式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感受和想法。例如,询问“你对今天的活动有什么印象?”或“你觉得最难的部分是什么?”。④ 实物收集:收集学生的活动成果(如手抄报、笔记)以及活动照片,作为辅助分析材料。

2.4. 数据记录与整理

即时记录:在活动过程中,研究者利用手机备忘录或笔记本即时记录关键观察点,避免遗漏重要信息。

每日整理:每晚对当天的观察记录进行整理和补充,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分类编码:根据研究主题,对田野笔记进行分类编码。例如,将学生的行为分为“积极参与”“消极应对”“团队合作”等类别,便于后续分析。

2.5. 伦理考虑

研究者在活动结束后向学生和组织方说明研究目的,并征得他们的同意使用观察数据。在记录和报告中,隐去学生的真实姓名和个人信息,保护其隐私。

2.6. 数据分析

主题分析:根据田野笔记和访谈内容,提炼出与研究问题相关的主题,如“学生的参与度”“团队协作模式”“活动内容的吸引力”等。

模式识别:分析学生在不同活动环节中的行为模式,例如在参观环节表现积极,但在小组讨论环节参与度较低。

情境分析:结合活动背景和场景特点,解释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例如,学生在户外活动中表现活跃,可能与活动形式的趣味性有关。

2.7. 结果分析

研究者在调查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角色和行为对观察结果的影响。例如,作为“导师助理”,研究者的某些言行可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引导作用。通过与其他观察者(如研学导师)的交流,验证观察结果的客观性。

通过完全参与观察法,研究者深入研学旅游活动场景,以自然的方式收集了大量真实、细致的数据,见表1。这一方法不仅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状态,还为后续分析提供了丰富的质性资料。在实施过程中,研究者注重伦理规范和数据整理的科学性,确保了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Table 1. Field survey record form

1. 田野调查记录表

时间

参观场景

观察对象

描述性记录

反思性记录

2024-11-08下午

故宫博物院

小组A

学生在听讲解时注意力分散,部分学生频繁看手机。

讲解内容可能过于学术化,未能吸引学生兴趣。

2024-11-09上午

国家科技馆

小组B

学生在人机互动项目中表现活跃,积极参与体验。

适当给学生体验时间,满足学生好奇心,在实践中学习。

2023-11-10上午

八达岭长城

小组A

学生在登长城时表现出浓厚兴趣,但部分学生因体力不支而放弃。

活动难度需根据学生能力调整,避免挫败感及安全事故的发生。

3. 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研学旅游的本质是教育,主体是中小学生,目的是帮助中小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初步建立对社会的认识,找到学习的意义。研学旅游是一种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做好研学旅游对于中小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想要发挥研学旅游的作用,需要谨慎对待研学旅游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看清楚问题本质,对症下药。本文通过深入实践,对实践中存在的表象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发现目前的研学旅游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 学校主导地位缺失

由于学校不能主导整个研学旅游的过程,研学旅游不具有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研学旅游的课程质量不佳。《意见》中指出,研学旅游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是实现育人和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研学旅游的活动应该由学校主导而非任何其他社会组织。不可否认,开展研学旅游活动应同时兼顾研学教育和研学服务功能,在研学过程中的吃、住、行、游离不开旅行社的协助,但旅行社应该起到辅助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一旦将中小学生研学旅游的教育主体交给社会,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可能出现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将教育交给市场会有危害社会的风险。

现阶段,在具体实施研学活动时,研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几乎完全由旅行社主导。研学旅游活动是由学校申报、在教育局批准后,交给具有相关资质的社会教育机构进行的。因社会教育机构缺乏具有目的地相关文化知识的专业人才(研学导师)和旅游服务资源(酒店、餐厅、车辆等),所以又会交给当地旅行社承担主要接待和课程实施任务。因此,中小学生研学旅游的课程实际上是由旅行社的导游来授课的,而旅行社的主业是接待成人旅行团,大部分导游只是具备社会文化知识和成人团的带团技能,对于中小学生的教育目标、教育过程缺乏了解。以带成人团的知识和体系来讲解中小学生的研学旅游课程,显然无法达到研学旅游的目标,无法形成科学合理、系统的课程。因此,在实践中看到的研学效果不佳、课程体系混乱的问题实质上是由于学校缺乏组织研学旅游活动的经验造成的。这样一来,研学旅游授课的内容连带其中包含的意识形态部分全部交给了社会组织负责,交给了社会组织的行业自律。这无疑增加了我国中小学教育质量不达标的风险,甚至在利益的驱使下可能出现与素质教育目标背道而驰的结果。因此,学校不能主导研学旅游课程内容和过程的实施,是目前研学旅游存在的首要问题。

