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下老年群体的社会参与与价值实现研究
Research on the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Value Realization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under Marxist Theory of Anthropology
摘要: 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群体的社会参与和价值实现问题日益凸显。中国作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正面临老龄化社会的深刻挑战。当前老年群体的社会参与度普遍较低,其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未能充分实现,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强调出发,分析老年群体社会参与的现状与问题,探讨其价值实现的路径,并构建老年群体社会参与与价值实现的评价体系。老年群体的社会参与不仅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缓解社会养老压力、促进代际和谐的关键,为提升老年群体的社会参与度、实现其社会价值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ng global aging process, the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value realization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ssues. As the country with the largest elderly population in the world, China is facing profound challenges of an aging society. Currently, the level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among the elderly is generally low, and their self-worth and social value have not been fully realized. Drawing on Marxist theory of anthropology,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blems of the elderly’s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explores the pathways for their value realization. It also aims to construct an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value realization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The social participation of the elderly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way to achieve “active aging,” but also a key to alleviating social pension pressures and promoting intergenerational harmony. This research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enhancing the social participation of the elderly and realizing their social value.
文章引用:刘思雨.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下老年群体的社会参与与价值实现研究[J]. 老龄化研究, 2025, 12(4): 251-256. https://doi.org/10.12677/ar.2025.124035

1. 引言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老年群体的社会参与与价值实现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根据统计数据,中国老年人口持续增加,社会参与的现状和问题日益显现。尽管政府和社会各界在推动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方面做出了努力,但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如社会认知不足、参与机会有限以及老年人自身的能力和意愿等问题。这些因素导致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未能充分发挥其潜在价值,从而影响了其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在这一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提供了深刻的视角,以理解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及其价值实现。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关系的本质,认为每个人都应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其独特的价值。通过这一理论框架,可以更好地分析老年人在社会参与中的角色,揭示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潜在动力与障碍,探讨如何通过社会支持和政策引导来促进他们的积极参与,为改善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环境和条件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建议。

2.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研究老年群体的社会参与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基础。其核心观点包括人的社会性、历史性、发展性以及价值实现,这些观点不仅揭示了老年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价值,还为促进其社会参与提供了理论支持。

2.1. 人的社会性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强调,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人的社会性。老年人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参与不仅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参与社会活动,老年人能够获得自我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从而增强其社会性。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这一论述表明,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不仅是个人的需求,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社会应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参与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2.2. 人的历史性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进一步强调,人是历史的产物,人的生存和发展是历史的延续。老年人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智慧,这些经验不仅是个人成长的体现,更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在研究老年群体的社会参与时,应充分尊重其历史贡献,并将其个人历史与社会历史相结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老年人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其经验和智慧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参与社会活动,老年人能够将个人历史与社会历史相结合,为社会贡献更多智慧。

2.3. 人的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主张人的全面发展,认为每个人在心理、认知和情感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尽管老年人在生理上可能受到一定限制,但在心理、认知和情感方面仍具有发展能力。通过教育、文化活动和社会参与,老年人能够实现自我完善和进步,为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2]这一理论表明,老年人的发展性不仅有助于其实现个人价值,也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持。因此,社会应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教育和培训机会,帮助他们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2.4. 人的价值实现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主张人的全面发展,认为每个人在心理、认知和情感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尽管老年人在生理上可能受到一定限制,但在心理、认知和情感方面仍具有发展能力。通过教育、文化活动和社会参与,老年人能够实现自我完善和进步,为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2]这一理论表明,老年人的发展性不仅有助于其实现个人价值,也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持。因此,社会应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教育和培训机会,帮助他们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老龄化研究提供了全面的理论框架,强调老年人的社会性、历史性和发展性,为促进老年人的价值实现和社会和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这一理论视角不仅有助于理解老年群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价值,也为政策制定和社会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导

