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治理法治化研究
Research on the Rule of Law in Rural Governance unde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DOI: 10.12677/ojls.2025.134089, PDF, HTML, XML,   
作者: 郑梁思: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宁波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治理法治化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Rural Governance Rule of Law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乡村治理法治化是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文章通过分析乡村治理法治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意义,探讨当前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如法律法规不完善、法治意识淡薄、执法与司法保障不足等,并提出完善乡村治理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强化执法与司法保障等相应的对策,以推动乡村治理法治化进程,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Abstrac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resolving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in China’s society in the new era, achieving the “Two Centenary” goals, and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No. 1 Central Document in 2024 clearly put forward the goal of “upgrading the level of rural governance”. The rule of law in rural governance serves as a crucial guarantee for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the rule of law in rural governance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probes in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current rural governance, such as the imperfection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 weak awareness of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insufficiency of law enforcement and judicial guarantee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including improving the legal and regulatory system for rural governance, strengthening the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and reinforcing law enforcement and judicial guarantees. These measures aim to promote the process of the rule of law in rural governance and contribute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文章引用:郑梁思.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治理法治化研究[J]. 法学, 2025, 13(4): 613-618. https://doi.org/10.12677/ojls.2025.134089

1.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良好的乡村治理对于乡村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现如今,法治作为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在乡村治理中同样发挥着规范、引导和保障作用。党的二十大也明确强调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实现乡村治理法治化,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乡村发展环境,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然而,当前我国乡村治理法治化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深入研究并加以解决。

2. 法治化内涵

法治化是指将法治理念、原则和制度全面深入地贯彻到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之中,形成以宪法和法律为最高权威,以良法善治为基本遵循,以保障人民权利为根本目的的社会治理模式。法治,就是依法治理。善治,以依法治理为保障[1]。在乡村治理中,法治化能够有效规范基层权力运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推动乡村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3. 乡村治理法治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意义

乡村治理法治化,离不开完善的法律体系,有法可依是实现乡村治理法治化的基础。法治作为发展农村经济、推动乡村治理转型的重要保障,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以及推进乡村治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2]

3.1. 保障乡村经济健康发展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法治化的乡村治理能够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秩序和公平的竞争环境。法治化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公正的司法体系,能够有效降低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交易成本。例如,清晰界定农村土地产权,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可以减少土地纠纷,降低交易风险;法治化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为乡村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稳定的法治环境更能够增强市场主体的信心,吸引更多资本、技术和人才流向乡村,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活力。促进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推动乡村经济的繁荣。

3.2. 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稳定

乡村治理法治化有助于化解乡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社会冲突理论认为,社会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制度化途径化解冲突,避免其升级为暴力或社会动荡。法治化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司法体系,为乡村社会矛盾提供了制度化的解决机制。明确的法律规范为处理乡村纠纷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程序,避免矛盾激化升级。同时,通过普法宣传和法律服务,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使其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利用法治营造和谐稳定的乡村社会环境,为乡村振兴创造良好的社会基础。

3.3. 促进乡村民主政治建设

遵守法律法规是现代公民践行法治精神的自觉行为,公民的法治精神集中体现为其对法律的信仰。信仰法律才能将遵法守法的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就要求乡村普法工作将法治精神融入道德教化之中,实现法治和德治的有机融合[3]。乡村治理法治化是乡村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保障。法律规定了村民自治的原则、范围和程序,保障村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使村民自治在法治轨道上有序运行。这有助于提高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乡村治理的民主性和科学性,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4. 推动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法治化的乡村治理不仅为乡村文化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还通过法律手段规范了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例如,古村落的保护可以通过立法明确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禁止过度商业化开发。同时,乡村文化的保护也为法治化治理提供了文化基础。乡村文化中蕴含的传统伦理、乡规民约等,可以为现代乡村治理提供有益的补充。例如,许多乡村地区仍然保留着“乡贤文化”和“村规民约”,这些传统治理方式与现代法治相结合,能够形成更具包容性和适应性的乡村治理模式。二者相辅相成,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力。