3.2. 课程内容流于形式

研学旅游课程流于形式,没有实现差异化教育,这一问题在当前研学旅游教育实践中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课程设计缺乏针对性,活动内容千篇一律,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导致研学旅游的教育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首先,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参与同一类型、同一内容的活动,缺乏针对性的教育目标和方法。其次,许多研学旅游课程仅停留在参观、游览等表层活动,缺乏深度学习和实践体验。学生往往被动接受信息,未能通过主动探究和互动获得真正的成长。

3.3. 实施过程监管不足

调查发现,研学旅游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诸如安全员配备不足,酒店设施不符合标准,课程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其原因是研学旅游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和政府监管的缺失。在研学旅游课程实施之前,学校通常会对实施研学旅游的社会教育机构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和接待标准方面的约定,但是研学旅游课程一旦开始实施,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是一体的合作关系,对于在研学旅游课程实施过程中暴露的例如接待标准的降低、授课质量不佳、安全人员配备的不足的问题就很容易被具有共同利益的双方隐藏。所以,研学旅游课程实施过程中一旦监管不到位,就会让营利性质的社会机构和企业有机可乘,使中小学生研学旅游的效果远不如预期,达不到研学旅游的素质教育目标。

3.4. 效果评估体系缺失

研学旅游是一种探究式学习过程,是传统课堂的有益补充,既要区别于一般的旅游,又要不同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我们需要在两者中间寻找一种合适的方式来进行研学旅游,哪种方式的研学旅游课程更有益于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值得商榷并需要重视的问题。虽然很多专家和学者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至今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对研学旅游的效果进行评估。在研学旅游实践过程中,很少会有学校认真评估此次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即便学校有这方面的计划,但苦于每次活动都具有其特定性,每次参与的老师和人员都会有差异,其评价带有极强的主观性。因此,研学旅游的效果评估体系十分不健全。

缺乏行之有效的研学旅游效果评估办法,会严重阻碍研学旅游的发展[6]。由于评估体系的缺失,学校和家长都无法确定哪种研学活动的开展可以更有效地帮助中小学生更好的认识社会,找到学习的兴趣和意义所在,所以研学旅游产品市场存在的质量参差不齐的各种研学旅游产品也就无法完成更迭。较高价格不代表更高的研学活动质量,造成了研学旅游产品价格体系的混乱,长此以往会使家长丧失对研学旅游的信心,甚至会对这种有益于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产生质疑,进而阻碍研学旅游的发展进程。

4. 对策与建议

4.1. 学校主导研学全过程,培养专门人才

在发展初期,研学旅游离不开社会教育机构或者旅行社的支持,但应明确研学旅游是我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事关广大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长期由社会企业组织实施会存在一定风险。所以,研学旅游的主要组织者必须是学校,学校应起到主导研学活动质量和内容的作用。

首先,学校应加强研学带队教师对研学旅游活动的重视,及时储备与研学旅游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尽快具备识别研学旅游内容质量的能力与安全风险的能力。活动结束后,学校应重视复盘总结工作,并及时总结交流,应用到下一次研学活动中。其次,学校应加强与承接研学活动的社会机构的沟通,提前落实研学旅游教学内容,最好由学校拟定授课的主要内容及课程体系。最后,随着研学旅游活动的不断发展,频率不断增加,学校应设置专门的研学旅游教师组,专门负责研学旅游课程的开发和质量把控。总之,作为国家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研学旅游的主导地位应逐渐回归到学校手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研学旅游目标的实现,将研学旅游的风险降低,促进中小学生通过研学旅游实现全面发展。

4.2. 设置差异化课程,重视多元方法

推广研学旅游是提升我国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学旅游课程内容与传统教育有相似之处,但也必须突出其素质教育的目的,强调“因材施教”、互动自主的学习氛围,以达到通过研学旅游帮助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学习兴趣,体悟学习的意义的目的。围绕中小学不同学段的特点,在学期安排、课时与学分、教学计划、组织实施等方面,形成完备的研学旅行教育课程体系[7]。因此,在课程设计上,应重视差异化的教学策略,应基于学生的年龄阶段和心理发展特点,设计分层化的教育目标和内容,确保教育实践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需求相匹配。

具体来说,研学旅游课程设计者应首先深入校园,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课程内容、校园生活及情感需求,贴合书本内容和心理需求设计研学旅游课程内容。首先,研学旅游课程内容应是课本内容的延伸,有助于提升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释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意义。其次,提前了解不同年龄学生易于接受的学习方法,多采用探究式、提问式、互动式的教育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后,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应了解不同年龄学生主要的心理困惑,在研学旅游中融入对应的情绪疏导内容,引导学生在社会环境中寻找答案,让学生不仅可以在研学旅游中缓解学习压力,还能够建立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人生观。

