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引航:高职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困境与突破
Guiding by the Spirit of Educators: Challenges and Breakthroughs in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Young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OI: 10.12677/ae.2025.154579, PDF, HTML, XML,   
作者: 韦美景, 唐香慧:南宁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广西 南宁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高职青年教师职业发展Spirit of Educator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Young Teachers Career Development
摘要: 教育家精神,融合了中华民族深厚教育底蕴与新时代创新精神的宝贵财富。教育家精神赋予高职青年教师高远使命感与高尚品德,提升专业能力与拓宽文化格局,助力精准育人并全心付出。然而,高职青年教师存在职业信念动摇和道德规范偏离、躬耕动力不足及自我追求较低以及教学思维固化和仁爱之心缺失等问题。因此,通过制定奖励机制和强化道德修养、提供资源平台与强化文化育人以及创新教学思维和全面关怀学生等实践路径,助力高职青年教师成长为具有教育家情怀的优秀人民教师。
Abstract: The spirit of educators is a valuable asset that integrates the profound educational heritage of the Chinese nation with the innovative spirit of the new era. This spirit endows young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ith lofty missions and noble moral characters, enhances their professional abilities, broadens their cultural horizons, and supports precise education and wholehearted dedication. However, young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ace challenges such as shaken professional beliefs and deviations in moral norms, insufficient dedication and low self-pursuit, rigid teaching thinking, and a lack of benevolence. Therefore, by establishing reward mechanisms, strengthening moral cultivation, providing resource platforms and enhancing cultural nurturing, as well as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ologies and providing comprehensive care for students, we can facilitate the growth of young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o outstanding educators with the sentiments of an educationist.
文章引用:韦美景, 唐香慧. 教育家精神引航:高职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困境与突破[J]. 教育进展, 2025, 15(4): 515-52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4579

1. 引言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内涵价值总结成“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1],科学阐释了新时代人民教师职业形象、职业素养和职业职责的内涵,赋予了新时代教师崇高使命,鞭策新时代教师加强自身教育,以教师之强夯实教育强国之基[2]。高职青年教师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各产业输送适配性强的技术技能人才,助力实现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教育家精神不仅为高职青年教师提供了职业发展的精神指引,更为他们指明了成长的方向和路径。

2. 教育家精神引领高职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价值

2.1. 教育家精神助力高职青年教师塑造良好职业形象

教育家精神有益于塑造高职青年教师“坚定信仰”的职业形象。“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意味着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始终将个人职业追求之“小我”寓于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之“大我”之中,展现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我将无我”的精神面貌[3]。从本质层面来看,“心有大我”要求教师工作者在价值取向上以国家利益为引领,将个人的职业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于教育事业。“至诚报国”绝非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坚持国家至上,更需在实际行动中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乃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其中,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无疑是教育的核心根本问题。教育家精神犹如一座灯塔,照亮了青年教师前行的道路,使其始终坚守教育初心,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之中。这一理想信念以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塑造了高职青年教师“坚定信仰”的职业形象。

教育家精神有益于培育高职青年教师“德高为范”的职业发展风范。“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对教育家道德操守的高度凝练,精准而生动地诠释了教育家精神所蕴含的独特人格魅力。此语源出《世说新语》,其本意是言行需符合道德规范,进而成为世人的典范。其核心要义在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具备一种超越言语的教育力量——“不言之教”。这种“不言之教”是一种通过自身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它强调教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道德风范,在无声无息中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师德师风是第一标准,广大教师用高尚的道德情操诠释“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深刻内涵,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自身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4]。“教师只有以道德的光辉照耀人、温暖人、感召人,以人格的魅力陶冶人、引领人、感染人,才能真正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5]。教育家精神仿若一把标尺,规范高职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言行之矩,有力塑造他们“德高为范”的职业发展风范。

2.2. 教育家精神助力高职青年教师练就过硬职业素养

教育家精神有益于激发高职青年教师“勤勉奋进”的职业发展动力。“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教育家永葆教育活力、不断成长的关键要素所在。“勤学”强调终身学习、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方法,以适应时代发展和教育变革的需求。“笃行”注重知行合一、躬耕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断优化教育方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行以致远。“求是”坚持尊重规律、实事求是,教育本质和学生发展规律出发,注重因材施教,追求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创新”强调勇于突破、开拓进取,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于打破传统束缚,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这种躬耕态度是教育家精神的精髓,也是高职青年教师应努力践行的职业追求。教育家精神犹如一股清泉,为高职青年教师注入了不竭的动力,激励其以勤勉奋进的态度投身教育实践与改革,不断探索适应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

教育家精神有益于拓宽高职青年教师“博学广识”的职业素养边界。教育家精神中“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体现了教育家崇高的教育理想和使命担当。“胸怀天下”意味着教师要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同时关注世界发展潮流,敏锐捕捉国内外行业发展新态势,及时更新和调整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以文化人”则强调教师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其融入教育教学;同时坚持立德树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这种弘道追求是教育家精神的崇高体现,也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应努力践行的价值追求,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和实践指引。教育家精神如同一声号角,唤醒高职青年教师的使命意识,驱使他们以胸怀天下的气魄和以文化人的使命感,积极承担起传播知识、培育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任,不断深化其职业素养。