4. 乡村治理法治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乡村社会在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等方面发生深层次变化。我国在深入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进程中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乡村治理法律法规不完善、乡村法治意识淡薄、执法与司法保障不足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乡村治理法治化的实现。

4.1. 乡村治理法律法规不完善

在一些新兴的乡村治理领域,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等,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存在法律空白。这导致在实际治理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无法有效规范相关行为,影响乡村治理的效果。此外,一些适用于乡村治理的法律法规多是从宏观层面制定,缺乏对乡村实际情况的充分考虑,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足。例如,在农村土地管理方面,虽然有《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但对于农村土地细碎化、土地流转中的具体问题等,规定不够细化,难以满足乡村治理的实际需求。不同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在乡村治理方面可能存在交叉和冲突的情况。例如,在农村规划建设中,涉及到国土、建设、农业等多个部门的规定,这些规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不一致的地方,给乡村治理工作带来困扰。

4.2. 乡村法治意识淡薄

首先,基层干部法治观念不足,部分基层干部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和掌握不够,在乡村治理工作中,习惯于依靠行政命令和传统经验,忽视法律手段的运用。一些干部在处理乡村事务时,存在不依法办事、以权代法的现象,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法律的权威性。其次,村民法治素养不高。广大村民受教育程度和生活环境的影响,法治意识相对淡薄。一方面,部分村民缺乏对法律法规的基本了解,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一些村民在遇到问题时,受传统人情社会、宗族社会、关系社会的影响,更倾向于通过人情、关系等非法律途径解决,存在人治而非法治意识,如此将会导致乡村治理法治化的工作方向发生偏离[4]

4.3. 执法与司法保障不足

首先,农村地域广阔,执法任务繁重,但基层执法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执法力量薄弱。执法队伍中存在人员数量不足、专业素质不高、执法装备和经费保障不力等问题。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在乡村治理执法过程中,如果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不够,将无法及时有效地维护乡村的法治秩序。《乡村振兴促进法》等涉农法律法规的严格贯彻执行,强调以实际执法行动来推动乡村高质量振兴[5]。其次,司法服务覆盖面相对不足,农村地区司法资源相对匮乏,人民法庭设置不合理,距离偏远乡村较远,村民诉讼成本较高。同时,一些司法人员对乡村治理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和适用能力有待提高,在处理涉及乡村事务的案件时,不能充分考虑乡村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影响司法公正和效率。最后,还存在纠纷解决机制不畅的问题。虽然乡村建立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等多种纠纷解决机制,但在实际运行中,仍旧有衔接不畅、调解人员专业素质不高、调解协议执行力不足等问题。当纠纷无法通过调解解决时,村民又面临诉讼程序复杂、成本高的困境,导致一些纠纷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影响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5. 乡村振兴战略下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的对策

5.1. 完善乡村治理法律法规体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完善的法律体系。只有健全乡村治理法治化的法律服务体系,才能保障乡村治理实现法治化。目前,我国已形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为核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为支撑,以其他农村法律法规为基础的乡村治理法律体系[6],但是农村治理法治化的治理体系依然不全面。首先,填补法律空白。针对乡村治理中的新兴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立法步伐。农村经济是乡村治理的核心工作,而立法的作用就在于为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7]。例如,制定专门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明确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法律责任和监管措施;出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促进法,规范农村电商市场秩序,保障农民和电商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其次,细化法律法规。结合乡村实际情况,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细化和完善。在农村土地管理方面,进一步明确土地流转的条件、程序、收益分配等具体内容,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在村民自治方面,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明确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保障村民自治的有效实施。最后,协调法律法规冲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协调机制,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在法律法规制定过程中,充分征求相关部门和基层的意见,避免出现规定不一致的情况。对于已经存在的法律法规冲突,及时进行清理和修订,确保乡村治理法律法规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5.2. 加强乡村法治宣传教育