4.3. 完善活动实施标准,重视过程监管

由于参加研学活动的主体是青少年,且相当一部分是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对于活动质量的评估能力较差,这就要求政府加强对于研学旅游活动实施过程的监管,减少利益驱使下把研学旅游质量“偷工减料”的机会。加强监管还要求“有法可依”,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和细化相关实施标准,一方面促进行业自律,另一方面提高违约成本,发挥政府“保驾护航”的作用,促进研学旅游健康发展。

由于将研学旅游实施的主导权完全交给学校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先完善相关标准[8],规定相关程式化动作,降低研学旅游相关违规风险。首先,相关部门应制定并推广研学旅游相关合同文本,明确研学旅游活动的接待标准、师资、人员物资配备等细则,积极引导社会教育机构或旅行社参照文本与学校签订合同,规范其履约行为。其次,宣传消费者权利意识和研学带队教师及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共同监督研学旅游内容质量。畅通举报投诉渠道,依法查处在研学旅游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最后,完善备案制度,加强对在实施中的研学旅游活动的抽检力度,杜绝暗箱操作发生的可能性,杜绝不合规的研学旅游活动的实施与开展。

4.4. 建立效果评估体系,重视评估反馈

保证研学旅游活动长期持续发展,使中小学生受益,建立有效且可操作度高的效果评估体系是一项必不可少且难度较高的工作。首先,需要明确研学旅游活动的目标,如知识学习、技能提升、团队合作、文化体验等,根据目标设定相关的评价指标。其次,分别从学生、家长、老师层面进行调查,评估学生在研学旅游前后发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等方面的变化。最后,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比对分析,根据反馈信息,对课程内容、活动设计、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优化。例如,增加更多实践环节,调整课程难度,改进教学方法等。定期对研学旅行的效果进行评估,形成一个持续的评估和改进循环。

5. 结论

综上所述,研学旅游产品目前存在课程质量不稳定、课程体系不完善、价格体系混乱、安全风险等问题是由于学校主导地位缺失、课程形式流于表面、过程监管不足以及效果评估体系缺失等原因导致,可以通过组建专门人才队伍,设置差异化课程,完善活动实施标准,重视过程监管建立效果评估体系等措施来进行改善。研学旅游在我国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未来将会成为我国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中重要的一环,所以在未来依旧会有很大的市场潜力。由于当代研学旅游的发展时间还比较短暂,虽面临一些挑战,相信在实践经验不断丰富中,研学旅游会克服重重困难,使更多中小学生获得更多收获。

未来研学旅游产品开发应注重启用专业的产品开发设计人员来进行产品设计,并尽可能配置专业领域的讲师。同时,要深度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如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科技产业等,开发独具区域特色、区域优势的课程,吸引学生、家长及其他群体参与。未来区域研学依然是市场最稳定的盈利版块,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科技产业等特点,开发独具区域特色、区域优势的课程。同时,要推动研学与其他领域深度融合,拓展研学产品主题、服务内容,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研学需求。

本文在样本选择、数据收集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范围,增加数据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陈东军, 谢红彬. 我国研学旅游发展与研究进展[J]. 世界地理研究, 2020, 29(3): 598-607.
[2] 臧梦雅. 研学旅行应当“学游并重” [N]. 经济日报, 2023-06-07(5).
[3]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研学旅游工作座谈会[EB/OL]. 2024-01-31.
https://www.mct.gov.cn/wlbphone/wlbydd/xxfb/qglb/ah/202401/t20240131_951089.html, 2024-02-26.
[4] 戴斌. 研学旅游发展现状与社会共识构建——基于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的深度解读[J]. 中国研学旅游发展报告2023-2024, 2024(10): 15-30.
[5] 文化和旅游部.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促进旅行社研学旅游业务健康发展的通知》解读[EB/OL].
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zcfg/zcjd/202411/t20241125_956480.html, 2024-11-25.
[6] 李诗竹, 岳云华. 中小学研学旅行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J]. 品位∙经典, 2024(9): 150-152.
[7] 沈和江, 高海生, 李志勇. 研学旅行: 本质属性、构成要素与效果考评[J]. 旅游学刊, 2020, 35(9): 10-11.
[8] 康璇. 乐山建设世界研学旅游高地的调查与思考[J]. 经济研究导刊, 2024(17): 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