2.3. 教育家精神指引高职青年教师充分履行职业职责

教育家精神有助于巩固高职青年教师“潜心育人”的职业发展理念。教育家精神中“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深刻体现了教育家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和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启智”强调通过启发式教学和问题导向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其挖掘内在潜能,而非简单灌输知识;“润心”注重学生的心灵滋养与人格塑造,将德育与智育相结合,通过言传身教、情感关怀和文化熏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其兴趣、天赋和发展需求,设计个性化的教育方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这种育人智慧不仅彰显了教育家对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也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指引,教育家精神犹如一束阳光,照亮着他们职业发展的前行之路,引导他们秉持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兴趣和需求,从而促进学生专业领域内的成长,并驱动教师自身教学技能与专业素养的持续提升。

教育家精神有益于强化高职青年教师“仁爱育人”的职业发展品格。“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对教育家精神所蕴含情感的直接而深刻的表达,它揭示了教育家精神的情感底色。“乐教”即教育家以教学为乐事,将传授知识、启迪智慧视为人生的一大乐事。“爱生”是教育家对学生深沉而真挚的爱,以无私的爱呵护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甘于奉献”是教育家仁爱之心彰显的内在规定,体现了以奉献之心履行育人使命任务和献身教育事业的坚定信仰。这有助于广大教师以大爱书写教育人生这一品格要求教育者以满腔的热情与爱心关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不仅在学业上给予指导与帮助,更要在情感、心理、生活等多个层面给予关爱与支持。教育家精神犹如一抹暖阳,温暖着高职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情感之湖,体现在他们对学生道德品质、人文素养与心理健康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深切关怀上。

3. 教育家精神引领高职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困境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是指年龄在40岁以下、在高等职业院校从事专职教育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群体。据教育部统计,高职(专科)学校专任教师有68.46万人,占比33%。由2017年的132.2万人增长到2022年的136.6万人;从年龄结构看,高职学校50岁以下专任青年教师占比将近83%,中青年正成为职教教师队伍骨干力量[6]。然而,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青年教师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职业发展挑战。

3.1. 职业信念动摇与道德规范偏离

教育家精神为高职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指明了理想的方向。然而,部分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对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缺乏深刻理解,这影响了教育家精神对高职青年教师职业形象塑造中的引领作用。第一,部分青年教师因忙于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忽视了对教育家精神的系统性学习。同时,高职院校将大量教师岗位职责之外的任务安排给青年教师,而相应的激励机制又不健全,让青年教师觉得与其职业期待不符[7],缺乏长期从教、潜心育人的定力,存在职业倦怠现象。第二,部分高职院校对教育家精神的宣传和引导力度不够,未能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得青年教师缺乏深入学习和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动力和环境。加上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一些教师过于追求个人利益[8],忽视了教育工作的公益性和崇高性,导致道德规范偏离,影响了职业形象的塑造。这种职业信念的动摇和道德规范的偏离,共同制约了青年教师对教育家精神的深刻理解,进而影响了职业形象的正面塑造。

3.2. 躬耕动力不足及自我追求较低

教育家精神为高职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描绘了一幅宏伟的蓝图。然而,科研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以及自我追求不高,对青年教师锻炼过硬职业素养构成了显著的制约。第一,高职院校的科研经费普遍偏低,且多集中于传统专业领域,新兴学科的青年教师面临着显著的资源壁垒,难以获得足够的支持和保障,这进一步限制了他们在科研和教学上的发展潜力。同时,评价体系对教学工作量与横向课题的过度倾斜[9],使得青年教师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投入到这些方面,而忽视了科研工作的深入探索和创新,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科研热情和能力提升。第二,一些青年教师满足于现状,不愿意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缺乏持续学习和进步的动力,导致部分高职青年教师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缺乏热情和积极性。他们往往只是机械地完成教学任务,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同时,一些青年教师德育观念淡薄,忽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为其只是形式上的任务,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和意义,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这一根本目的,削弱了青年教师对于职业追求的动力。

3.3. 教学思维固化和仁爱之心缺失

教育家精神为高职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树立了光辉的典范,然而,当前高职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阻碍了教育家精神的有效融入与职业职责的全面履行。第一,高职学生在兴趣、能力和需求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然而,部分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既不利于学生成长,也阻碍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同时,院校将学生考试成绩作为教师核心考核指标,导致青年教师过于依赖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教育工作的育人本质。这种固化的教学模式和评价制度不仅限制了教师的教学创新,也阻碍了教师在职业职责履行中的全面发展。第二,部分青年教师未能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导致良好的师生关系难以建立。这种交流的缺失不仅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信心,还可能激发学生的厌学情绪,对他们的学习热情产生负面影响。更为严重的是,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学习压力的增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日益显著。然而,遗憾的是,一些青年教师并未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忽视了对这一方面的关注和引导。这不仅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降低学习效率,还可能反过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使教师的职业职责无法得到充分履行。