3. 老年群体社会参与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在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观点及其在老龄化研究中的适用性之后,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深入分析当前老年群体社会参与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强调人的社会性、历史性、发展性以及人的全面发展,这些观点提供了一个深刻的理论框架,以理解老年群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价值。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结合当前社会的实际背景,对老年群体的社会参与现状进行深入剖析,并探讨他们在参与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通过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不仅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老年群体社会参与的现状,还能够为后续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提供坚实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3.1. 老年群体社会参与现状

根据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在正式社会参与中,2021年愿意从事有收入工作的老年人比例为28.1%,但实际参与比例仅为19.0%,显示出意愿与实际之间的差距,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的参与意愿更高。城镇老年人的就业比例为14.4%,农村为24.5%,低龄老年人的参与意愿和实际参与度普遍高于中龄和高龄老年人[3]。在非正式社会参与方面,老年人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农村老年人的参与度更高。然而,老年人在社会参与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政策支持不足、社会观念偏见、数字鸿沟以及健康与能力限制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和生活质量。

老年群体的社会参与不仅在数量上存在不足,更在质量上面临挑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多集中在低技能、低收入的岗位,这些岗位不仅收入有限,且缺乏职业发展空间。在非正式参与方面,尽管老年人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但这些活动多为临时性、碎片化的,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4]。此外,老年人在家庭中的照顾角色虽然体现了其社会价值,但也可能因长期的高强度劳动而影响其身心健康,进一步限制了他们的社会参与能力。

在社会参与的类型上,老年人的参与呈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城市老年人更多地参与文化、教育和社区治理活动,而农村老年人则更多地集中在体力劳动和农业生产方面。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城乡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也影响了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多样性和质量。随着社会数字化进程的加速,老年人在信息获取和数字技术应用方面面临巨大挑战,数字鸿沟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社会隔离感。

3.2. 老年群体社会参与的现存问题

3.2.1. 政策支持不足与制度障碍

当前,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面临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政策支持不足与制度障碍方面。再就业政策尚不完善,缺乏灵活就业机制和劳动权益保障,导致低龄老年人虽有就业意愿,但在就业市场中处于劣势。同时,现行退休制度较为刚性,许多老年人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被迫退出工作岗位,尽管他们仍有能力和意愿继续工作。

政策执行力度不足的问题也较为突出,适老化改造项目在社区和公共场所的推进缓慢,老旧小区的无障碍设施、公共设施的适老化调整以及智能设备的适老化改造仍未全面完成,给老年人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不便。此外,针对老年人再就业的激励措施未能有效落地,部分地区虽出台了税收优惠和补贴政策,但由于宣传不足、申请流程复杂,企业和老年人的知晓度和参与度较低。

社会保障体系也存在覆盖面不足、待遇水平低等问题,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这使得老年人在经济上缺乏安全感,进而影响其社会参与的积极性。现有政策多集中在养老和医疗领域,而针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专项政策较少,例如缺乏鼓励其参与志愿服务、社区治理和文化活动的具体支持。这种政策的不均衡性,进一步制约了老年人在社会活动中的多元参与。

3.2.2. 教育投入与资源分配

当前,老年教育领域面临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教育投入与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一方面,老年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农村和偏远地区的老年教育机构数量稀少,教育资源严重匮乏,许多老年人因此失去了接受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机会。与此同时,城市地区的老年教育资源相对丰富,但城乡之间的差距却在进一步扩大,农村地区的教育机构不仅数量少,质量也难以保障。

另一方面,老年教育的内容较为单一,多集中在健康养生和文化娱乐方面,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实际需求。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老年人对数字技能培训、职业能力提升等课程的需求日益增加,但现有课程设置却未能充分涵盖这些领域。尽管线上教育平台为老年人提供了新的学习途径,但由于许多老年人缺乏使用数字设备的能力,线上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仍然较低。与此同时,老年教育缺乏系统化的培训体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连续性,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这些问题相互交织,进一步加剧了老年教育领域的困境。

3.2.3. 代际隔阂与沟通障碍

老年人与年轻一代在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沟通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这导致双方在家庭和社会活动中难以有效沟通,进而影响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同时,老年人常被视作“被照顾者”,而非“参与者”,这种角色定位使他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被边缘化,进一步加剧了代际隔阂。