首先,提升基层干部法治能力。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法治教育培训,将法律法规知识纳入干部培训体系,定期组织开展法治专题培训、讲座等活动。通过培训,提高基层干部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增强法治观念,使其在乡村治理工作中自觉依法办事,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其次,提高村民法治素养,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方式。例如,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向广大乡村群众宣传法治知识。利用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渠道,将法治知识融入乡村广播电视节目中,让广大群众深入了解法治知识。通过举办法治知识培训班、义务法律咨询活动等,提供具体、权威的法律知识,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开展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树立法治榜样,引导村民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最后,通过开展法治文化建设,将法治理念融入乡村文化建设之中,营造良好法治氛围。在乡村建设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长廊等,举办法治文化节等活动,使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教育,营造全社会崇尚法治的良好氛围。

5.3. 强化执法与司法保障

首先,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强化市场监管,规范乡村市场秩序,有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8]。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等方式,选拔具有法律专业背景和执法经验的人员充实到基层执法队伍中,特别是要注重从本地选拔熟悉乡村情况、了解乡村文化的人才,增强执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定期组织法律知识更新、执法技能提升和乡村治理专题培训,提高执法水平和执法能力。改善执法装备和经费保障,特别是为偏远乡村的执法队伍配备现代化执法设备,如移动执法终端、无人机巡查设备等,确保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次,优化司法服务是提升乡村法治化治理的重要环节。合理调整人民法庭布局,在偏远乡村设立巡回法庭、诉讼服务站等,方便村民就近解决法律纠纷。加强智慧法院建设,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网上立案、网上审理、在线调解等功能,降低村民诉讼成本。针对乡村居民数字技术使用能力较弱的问题,安排专业人士或志愿者提供一对一指导,帮助村民利用网络技术维护自身的法律权益。此外,提高司法人员对乡村治理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和适用能力,特别是加强对土地纠纷、宅基地争议、环境保护等乡村常见案件的研究和指导,确保司法公正和效率。

最后,完善纠纷解决机制是乡村治理法治化的重要内容。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与联动,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针对乡村纠纷的特点,重点培养一批懂法律、懂政策、善于做群众工作的调解队伍,特别是要发挥乡村中“乡贤”、“能人”的作用,利用他们在村民中的威望和影响力,提高调解的成功率。加强对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提高调解协议的执行力,确保调解结果得到有效落实。同时,完善仲裁、行政复议等纠纷解决方式,为村民提供更多的选择。针对乡村常见的土地承包、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等问题,设立专门的仲裁机构和快速处理通道,及时有效地化解乡村纠纷,维护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6. 结语

乡村治理法治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治理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当前我国乡村治理法治化还面临诸多问题,但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强化执法与司法保障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能够逐步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进程,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乡村治理法治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探索创新,努力开创乡村治理法治化的新局面,提高乡村治理效能,推动我国乡村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邓大才. 走向善治之路: 自治、法治与德治的选择与组合——以乡村治理体系为研究对象[J]. 社会科学研究, 2018(4): 32-38.
[2] 刘哲明. 吉林省乡村治理现状与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长春理工大学, 2022.
[3] 孟俊涛, 朱振辉. 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的乡村振兴法治保障[J]. 西藏发展论坛, 2022(1): 60-65.
[4] 屈志一. 乡村治理法治化的现实困境及其纾解策略[J]. 邢台学院学报, 2023, 38(3): 81-85.
[5] 王佳文. “枫桥经验”视域下乡村治理法治化基本目标与实现路径[J]. 乡村论丛, 2024(5): 44-51.
[6] 杨毅斌, 刘庆德.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保障共同富裕实现的问题研究[J]. 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 2023(5): 66-78.
[7] 杨紫薇.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法治化研究[J]. 农村∙农业∙农民, 2023,(17): 38-40.
[8]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N]. 人民日报, 2018-09-2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