4. 教育家精神引领高职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突破路径

4.1. 制定奖励机制和强化道德修养

坚定职业信仰与注重道德修养是塑造卓越职业教师形象的关键所在,与教育家精神引领高职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紧密相连。

一方面,合理调配教学任务与构建激励机制并重。高职院校需依据青年教师的专业背景、教学能力及个人特长,精心规划教学任务,注重课程多样性与综合性,避免其长期局限于特定课程,从而助力青年教师在其专长领域内积累教学经验,增强自信,为后续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为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和活力,应完善激励机制,建立与青年教师工作业绩、贡献相匹配的薪酬体系,并拓宽其发展通道,建立健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机制,为其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筑牢坚定的职业信仰。

另一方面,强化道德修养与提升职业形象并行。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微课程、短视频等学习资源,紧密结合时代特点,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教育家的风采和教育理念,并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传播,以增强学习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同时,为每位青年教师建立师德档案,详细记录其师德表现,作为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形成长期跟踪和评估机制[10]。此外,为表彰师德师风表现突出的青年教师,可设立“师德标兵”奖项,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激励更多青年教师自觉践行师德规范。

4.2. 提供资源平台与强化文化育人

躬耕态度和弘道追求是提升职师教学素养的内在动力,不仅体现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也为其职业成长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一方面,多元化筹集科研经费、实施资源倾斜政策和完善科研评价体系等措施,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科研支持,激发他们的科研热情和创新活力。这将有助于解决高职院校科研经费普遍偏低、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为青年教师创造更加公平的科研环境。同时,建立持续学习机制、实施教学创新项目和建立导师制度等,鼓励青年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通过参加学术会议、进修课程、在线学习等多种方式,青年教师将能够拓宽视野,掌握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练就过硬的职业素养。

另一方面,加强德育观念教育。创新德育方法,明确德育目标。通过组织专题培训、研讨会等活动,增强青年教师的德育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价值。同时,鼓励青年教师采用多元化、灵活多样的德育方法,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社会实践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这将有助于解决青年教师德育观念淡薄、德育方法单一和德育目标偏离等问题,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拓宽职业素养边界。

4.3. 创新教学思维和全面关怀学生

育人智慧与仁爱之心不仅构成了职师职业素养的核心,也是其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履行职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方面,推广个性化教育。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探索并实践多元化教学策略,如项目式学习(PBL)和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式方法[11],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学生学习档案,为精准教学提供依据。同时,高职院校应引入多元化考核指标。除了学生考试成绩外,将教师的教学创新、课程开发、学生参与度、学生满意度、师德师风等多维度指标纳入教师考核体系。此外,定期举办教学经验分享会,鼓励教师分享教学创新经验及成功案例,共析亮点与不足,提炼先进教学理念与方法[12],充分履行教师的基本职责。

另一方面,强化师生交流。青年教师应建立开放、包容、尊重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课外实践等多样化的互动活动,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信任,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13]。通过定期的一对一谈心、班级会议、团队建设活动等形式,青年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困难,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同时,青年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能够识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提供初步的心理干预或引导其寻求专业帮助,进一步助力青年教师职业发展。

5. 结论

教育家精神是高职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指引和动力源泉。通过制定合理奖励机制和强化道德修养、提供资源平台与强化文化育人以及创新教学思维和全面关怀学生等实践路径,可以助力高职青年教师成长为具有教育情怀的优秀人民教师。未来,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家精神将在高职青年教师职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 习近平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EB/OL]. 2023-09-09.
https://news.cyol.com/gb/articles/2023-09/09/content_qbNpjnIpdJ.html, 2024-12-12.
[2] 魏继宗, 宗佰莹, 李桃桃.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躬耕教坛——李秉德先生的执教精神对在职教师教育的启示[J].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4(6):5-13.
[3] 王炳林, 曹雨萌. 教育家精神的形成逻辑、内涵要义与弘扬路径[J]. 新视野, 2024(3): 15-26.
[4] 庞立生, 李铁铮.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本质内涵与价值旨趣[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6): 8-14.
[5] 曹晔. 教育家精神时代内涵与职业教育的弘扬路径[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4(11): 3-9.
[6] 教育部: 全国职校专任教师达129万“双师型”教师占比过半[EB/OL]. 2022-05-24.
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487/mtbd/202205/t20220524_630038.html, 2024-12-12.
[7] 焦娇, 陈亚军.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工作压力现状分析与缓解策略[J]. 教育与职业, 2024(19): 87-92.
[8] 楚艳芳. 关于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J]. 西部素质教育, 2022, 8(8): 53-55.
[9] 段泽鑫, 胥航军.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路径优化研究[J]. 世纪桥, 2024(16): 60-62.
[10] 钟贞山, 张鹏.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逻辑依据与着力方向[J]. 教育学术月刊, 2024(6): 61-70.
[11] 崔绪军, 朱丽丽.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青年教师成长[N]. 江苏教育报, 2024-11-06(004).
[12] 李丰, 白宗颖. 教育家精神引领职教教师培养的本质内涵、价值追求与实践路径[J]. 职业技术教育, 2024, 45(4): 36-42.
[13] 徐锦芬. 教育家精神引领下以学生为中心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4): 5-15, 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