社区和学校缺乏促进代际交流的平台和活动,导致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的互动机会较少。这种隔阂不仅影响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也削弱了年轻一代对老年人的尊重和理解。此外,老年人作为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其经验和智慧在代际传承中具有重要价值。然而,现代社会中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减弱,导致老年人在文化传承中的角色被忽视,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社会参与感。

4. 新时代老年群体社会参与的对策与实践路径

在深入剖析了老年群体社会参与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之后,当前老年人在融入社会、发挥余热以及实现自我价值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因此,提出一系列针对如何有效应对这些挑战的对策与实践路径。

4.1. 完善政策支持与社会环境

政府应加强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政策保障,特别是在就业、健康和适老化环境方面。制定老年人再就业激励政策,鼓励企业为低龄老年人提供兼职或灵活就业机会,同时保障他们的劳动权益。通过推动公共设施的适老化改造,如无障碍设施建设、社区环境优化等,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创造便利条件。同时,提高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覆盖面和待遇水平,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以及建立动态调节机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上涨情况适时提高补贴标准,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经济安全感和社会参与积极性。

4.2. 加强教育与技能培训,拓宽参与渠道

在教育方面,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老年教育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可以通过线上教育平台,为农村和偏远地区的老年人提供远程教育服务,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针对数字技能培训,应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设计简单易懂的课程内容,注重实践操作,帮助老年人克服数字技术的使用障碍。此外,政府和社区应积极搭建平台,整合社会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社会参与机会。可以设立社区志愿者服务项目,鼓励老年人参与社区治理、环境保护等活动,发挥他们的经验和智慧[5]

推动老年大学和社区教育机构的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差距,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针对老年人的数字鸿沟问题,开展数字技能培训课程,帮助他们掌握基本信息技术和电子设备操作,提升数字素养[6]

4.3. 促进代际交流与心理健康保障

在促进代际交流方面,社区和学校可以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增进老年人与年轻一代的交流与理解。可以组织老年人与青少年共同参与社区环境美化项目,通过合作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尊重。在学校教育中,可以开展“代际对话”活动,邀请老年人分享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心理健康保障方面,社区应建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定期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应对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7]。通过社区活动和学校教育,增进老年人与年轻一代的交流与理解,减少代沟,重塑老年人的社会意象。推动代际合作项目,鼓励老年人与年轻人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和文化活动,发挥老年人的经验优势。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需求,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提供更多的社交场所和活动机会。

5. 总结

通过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深入探讨,分析研究老年群体的社会参与现状、价值实现路径以及面临的困境和对策。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强调人的社会性、历史性、发展性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为研究老年群体的社会参与和价值实现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基础。通过对老年群体社会参与现状的分析,尽管老年人在非正式社会参与中表现活跃,但在正式社会参与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提出对策与实践路径旨在为老年人创造更加友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其社会参与和价值实现,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关注老年群体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具体需求,探索更多创新的实践路径,为实现老年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价值提供更全面的理论和实践指导[8]。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老年群体的社会参与和价值实现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启示,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老年人创造更加友好的社会环境,实现其全面发展和社会价值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66.
[2] 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3]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 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基本数据公报[EB/OL].
http://www.crca.cn/images/20241017wdsjgb.pdf, 2024-10-30.
[4] 王莉莉. 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理论、实证与政策研究综述[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5] 姚进忠, 潘静文. 积极老龄化: 社区为本老年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行动研究[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8.
[6] 陈绍军, 周双磊. 数字时代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的影响因素研究[J]. 兰州学刊, 2022(5): 141-149.
[7] 郑红, 王丽丽. 老年人社会参与意愿及其主要形式与影响因素——基于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J]. 老龄科学研究, 2022, 10(10): 41-52.
[8] 王亚男, 朱奎泽. 新时代老年人再社会化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审视及实践路径[J]. 老龄化研究, 2023, 10(2): 240-244.